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观山海经

号称“最终修订本”的新版《山海经校注》读完已经俩月,想说说二十年来对这册怪书的各种念想,却始终难以开头,索性从另一册书说起。
年幼时曾有一阵极迷恋一种“烟牌”,25或64张仿画或影印的小图印在纸壳上,反面写着介绍文字。小伙伴们多对三国之类能够拿来对杀或拍牌赌胜的正规货色感兴趣,而我却喜欢收集各种无人问津的鬼怪神仙,混乱的中国神话谱系夹杂着传说和手艺人的想象第一次铺展在我眼前,既有来源繁杂的盘古神话(此书的校注中居然也有述及),又有细节分明的八仙灶神,还有不明觉厉的X射线大仙激光圣母(此套依诸神掌握科学武器程度之不同分派职位,画工精良,极具后现代崩坏感,若能再找到必发图共享之)之类。家人见我迷此荒诞不经之物不轻,曾经屡下禁令销毁。可惜那时不知有“神话学”这种东西,虽然学术这玩意儿基本上是将天马行空的无界趣味拉回追根溯源的枯燥现实,但起码让这些无用之事看来很像一门学问。
九十年代某日,哥哥神秘兮兮的带回一则消息,说是相中了古籍书店里一册极贵的书,只印了三千册,很有收藏价值,于是跟着去看,原来是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的十六开本图册《中国古代怪异图》,当时全没感觉这诡异的书名诡异的选题和诡异的出版社有何不妥,一打开只觉目眩神迷,虽然线条古旧了些,但全是自己日思夜梦的图像,竟完全与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记的感受相同:“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身都震悚起来……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现在看来,这册书不过是清代吴任臣《山海经广注》与汪绂《山海经存》中的插图选辑,当然这些图也的确成为后来众多插图版山海经选用的主流,但是否与二十年前的十六元五角相称很难评说。记得自己不知多少次去书架上抚摩观看这本书,那时开架的书店并不多,想必公家的店员也投来不少防撕防描防小贼的眼神。忘记过了多久才攒够银子咬牙把它捧回家,现在就是花上几千元迅速配齐梦想书单也再没有那种快乐了。后来古籍书店半边租给了民营鞋店,然后默默关门消失,中山路也不复旧街里的风光,曾经人头攒动的新华书店也把自己扔进了大厦后的角落,不过这本包着厚实书皮(93年“轻骑•木兰”杯广告模特大奖赛海报改制)的山海经插图选却一直插在书架中最趁手的地方,几乎成了数年来忘却现实的解忧剂。
然而我对山海经文本的兴趣居然来自陶潜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他那句“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不但潇洒,也分明写出了从古至今,经文是要配图来读才有更大乐趣。当然后来也收集了数种有关的画作、图谱甚至地理图,但终究都出自敷衍,再没有拿到前面说到图谱时的那种巨大兴奋。
诗中的另一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把我引入更加精彩的经文世界。儿时在《儿童故事画报》上第一次读到完整的刑天故事,第一次为失败者的悲壮感所倾倒(这孩子也忒早熟),而陶潜的诗句,让我对山海经的文本产生了兴趣,于是从打折书展中买回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993年印刷的《山海经全译》。那应该是第一次见到袁珂先生的名字,却并未注意,还以为是位女学者,汗颜。这个版本已经包含了大量的注释,并且袁先生还依出版方要求将全部经文译为了白话。其实刑天一节根本无需翻译:“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整个刑(形)天“斗志靡懈,死犹未已”的形象在这短短的三十二字之中得到了极生动的展示,若拿来参加微小说大赛,当可冠绝奇幻、宫斗、修仙、悬疑、惊悚诸类别。
