現實中的牧歌

看完『芙蓉鎮』,想起了大一下的時候,在課上看過的電影。相較于電影,書中的一切顯得更加殘酷而真實。
我很感動的是在這樣的殘酷現實之下,還有未被泯滅的人性。韋禮安的新歌「狼」的歌詞寫得很好,“還有人倖存,還沒有沉淪。”書中沒有狼,卻有一條蛇,一條既可恨又可憐的蛇。不知道怎樣對王秋赦做出一個合理的評價,覺得他既是畸形社會的產物,也是個人性格的悲劇。在這樣的時代洪流中,一個孤兒的成長之路一定很艱辛。他能依靠憑藉的東西又是什麽呢?在這樣的沉浮中,人的命運顯得那麼無助。既是這個時代的融入者,又是時代的陌路人。因為他遲早會被這個時代所淘汰,而無法立足。瘋掉的他,狂奔在芙蓉鎮上青田街上,他的叫喊聲音會越來越渺茫,最後消失。
以胡玉音為主線搭建的人物關係,滲透著許多人情味。它們是一個時代沒有沉淪的人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很單純,也可以政治、經濟等外在力量變得很複雜。在以政治為主導的六七十年代下,芙蓉鎮也發生了嚴重的變形。『人人防我,我防人人』的心態如同一條毒蛇一樣纏上了每個人的心間,大家都只能在這樣的時間的長河里,尋求可以依靠的木板,從而自保。但是,在這個小鄉鎮上,還是有人情味的存在。胡玉音和黎桂桂的感情很平白。他們的結合本身就帶有著一種先天的不幸,無論是『算命先生』的話,還是『喜歌堂』,都暗含了這一點。然而,他們卻能彼此信任,去搭建自己的生活。我無法去評說這種婚姻關係的好與不好。從我的角度看,他們接受了這一種生活,在接受的基礎上,他們完成了重新的構建,搭建了一種屬於自己的幸福。這是可以將原先的不幸抹去的或者說是忽略的。黎桂桂的死亡讓這段婚姻多了犧牲的色彩,也承接了下一段婚姻。不知為何,總覺得秦書田對胡玉音的感情中多少帶著贖罪的成分。書中是這樣形容他們的結合的:
『人世間的這一對罪人……愛情的枯樹遇上風雨還會萌生出新枝嫩葉,還會綻放瘦弱的華佗,結出酸澀的苦果……』,還有『畸形的生活才有畸形的愛』,我有點無法理解為何他們的愛情是畸形的愛?生活確實是畸形的,但是愛情如何是畸形的?或者說,愛情的開端如何是畸形的?他們的關係不像李國香和王秋赦,也不像之前的那一段婚姻。這是這次閱讀中存疑的一點。
除卻最主要的兩段婚姻中的人情味,最讓人覺得是人的就是谷燕山吶。很喜歡『醉眼看世人,越看越清楚』的態度。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與黎滿庚的雪夜對談。黎滿庚相較與谷燕山,自身的軟弱性更多。這也與他肩負著一個家庭的重擔有關,哪怕他對胡玉音許下了『一輩子都護著她』的誓言,也無濟於事,現實就是如此。沒有辦法完全用道德的指標去指責黎滿庚,因為除了道德問題,這牽扯到整個社會對人的壓抑與異化。但是,從雪夜對談中,可以看出他人性中還有善的存在,還沒有被吞噬。後來,包括其妻子,五爪辣對谷軍的關愛,還是可以體現出其善良的一面。谷燕山對於整個芙蓉鎮的照顧是看得見的。他對於胡玉音的照顧就不贅述了。回想起書中的情節,還是印象深刻:其站在馬路上等待著汽車,為這一對母子的安危著想。平常生活中,無論是充當和事老,還是辦喜事或喪事時候的送禮,他真正把這一片土地愛在心裡,去盡力維護這一方水土的淳樸與浪漫。我很動容于他在文革快要結束的時候,所說的首先就是要治理好芙蓉河。這一條維繫著一方水土的河。『時間也是一條河,一條留在人們記憶里的河,一條生命的河。』人們必須仰賴于此。
當時間足夠長之後,歷史最終會被清理。楊民高在文革結束后,說到『我們是下級,是細胞』。頗有種無可奈何之意。李國香在提起筆清算舊賬的時候,也覺得鉛筆像一根金屬棒。當人開始走出狂熱年代時候,人多多少少都有些反思。我不知道這樣想對不對,覺得李國香身上多少還是有人情的部分的。她也有身為人的一部分,很想去討論一下她與王秋赦之間的關係問題。總覺得還是有淡淡的情誼存在,除卻政治交易之外。這些反面人物身上,到底有多少身為一個人的存在,也是挺有趣的一個點。
