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笔记
中、晚唐
中晚唐的诗风都受到了诗圣杜甫的影响。杜甫的诗在修辞与思想都做到了最顶级。韩愈继承了杜甫的修辞方面,“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白居易则继承了对人民的关怀,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韩愈注重修辞,修辞就是为自己的思想、感受选出最恰当的字。为自己的意思设计最巧妙的语法,做出好的诗句来。但是,因为韩愈太过刻意与猎奇,他的字句往往无法与感受结合。
白居易的创作包含讽喻诗与杂诗,他最好的诗作是后者,如《琵琶行》、《长恨歌》,但是出于他的文学主张,他轻视自己后者的诗。但是白居易的人格境界不如杜甫,杜甫是真正将自我与天下结合为一体的人,用自己的生命在写诗,他因为人生没有别的办法,因为把一切都投入到写诗之中,因而他的诗就拥有最真挚的感发的力量。白居易不能做到如此,他只是对百姓含着一份关怀,他更重视的是别人对他的评价,换句话,他是希望因此得到别人的赞赏。因而,他的政治讽喻诗并不是第一流的。
《长恨歌》
这首诗是新乐府,也就是仍然是歌行体,但是已经符合严格的格律,讲究平仄。这首诗与《春江花月夜》类似,都是每四、六或八换一韵。
这首诗好在辞藻工美,音律协调,读起来非常优美。而且他是完全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出一个历史故事来,只有“转叫小玉报双成”一句用了典,语言功力很深。也与他的文学主张相适应。“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这些句子本身并不感动,但是白居易确实写得柔滑工巧。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诗他终究是第二流的,因为他的诗歌缺少一份真诚的抒发,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不一致。
但是《琵琶行》虽然在语言、故事的叙述上不及《长恨歌》,但是因为有诗人自己感情的抒发,因此,在记录琵琶女的故事与自己的身世上都比《长恨歌》动人。
李贺
李贺的诗歌最重要的是他非现实的、假想的形象,他纯属于锐感与奇险的境界。又因为他的落魄,在瑰丽的想象之下是他很深的悲慨。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结构的设计,前三句很用力,逼第四句。中国弹,就是第一人。但是这不是如陈子昂一般的苦心设计,这真是一种直觉上的安排,是凭借天生的感受力写出来的。
芙蓉泣露,香兰笑,这并非是写花因为曲子而感动,而是一种形容,用了花的形态来摹写箜篌声音仿佛具有的形状。这就是通感。
老鱼、瘦蛟,这些意象只有李贺能写出,这是依赖语言天分,再思索而刻意制造的奇绝。
李商隐
李商隐是最能代表晚唐精神的一位诗人,他同样也是一位集各家特色于一身的人。他与杜甫一样,都对苍生百姓有一份最深切的,与之同情的深广关怀。又与李贺类似,他是一个具有非常直觉的艺术天才的人,在造境上也受到了李贺的影响。
但是,时代已经到了晚唐,李商隐永恒的追索已经是永远不可得了,因此他含有一份深深的失落,诗歌永远是一种在追索与失落间的怅惘。他敏锐幽密,偏向神怪的直觉、与当时不自由的政治环境都使他的怅惘深化为幽隐、繁复与难测的境界。
偏向杜甫的方面,《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李商隐作这首诗时是处于寄人篱下之时,与自己的连襟的政治斗争之中,他的心境很不好。
第一句是登高,注意背后涉及的文学传统意涵。
第二句写得难测,因为这些物象是无甚明显的指涉意味的,他望到了很多汀洲,它们是绵延、是迂回,都不可感。这就是依靠直觉写出的句子,好像带有一种漠漠、难言明的形象感。
颔联意思显露,春来更远游与首联的登高远望形成解释,原本诗歌中难以言明的感受,到这里结合典故,更深一层,都是不得志而出游的故作潇洒,因而,他看到美景也是食不知味。
但是,这又是“不隔”,因为这种意境不是如陈子昂利用结构巧妙设计出来的,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对自然的感受,是一种艺术家的直觉写出来的句子。
