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情况下的人性表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从去年开始追看《穹顶之下》这部美剧。强烈的悬念让人一直揪着心,不知道后面还会发生什么。于是出门前从亚马逊上买了原著小说——即让旅途中不至于无聊,又可以一次性满足好奇心。
读下来发现电视剧对小说原著进行了很大的改编。电视剧基本只套用了“穹顶”这个思路,而人物的背景、性格及相互关系做了明显调整。电视剧为突出主角,删减了很多次要人物;可能考虑到了观众的限制级情况,小说中血淋淋的杀戮与毁灭都没有体现,表现的更加温情脉脉一些。正因为这种改编,使得原著中反面人物(Big Jim)及其追随者的冰冷残忍的人性被明显弱化,甚至把Big Jim的种种不端行为用“只是想整个镇子听我的”这种虚荣心和对家人的小爱来解释,所以正反面人物的矛盾冲突也相应的减弱了。
小说最开始的节奏是缓慢的,就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正午,穹顶毫无征兆的降临,人物逐一登场,从最初的震惊迷茫,到开始寻找出路。随着试图破坏穹顶的各种尝试的失败,恐慌的情绪开始弥漫,有些恐惧和悲伤甚至发酵成了绝望。穹顶造成的封闭环境,也使得罪恶逐步升级,惯用暴力的小混混们在Big Jim的授意下变成了拥有枪支的“护卫者”,最终也成为了牺牲品。从男主角Barbie入狱,相信正义力量的人们开始谋划营救他开始,小说的节奏越来越快,就像有人在用鼓点做为背景音乐,鼓点越来越强、越来越密集,让人欲罢不能。在穹顶内横扫一切的大爆炸发生后,感觉像自己也置身于穹顶之下,无法顺畅呼吸,仿佛听得到生命在滴滴答答的流逝,过程漫长而煎熬。
《穹顶之下》被贴上的是科幻小说的标签,但除了穹顶这一点是科幻的成分,其余的并不是天马行空的联想,而是细致入微的刻画了赤裸裸的人性——从这一点来说,这其实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穹顶只是一个符号,一个缩影,它指代的可以是战争、是饥荒、是世界末日,是一切人类无法抗衡的力量,是一切给人以压力的可能。虽然小说的最后Big Jim自作孽不可活,正面人物走出了穹顶,但这只是理想中的状态,现实中并不总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如果损人利己不会受到惩罚,如果日行一善没有什么回报,你会怎样做?你是会以“我不得不”为借口纵容内心的恶,还是顶住压力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读下来发现电视剧对小说原著进行了很大的改编。电视剧基本只套用了“穹顶”这个思路,而人物的背景、性格及相互关系做了明显调整。电视剧为突出主角,删减了很多次要人物;可能考虑到了观众的限制级情况,小说中血淋淋的杀戮与毁灭都没有体现,表现的更加温情脉脉一些。正因为这种改编,使得原著中反面人物(Big Jim)及其追随者的冰冷残忍的人性被明显弱化,甚至把Big Jim的种种不端行为用“只是想整个镇子听我的”这种虚荣心和对家人的小爱来解释,所以正反面人物的矛盾冲突也相应的减弱了。
小说最开始的节奏是缓慢的,就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正午,穹顶毫无征兆的降临,人物逐一登场,从最初的震惊迷茫,到开始寻找出路。随着试图破坏穹顶的各种尝试的失败,恐慌的情绪开始弥漫,有些恐惧和悲伤甚至发酵成了绝望。穹顶造成的封闭环境,也使得罪恶逐步升级,惯用暴力的小混混们在Big Jim的授意下变成了拥有枪支的“护卫者”,最终也成为了牺牲品。从男主角Barbie入狱,相信正义力量的人们开始谋划营救他开始,小说的节奏越来越快,就像有人在用鼓点做为背景音乐,鼓点越来越强、越来越密集,让人欲罢不能。在穹顶内横扫一切的大爆炸发生后,感觉像自己也置身于穹顶之下,无法顺畅呼吸,仿佛听得到生命在滴滴答答的流逝,过程漫长而煎熬。
《穹顶之下》被贴上的是科幻小说的标签,但除了穹顶这一点是科幻的成分,其余的并不是天马行空的联想,而是细致入微的刻画了赤裸裸的人性——从这一点来说,这其实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穹顶只是一个符号,一个缩影,它指代的可以是战争、是饥荒、是世界末日,是一切人类无法抗衡的力量,是一切给人以压力的可能。虽然小说的最后Big Jim自作孽不可活,正面人物走出了穹顶,但这只是理想中的状态,现实中并不总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如果损人利己不会受到惩罚,如果日行一善没有什么回报,你会怎样做?你是会以“我不得不”为借口纵容内心的恶,还是顶住压力坚持做正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