總覺得,『芙蓉鎮』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不是簡單可以概述的,他們身上有人性的善與惡,有足夠的生命的韌性,這樣才可能在時間的長河里有他們的位置。
對於文革的反思,書中也有很強烈的體現。紅衛兵,各項運動的描寫,對於我來說,都是很新鮮的,也是很殘忍的。(詳見書中第三章)因為以前并沒有去很認真瞭解過這一些東西。不是很能理解,古華所說的這一段話:
『中國大地上出現的這場現代迷信的洪水,是歷史的產物,即前面封建愚昧的變態、變種。』
何謂現代迷信?是對於毛的迷信,還是對於整個現代化建設的迷信?這一點存疑。後面也有講到在那個年代依照政治態度來處理人際關係,對於我來說,也是不可思議的。但這點,相較來說,還是比較好理解的。
書中有很多話,都可以看做是那個時代的特色。比如“政權即是鎮壓之權”、“權力的天地只有拳頭那麼大,豈能人人都活”、“解決問題必須找到一把萬能鑰匙:斗。“還有,關於”左“與”右“的論述。
最後,想要寫的一點是,整本書最開頭的自序是『唱一曲嚴峻的鄉村牧歌』。用牧歌這般如此田園的生活,來形容這樣一個殘酷的時代,真得有種反差感。書中的『喜歌堂』,算是一條線索,串起了故事。民歌總是能夠代表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聲音的。當它由只是純粹抒發個人情感被加工成反封建,又被加以攻擊社會主義的帽子,之後成為胡、秦二人之間的情歌的整一個流轉發展過程,是可以看到時代在往前走。這一曲民歌又會呈現出怎樣的模樣?是時代的尾聲,還是另一個開端?無從知曉,只能待後人來續寫。
補充講一點,書中有寫到的酒廠與造紙廠在芙蓉鎮的建立,是否能看做是作者對於芙蓉鎮未來的一種擔憂?當現代化的大幕真正拉起的時候,這樣的山村又會有怎樣的遭遇?在那個年代,古華提出了自己的憂慮,而今天的我們也可能已經看到了後果。抱著不太可能的希望:芙蓉鎮能夠出淤泥而不染,每個鄉鎮在往前的過程中,淳樸與美麗切莫丟失。
還有我們的田園,還有牧歌在迴蕩。
oyster
2014年5月23日於博文苑
我很感動的是在這樣的殘酷現實之下,還有未被泯滅的人性。韋禮安的新歌「狼」的歌詞寫得很好,“還有人倖存,還沒有沉淪。”書中沒有狼,卻有一條蛇,一條既可恨又可憐的蛇。不知道怎樣對王秋赦做出一個合理的評價,覺得他既是畸形社會的產物,也是個人性格的悲劇。在這樣的時代洪流中,一個孤兒的成長之路一定很艱辛。他能依靠憑藉的東西又是什麽呢?在這樣的沉浮中,人的命運顯得那麼無助。既是這個時代的融入者,又是時代的陌路人。因為他遲早會被這個時代所淘汰,而無法立足。瘋掉的他,狂奔在芙蓉鎮上青田街上,他的叫喊聲音會越來越渺茫,最後消失。
以胡玉音為主線搭建的人物關係,滲透著許多人情味。它們是一個時代沒有沉淪的人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很單純,也可以政治、經濟等外在力量變得很複雜。在以政治為主導的六七十年代下,芙蓉鎮也發生了嚴重的變形。『人人防我,我防人人』的心態如同一條毒蛇一樣纏上了每個人的心間,大家都只能在這樣的時間的長河里,尋求可以依靠的木板,從而自保。但是,在這個小鄉鎮上,還是有人情味的存在。胡玉音和黎桂桂的感情很平白。他們的結合本身就帶有著一種先天的不幸,無論是『算命先生』的話,還是『喜歌堂』,都暗含了這一點。然而,他們卻能彼此信任,去搭建自己的生活。我無法去評說這種婚姻關係的好與不好。從我的角度看,他們接受了這一種生活,在接受的基礎上,他們完成了重新的構建,搭建了一種屬於自己的幸福。這是可以將原先的不幸抹去的或者說是忽略的。黎桂桂的死亡讓這段婚姻多了犧牲的色彩,也承接了下一段婚姻。不知為何,總覺得秦書田對胡玉音的感情中多少帶著贖罪的成分。書中是這樣形容他們的結合的:
『人世間的這一對罪人……愛情的枯樹遇上風雨還會萌生出新枝嫩葉,還會綻放瘦弱的華佗,結出酸澀的苦果……』,還有『畸形的生活才有畸形的愛』,我有點無法理解為何他們的愛情是畸形的愛?生活確實是畸形的,但是愛情如何是畸形的?或者說,愛情的開端如何是畸形的?他們的關係不像李國香和王秋赦,也不像之前的那一段婚姻。這是這次閱讀中存疑的一點。
