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的美学意识
私以为,无论何时何地,多读一些书总是没错的。如果能做个有钱人自然是很好的,但是如果没钱的话,就做个有文化的人吧ヾ(≥へ≤)〃这样至少还能够自我安慰下,——你是比我有钱,但是你有我有知识嘛!明·吕坤曾在自己的《呻吟语》中言道,“凡智愚无他,在读书与不读书;祸福无他,在为善与不为善;贫富无他,在勤俭与不勤俭;毁誉无他,在仁恕与不仁恕。”深以为然。
得承认的是,我的确是个三心二意的人,这点不好,很不好,但是性格已然定型了。不独对食物衣着方面,对读书也是如此——我看书杂且乱,不拘何种类型,只要合了当时的口味就好。很是随性,只是这样‘随性’的结果就是,家中堆积了大量没有来得及细看,时过境迁了却也不想再看的书。
依稀记得,某位名人曾说过“书非借不能读”什么的。实在不大能理解这话,毕竟,大概是我的经济状态和个人时间都比较窘迫的关系,在我来看,真正能读的还是自己掏钱买的书。当然,有那种能够将借来的别人的书当自己的书,不用有所担心顾忌自然是另当别论了。这本也是这样的,自己的书,虽然放着落灰了好久,但终归是读了的。
我想,不独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书之间,也是要讲缘分的吧。缘分没到的时候,可能你翻天覆地的也找不到那本想看的书;缘分到了,你哪怕不知道这本书会是多么的合乎你的口味,你也会在机缘巧合之下拥有它。而这么一本书在出版之前我就看到了这本书的广告,急切的期待着能够拥有的书,但是当已入囊中后,却是随手塞在了柜子里闲置不看,实在是暴遣天物啊/(ㄒoㄒ)/~~
这是一本初看,或许以为又是如安意如“鸳鸯蝴蝶派”诗词赏析风格的书,但是实质上,都是和孟晖一样‘讲古’的类型。该书旁征博引,知识量很大,又浅显易懂。如果喜欢看比较知识性的,或者是‘讲古’的书籍的话,不妨一读。作者的文笔也不差,虽然平实,但东拉西扯中,很有一种信手拈来的味道。更重要的是,这是本很温柔的小书*^o^*~不同于诗词赏析派那种一味追求文字的华丽,修饰过度也无法掩饰实质的空洞感,随意恬淡的话语,有着如清风徐来,自然铺陈开来的感觉。这点是很好的。
但是,但是,作者你本来就不是安意如那类的华丽风格,就算写到动情处,想要烘托气氛,也不用非得为赋新词强说愁去吧~那句,【山水与阳光,柔和的教你恍惚,你略一张口,便觉碎了一嘴的蜜糖】,多少是会令人联想起余光中赞李白诗句,“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
还有那个,【妆奁一开一合,纤手一抬一捻,便将这个世纪最好的风光,车水马龙、晚山初晴、清酒及烟火,都浓缩在脸庞】的句式,也觉眼熟。没感受到作者希望感受到的眼前一亮,只觉如倒浇一盆冷水〒▽〒纯是为了排比而排比,为了华丽而华丽,借鉴自己看过的那些大气华丽的句子的格式生搬硬套,太过刻意的感觉,看着很不自然。只能说是东施效颦,实在是让人不忍卒读了。
本书中采用的史实资料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唐诗,二是唐人笔记。后者暂不必言,但是前者确如作者所言那般,“诗歌并不是纪实文学”,【如无夸张和幻想,诗歌会怎样荒凉?】
每个时代有自己的方式,每个时代也有自己的诗意。而唐朝,又恰恰是一个最富于幻想的朝代,人们【对于想象的热爱,后无来者】。或许,越是不甘平淡,越是有着野心勃勃的进取心,越是崇尚美向往着美的存在,就越是热衷于想象,就越是热衷于用流光溢彩的幻想来填补装点日常生活的平淡乏味吧。
