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天真之物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是新经典文库·巴学园里的一本,也就是说,它是一本儿童文学作品。在法律上规定,未满18岁的人,皆可称之为儿童,但事实上,一说到儿童文学,人们都会觉得是给小学生、甚至是幼稚园的孩子看的东西,就连刚刚踏入初中大门的学生,如果你告诉他,这是一本儿童文学,他也会摆摆手对你说出,他已经长大了,不再看小孩子看的东西这样的话。
儿童文学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这样的概念到底是怎么得来的呢?难道,就因为它的分类抬头上挂着“儿童”两个字,所以,它的阅读受众就局限在了孩子身上吗?
与其说是因为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中可能存在的天真会让“成人”读者觉得乏味浅显,倒不如说,是因为那些人早已丢失了欣赏“儿童文学”的能力。可以说,一个读不了“儿童文学”的人,是一个“可怜的人”,因为他已经失去了织梦的能力,是被冷冰冰的现实,冻住了心的人,就像离开了永无岛的孩子们一样,再也无法飞翔。
有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能够从妈妈胎教开始一直到带着老花眼镜读也不嫌烦的,好的儿童文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读,会读到许多不同的东西,但无论心境如何变迁,最终传递到心里的都是“爱、温暖以及希望”这样的词汇,所以,与其说,儿童文学是给孩子们看的读物,倒不如说,儿童文学是传递真善美的存在,所以,在接触到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后,越来越觉得,能够写出好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作家,绝对是值得人们尊敬的真正的大师。
也许有人会说《巫魔师》是一本黑童话,但,用它充满着希望与爱意的结局就很容易否定这样的论断,即使这本书里描绘了许许多多的“不善与恶意”。
这样的想法不知是从何处来的,即,巫魔师埃斯平一出场,心里面就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在说:“喂!这个人可不是什么大坏蛋,等着吧,他是个好的让你惊讶的人!”书页一页一页翻过,让巫魔师形象大反转的情节却始终没有出现,心里不禁有些纳闷,难道是自己猜错了吗?可明明直觉是如此强烈。后来,故事里出现了一只套娃,故事里又有了一个故事,一个有趣却略透哀伤的爱情故事。也许是因为心里存了先前那个固执的想法,读完这个套娃般的故事,心里瞬间松了一口气。几乎不用猜测就知道,故事里那个帅气而深情的男主角就是埃斯平吧!终是找到埃斯平不是个彻头彻尾的大坏蛋的证据,真是让人高兴呀!同时越是往后读,越是觉得埃斯平不但不是一个坏蛋,而且还是一个特别可怜的人,是一个为了让心爱的人复活而发疯了的人,这样的人和那些美好童话里骑着白马的王子又有什么区别呢?那些王子为了挽救深陷苦难的公主披荆斩棘,用勇气救回爱人。可埃斯平的“公主”已经死了,这可不是光靠勇气就能解救的困境啊!埃斯平的结局是抱着爱人的尸体一起埋葬在坍陷城堡的废墟里,死时,他像一个无助的孩子一般抱着爱人早已腐烂的尸体,叫着爱人的名字问:“我改怎么办?”这样的一个故事,又怎么能用“黑暗”二字来形容。
当然,埃斯平像牺牲品一样的爱情并不是让《巫魔师》这般出彩的地方,这不是一个靠着情节取胜的故事,在许多许多页码上,你所能找到的人物只有克拉兹猫和巫魔师两个,这会让读者有一种自己好像正在看一个充满魔力的二人转。但,这个故事却依旧能够归为好故事那一类,因为,作者的想象力就像爆炸了一般,让人应接不暇。能够对一个全新的世界做出如此详细的架构,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作为一个童话故事,这要考验的可不仅仅是逻辑能力,同时也是对想象力的绝对考验,如果作者的想象力平庸哪怕那么一点点,整个故事瞬间便会失去大半光彩,从而落入俗套。
作者这样的想象力让我想到了毕加索的那句话:你能想象的一切都是真的。“想象”这个只存在脑内,或许被大多数人等同于“白日梦”的东西,它的力量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却是无穷的,它是一个比宇宙更广阔无边,更星光璀璨,是一个连说都说不清楚的东西。
儿童文学就是这样一个美妙的东西,所有的不可能在这里都是可能,所有的不美好最终都会变成美好,所有的悲伤与喜悦都不会过分强烈,但却无限缠绵。这么好的东西我们必是要给孩子们看的,而“长大成人”的人们,还能读儿童文学的,希望能够一直有能力读下去,而那些已经读不下去的人,也许将来有一天,当你在冬日午后的院子里晒太阳,已近耄耋的老人无意中拿起一本曾孙放在一边的书,此刻,世间纷扰已看尽,净心再读这些天真之物,便见满眼妙趣横生……
儿童文学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这样的概念到底是怎么得来的呢?难道,就因为它的分类抬头上挂着“儿童”两个字,所以,它的阅读受众就局限在了孩子身上吗?
