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如水水如天:在哲学史中读人生
许多哲学家指出,西方哲学史的发展有一个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演进过程。笔者对此深以为然。尤其是有些哲学家还强调,这种演进体现了人类个体成长的历程,每每回味都令人顿思良久,感慨个人渺小与宇宙洪荒的冥冥契合。
西方哲学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古希腊罗马时代为第一时期,中世纪为第二时期,近代为第三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一些巨人的思想代表着时代精神,其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是巨人中的巨人,他们的思想形成了四座高峰,分别耸立于历史的两端,而其他哲人的思想则绵延在各个流派的山脉中。
黑格尔曾以立于万仞之巅的气魄说道:“哲学就是哲学史。”这首先是说,每一个哲学家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哲学史体现为哲学思想的演进。
为了了解作为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哲学,我们就必须了解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历程。这一历程滥觞于康德,经由费希特和谢林而逶迤发展。
而要了解德国古典哲学,我们就必须了解它的两个主要源头,也就是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由笛卡尔开创,之后有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经验论则始于培根,但主要奠基人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承其衣钵。
唯理论和经验论是从哪儿来的呢?它们的思想与古希腊哲学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并不是直接师承雅典。古希腊哲学是经由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演进而重新显示其理性光辉的。
因此我们还需要了解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两个主要流派,即前期的教父哲学和后期的经院哲学,前者的代表是奥古斯丁,后者的代表是托马斯阿奎那;前者受柏拉图影响较深,而后者多倚重于亚里士多德。
而就古希腊罗马哲学而言,它本身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经历了从早期自然哲学到鼎盛时期的雅典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实在论再到晚期人生哲学的起承转合和兴衰。
黑格尔这句话的另外一层意思,是说哲学思想的演进体现为哲学的逻辑。每一个时代的哲学都有其内容上的主题和形式上的特色。在第一时期主要体现为对外部世界的追问,关心客体,“世界是什么”,比如最早的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和逻各斯;在第二时期主要体现为对完美人格的探究,关心主体,“上帝是什么”,也就是以异化的形式在问“人是什么”;在第三时期则结合主客体,发问“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因此前两个时期从内外两方面关注本体,主要内容分别是本体论和生存论,第三个时期则主要是认识论。这就是黑格尔所谓的正反合。
这当然不是说古希腊哲学就没有认识论,或者说近代哲学就没有本体论,事实上本体论和认识论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共同组成了形而上学的核心部分。只不过,正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每一个时代在哲学上的最高成就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在黑格尔那里,这一主题的变化本身就是一种逻辑的必然,而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描述。
总之,西方哲学史有其内在脉络可循,不是孤立地对哲学家思想的描述,“一切历史首先是思想史”,思想史本身展现了人类文明演进波澜壮阔的画卷。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个体的层面,这种正反合的演进规律也得到了发展心理学的印证。
当我们刚出生时,“我”的概念是很模糊的,首先关注的是外部世界,我们会好奇:妈妈是什么?花是什么?太阳是什么?一直到青春期之前,认识外部世界都将主导儿童心理发展。
到了青春期,“我”的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把所有的认识焦点都聚集在自我意识上。中学生们往往多愁善感,乃至一惊一乍:我是大人了。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我是多么独特地存在于这个世上。他们都不理解我。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事情不遂人愿?
直到过了青春期,在大学的后期或者在走上社会之后,我们开始认识到自己并不是那么独特,而只是大千世界的沧海一粟。于是我们逐渐接受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不完美的“我”。我们不再只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是温习童年,重新认识外部世界,进而调节客观和主观的关系——实际上主要是改变自我,努力在这个令人不安的社会安顿好心灵。认识到个体发展的方向和限度,是一个人成熟的开始。
从个体到宇宙、从思想到实践,月印万川,万川归海。这就是笔者在学习西方哲学史时最大的感动和慰藉。在这个月光如水的时刻,与各位分享。
西方哲学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古希腊罗马时代为第一时期,中世纪为第二时期,近代为第三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一些巨人的思想代表着时代精神,其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是巨人中的巨人,他们的思想形成了四座高峰,分别耸立于历史的两端,而其他哲人的思想则绵延在各个流派的山脉中。
黑格尔曾以立于万仞之巅的气魄说道:“哲学就是哲学史。”这首先是说,每一个哲学家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哲学史体现为哲学思想的演进。
为了了解作为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哲学,我们就必须了解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历程。这一历程滥觞于康德,经由费希特和谢林而逶迤发展。
而要了解德国古典哲学,我们就必须了解它的两个主要源头,也就是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由笛卡尔开创,之后有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经验论则始于培根,但主要奠基人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承其衣钵。
唯理论和经验论是从哪儿来的呢?它们的思想与古希腊哲学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并不是直接师承雅典。古希腊哲学是经由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演进而重新显示其理性光辉的。
因此我们还需要了解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两个主要流派,即前期的教父哲学和后期的经院哲学,前者的代表是奥古斯丁,后者的代表是托马斯阿奎那;前者受柏拉图影响较深,而后者多倚重于亚里士多德。
而就古希腊罗马哲学而言,它本身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经历了从早期自然哲学到鼎盛时期的雅典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实在论再到晚期人生哲学的起承转合和兴衰。
黑格尔这句话的另外一层意思,是说哲学思想的演进体现为哲学的逻辑。每一个时代的哲学都有其内容上的主题和形式上的特色。在第一时期主要体现为对外部世界的追问,关心客体,“世界是什么”,比如最早的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和逻各斯;在第二时期主要体现为对完美人格的探究,关心主体,“上帝是什么”,也就是以异化的形式在问“人是什么”;在第三时期则结合主客体,发问“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因此前两个时期从内外两方面关注本体,主要内容分别是本体论和生存论,第三个时期则主要是认识论。这就是黑格尔所谓的正反合。
这当然不是说古希腊哲学就没有认识论,或者说近代哲学就没有本体论,事实上本体论和认识论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共同组成了形而上学的核心部分。只不过,正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每一个时代在哲学上的最高成就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在黑格尔那里,这一主题的变化本身就是一种逻辑的必然,而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描述。
总之,西方哲学史有其内在脉络可循,不是孤立地对哲学家思想的描述,“一切历史首先是思想史”,思想史本身展现了人类文明演进波澜壮阔的画卷。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个体的层面,这种正反合的演进规律也得到了发展心理学的印证。
当我们刚出生时,“我”的概念是很模糊的,首先关注的是外部世界,我们会好奇:妈妈是什么?花是什么?太阳是什么?一直到青春期之前,认识外部世界都将主导儿童心理发展。
到了青春期,“我”的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把所有的认识焦点都聚集在自我意识上。中学生们往往多愁善感,乃至一惊一乍:我是大人了。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我是多么独特地存在于这个世上。他们都不理解我。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事情不遂人愿?
直到过了青春期,在大学的后期或者在走上社会之后,我们开始认识到自己并不是那么独特,而只是大千世界的沧海一粟。于是我们逐渐接受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不完美的“我”。我们不再只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是温习童年,重新认识外部世界,进而调节客观和主观的关系——实际上主要是改变自我,努力在这个令人不安的社会安顿好心灵。认识到个体发展的方向和限度,是一个人成熟的开始。
从个体到宇宙、从思想到实践,月印万川,万川归海。这就是笔者在学习西方哲学史时最大的感动和慰藉。在这个月光如水的时刻,与各位分享。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