诗版行卷,吓婿催妆,衣着饮食,……林林总总,无不写的可亲可爱。当你把卷细读书中那些娓娓绻绻,徐徐道来的唐人旧事、唐风唐俗,都会感到饶有意趣。就比如说,唐人的传奇志怪吧。作者写的就是很有意思的,——唐人的猎奇思想和日本的传说故事一样,都不讲究什么惩恶扬善的道德诉求,只是追求感官上的刺激,【他们只是以猎奇和找乐子的心理写下这样或那样的幻想故事,没有教育谁抨击谁宣扬某项主义的打算。】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诸如人活着的时候无能为力,变成鬼了就惩恶扬善什么的,宣扬那套“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早来与迟到”的精神胜利法的,都不大可能是出自唐人的手笔。唐人写的东西,不甚追求什么精神上、道德上的“升华”,故事就是故事,就是为了趣味为了与【平庸现实截然不同的刺激】而制造的产物。
不过,我最爱的还是本篇末尾的这段话了,【江户人心目中的妖魔多半不辨善恶,它们有的只是可怕的外表与同样可怕的内心;同时代的清人,以蒲松龄为代表,却深深相信鬼怪是非分明、明察秋毫,仗义而善良。但是江户人切切期待妖魔降临,清人对待鬼怪如临大敌,这是什么心理?】
本书里讲述的固然是唐人的娱乐精神,但真正是为的赞颂唐人的生活美学——如果说,【唐人的幻想世界是一棵泛着宝石光泽的花树,树上有些花朵只负责盛开,有些花朵盛开后还会结出柔嫩多汁的果】的话。那么,唐人的生活,就是“有些花朵盛开后还会结出柔嫩多汁的果”的果了。
他们谋生亦谋爱,他们追求的是浪漫与情调,于是,【唐人处心积虑,最大限度取悦自己;于是,他们毫不吝惜,将智慧用于吃喝玩乐的设计。】那些唐风遗梦,长安旧事,当幻想冲破现实,飞往奇瑰梦境,成就了一场彻头彻尾的浪漫。看啊,这就是诗的乐章,歌的海洋,煌煌大唐,光耀万邦!
好吧,有点儿跑题儿了,现在先回归本书的内容。话说,唐太宗说“兼爱如一”,那该是因为他本身就带了夷狄的血脉吧。反正,我是很疑心,他若也是个让他羡慕嫉妒恨的“纯种汉人”,还会否这样轻易的说出这种话来?当然,当时的他如果不这么说,而是傻到去否认明显的事实,那些个以纯汉人身份自傲的衣冠大族,也不会对他另眼相看,反倒会攻讦他的数典忘祖的。
是以在唐代外域文化的盛行,也是有其土壤根基的。就如同作者赞同的某位国史大家所言,并非是因为自己的文化已经衰落不敌(一如今日之“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现象),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本土文化的高度繁荣,国民自上而下的自信与骄傲,才能够毫无顾忌的敞开胸怀包容并蓄外来的各种文化。吸收转化,而非被同化。
能够看出书中作者对于唐人的种种精致的生活的美好向往,我也是向往的,毕竟,谁会不喜欢美好的东西呢?说真的,实在是很难理解那些“唯实用论者”,为什么,他们一定要问“实不实用”——难道是美的,不就足够了嘛O(∩_∩)O哈哈~
要知道,正是因为对于美的追求,人们才创造出了更多的美好存在啊。这个世上,真正永存的是对美好的追求,唯此才是不会消亡的。它只会不断的繁衍增长。但是,科技越发达,怎么感觉人们的生活层次反倒越低了;虽然,物质的确是越来越充裕的。
当看到书中对于唐人发明的“点心”这个词的由来时,关于“唐人生活的精美点缀”,“正餐大菜之外给口腹增加一些享受”之类的形容。倒是令我想起了周作人的那句,“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了。就只是单纯的追求趣味,追求生活的意趣。这真好,对吧!