颈联有了范蠡的典故。尾联是他强烈批判的感情。
从这首诗,同样是登高,我们可以看出与杜甫写诗的不同,李义山没有如杜甫一般沉郁,同样的感情到他身上,变得错杂,强烈与郁结都集于一身。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首联,五十弦,最繁复、悲哀,不忍听的声音。无端,为什么不得不如此,这就是他永恒的失落,他的命运,为何在晚唐。
一弦一柱,一种绵长的悲哀,对于华年无尽的追思。
颔联可以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比,因为那两句是重复、合掌的,这两句却不合掌。前一句人生已经因为不断的追寻、反复挣扎,到了不知自己为谁、处于何地的境地。可是还是托杜鹃,仍然要进取。这与老杜类似,老杜是沉郁顿挫,这里有顿挫,却因为他造境上的艺术,颜色更加鲜明,意境幽渺,而又可怜,杜鹃啼血。
颈联写出一种生生不息的变化,鲛人泪化珍珠。两句又是对比,冷暖、清澈与迷蒙,李商隐的境界与杜甫等其他诗人不同,其他人都是把自身的感情扩大到现实的天地、百姓之间,李商隐确实虚实、真假,跨越存在与虚无的范畴;但是又不是如李贺一般苦心思索的奇绝神话,而是自然而然的感发,因此才如此迷离、浑然天成。这是真正晚唐的意境,一切的价值都失落了,是非功过都难以辨别,都是一片失落与混沌。
尾联,追忆,表明已经失落,当时也是惘然,所以,从一开始这个时代、诗人自己都已经失落了,从来不如杜甫一般曾经有“一览众山小”,如此的气象,所以,追寻的志向变为了追怀,而又无可怀,,当时惘然,所以,只剩下追怀这个姿态本身。所以,读李商隐的诗不必非要明白他的所指,而要体会他的姿态与境界。
杜牧
因为家世与命运,杜牧的境界豪华,但是过于浅陋。偶尔也有咏史,因为是对隔代豪华的感叹,即使是讽喻,也有长空淡淡的余味。
一个七绝的专题
七绝因为篇幅短,一般认为只能有一个意思,也因此具有一种一剑长虹的气势。
盛唐的七绝就带有直接的兴象与气势,写得最好是王昌龄与李白。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是李商隐却能写出转折,写出复杂的境界来,这与他本人的个性很相近,因为他的感情就是复杂的。到了杜牧则追求一种余味。
中晚唐的诗风都受到了诗圣杜甫的影响。杜甫的诗在修辞与思想都做到了最顶级。韩愈继承了杜甫的修辞方面,“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白居易则继承了对人民的关怀,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韩愈注重修辞,修辞就是为自己的思想、感受选出最恰当的字。为自己的意思设计最巧妙的语法,做出好的诗句来。但是,因为韩愈太过刻意与猎奇,他的字句往往无法与感受结合。
白居易的创作包含讽喻诗与杂诗,他最好的诗作是后者,如《琵琶行》、《长恨歌》,但是出于他的文学主张,他轻视自己后者的诗。但是白居易的人格境界不如杜甫,杜甫是真正将自我与天下结合为一体的人,用自己的生命在写诗,他因为人生没有别的办法,因为把一切都投入到写诗之中,因而他的诗就拥有最真挚的感发的力量。白居易不能做到如此,他只是对百姓含着一份关怀,他更重视的是别人对他的评价,换句话,他是希望因此得到别人的赞赏。因而,他的政治讽喻诗并不是第一流的。
《长恨歌》
这首诗是新乐府,也就是仍然是歌行体,但是已经符合严格的格律,讲究平仄。这首诗与《春江花月夜》类似,都是每四、六或八换一韵。
这首诗好在辞藻工美,音律协调,读起来非常优美。而且他是完全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出一个历史故事来,只有“转叫小玉报双成”一句用了典,语言功力很深。也与他的文学主张相适应。“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这些句子本身并不感动,但是白居易确实写得柔滑工巧。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诗他终究是第二流的,因为他的诗歌缺少一份真诚的抒发,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不一致。
但是《琵琶行》虽然在语言、故事的叙述上不及《长恨歌》,但是因为有诗人自己感情的抒发,因此,在记录琵琶女的故事与自己的身世上都比《长恨歌》动人。
李贺