然而此节中隐藏的种种细节和疑问仍未尽解:刑天来历为何?与何帝争头?帝又为何将其葬之常羊?为何又允其死斗不已?最终结局为何?这些疑问后来在网络书店上打折买来的《山海经校注(增补修订本)》(巴蜀书社1993年版1996年二印)中得到了解答。袁先生在汇校形天一节过去注释的基础上加入了一大段案语,基本上就是一篇简单明了的刑天神话渊流考,得出了其是黄帝与炎帝斗争神话中失败方炎帝的忠臣或后裔们争斗不息的代表之一之结论,降生于常羊的炎帝虽败,但身后蚩尤、夸父、刑天一干悲情英雄轮番奋起之姿着实令人神往,想必经文书写者也在字句间藏入崇敬之意。我们自小所学之炎帝一系神话似乎语焉不详,且对于其中英雄人物并未有太多正面描述,也许是成王败寇之正统思想作祟。袁先生写至后来,也少见地引用起无关之诗作,并颇带情感地认为陶潜诗句“尤能得此断头英雄凌厉无前之神态”。他在短小的案语中时常流露出的这种情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对古典神话深沉的爱意,也让我从一个寻找趣味和真相的普通读者角度随着他悠游在山海经的世界中,不去管所谓的学界纷争。
未曾想到许多年后,开本更大的《山海经校注(最终修订本)》(2014年4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突然寄到手上。这许多年间又无意识地收集了几部袁珂先生的作品,却在翻开新版本时才知道原来他已经在十几年前去世了。抛开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与神话学上的成就不论,至少在让更多人了解山海经并有兴趣追寻其源流这件事情上,袁先生对我这种对图傻乐型的普通读者有着启蒙之功。
其实循着袁珂留下的踪迹,山海经给普通读者也留下了多个饶有趣味的入口,并不难进入。
喜好神秘者可按鲁迅所说将其看作“古之巫书”。除了大量直接描述神巫行动和疑似宗教活动的章节,最神奇的有地理描述中插入的“群巫所从上下也”、“从此升降”之类语句,袁先生认为这是透露着“天梯”的重要机密,而我却想到了超级玛丽中寻找升入上空隐藏关卡的有趣设计。果然,在“建木”出现时,袁先生直接否定了前人的解释,大篇幅地描述了“天梯”建设攻略,甚至援引了西方“杰克和豆杆”的传说,这离超级玛丽也不太远了。当然还有神秘不可解之语句如著名的“南极果,北不成,去痓果。”虽有多种解释,但似难推翻其为巫师所念咒语的直接印象。
若要看神话故事,书中可谓比比皆是,除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这些烂熟的,还有巴蛇食象这种较为偏门的,许多极难翻译出神髓的纯“中国风”成语和掌故竟然都出自此经。若进一步探究散见四方的材料之中隐秘的联系,竟还能理出前面说过的炎黄之争等历史大戏的脉络,也有涉及原始或创世神话的线索。纸牌中不明所以的除掉作乱房王的神犬盘瓠,忽又成为破除混沌开天辟地的盘古,其中逻辑想破头也不明白,袁先生在“犬封国”一词下做了详细的源流考,从郭璞的注到《搜神记》、《后汉书》的记载,原来盘瓠神话原是西南少数民族起源传说,后来竟由犬封国始祖融合演变为全人类的始祖盘古,其中细节真是不可预料,极富戏剧性。然而当年地摊纸牌的设计绘画者如何能了解此一段复杂神话源流?果然神话学的绝顶高手都潜伏于乡野?最有可能的是那位不知名君也是个山海经迷吧。