除卻最主要的兩段婚姻中的人情味,最讓人覺得是人的就是谷燕山吶。很喜歡『醉眼看世人,越看越清楚』的態度。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與黎滿庚的雪夜對談。黎滿庚相較與谷燕山,自身的軟弱性更多。這也與他肩負著一個家庭的重擔有關,哪怕他對胡玉音許下了『一輩子都護著她』的誓言,也無濟於事,現實就是如此。沒有辦法完全用道德的指標去指責黎滿庚,因為除了道德問題,這牽扯到整個社會對人的壓抑與異化。但是,從雪夜對談中,可以看出他人性中還有善的存在,還沒有被吞噬。後來,包括其妻子,五爪辣對谷軍的關愛,還是可以體現出其善良的一面。谷燕山對於整個芙蓉鎮的照顧是看得見的。他對於胡玉音的照顧就不贅述了。回想起書中的情節,還是印象深刻:其站在馬路上等待著汽車,為這一對母子的安危著想。平常生活中,無論是充當和事老,還是辦喜事或喪事時候的送禮,他真正把這一片土地愛在心裡,去盡力維護這一方水土的淳樸與浪漫。我很動容于他在文革快要結束的時候,所說的首先就是要治理好芙蓉河。這一條維繫著一方水土的河。『時間也是一條河,一條留在人們記憶里的河,一條生命的河。』人們必須仰賴于此。
當時間足夠長之後,歷史最終會被清理。楊民高在文革結束后,說到『我們是下級,是細胞』。頗有種無可奈何之意。李國香在提起筆清算舊賬的時候,也覺得鉛筆像一根金屬棒。當人開始走出狂熱年代時候,人多多少少都有些反思。我不知道這樣想對不對,覺得李國香身上多少還是有人情的部分的。她也有身為人的一部分,很想去討論一下她與王秋赦之間的關係問題。總覺得還是有淡淡的情誼存在,除卻政治交易之外。這些反面人物身上,到底有多少身為一個人的存在,也是挺有趣的一個點。
總覺得,『芙蓉鎮』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不是簡單可以概述的,他們身上有人性的善與惡,有足夠的生命的韌性,這樣才可能在時間的長河里有他們的位置。
對於文革的反思,書中也有很強烈的體現。紅衛兵,各項運動的描寫,對於我來說,都是很新鮮的,也是很殘忍的。(詳見書中第三章)因為以前并沒有去很認真瞭解過這一些東西。不是很能理解,古華所說的這一段話:
『中國大地上出現的這場現代迷信的洪水,是歷史的產物,即前面封建愚昧的變態、變種。』
何謂現代迷信?是對於毛的迷信,還是對於整個現代化建設的迷信?這一點存疑。後面也有講到在那個年代依照政治態度來處理人際關係,對於我來說,也是不可思議的。但這點,相較來說,還是比較好理解的。
書中有很多話,都可以看做是那個時代的特色。比如“政權即是鎮壓之權”、“權力的天地只有拳頭那麼大,豈能人人都活”、“解決問題必須找到一把萬能鑰匙:斗。“還有,關於”左“與”右“的論述。
最後,想要寫的一點是,整本書最開頭的自序是『唱一曲嚴峻的鄉村牧歌』。用牧歌這般如此田園的生活,來形容這樣一個殘酷的時代,真得有種反差感。書中的『喜歌堂』,算是一條線索,串起了故事。民歌總是能夠代表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聲音的。當它由只是純粹抒發個人情感被加工成反封建,又被加以攻擊社會主義的帽子,之後成為胡、秦二人之間的情歌的整一個流轉發展過程,是可以看到時代在往前走。這一曲民歌又會呈現出怎樣的模樣?是時代的尾聲,還是另一個開端?無從知曉,只能待後人來續寫。
補充講一點,書中有寫到的酒廠與造紙廠在芙蓉鎮的建立,是否能看做是作者對於芙蓉鎮未來的一種擔憂?當現代化的大幕真正拉起的時候,這樣的山村又會有怎樣的遭遇?在那個年代,古華提出了自己的憂慮,而今天的我們也可能已經看到了後果。抱著不太可能的希望:芙蓉鎮能夠出淤泥而不染,每個鄉鎮在往前的過程中,淳樸與美麗切莫丟失。
還有我們的田園,還有牧歌在迴蕩。
oyster
2014年5月23日於博文苑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