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属于英雄们,但过去属于平凡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最早是血统为关系的聚居,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定居,背后起着推动作用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地提高。然后因为人口的众多,慢慢形成“邑”,然后形成“城”,然后是“都”。随着人口的增加,慢慢有了专职的手工业者,有了商人,甚至有了娱乐活动;人们交换活动地增加,导致了“城”跟“市”逐渐合并,成为“城市”。
除了世俗的居住、商品功能之外,“城市”(两个词)还担负整个城的守卫、治安维护,维护统治阶级尊严的作用。由于物产的丰富,甚至还出现了“流氓”,无产者。后来因为曹操把“市”的规划图纸进行了改动,从此都城的布局开始更多为民众(而非官方)服务了。同时,国家分裂反而使得不以政治为唯一或主要功能的城市布局更加随意,结果就是小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南方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
北方的城市发展,以政治为圆心进行布局;而南方,更多地是经济为中心,随地形展开。这种特点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生活现状(所以北方就一个京津唐是一线的经济圈,而南方有长三角、珠三角卫星城)。
古代的“市”:单个的“店”到连成一排“肆”到“叙”到“次”,古代也有城管的;下午太阳下山时,城管敲“钲”大家回家;五品以上的官员不能赶街;杀人都在市场进行(有更多人看嘛!);北宋之后,市集才开始繁华;采矿、盐等高利润行业有国家垄断;宋朝工(工人)商(贩卖)贾(坐商)合营并称(这应该是最早的产业链整合吧?);古代的家庭,除了铁、盐之外,大部分衣食住行所需都是自行生产,这是在根本上束缚了市场的发展的因素;北宋取消掉“集中市制”,从此市场的规模不受政府的强力管制;除了商品的交换,服务业也开始兴起,“澡堂”“理发店”(更多的服务其实是美发,做发型,古人的发型太他妈讲究了)、卖帽子的;北宋除了有城管,还有简易的“消防队”;打更从前是只有宫中才有的(公共事业部门啊),到了宋朝开始在民间配备(所以很多电视剧根本就不符合史实);北宋还出现的是“娱乐业”,之前的娱乐都是在宫中供皇亲贵族享用,到了宋朝终于走向“平民化”,开始出现了出拉弹唱的集中场合“瓦子”,还有门票收入的哦,演出的一般是说故事、唱戏、杂耍之类(相声还没出现);明朝文化部管太严,所有演出不能出现皇亲贵族、规章制度、忠臣烈士等等,违者打屁股一百下;当然有钱人家直接养一个戏班子(《红楼梦》中就养了一个);古人的大部分娱乐活动(与今天相比)都是极其幼稚的:简单的魔术,爬竹竿(尼玛这有什么好看的???),打鼓,军事演习;古人一定非常闷吧!!
文人还是有专属的文化活动的:旅游,当然不是现在这些小文艺青年这种背个包到处跑的撒野,而是在大城市旁边找个地方消遣,如南宋的西湖;在不太远的地方看个湖(《岳阳楼记》),看个河(钱塘江)、游个山观个水;玩儿个足球。
自从城市诞生之后,衣服越来越成为显示每人的地位、等级和尊严的一个道具(直到现在依然如此,甚至变本加厉);古代南方(野蛮)人是“裸而无衣”的;北方人则是裹着“裘”;中原人才是有“衣裳”(孔子的话也可以佐证“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为了从形象上起到暗示和强化作用,不同角色都有不同的服饰;“绿”是最下等的颜色,但到宋元之后,才成为“绿帽子”方面的同义词;但明朝之后,绿衣服又不下贱了;最高档的材料是丝,唐宋之前,大部分材料只能是麻和葛(棉花还没传入中国);宋朝人之前帽子会垂下带子,宋朝在带子内加入硬物,使之能够硬邦邦直立起来;古代禁酒,多数因为粮食产量不高,不得不用行政的手段去保持住粮食在使用;在古代城市,大部分“商”“市”都跟“吃”紧密相关,只有到了宋以后,才有服务员、娱乐业的出现;
家具,南北朝之前,汉族人没有“坐”的概念和姿势;到了汉朝,有了“胡床”和“胡椅”,可以放下屁股了,叫“榻”;人们的姿势也由跪变成盘腿,然后是现在这样的垂足而坐;直到唐朝时,才开始有真正的“椅子”这个词语的出现;屏风一直都有,不过由功能性向装饰性一直发生转变。古代城市道旁树自古就有;禁止通行是朱漆杈子;
正月为岁首从汉武帝开始;元宵节(上元)从起源于汉朝,兴盛于唐朝;正月三十,送穷;二月初二,踏青;二月十五,花朝;三月三,在水边祭祀;中秋跟农业相关,一直就有。
城市的阴影:秦汉时,“少年”是对不良青年的蔑称;明代的“光棍”蔑称(不带这么瞧不起守身如玉的楠哥的!!);清朝末年,才正式称为“流氓”。古汉语的“流氓”指流民,不是坏人。这些流氓靠混饭吃,平日也就不做好事;更可怕的是加入到对政府的对抗中,然后成为某党历史教科书中的“起义英雄”。。。
最早的妓院:官办由齐桓公开始;官办中的妓女,最早是犯人女性家属;政府规定,五品官以上不能进妓院(当然,包二奶是合法的,叫纳妾;还可以花钱养家妓);唐朝的的教坊提高了从业者素质,“一日看遍长安花”原来是说高考完了可以挨家挨户地玩儿妓女。。。(尼玛。。。)清朝停止教坊,民办妓院开始填补空白;唐朝开始用唇膏,而且唐朝的画眉特别。。。那啥,特别;宋朝反而喜欢淡妆;女性缠足(这个的审美为什么会泛滥是特别值得研究的。。。集体S&M狂热???)