与其说是因为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中可能存在的天真会让“成人”读者觉得乏味浅显,倒不如说,是因为那些人早已丢失了欣赏“儿童文学”的能力。可以说,一个读不了“儿童文学”的人,是一个“可怜的人”,因为他已经失去了织梦的能力,是被冷冰冰的现实,冻住了心的人,就像离开了永无岛的孩子们一样,再也无法飞翔。
有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能够从妈妈胎教开始一直到带着老花眼镜读也不嫌烦的,好的儿童文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读,会读到许多不同的东西,但无论心境如何变迁,最终传递到心里的都是“爱、温暖以及希望”这样的词汇,所以,与其说,儿童文学是给孩子们看的读物,倒不如说,儿童文学是传递真善美的存在,所以,在接触到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后,越来越觉得,能够写出好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作家,绝对是值得人们尊敬的真正的大师。
也许有人会说《巫魔师》是一本黑童话,但,用它充满着希望与爱意的结局就很容易否定这样的论断,即使这本书里描绘了许许多多的“不善与恶意”。
这样的想法不知是从何处来的,即,巫魔师埃斯平一出场,心里面就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在说:“喂!这个人可不是什么大坏蛋,等着吧,他是个好的让你惊讶的人!”书页一页一页翻过,让巫魔师形象大反转的情节却始终没有出现,心里不禁有些纳闷,难道是自己猜错了吗?可明明直觉是如此强烈。后来,故事里出现了一只套娃,故事里又有了一个故事,一个有趣却略透哀伤的爱情故事。也许是因为心里存了先前那个固执的想法,读完这个套娃般的故事,心里瞬间松了一口气。几乎不用猜测就知道,故事里那个帅气而深情的男主角就是埃斯平吧!终是找到埃斯平不是个彻头彻尾的大坏蛋的证据,真是让人高兴呀!同时越是往后读,越是觉得埃斯平不但不是一个坏蛋,而且还是一个特别可怜的人,是一个为了让心爱的人复活而发疯了的人,这样的人和那些美好童话里骑着白马的王子又有什么区别呢?那些王子为了挽救深陷苦难的公主披荆斩棘,用勇气救回爱人。可埃斯平的“公主”已经死了,这可不是光靠勇气就能解救的困境啊!埃斯平的结局是抱着爱人的尸体一起埋葬在坍陷城堡的废墟里,死时,他像一个无助的孩子一般抱着爱人早已腐烂的尸体,叫着爱人的名字问:“我改怎么办?”这样的一个故事,又怎么能用“黑暗”二字来形容。
当然,埃斯平像牺牲品一样的爱情并不是让《巫魔师》这般出彩的地方,这不是一个靠着情节取胜的故事,在许多许多页码上,你所能找到的人物只有克拉兹猫和巫魔师两个,这会让读者有一种自己好像正在看一个充满魔力的二人转。但,这个故事却依旧能够归为好故事那一类,因为,作者的想象力就像爆炸了一般,让人应接不暇。能够对一个全新的世界做出如此详细的架构,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作为一个童话故事,这要考验的可不仅仅是逻辑能力,同时也是对想象力的绝对考验,如果作者的想象力平庸哪怕那么一点点,整个故事瞬间便会失去大半光彩,从而落入俗套。
作者这样的想象力让我想到了毕加索的那句话:你能想象的一切都是真的。“想象”这个只存在脑内,或许被大多数人等同于“白日梦”的东西,它的力量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却是无穷的,它是一个比宇宙更广阔无边,更星光璀璨,是一个连说都说不清楚的东西。
儿童文学就是这样一个美妙的东西,所有的不可能在这里都是可能,所有的不美好最终都会变成美好,所有的悲伤与喜悦都不会过分强烈,但却无限缠绵。这么好的东西我们必是要给孩子们看的,而“长大成人”的人们,还能读儿童文学的,希望能够一直有能力读下去,而那些已经读不下去的人,也许将来有一天,当你在冬日午后的院子里晒太阳,已近耄耋的老人无意中拿起一本曾孙放在一边的书,此刻,世间纷扰已看尽,净心再读这些天真之物,便见满眼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