只是或许是作者的主观意味表露太过,总有些地方感觉不够客观理性。毕竟,口味是很个人化的东西。就像是作者推崇备至的“红妆”,那种激情洋溢的吹捧,实在是让人看得毛骨悚然⊙﹏⊙b汗!说的就好像是,作者自己也乐意在脸上涂上那么一个,兴高采烈的去逛大街似的O__O"…当然,我承认我是很在意别人眼光的那种人,所以看到身边有能冠冕堂皇的穿着汉服逛大街的人是很赞叹的,但也只是赞叹。再怎样的心动,也不敢行动。
因为我在的城市里马路上穿旗袍逛街的都罕有,我连穿旗袍逛大街都没有过,但是,我就因此能去说其他穿着民族风服饰逛大街的人都是奇装异服了吗。显然不能吧。当然,我也不会一方面嘲讽那些不敢穿着民族服装逛大街的人,一方面却不分青红皂白的赞美当年那些满大街都是“民族服装”的时候那些人穿着民族服装的勇气的。
说起来,书中提到的那个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提卜和第欧根尼关于名妓莱依丝的对话,显然很是让作者为之动容的——亚里斯提卜对第欧根尼说,既然你不会为一个人买了一所旧房子而不可思议,不会认为一个人上了一艘被别人多次乘坐过的船而感觉不妥,你就不应当反对一个人男人和一个曾与许多人睡过觉的女人相好。
但是,于我而言,一个女人可以穿别人试穿过不知几次的衣服,只要用高热的水烫干净就好;但是,一双阅脚无数的鞋子,我是不会掏钱买回家的……我想,我也是不会想要和一个曾与许多人睡过觉的男人相好的。当然,仅就以书中那些被买卖入妓寮的身不由己女性而言,的确是另当别论了。
不过,物化女人什么的,私以为房子一样的财产,虽然分量比较重;但和豢养的猫狗相比,貌似也没尊重到哪儿去。都不是人,也没平等相待到哪儿去。貌似是以前在哪儿看过的小说片段,故事已然记不得了,甚至都记不得是不是唐人的笔记故事了。人物疑似是以隋朝的独孤皇后和唐朝的窦皇后为原型,只记得该是贴身侍婢正劝着娘子不要和郎君闹得那么僵,结果那个娘子却笑吟吟的说:侬只得一个,将身付与,伊岂敢(能有什么)不甘心!……
现在想来,这可能是在宣扬唐时妒女的风范,不过,妒与不妒,不惟是在意与否,更关键的看是对自己好不好。如果不想,就明确的说出来拒绝吧。最近常看到古风言情里出现这种奇葩人物,想要贤惠的名声,自己不想拒绝长辈的要求,却惦记着想让自己的丈夫主动站出来替自己出头( ̄ー ̄〃)且不说“惧内”的名头他想不想担,单是说人性这种东西都是经不起考验的,试想,是他顺水推舟付出的多,还是替你拒绝“长者赐”付出的多,显而易见嘛!
不过,就历朝历代而言,唐朝的女性自由度的确是最高的。这大抵也是源自唐风尚武的关系吧。肌肉多了的男人们,也就少有心放在关注女人是否裹了小脚,以至于弱不胜衣上了。想想看,既然男人本身的肉体力量已经降得住女人了,也就不用动脑筋在那些不入流的手段上,设法通过别的外物来束缚住女人了。不过,“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唐人的好胜心也是出乎意料的强呢。
这和其他重文轻武的朝代讲究的温谦恭俭让的风气截然不同,也正是因此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唐人、他们好斗成风,无论什么都能够和‘斗’或者‘搏’扯上关系。好吧,不管怎么说,大概正是因为此种好斗的思想,更大规模的竞技出现了。这也使得当时的社会上摆脱了,那种表面上你好我好他也好的一团和气局面,这也就让当时的人自朦胧中萌发了人的独立价值与意义,而非是集体意识遮掩了一切。