除了世俗的居住、商品功能之外,“城市”(两个词)还担负整个城的守卫、治安维护,维护统治阶级尊严的作用。由于物产的丰富,甚至还出现了“流氓”,无产者。后来因为曹操把“市”的规划图纸进行了改动,从此都城的布局开始更多为民众(而非官方)服务了。同时,国家分裂反而使得不以政治为唯一或主要功能的城市布局更加随意,结果就是小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南方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
北方的城市发展,以政治为圆心进行布局;而南方,更多地是经济为中心,随地形展开。这种特点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生活现状(所以北方就一个京津唐是一线的经济圈,而南方有长三角、珠三角卫星城)。
古代的“市”:单个的“店”到连成一排“肆”到“叙”到“次”,古代也有城管的;下午太阳下山时,城管敲“钲”大家回家;五品以上的官员不能赶街;杀人都在市场进行(有更多人看嘛!);北宋之后,市集才开始繁华;采矿、盐等高利润行业有国家垄断;宋朝工(工人)商(贩卖)贾(坐商)合营并称(这应该是最早的产业链整合吧?);古代的家庭,除了铁、盐之外,大部分衣食住行所需都是自行生产,这是在根本上束缚了市场的发展的因素;北宋取消掉“集中市制”,从此市场的规模不受政府的强力管制;除了商品的交换,服务业也开始兴起,“澡堂”“理发店”(更多的服务其实是美发,做发型,古人的发型太他妈讲究了)、卖帽子的;北宋除了有城管,还有简易的“消防队”;打更从前是只有宫中才有的(公共事业部门啊),到了宋朝开始在民间配备(所以很多电视剧根本就不符合史实);北宋还出现的是“娱乐业”,之前的娱乐都是在宫中供皇亲贵族享用,到了宋朝终于走向“平民化”,开始出现了出拉弹唱的集中场合“瓦子”,还有门票收入的哦,演出的一般是说故事、唱戏、杂耍之类(相声还没出现);明朝文化部管太严,所有演出不能出现皇亲贵族、规章制度、忠臣烈士等等,违者打屁股一百下;当然有钱人家直接养一个戏班子(《红楼梦》中就养了一个);古人的大部分娱乐活动(与今天相比)都是极其幼稚的:简单的魔术,爬竹竿(尼玛这有什么好看的???),打鼓,军事演习;古人一定非常闷吧!!
文人还是有专属的文化活动的:旅游,当然不是现在这些小文艺青年这种背个包到处跑的撒野,而是在大城市旁边找个地方消遣,如南宋的西湖;在不太远的地方看个湖(《岳阳楼记》),看个河(钱塘江)、游个山观个水;玩儿个足球。
自从城市诞生之后,衣服越来越成为显示每人的地位、等级和尊严的一个道具(直到现在依然如此,甚至变本加厉);古代南方(野蛮)人是“裸而无衣”的;北方人则是裹着“裘”;中原人才是有“衣裳”(孔子的话也可以佐证“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为了从形象上起到暗示和强化作用,不同角色都有不同的服饰;“绿”是最下等的颜色,但到宋元之后,才成为“绿帽子”方面的同义词;但明朝之后,绿衣服又不下贱了;最高档的材料是丝,唐宋之前,大部分材料只能是麻和葛(棉花还没传入中国);宋朝人之前帽子会垂下带子,宋朝在带子内加入硬物,使之能够硬邦邦直立起来;古代禁酒,多数因为粮食产量不高,不得不用行政的手段去保持住粮食在使用;在古代城市,大部分“商”“市”都跟“吃”紧密相关,只有到了宋以后,才有服务员、娱乐业的出现;
家具,南北朝之前,汉族人没有“坐”的概念和姿势;到了汉朝,有了“胡床”和“胡椅”,可以放下屁股了,叫“榻”;人们的姿势也由跪变成盘腿,然后是现在这样的垂足而坐;直到唐朝时,才开始有真正的“椅子”这个词语的出现;屏风一直都有,不过由功能性向装饰性一直发生转变。古代城市道旁树自古就有;禁止通行是朱漆杈子;
正月为岁首从汉武帝开始;元宵节(上元)从起源于汉朝,兴盛于唐朝;正月三十,送穷;二月初二,踏青;二月十五,花朝;三月三,在水边祭祀;中秋跟农业相关,一直就有。
城市的阴影:秦汉时,“少年”是对不良青年的蔑称;明代的“光棍”蔑称(不带这么瞧不起守身如玉的楠哥的!!);清朝末年,才正式称为“流氓”。古汉语的“流氓”指流民,不是坏人。这些流氓靠混饭吃,平日也就不做好事;更可怕的是加入到对政府的对抗中,然后成为某党历史教科书中的“起义英雄”。。。
最早的妓院:官办由齐桓公开始;官办中的妓女,最早是犯人女性家属;政府规定,五品官以上不能进妓院(当然,包二奶是合法的,叫纳妾;还可以花钱养家妓);唐朝的的教坊提高了从业者素质,“一日看遍长安花”原来是说高考完了可以挨家挨户地玩儿妓女。。。(尼玛。。。)清朝停止教坊,民办妓院开始填补空白;唐朝开始用唇膏,而且唐朝的画眉特别。。。那啥,特别;宋朝反而喜欢淡妆;女性缠足(这个的审美为什么会泛滥是特别值得研究的。。。集体S&M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