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与觉醒,一部漫长的瘾品传播与对抗史

就在刚才,我泡上一大杯斯里兰卡红茶,思忖着加些蜂蜜也许会更好喝,而这种饮用方法,是我看阿拉法特传记得知的。
就在昨天,我和好友坐在饮品店里,看着老板娘娴熟地打出奶泡调制咖啡,我在柜台后面细细观察了那几台咖啡机,出神地想着以后也要占有一台咖啡机,在家自己调咖啡,多么美妙。
就在前天,我在沉闷的夜里看了部沉闷的电影,就这一罐啤酒,浓浓的原麦汁味儿是那夜唯一的亮点。
... ...
列举出以上服用“瘾品”的具体事例,纵然我一向以饮食清淡规律健康自诩,也不得不承认,至少咖啡因在我生活中占了不可或缺的部分,从最基础的提神功能到更高级的社交功能,甚至试图去触碰咖啡因背后连带着的文化功能。而酒呢,虽不是不可或缺,但却是锦上添花的物件,有球赛的晚上的冰啤酒,表白之前闷一瓶儿小二壮胆,或者微暗摇曳的灯光下看直着高脚杯的你,于是气氛在几口红酒下肚后愈发美妙。可见,瘾品的出现和普及,与其说是一场革命,不如说是渗透,渗透到各个国家各个阶层。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巧克力,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还顺带成为了情人节传情达意的工具。旧时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烈酒,早已不是医用的专利,也不仅属于倒在街边连棉衣都被当了换酒喝的醉汉的象征,亲友小酌,聚会狂欢,它是助兴一把好手。
因此,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使用瘾品不意味着成瘾,例如酒和咖啡,作为社交活动中的粘合剂,戒断无不适感,则是可控的。
在三大宗瘾品即烟、酒、咖啡因已经被完全商品化并且几乎完全放开经营的今天,大概我们已经很难理解《美国往事》中的风风雨雨。于是,透过本书,我们会明白,瘾品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这样三条线:
1.以农业文明为主的社会中,尤其发展到了人口已经充分占有土地资源,挤占生存空间,农耕文明的平衡即将被打破的时候,瘾品,以烟酒为主,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帮助维持一种人民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社会结构。烟和酒,麻痹着神经,也贡献着商业税。若是粗略将瘾史五百年分出一个年表来,前一百五十年都是烟酒发展的黄金期。无论是疏是堵,他们在不同的文化下都独立地盛行起来。只要是农耕的土壤,处处都有粮食酿造的酒精,在酒精中狂欢,在酒精中昏昏沉沉仿佛做了一个与文化相关的梦。从这个观点来看,西方的酒肆里忙前忙后的女仆与东方客栈里端上熟牛肉和大碗酒的小二并无不同。
2.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欧洲列强统一国家的先后建立,国家的航海和国家资助的贸易,对农业社会的瘾品结构无疑形成了第一次冲击。发现新大陆的同时也发现了新的瘾品,于是,咖啡和可可甚至鸦片,它们作为了经济作物的代表不再低调地生长在原产地,而是走向了更广阔的历史舞台,这个舞台就是全球贸易。葡萄牙、西班牙人的冒险家,荷兰人的商船,英国人的战舰,以及美国大兵,当然还有阿拉伯的商人,都在这一时期对瘾品的全球化推波助澜。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们发现瘾品是一片新的天地。改变情绪的方法不只有宿醉,还可有各种土法子做成的致幻剂,和那些抽完飘飘然的“好东西”。全球贸易开始的同时,全球上瘾也开始了。伴随着战争与劳力输出(包括奴隶买卖与劳工的迁移),新的瘾品开始制衡农业社会的三大瘾品。这一阶段,大约在瘾史的一百五十年至四百年。
3.若说以上早已登台的瘾品,还较为温和,那么瘾史最后的一百年,大可以类比于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多少难以预期的强力新瘾品撕扯着人类脆弱的神经。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深远得让人难以想象,不可忽视的一条就是针对神经的革命。虽然新药的出现大多是出于医疗目的:一是医学的进步对更多更好更有效的镇痛剂出现了需求,加之两次战争大战与很多局部战争的推波助澜;二是精神病学的研究在对药物辅助治疗的认同已经达成了共识;三是有机化学合成手段的进步使得高纯度的强效药成为可能。总而言之,二十世纪初叶简直是滋生新药的温床,而这些新药的特质更像病毒,以冰毒、海洛因为例,比之大麻鸦片更易成瘾且更加无法戒断,更不用说令人眼花缭乱的致幻剂,它们易传播,很难甚至无法根治,层出不穷的新品恰如病毒变异的速度,新药在进化上已经远快于人类。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我权且大胆臆测,多难而伟大的二十世纪,在整个社会属性上都是更有利于新瘾品的传播的。在这一时期,存在主义忙着给青年指出一条路,这条路治愈又悲伤,因此烟酒成了好旅伴;垮掉派忙着劝大家一起以颓废对抗颓废,致幻剂里的世界想必不会太好。所以,在瘾历的最后一百年,是一场爆炸式的精神革命。推动这场革命的驱动力,是人们歇斯底里想要通过外部手段改变精神状态的诉求,而同时,科技是被无意中混入杂菌、病毒的培养基。