而最隐秘的快乐也许来自于那些极富推理感的猜测与论证。比如若隐若现的王亥或王子亥,是经中极少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事迹却极为隐晦,如何能够从其尸溯至因淫被诛的传说,实在需要些耐心与学问。再比如《大荒东经》中“有蔿国,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一句着实难解,分明是几样猛兽如何会变成鸟被人驱使?袁先生不囿于前人注释,考出蔿国乃舜或说是帝俊居地,而从《书•舜典》中考出四兽臣服于益,益即燕,亦即“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中之玄鸟,是殷商之祖宗神,舜或帝俊均为此身化身。帝俊在殷墟卜辞中称“高祖夋”,“夋”之甲骨文明显是鸟头兽身之怪物,此形象指回舜。而《书•舜典》有关此节的简单记载又隐藏着四兽与益或舜或帝俊争神不胜(《书》中却谓之“让”,当真含蓄),最终臣服的故事线索。既然四兽已成玄鸟之臣,那么作为益或舜之后代,蔿国子孙能驭使四兽是理所当然,四兽称鸟亦有了解释。一字之差居然牵涉出上古时一段惊心动魄的争权故事,着实有趣。如果继续联想下去,王亥广为人知的身份自然是殷商早期首领,卜辞中称“高祖亥”,与“高祖夔”齐名,而“夔”看上去实在像是“夋”的异体而本体,这两者关系亦紧密。难怪近年以山海经做密码破译的研究文字和玄幻小说层出不穷,其自身内容散乱而具备独特勾连的特质的确很容易使好奇者沉溺其中。
今人读繁体竖排的古书大多有着天然障碍,然而几万字的山海经却是例外,唯有捧读大字竖排繁体配图的版本才能多少体味到一点当年陶渊明“流观《山海图》”的无尽兴味——当然这个精装版本实在太厚重了些,过于现代的护封倒是可以轻易去掉,但整部书在路上、厕上、枕上碾转数日后,居然完全散架,硬壳脱落,胶装绽开,完全是曾经天天临幸的《新华字典》的惨状,不知是否为个案,但至少能证明我是有多爱这部大书。
P.S.
经过粗略的对照,这个版本与之前的巴蜀版相比除了新的出版说明外的确有多处增补修订,其“依据袁珂先生生前对增补修订本之再修订”之言非虚。
当然对于书口刷金这件无比洋气的事情我持保留意见——有那成本还不如把插图印成小册子或明信片附赠一下呢。
插图版见日记:http://www.douban.com/note/376149487/
年幼时曾有一阵极迷恋一种“烟牌”,25或64张仿画或影印的小图印在纸壳上,反面写着介绍文字。小伙伴们多对三国之类能够拿来对杀或拍牌赌胜的正规货色感兴趣,而我却喜欢收集各种无人问津的鬼怪神仙,混乱的中国神话谱系夹杂着传说和手艺人的想象第一次铺展在我眼前,既有来源繁杂的盘古神话(此书的校注中居然也有述及),又有细节分明的八仙灶神,还有不明觉厉的X射线大仙激光圣母(此套依诸神掌握科学武器程度之不同分派职位,画工精良,极具后现代崩坏感,若能再找到必发图共享之)之类。家人见我迷此荒诞不经之物不轻,曾经屡下禁令销毁。可惜那时不知有“神话学”这种东西,虽然学术这玩意儿基本上是将天马行空的无界趣味拉回追根溯源的枯燥现实,但起码让这些无用之事看来很像一门学问。
九十年代某日,哥哥神秘兮兮的带回一则消息,说是相中了古籍书店里一册极贵的书,只印了三千册,很有收藏价值,于是跟着去看,原来是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的十六开本图册《中国古代怪异图》,当时全没感觉这诡异的书名诡异的选题和诡异的出版社有何不妥,一打开只觉目眩神迷,虽然线条古旧了些,但全是自己日思夜梦的图像,竟完全与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记的感受相同:“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身都震悚起来……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现在看来,这册书不过是清代吴任臣《山海经广注》与汪绂《山海经存》中的插图选辑,当然这些图也的确成为后来众多插图版山海经选用的主流,但是否与二十年前的十六元五角相称很难评说。记得自己不知多少次去书架上抚摩观看这本书,那时开架的书店并不多,想必公家的店员也投来不少防撕防描防小贼的眼神。忘记过了多久才攒够银子咬牙把它捧回家,现在就是花上几千元迅速配齐梦想书单也再没有那种快乐了。后来古籍书店半边租给了民营鞋店,然后默默关门消失,中山路也不复旧街里的风光,曾经人头攒动的新华书店也把自己扔进了大厦后的角落,不过这本包着厚实书皮(93年“轻骑•木兰”杯广告模特大奖赛海报改制)的山海经插图选却一直插在书架中最趁手的地方,几乎成了数年来忘却现实的解忧剂。
