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技高超——评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

我初二的时候,语文考试是有可能考到这本书的,所以老师要求我们必须阅读,我们也纷纷买来(懒得买的同学会从其他同学处抢)这本书,集中全力在每次语文考试前的课间攻打书中的导读。稍懒一点的同学会上网搜主要内容,可由于大部分同学都比较懒,结果后来语文周练碰到有关《格列佛游记》的名著阅读题时立马全军覆没,大大降低了我们对度娘的信赖程度。
我是属于极少的买了书认真看的同学之一,不知因为学习任务较重,我不敢浪费下课和在家的时间看这书,决心利用英语课,结果英语老师那段时期上课时不停地提醒我抬头听讲。
后来到中考时也没考到这本书,不过中考前夕大部分同学肯定连曾读过这本书的导读的事都忘了。
应试教育就是这么功利,不管名著推荐到底是真名著还是烂书,中考范围之内的才是真正重要的。
在大英帝国浩如烟海的文学类书籍中,《格列佛游记》其实是一个骨灰级的经典之作,比它更骨灰的,只有乔叟和莎士比亚这些掐指头都可以数尽的文豪们的作品了。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与某位美国女歌星同姓的英国大作家斯威夫特。他在英国是四大古典小说家之一,其他三个,是《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汤姆•琼斯》的作者菲尔丁以及热衷于写书信体小说的理查森。
斯威夫特是个讽刺作家,他天天骂人,但不是直骂,而是委婉地骂,委婉到他的读者往往总是争论被骂的到底是谁。但他的骂术是高超的,虽然是含沙射影,却是杀伤力极强、瞄准非常精确的含沙射影,可见这沙影不同于一般的沙影,是伟大的沙影。
斯威夫特生在爱尔兰都柏林,小时候被逼学习神学去当宗教人士,但内心一直想做个文艺青年。
1688年他去了一个名字很怪的庄园——摩尔庄园——担任文秘职业,研究大量名著。
1701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觉得自己牛逼了,就写了一篇骂技高超的文章攻击英国政府,结果直接促使英法停战,于是他一发不可收拾。
1726年历经沧桑的他完成了一生的巅峰之作——《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的主角叫格列佛,虽然书中貌似从没提到过这一点,也许作者觉得书名够明显了吧。
据说这本书有两个后续,但都写得不好,是以《格列佛游记后续》为名的道德说教。谁都不喜欢说教,于是这两本后续的名声远没第一本书大,目前连中文翻译都没有,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外文翻译的不够优秀,一方面体现了这两部后续简直就是无聊得看不得。
但《格列佛游记》的故事倒是很有聊,虽然它的讲故事的手法拥有一定缺陷。
喜欢说教的斯威夫特讲起故事来跟故事梗概一样,有时我甚至怀疑这本书如此之薄的原因就是这实际上只是斯威夫特写的一个梗概而已。有可能真是这样的,因为《格列佛游记》全篇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对话,也没出现过对任何行动的具体或场景性描写。
作者通篇都是站在你面前向你讲述这个故事的,还不时发表点儿自己的观点,所以我建议想看这本书却不了解这本书的朋友们做好心理准备,这不是一部读起来爽的冒险小说,这是个披着幻想小说的皮的哲理道德说教小说。
斯威夫特再怎么伟大,不论他是否开创现代小说的先河,不论他是否发展了讽刺文学,他在描写的生动性与场景性这一方面依旧是欠缺极大的,甚至比不过他的一些前人。但他和他的作品毕竟是骨灰级的,既然是骨灰那也就一定会掉一点儿渣,不可能看起来完全那么牛逼。
这本书被人们所称道的,应该是它幻想与现实结合的奇妙手法,以及文笔尖锐辛辣的高超讽刺。幻想一直是文学常用的手法之一,这里说的不是奇幻小说,而是一种服务于完全的现实主义的幻想。
比如说《大师与玛格丽特》或者《百年孤独》,都是这一类幻想手法的体现。
这样有很多好处,一种是你不需要承担直接描写可怕的现实的责任了,二种是用了幻想来代替现实肯定就得运用象征手法而象征手法也能体现你的写作艺术的牛逼和高超,三种是可以增加小说的趣味性以至于就算你的文笔糟糕如斯威夫特但你的故事改编成电影依然会非常好看。
至于什么尖锐辛辣的讽刺,我觉得斯威夫特只不过是说出一些准确而真实的话语而已,他在当时说这些话跟在现在骂政府一样,肯定都是有代价的。
但他的骂不同于他人的骂在于他不仅骂了当时的人,甚至还一直骂到了现在。这就是所谓高超的骂技,含沙射影、准确真实、持续时间长、适用空间广。
还有一点必须提的是,斯威夫特的这本书为后来一些文体流派的诞生提供了条件,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这些后来的文体流派的诞生,追本溯源其实都在《格列佛游记》这本书上占了大量原因。
斯威夫特尽管讲起故事来没什么悬念(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和教科书不停地给我们剧透),甚至总是说什么“我觉得还有必要向读者提供一些细节方面的信息”之类的废话,但他的作品纵观整体还是一部辉煌的杰作的。
短小,却含金量高,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名著。