唐人开始萌发了独立的人的意识,【不自觉的在潜意识中开始承认,人有独立的价值,人不仅仅是某架庞大机器上一颗微不足道的螺丝钉】。只是唐人的竞技,终归是不能和罗马人甚至是希腊人的竞技相比的,因为,唐人的竞技归根结底也只为的是取悦于人。
好吧,最后致本书的外一篇,谨以此句——以娱乐至上精神竞技的中国人活了下来,以殊死搏斗精神竞技的罗马人却荣耀长存,这两者间很难说清到底是谁幸与不幸……
PS.【】内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
得承认的是,我的确是个三心二意的人,这点不好,很不好,但是性格已然定型了。不独对食物衣着方面,对读书也是如此——我看书杂且乱,不拘何种类型,只要合了当时的口味就好。很是随性,只是这样‘随性’的结果就是,家中堆积了大量没有来得及细看,时过境迁了却也不想再看的书。
依稀记得,某位名人曾说过“书非借不能读”什么的。实在不大能理解这话,毕竟,大概是我的经济状态和个人时间都比较窘迫的关系,在我来看,真正能读的还是自己掏钱买的书。当然,有那种能够将借来的别人的书当自己的书,不用有所担心顾忌自然是另当别论了。这本也是这样的,自己的书,虽然放着落灰了好久,但终归是读了的。
我想,不独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书之间,也是要讲缘分的吧。缘分没到的时候,可能你翻天覆地的也找不到那本想看的书;缘分到了,你哪怕不知道这本书会是多么的合乎你的口味,你也会在机缘巧合之下拥有它。而这么一本书在出版之前我就看到了这本书的广告,急切的期待着能够拥有的书,但是当已入囊中后,却是随手塞在了柜子里闲置不看,实在是暴遣天物啊/(ㄒoㄒ)/~~
这是一本初看,或许以为又是如安意如“鸳鸯蝴蝶派”诗词赏析风格的书,但是实质上,都是和孟晖一样‘讲古’的类型。该书旁征博引,知识量很大,又浅显易懂。如果喜欢看比较知识性的,或者是‘讲古’的书籍的话,不妨一读。作者的文笔也不差,虽然平实,但东拉西扯中,很有一种信手拈来的味道。更重要的是,这是本很温柔的小书*^o^*~不同于诗词赏析派那种一味追求文字的华丽,修饰过度也无法掩饰实质的空洞感,随意恬淡的话语,有着如清风徐来,自然铺陈开来的感觉。这点是很好的。
但是,但是,作者你本来就不是安意如那类的华丽风格,就算写到动情处,想要烘托气氛,也不用非得为赋新词强说愁去吧~那句,【山水与阳光,柔和的教你恍惚,你略一张口,便觉碎了一嘴的蜜糖】,多少是会令人联想起余光中赞李白诗句,“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
还有那个,【妆奁一开一合,纤手一抬一捻,便将这个世纪最好的风光,车水马龙、晚山初晴、清酒及烟火,都浓缩在脸庞】的句式,也觉眼熟。没感受到作者希望感受到的眼前一亮,只觉如倒浇一盆冷水〒▽〒纯是为了排比而排比,为了华丽而华丽,借鉴自己看过的那些大气华丽的句子的格式生搬硬套,太过刻意的感觉,看着很不自然。只能说是东施效颦,实在是让人不忍卒读了。
本书中采用的史实资料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唐诗,二是唐人笔记。后者暂不必言,但是前者确如作者所言那般,“诗歌并不是纪实文学”,【如无夸张和幻想,诗歌会怎样荒凉?】
每个时代有自己的方式,每个时代也有自己的诗意。而唐朝,又恰恰是一个最富于幻想的朝代,人们【对于想象的热爱,后无来者】。或许,越是不甘平淡,越是有着野心勃勃的进取心,越是崇尚美向往着美的存在,就越是热衷于想象,就越是热衷于用流光溢彩的幻想来填补装点日常生活的平淡乏味吧。
