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文亦史,亦史亦文

荣华富贵,不过是清秋大梦;玉盘珍馐,只道是味同嚼蜡。
这是我一口气看完这本书后的深深感触。
好的讲述者和好的记录者同样重要,讲述者是已经消失在历史场合中的一种人,前清的宫女;记录者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一对伉俪,功底深厚,科班出身。这本书类似于口述史,不同的是对象不是达官贵人或政要显贵,而是慈禧太后身边近前的侍女;形式不是官面上的口述,循循善诱而后记录,而是老宫女在长达十年亦仆亦友的漫长岁月里,毫不掺假的婉宛道来。
一本好书的最高境界,我认为是带入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故事情节或者作者讲述而或喜或怒。这是一本好书,读起来,仿佛这位举止得体的有排面的老妇人,在向你讲述,她少年时如何进宫教习,做太后近侍,随太后逃亡,迫不得已嫁给宫人,在凄惨飘摇的动荡中逐渐衰败乃至窘迫。历史常常由胜利者书写,上层人书写,而这部历史书,可谓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视角,从西太后的饮食起居,行动坐卧走,通过一个宫女的眼睛和回忆向后人道出,无疑十分可贵。
整本书里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八国联军入京城后,慈禧和光绪皇帝一行的逃难之路:其窘迫,惊险,落魄,和前后文叙述中的奢华考究造成鲜明对比;大臣,近侍,地方官,百人百态。
书中提到光绪皇帝的地方不多,可是不难感受到,身为皇帝却没有杀伐决断之权,甚至保全不了一个皇妃,这种叙述在以往的史书中也有记载;可是在这本书里,老宫女是通过推珍妃下井的她的“干爹”崔玉贵知晓事情经过,通过给光绪剃头的她的“丈夫”刘宫人了解光绪的性情,当事人亲自体察,是感性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摸得到的历史。
这是我一口气看完这本书后的深深感触。
好的讲述者和好的记录者同样重要,讲述者是已经消失在历史场合中的一种人,前清的宫女;记录者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一对伉俪,功底深厚,科班出身。这本书类似于口述史,不同的是对象不是达官贵人或政要显贵,而是慈禧太后身边近前的侍女;形式不是官面上的口述,循循善诱而后记录,而是老宫女在长达十年亦仆亦友的漫长岁月里,毫不掺假的婉宛道来。
一本好书的最高境界,我认为是带入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故事情节或者作者讲述而或喜或怒。这是一本好书,读起来,仿佛这位举止得体的有排面的老妇人,在向你讲述,她少年时如何进宫教习,做太后近侍,随太后逃亡,迫不得已嫁给宫人,在凄惨飘摇的动荡中逐渐衰败乃至窘迫。历史常常由胜利者书写,上层人书写,而这部历史书,可谓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视角,从西太后的饮食起居,行动坐卧走,通过一个宫女的眼睛和回忆向后人道出,无疑十分可贵。
整本书里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八国联军入京城后,慈禧和光绪皇帝一行的逃难之路:其窘迫,惊险,落魄,和前后文叙述中的奢华考究造成鲜明对比;大臣,近侍,地方官,百人百态。
书中提到光绪皇帝的地方不多,可是不难感受到,身为皇帝却没有杀伐决断之权,甚至保全不了一个皇妃,这种叙述在以往的史书中也有记载;可是在这本书里,老宫女是通过推珍妃下井的她的“干爹”崔玉贵知晓事情经过,通过给光绪剃头的她的“丈夫”刘宫人了解光绪的性情,当事人亲自体察,是感性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摸得到的历史。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