就算未来有可能只有研究文学的人才会看它,但它永远都不会消失,因为它有一种永不衰败的艺术魅力,那是斯威夫特本人在创作这本书时所散发出的魅力,是一种天才之光。
——2014年8月15日
我是属于极少的买了书认真看的同学之一,不知因为学习任务较重,我不敢浪费下课和在家的时间看这书,决心利用英语课,结果英语老师那段时期上课时不停地提醒我抬头听讲。
后来到中考时也没考到这本书,不过中考前夕大部分同学肯定连曾读过这本书的导读的事都忘了。
应试教育就是这么功利,不管名著推荐到底是真名著还是烂书,中考范围之内的才是真正重要的。
在大英帝国浩如烟海的文学类书籍中,《格列佛游记》其实是一个骨灰级的经典之作,比它更骨灰的,只有乔叟和莎士比亚这些掐指头都可以数尽的文豪们的作品了。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与某位美国女歌星同姓的英国大作家斯威夫特。他在英国是四大古典小说家之一,其他三个,是《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汤姆•琼斯》的作者菲尔丁以及热衷于写书信体小说的理查森。
斯威夫特是个讽刺作家,他天天骂人,但不是直骂,而是委婉地骂,委婉到他的读者往往总是争论被骂的到底是谁。但他的骂术是高超的,虽然是含沙射影,却是杀伤力极强、瞄准非常精确的含沙射影,可见这沙影不同于一般的沙影,是伟大的沙影。
斯威夫特生在爱尔兰都柏林,小时候被逼学习神学去当宗教人士,但内心一直想做个文艺青年。
1688年他去了一个名字很怪的庄园——摩尔庄园——担任文秘职业,研究大量名著。
1701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觉得自己牛逼了,就写了一篇骂技高超的文章攻击英国政府,结果直接促使英法停战,于是他一发不可收拾。
1726年历经沧桑的他完成了一生的巅峰之作——《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的主角叫格列佛,虽然书中貌似从没提到过这一点,也许作者觉得书名够明显了吧。
据说这本书有两个后续,但都写得不好,是以《格列佛游记后续》为名的道德说教。谁都不喜欢说教,于是这两本后续的名声远没第一本书大,目前连中文翻译都没有,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外文翻译的不够优秀,一方面体现了这两部后续简直就是无聊得看不得。
但《格列佛游记》的故事倒是很有聊,虽然它的讲故事的手法拥有一定缺陷。
喜欢说教的斯威夫特讲起故事来跟故事梗概一样,有时我甚至怀疑这本书如此之薄的原因就是这实际上只是斯威夫特写的一个梗概而已。有可能真是这样的,因为《格列佛游记》全篇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对话,也没出现过对任何行动的具体或场景性描写。
作者通篇都是站在你面前向你讲述这个故事的,还不时发表点儿自己的观点,所以我建议想看这本书却不了解这本书的朋友们做好心理准备,这不是一部读起来爽的冒险小说,这是个披着幻想小说的皮的哲理道德说教小说。
斯威夫特再怎么伟大,不论他是否开创现代小说的先河,不论他是否发展了讽刺文学,他在描写的生动性与场景性这一方面依旧是欠缺极大的,甚至比不过他的一些前人。但他和他的作品毕竟是骨灰级的,既然是骨灰那也就一定会掉一点儿渣,不可能看起来完全那么牛逼。
这本书被人们所称道的,应该是它幻想与现实结合的奇妙手法,以及文笔尖锐辛辣的高超讽刺。幻想一直是文学常用的手法之一,这里说的不是奇幻小说,而是一种服务于完全的现实主义的幻想。
比如说《大师与玛格丽特》或者《百年孤独》,都是这一类幻想手法的体现。
这样有很多好处,一种是你不需要承担直接描写可怕的现实的责任了,二种是用了幻想来代替现实肯定就得运用象征手法而象征手法也能体现你的写作艺术的牛逼和高超,三种是可以增加小说的趣味性以至于就算你的文笔糟糕如斯威夫特但你的故事改编成电影依然会非常好看。
至于什么尖锐辛辣的讽刺,我觉得斯威夫特只不过是说出一些准确而真实的话语而已,他在当时说这些话跟在现在骂政府一样,肯定都是有代价的。
但他的骂不同于他人的骂在于他不仅骂了当时的人,甚至还一直骂到了现在。这就是所谓高超的骂技,含沙射影、准确真实、持续时间长、适用空间广。
还有一点必须提的是,斯威夫特的这本书为后来一些文体流派的诞生提供了条件,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这些后来的文体流派的诞生,追本溯源其实都在《格列佛游记》这本书上占了大量原因。
斯威夫特尽管讲起故事来没什么悬念(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和教科书不停地给我们剧透),甚至总是说什么“我觉得还有必要向读者提供一些细节方面的信息”之类的废话,但他的作品纵观整体还是一部辉煌的杰作的。
短小,却含金量高,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名著。
就算未来有可能只有研究文学的人才会看它,但它永远都不会消失,因为它有一种永不衰败的艺术魅力,那是斯威夫特本人在创作这本书时所散发出的魅力,是一种天才之光。
——2014年8月15日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