诗版行卷,吓婿催妆,衣着饮食,……林林总总,无不写的可亲可爱。当你把卷细读书中那些娓娓绻绻,徐徐道来的唐人旧事、唐风唐俗,都会感到饶有意趣。就比如说,唐人的传奇志怪吧。作者写的就是很有意思的,——唐人的猎奇思想和日本的传说故事一样,都不讲究什么惩恶扬善的道德诉求,只是追求感官上的刺激,【他们只是以猎奇和找乐子的心理写下这样或那样的幻想故事,没有教育谁抨击谁宣扬某项主义的打算。】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诸如人活着的时候无能为力,变成鬼了就惩恶扬善什么的,宣扬那套“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早来与迟到”的精神胜利法的,都不大可能是出自唐人的手笔。唐人写的东西,不甚追求什么精神上、道德上的“升华”,故事就是故事,就是为了趣味为了与【平庸现实截然不同的刺激】而制造的产物。
不过,我最爱的还是本篇末尾的这段话了,【江户人心目中的妖魔多半不辨善恶,它们有的只是可怕的外表与同样可怕的内心;同时代的清人,以蒲松龄为代表,却深深相信鬼怪是非分明、明察秋毫,仗义而善良。但是江户人切切期待妖魔降临,清人对待鬼怪如临大敌,这是什么心理?】
本书里讲述的固然是唐人的娱乐精神,但真正是为的赞颂唐人的生活美学——如果说,【唐人的幻想世界是一棵泛着宝石光泽的花树,树上有些花朵只负责盛开,有些花朵盛开后还会结出柔嫩多汁的果】的话。那么,唐人的生活,就是“有些花朵盛开后还会结出柔嫩多汁的果”的果了。
他们谋生亦谋爱,他们追求的是浪漫与情调,于是,【唐人处心积虑,最大限度取悦自己;于是,他们毫不吝惜,将智慧用于吃喝玩乐的设计。】那些唐风遗梦,长安旧事,当幻想冲破现实,飞往奇瑰梦境,成就了一场彻头彻尾的浪漫。看啊,这就是诗的乐章,歌的海洋,煌煌大唐,光耀万邦!
好吧,有点儿跑题儿了,现在先回归本书的内容。话说,唐太宗说“兼爱如一”,那该是因为他本身就带了夷狄的血脉吧。反正,我是很疑心,他若也是个让他羡慕嫉妒恨的“纯种汉人”,还会否这样轻易的说出这种话来?当然,当时的他如果不这么说,而是傻到去否认明显的事实,那些个以纯汉人身份自傲的衣冠大族,也不会对他另眼相看,反倒会攻讦他的数典忘祖的。
是以在唐代外域文化的盛行,也是有其土壤根基的。就如同作者赞同的某位国史大家所言,并非是因为自己的文化已经衰落不敌(一如今日之“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现象),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本土文化的高度繁荣,国民自上而下的自信与骄傲,才能够毫无顾忌的敞开胸怀包容并蓄外来的各种文化。吸收转化,而非被同化。
能够看出书中作者对于唐人的种种精致的生活的美好向往,我也是向往的,毕竟,谁会不喜欢美好的东西呢?说真的,实在是很难理解那些“唯实用论者”,为什么,他们一定要问“实不实用”——难道是美的,不就足够了嘛O(∩_∩)O哈哈~
要知道,正是因为对于美的追求,人们才创造出了更多的美好存在啊。这个世上,真正永存的是对美好的追求,唯此才是不会消亡的。它只会不断的繁衍增长。但是,科技越发达,怎么感觉人们的生活层次反倒越低了;虽然,物质的确是越来越充裕的。
当看到书中对于唐人发明的“点心”这个词的由来时,关于“唐人生活的精美点缀”,“正餐大菜之外给口腹增加一些享受”之类的形容。倒是令我想起了周作人的那句,“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了。就只是单纯的追求趣味,追求生活的意趣。这真好,对吧!