当然,如果将瘾品放在区域、国家、世界范围内考量,上瘾与否就不在是个人的私事。本书力图说明却没有完全说明的事情之一就是,瘾品分布的地区、人种依赖性。书中阐明了瘾品的控制、盛行与商业,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但是进一步,为何东亚人种对大麻显示除了卓越的难以成瘾特质以及针对不同人种、不同区域的群体何为最佳的成瘾控制与戒断方式,也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单纯依赖社会学、历史学的研究,是难免有所疏漏的。感谢生物学界、医学界、心理学界对于成瘾的研究,我们对于瘾品有了较以前更深的认识,也有了与之对抗的资本。
其一,便是对抗二手烟的胜利。虽然健康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但是在任何文化背景下,致使他人健康活着其他权益受损,都是不被接受的。对全面的禁烟运动最有效的宣传大概是“二手烟致癌”,觉醒的是没有成瘾的大众,他们提高了对烟草传播的对抗性,为更清洁的公共环境而努力。
其二,便是对酒后驾车的严厉打击。与对抗二手烟同理,饮酒甚至酗酒带来的问题,一旦被判定为威胁公共秩序或者他人权益,则不可以被等闲视之了。由于个体权益意识的觉醒,禁止过量饮酒变得容易起来。这与传统地通过看得见的手进行税收调控和公共政策与之对抗,不失为一种更加高效的手段。
因此,目前为止瘾品的流通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三大瘾品被商品化到了极致,宽松地近乎无管制,在大多数世俗化的国家中获取无碍,但若过量摄取造成他人的损害,则予以追究责任,针对的不是瘾品本身,而是缺乏自控的个体;其他瘾品,大麻鸦片和新药则被严格管控,虽然禁毒之路漫长而崎岖,但随着人类对瘾品认识程度的加深,在我看来趋势仍然是乐观的。
读罢本书,恰如随着瘾品进行了一圈环球旅行,瘾品的传播与对抗,从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角度,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阐述,从一个宏观与发展的视角来认识瘾品,会对瘾品的社会学作用以及使用瘾品所需要承担的责任,有一个更明确的认知。
就在昨天,我和好友坐在饮品店里,看着老板娘娴熟地打出奶泡调制咖啡,我在柜台后面细细观察了那几台咖啡机,出神地想着以后也要占有一台咖啡机,在家自己调咖啡,多么美妙。
就在前天,我在沉闷的夜里看了部沉闷的电影,就这一罐啤酒,浓浓的原麦汁味儿是那夜唯一的亮点。
... ...
列举出以上服用“瘾品”的具体事例,纵然我一向以饮食清淡规律健康自诩,也不得不承认,至少咖啡因在我生活中占了不可或缺的部分,从最基础的提神功能到更高级的社交功能,甚至试图去触碰咖啡因背后连带着的文化功能。而酒呢,虽不是不可或缺,但却是锦上添花的物件,有球赛的晚上的冰啤酒,表白之前闷一瓶儿小二壮胆,或者微暗摇曳的灯光下看直着高脚杯的你,于是气氛在几口红酒下肚后愈发美妙。可见,瘾品的出现和普及,与其说是一场革命,不如说是渗透,渗透到各个国家各个阶层。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巧克力,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还顺带成为了情人节传情达意的工具。旧时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烈酒,早已不是医用的专利,也不仅属于倒在街边连棉衣都被当了换酒喝的醉汉的象征,亲友小酌,聚会狂欢,它是助兴一把好手。
因此,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使用瘾品不意味着成瘾,例如酒和咖啡,作为社交活动中的粘合剂,戒断无不适感,则是可控的。
在三大宗瘾品即烟、酒、咖啡因已经被完全商品化并且几乎完全放开经营的今天,大概我们已经很难理解《美国往事》中的风风雨雨。于是,透过本书,我们会明白,瘾品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这样三条线:
1.以农业文明为主的社会中,尤其发展到了人口已经充分占有土地资源,挤占生存空间,农耕文明的平衡即将被打破的时候,瘾品,以烟酒为主,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帮助维持一种人民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社会结构。烟和酒,麻痹着神经,也贡献着商业税。若是粗略将瘾史五百年分出一个年表来,前一百五十年都是烟酒发展的黄金期。无论是疏是堵,他们在不同的文化下都独立地盛行起来。只要是农耕的土壤,处处都有粮食酿造的酒精,在酒精中狂欢,在酒精中昏昏沉沉仿佛做了一个与文化相关的梦。从这个观点来看,西方的酒肆里忙前忙后的女仆与东方客栈里端上熟牛肉和大碗酒的小二并无不同。