然而我对山海经文本的兴趣居然来自陶潜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他那句“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不但潇洒,也分明写出了从古至今,经文是要配图来读才有更大乐趣。当然后来也收集了数种有关的画作、图谱甚至地理图,但终究都出自敷衍,再没有拿到前面说到图谱时的那种巨大兴奋。
诗中的另一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把我引入更加精彩的经文世界。儿时在《儿童故事画报》上第一次读到完整的刑天故事,第一次为失败者的悲壮感所倾倒(这孩子也忒早熟),而陶潜的诗句,让我对山海经的文本产生了兴趣,于是从打折书展中买回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993年印刷的《山海经全译》。那应该是第一次见到袁珂先生的名字,却并未注意,还以为是位女学者,汗颜。这个版本已经包含了大量的注释,并且袁先生还依出版方要求将全部经文译为了白话。其实刑天一节根本无需翻译:“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整个刑(形)天“斗志靡懈,死犹未已”的形象在这短短的三十二字之中得到了极生动的展示,若拿来参加微小说大赛,当可冠绝奇幻、宫斗、修仙、悬疑、惊悚诸类别。
然而此节中隐藏的种种细节和疑问仍未尽解:刑天来历为何?与何帝争头?帝又为何将其葬之常羊?为何又允其死斗不已?最终结局为何?这些疑问后来在网络书店上打折买来的《山海经校注(增补修订本)》(巴蜀书社1993年版1996年二印)中得到了解答。袁先生在汇校形天一节过去注释的基础上加入了一大段案语,基本上就是一篇简单明了的刑天神话渊流考,得出了其是黄帝与炎帝斗争神话中失败方炎帝的忠臣或后裔们争斗不息的代表之一之结论,降生于常羊的炎帝虽败,但身后蚩尤、夸父、刑天一干悲情英雄轮番奋起之姿着实令人神往,想必经文书写者也在字句间藏入崇敬之意。我们自小所学之炎帝一系神话似乎语焉不详,且对于其中英雄人物并未有太多正面描述,也许是成王败寇之正统思想作祟。袁先生写至后来,也少见地引用起无关之诗作,并颇带情感地认为陶潜诗句“尤能得此断头英雄凌厉无前之神态”。他在短小的案语中时常流露出的这种情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对古典神话深沉的爱意,也让我从一个寻找趣味和真相的普通读者角度随着他悠游在山海经的世界中,不去管所谓的学界纷争。
未曾想到许多年后,开本更大的《山海经校注(最终修订本)》(2014年4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突然寄到手上。这许多年间又无意识地收集了几部袁珂先生的作品,却在翻开新版本时才知道原来他已经在十几年前去世了。抛开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与神话学上的成就不论,至少在让更多人了解山海经并有兴趣追寻其源流这件事情上,袁先生对我这种对图傻乐型的普通读者有着启蒙之功。
其实循着袁珂留下的踪迹,山海经给普通读者也留下了多个饶有趣味的入口,并不难进入。
