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川静的一百封情书

很久之前看过一个剧本,剧名和作者都已经忘记,但其中有个细节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剧中有两位少年在押赴刑场的途中,因为过于饥饿,把胸前写有自己名字的纸皮挂牌给吃掉了。于是,这两位少年便失去了姓名。在死后,也就失去了身份。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这两个人,他们生前所做过的好事,所犯过的罪恶也都与他们无关。
姓名是人们与世界产生的第一个联系。从出生那日起,寄托着父母希望的名字被登记在出生证上,然后伴随着我们成长,被一笔一划认真地写在作业本上,后来被郑重地签在结婚登记表上,再再后来,被刻在灵堂那块小小的木牌上。
在电视剧里,大家问失忆的人的第一句话总是:记得自己叫什么名字吗?
能伴随一生不离不弃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大概只有姓名了吧。
汉字是种神奇的东西,从字形上就能给人美与丑的享受。在书中的第一部分“记号的体系”,作者就指出汉字具有影像记录的性质,有着固定的视觉形象,与世界上的其他文字截然不同。这个性质在取名方面表露得最为明显。在中国想取一个独特的、不会和别人重名的名字非常困难。一是因为人口太多,二是因为大家对美好的认知总是相似的。
在刘夙《植物名字的故事》引言中,开篇就写道:“一点也不夸张地说,人类之所以贵为万物灵长,就是因为他们会起名字。”而赋予人类起名字能力的就是文字。
记得小时候学习鲁迅《故乡》一文时,在课文注释里对“猹”字的解释是这样的:“猹”是一种类似于獾猪的动物,是由鲁迅先生按农村人的读法“查”幻化而来的字。那时字库里还没有这个字,“猹”字在文中特别明显特别黑,就像语文考试错别字选择题里蹩脚的自造字。虽然觉得“哇呵,名人就是厉害还可以自己创个字出来呢”,但没有人会觉得奇怪和别扭,仿佛这种类似于獾猪的动物天生就该叫“猹”,“猹”字天生就该这么写,而鲁迅先生只是告诉了我们一样。这和我们面对不认识的植物时,下意识地认为它的名字里必然有“木”字旁或是“艹”字头一样。
这就是汉字的奇妙的地方。
《汉字百话》在我看来,是作者白川静对世界诉述深情的证据。白川静先生作为一个日本人,却一生醉心研究中国汉字。《汉字百话》一名来源于书中有十个部分,每个部分有十个小专题,共计一百个专题。
汉字百话,是作者写给汉字的一百封情书。
从学术角度而言,白川静先生的字源研究自成体系,观点是否正确我不敢妄加评论。就“名”字而言,书中白川先生是这样解释的:上半部分“夕”是祭肉的意思,下半部分“口”是告于祖庙时所呈现的“祈祷文”。“名”的意思也就是在婴儿养育到一定的年龄之时,要举行祭祀仪式来起“名”,并向祖宗汇报。相对于这个解释,我更偏向于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从口自名。”意思是说,白天人们能看到彼此,所以不用称呼自己也能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谁,但太阳下山之后,在黑夜里要想让别人知道你是谁就得自报姓名。所以“名”就是在“夕”下山后从“口”中说出。
故此,我觉得《汉字百话》更适合作为学习甲骨文和金文的辅导书。
姓名是人们与世界产生的第一个联系。从出生那日起,寄托着父母希望的名字被登记在出生证上,然后伴随着我们成长,被一笔一划认真地写在作业本上,后来被郑重地签在结婚登记表上,再再后来,被刻在灵堂那块小小的木牌上。
在电视剧里,大家问失忆的人的第一句话总是:记得自己叫什么名字吗?
能伴随一生不离不弃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大概只有姓名了吧。
汉字是种神奇的东西,从字形上就能给人美与丑的享受。在书中的第一部分“记号的体系”,作者就指出汉字具有影像记录的性质,有着固定的视觉形象,与世界上的其他文字截然不同。这个性质在取名方面表露得最为明显。在中国想取一个独特的、不会和别人重名的名字非常困难。一是因为人口太多,二是因为大家对美好的认知总是相似的。
在刘夙《植物名字的故事》引言中,开篇就写道:“一点也不夸张地说,人类之所以贵为万物灵长,就是因为他们会起名字。”而赋予人类起名字能力的就是文字。
记得小时候学习鲁迅《故乡》一文时,在课文注释里对“猹”字的解释是这样的:“猹”是一种类似于獾猪的动物,是由鲁迅先生按农村人的读法“查”幻化而来的字。那时字库里还没有这个字,“猹”字在文中特别明显特别黑,就像语文考试错别字选择题里蹩脚的自造字。虽然觉得“哇呵,名人就是厉害还可以自己创个字出来呢”,但没有人会觉得奇怪和别扭,仿佛这种类似于獾猪的动物天生就该叫“猹”,“猹”字天生就该这么写,而鲁迅先生只是告诉了我们一样。这和我们面对不认识的植物时,下意识地认为它的名字里必然有“木”字旁或是“艹”字头一样。
这就是汉字的奇妙的地方。
《汉字百话》在我看来,是作者白川静对世界诉述深情的证据。白川静先生作为一个日本人,却一生醉心研究中国汉字。《汉字百话》一名来源于书中有十个部分,每个部分有十个小专题,共计一百个专题。
汉字百话,是作者写给汉字的一百封情书。
从学术角度而言,白川静先生的字源研究自成体系,观点是否正确我不敢妄加评论。就“名”字而言,书中白川先生是这样解释的:上半部分“夕”是祭肉的意思,下半部分“口”是告于祖庙时所呈现的“祈祷文”。“名”的意思也就是在婴儿养育到一定的年龄之时,要举行祭祀仪式来起“名”,并向祖宗汇报。相对于这个解释,我更偏向于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从口自名。”意思是说,白天人们能看到彼此,所以不用称呼自己也能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谁,但太阳下山之后,在黑夜里要想让别人知道你是谁就得自报姓名。所以“名”就是在“夕”下山后从“口”中说出。
故此,我觉得《汉字百话》更适合作为学习甲骨文和金文的辅导书。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