只是或许是作者的主观意味表露太过,总有些地方感觉不够客观理性。毕竟,口味是很个人化的东西。就像是作者推崇备至的“红妆”,那种激情洋溢的吹捧,实在是让人看得毛骨悚然⊙﹏⊙b汗!说的就好像是,作者自己也乐意在脸上涂上那么一个,兴高采烈的去逛大街似的O__O"…当然,我承认我是很在意别人眼光的那种人,所以看到身边有能冠冕堂皇的穿着汉服逛大街的人是很赞叹的,但也只是赞叹。再怎样的心动,也不敢行动。
因为我在的城市里马路上穿旗袍逛街的都罕有,我连穿旗袍逛大街都没有过,但是,我就因此能去说其他穿着民族风服饰逛大街的人都是奇装异服了吗。显然不能吧。当然,我也不会一方面嘲讽那些不敢穿着民族服装逛大街的人,一方面却不分青红皂白的赞美当年那些满大街都是“民族服装”的时候那些人穿着民族服装的勇气的。
说起来,书中提到的那个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提卜和第欧根尼关于名妓莱依丝的对话,显然很是让作者为之动容的——亚里斯提卜对第欧根尼说,既然你不会为一个人买了一所旧房子而不可思议,不会认为一个人上了一艘被别人多次乘坐过的船而感觉不妥,你就不应当反对一个人男人和一个曾与许多人睡过觉的女人相好。
但是,于我而言,一个女人可以穿别人试穿过不知几次的衣服,只要用高热的水烫干净就好;但是,一双阅脚无数的鞋子,我是不会掏钱买回家的……我想,我也是不会想要和一个曾与许多人睡过觉的男人相好的。当然,仅就以书中那些被买卖入妓寮的身不由己女性而言,的确是另当别论了。
不过,物化女人什么的,私以为房子一样的财产,虽然分量比较重;但和豢养的猫狗相比,貌似也没尊重到哪儿去。都不是人,也没平等相待到哪儿去。貌似是以前在哪儿看过的小说片段,故事已然记不得了,甚至都记不得是不是唐人的笔记故事了。人物疑似是以隋朝的独孤皇后和唐朝的窦皇后为原型,只记得该是贴身侍婢正劝着娘子不要和郎君闹得那么僵,结果那个娘子却笑吟吟的说:侬只得一个,将身付与,伊岂敢(能有什么)不甘心!……
现在想来,这可能是在宣扬唐时妒女的风范,不过,妒与不妒,不惟是在意与否,更关键的看是对自己好不好。如果不想,就明确的说出来拒绝吧。最近常看到古风言情里出现这种奇葩人物,想要贤惠的名声,自己不想拒绝长辈的要求,却惦记着想让自己的丈夫主动站出来替自己出头( ̄ー ̄〃)且不说“惧内”的名头他想不想担,单是说人性这种东西都是经不起考验的,试想,是他顺水推舟付出的多,还是替你拒绝“长者赐”付出的多,显而易见嘛!
不过,就历朝历代而言,唐朝的女性自由度的确是最高的。这大抵也是源自唐风尚武的关系吧。肌肉多了的男人们,也就少有心放在关注女人是否裹了小脚,以至于弱不胜衣上了。想想看,既然男人本身的肉体力量已经降得住女人了,也就不用动脑筋在那些不入流的手段上,设法通过别的外物来束缚住女人了。不过,“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唐人的好胜心也是出乎意料的强呢。
这和其他重文轻武的朝代讲究的温谦恭俭让的风气截然不同,也正是因此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唐人、他们好斗成风,无论什么都能够和‘斗’或者‘搏’扯上关系。好吧,不管怎么说,大概正是因为此种好斗的思想,更大规模的竞技出现了。这也使得当时的社会上摆脱了,那种表面上你好我好他也好的一团和气局面,这也就让当时的人自朦胧中萌发了人的独立价值与意义,而非是集体意识遮掩了一切。
唐人开始萌发了独立的人的意识,【不自觉的在潜意识中开始承认,人有独立的价值,人不仅仅是某架庞大机器上一颗微不足道的螺丝钉】。只是唐人的竞技,终归是不能和罗马人甚至是希腊人的竞技相比的,因为,唐人的竞技归根结底也只为的是取悦于人。
好吧,最后致本书的外一篇,谨以此句——以娱乐至上精神竞技的中国人活了下来,以殊死搏斗精神竞技的罗马人却荣耀长存,这两者间很难说清到底是谁幸与不幸……
PS.【】内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斗樱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