喜好神秘者可按鲁迅所说将其看作“古之巫书”。除了大量直接描述神巫行动和疑似宗教活动的章节,最神奇的有地理描述中插入的“群巫所从上下也”、“从此升降”之类语句,袁先生认为这是透露着“天梯”的重要机密,而我却想到了超级玛丽中寻找升入上空隐藏关卡的有趣设计。果然,在“建木”出现时,袁先生直接否定了前人的解释,大篇幅地描述了“天梯”建设攻略,甚至援引了西方“杰克和豆杆”的传说,这离超级玛丽也不太远了。当然还有神秘不可解之语句如著名的“南极果,北不成,去痓果。”虽有多种解释,但似难推翻其为巫师所念咒语的直接印象。
若要看神话故事,书中可谓比比皆是,除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这些烂熟的,还有巴蛇食象这种较为偏门的,许多极难翻译出神髓的纯“中国风”成语和掌故竟然都出自此经。若进一步探究散见四方的材料之中隐秘的联系,竟还能理出前面说过的炎黄之争等历史大戏的脉络,也有涉及原始或创世神话的线索。纸牌中不明所以的除掉作乱房王的神犬盘瓠,忽又成为破除混沌开天辟地的盘古,其中逻辑想破头也不明白,袁先生在“犬封国”一词下做了详细的源流考,从郭璞的注到《搜神记》、《后汉书》的记载,原来盘瓠神话原是西南少数民族起源传说,后来竟由犬封国始祖融合演变为全人类的始祖盘古,其中细节真是不可预料,极富戏剧性。然而当年地摊纸牌的设计绘画者如何能了解此一段复杂神话源流?果然神话学的绝顶高手都潜伏于乡野?最有可能的是那位不知名君也是个山海经迷吧。
而最隐秘的快乐也许来自于那些极富推理感的猜测与论证。比如若隐若现的王亥或王子亥,是经中极少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事迹却极为隐晦,如何能够从其尸溯至因淫被诛的传说,实在需要些耐心与学问。再比如《大荒东经》中“有蔿国,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一句着实难解,分明是几样猛兽如何会变成鸟被人驱使?袁先生不囿于前人注释,考出蔿国乃舜或说是帝俊居地,而从《书•舜典》中考出四兽臣服于益,益即燕,亦即“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中之玄鸟,是殷商之祖宗神,舜或帝俊均为此身化身。帝俊在殷墟卜辞中称“高祖夋”,“夋”之甲骨文明显是鸟头兽身之怪物,此形象指回舜。而《书•舜典》有关此节的简单记载又隐藏着四兽与益或舜或帝俊争神不胜(《书》中却谓之“让”,当真含蓄),最终臣服的故事线索。既然四兽已成玄鸟之臣,那么作为益或舜之后代,蔿国子孙能驭使四兽是理所当然,四兽称鸟亦有了解释。一字之差居然牵涉出上古时一段惊心动魄的争权故事,着实有趣。如果继续联想下去,王亥广为人知的身份自然是殷商早期首领,卜辞中称“高祖亥”,与“高祖夔”齐名,而“夔”看上去实在像是“夋”的异体而本体,这两者关系亦紧密。难怪近年以山海经做密码破译的研究文字和玄幻小说层出不穷,其自身内容散乱而具备独特勾连的特质的确很容易使好奇者沉溺其中。
今人读繁体竖排的古书大多有着天然障碍,然而几万字的山海经却是例外,唯有捧读大字竖排繁体配图的版本才能多少体味到一点当年陶渊明“流观《山海图》”的无尽兴味——当然这个精装版本实在太厚重了些,过于现代的护封倒是可以轻易去掉,但整部书在路上、厕上、枕上碾转数日后,居然完全散架,硬壳脱落,胶装绽开,完全是曾经天天临幸的《新华字典》的惨状,不知是否为个案,但至少能证明我是有多爱这部大书。
P.S.
经过粗略的对照,这个版本与之前的巴蜀版相比除了新的出版说明外的确有多处增补修订,其“依据袁珂先生生前对增补修订本之再修订”之言非虚。
当然对于书口刷金这件无比洋气的事情我持保留意见——有那成本还不如把插图印成小册子或明信片附赠一下呢。
插图版见日记:http://www.douban.com/note/376149487/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