2.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欧洲列强统一国家的先后建立,国家的航海和国家资助的贸易,对农业社会的瘾品结构无疑形成了第一次冲击。发现新大陆的同时也发现了新的瘾品,于是,咖啡和可可甚至鸦片,它们作为了经济作物的代表不再低调地生长在原产地,而是走向了更广阔的历史舞台,这个舞台就是全球贸易。葡萄牙、西班牙人的冒险家,荷兰人的商船,英国人的战舰,以及美国大兵,当然还有阿拉伯的商人,都在这一时期对瘾品的全球化推波助澜。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们发现瘾品是一片新的天地。改变情绪的方法不只有宿醉,还可有各种土法子做成的致幻剂,和那些抽完飘飘然的“好东西”。全球贸易开始的同时,全球上瘾也开始了。伴随着战争与劳力输出(包括奴隶买卖与劳工的迁移),新的瘾品开始制衡农业社会的三大瘾品。这一阶段,大约在瘾史的一百五十年至四百年。
3.若说以上早已登台的瘾品,还较为温和,那么瘾史最后的一百年,大可以类比于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多少难以预期的强力新瘾品撕扯着人类脆弱的神经。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深远得让人难以想象,不可忽视的一条就是针对神经的革命。虽然新药的出现大多是出于医疗目的:一是医学的进步对更多更好更有效的镇痛剂出现了需求,加之两次战争大战与很多局部战争的推波助澜;二是精神病学的研究在对药物辅助治疗的认同已经达成了共识;三是有机化学合成手段的进步使得高纯度的强效药成为可能。总而言之,二十世纪初叶简直是滋生新药的温床,而这些新药的特质更像病毒,以冰毒、海洛因为例,比之大麻鸦片更易成瘾且更加无法戒断,更不用说令人眼花缭乱的致幻剂,它们易传播,很难甚至无法根治,层出不穷的新品恰如病毒变异的速度,新药在进化上已经远快于人类。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我权且大胆臆测,多难而伟大的二十世纪,在整个社会属性上都是更有利于新瘾品的传播的。在这一时期,存在主义忙着给青年指出一条路,这条路治愈又悲伤,因此烟酒成了好旅伴;垮掉派忙着劝大家一起以颓废对抗颓废,致幻剂里的世界想必不会太好。所以,在瘾历的最后一百年,是一场爆炸式的精神革命。推动这场革命的驱动力,是人们歇斯底里想要通过外部手段改变精神状态的诉求,而同时,科技是被无意中混入杂菌、病毒的培养基。
当然,如果将瘾品放在区域、国家、世界范围内考量,上瘾与否就不在是个人的私事。本书力图说明却没有完全说明的事情之一就是,瘾品分布的地区、人种依赖性。书中阐明了瘾品的控制、盛行与商业,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但是进一步,为何东亚人种对大麻显示除了卓越的难以成瘾特质以及针对不同人种、不同区域的群体何为最佳的成瘾控制与戒断方式,也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单纯依赖社会学、历史学的研究,是难免有所疏漏的。感谢生物学界、医学界、心理学界对于成瘾的研究,我们对于瘾品有了较以前更深的认识,也有了与之对抗的资本。
其一,便是对抗二手烟的胜利。虽然健康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但是在任何文化背景下,致使他人健康活着其他权益受损,都是不被接受的。对全面的禁烟运动最有效的宣传大概是“二手烟致癌”,觉醒的是没有成瘾的大众,他们提高了对烟草传播的对抗性,为更清洁的公共环境而努力。
其二,便是对酒后驾车的严厉打击。与对抗二手烟同理,饮酒甚至酗酒带来的问题,一旦被判定为威胁公共秩序或者他人权益,则不可以被等闲视之了。由于个体权益意识的觉醒,禁止过量饮酒变得容易起来。这与传统地通过看得见的手进行税收调控和公共政策与之对抗,不失为一种更加高效的手段。
因此,目前为止瘾品的流通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三大瘾品被商品化到了极致,宽松地近乎无管制,在大多数世俗化的国家中获取无碍,但若过量摄取造成他人的损害,则予以追究责任,针对的不是瘾品本身,而是缺乏自控的个体;其他瘾品,大麻鸦片和新药则被严格管控,虽然禁毒之路漫长而崎岖,但随着人类对瘾品认识程度的加深,在我看来趋势仍然是乐观的。
读罢本书,恰如随着瘾品进行了一圈环球旅行,瘾品的传播与对抗,从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角度,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阐述,从一个宏观与发展的视角来认识瘾品,会对瘾品的社会学作用以及使用瘾品所需要承担的责任,有一个更明确的认知。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熊大茸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