李贺的诗歌最重要的是他非现实的、假想的形象,他纯属于锐感与奇险的境界。又因为他的落魄,在瑰丽的想象之下是他很深的悲慨。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结构的设计,前三句很用力,逼第四句。中国弹,就是第一人。但是这不是如陈子昂一般的苦心设计,这真是一种直觉上的安排,是凭借天生的感受力写出来的。
芙蓉泣露,香兰笑,这并非是写花因为曲子而感动,而是一种形容,用了花的形态来摹写箜篌声音仿佛具有的形状。这就是通感。
老鱼、瘦蛟,这些意象只有李贺能写出,这是依赖语言天分,再思索而刻意制造的奇绝。
李商隐
李商隐是最能代表晚唐精神的一位诗人,他同样也是一位集各家特色于一身的人。他与杜甫一样,都对苍生百姓有一份最深切的,与之同情的深广关怀。又与李贺类似,他是一个具有非常直觉的艺术天才的人,在造境上也受到了李贺的影响。
但是,时代已经到了晚唐,李商隐永恒的追索已经是永远不可得了,因此他含有一份深深的失落,诗歌永远是一种在追索与失落间的怅惘。他敏锐幽密,偏向神怪的直觉、与当时不自由的政治环境都使他的怅惘深化为幽隐、繁复与难测的境界。
偏向杜甫的方面,《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李商隐作这首诗时是处于寄人篱下之时,与自己的连襟的政治斗争之中,他的心境很不好。
第一句是登高,注意背后涉及的文学传统意涵。
第二句写得难测,因为这些物象是无甚明显的指涉意味的,他望到了很多汀洲,它们是绵延、是迂回,都不可感。这就是依靠直觉写出的句子,好像带有一种漠漠、难言明的形象感。
颔联意思显露,春来更远游与首联的登高远望形成解释,原本诗歌中难以言明的感受,到这里结合典故,更深一层,都是不得志而出游的故作潇洒,因而,他看到美景也是食不知味。
但是,这又是“不隔”,因为这种意境不是如陈子昂利用结构巧妙设计出来的,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对自然的感受,是一种艺术家的直觉写出来的句子。
颈联有了范蠡的典故。尾联是他强烈批判的感情。
从这首诗,同样是登高,我们可以看出与杜甫写诗的不同,李义山没有如杜甫一般沉郁,同样的感情到他身上,变得错杂,强烈与郁结都集于一身。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首联,五十弦,最繁复、悲哀,不忍听的声音。无端,为什么不得不如此,这就是他永恒的失落,他的命运,为何在晚唐。
一弦一柱,一种绵长的悲哀,对于华年无尽的追思。
颔联可以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比,因为那两句是重复、合掌的,这两句却不合掌。前一句人生已经因为不断的追寻、反复挣扎,到了不知自己为谁、处于何地的境地。可是还是托杜鹃,仍然要进取。这与老杜类似,老杜是沉郁顿挫,这里有顿挫,却因为他造境上的艺术,颜色更加鲜明,意境幽渺,而又可怜,杜鹃啼血。
颈联写出一种生生不息的变化,鲛人泪化珍珠。两句又是对比,冷暖、清澈与迷蒙,李商隐的境界与杜甫等其他诗人不同,其他人都是把自身的感情扩大到现实的天地、百姓之间,李商隐确实虚实、真假,跨越存在与虚无的范畴;但是又不是如李贺一般苦心思索的奇绝神话,而是自然而然的感发,因此才如此迷离、浑然天成。这是真正晚唐的意境,一切的价值都失落了,是非功过都难以辨别,都是一片失落与混沌。
尾联,追忆,表明已经失落,当时也是惘然,所以,从一开始这个时代、诗人自己都已经失落了,从来不如杜甫一般曾经有“一览众山小”,如此的气象,所以,追寻的志向变为了追怀,而又无可怀,,当时惘然,所以,只剩下追怀这个姿态本身。所以,读李商隐的诗不必非要明白他的所指,而要体会他的姿态与境界。
杜牧
因为家世与命运,杜牧的境界豪华,但是过于浅陋。偶尔也有咏史,因为是对隔代豪华的感叹,即使是讽喻,也有长空淡淡的余味。
一个七绝的专题
七绝因为篇幅短,一般认为只能有一个意思,也因此具有一种一剑长虹的气势。
盛唐的七绝就带有直接的兴象与气势,写得最好是王昌龄与李白。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是李商隐却能写出转折,写出复杂的境界来,这与他本人的个性很相近,因为他的感情就是复杂的。到了杜牧则追求一种余味。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