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僧侣与哲学家》译者序
赖声川/文
当自己爱子养到二十几岁,拿到生物学博士学位,正要展开充满各种辉煌可能性的人生时,突然有一天,他告诉你,他要出家,而且要到遥远的喜马拉雅山,你会做何感想?
法国著名哲学家及政治评论家,法兰西学院院士尚·方斯华·何维尔,就碰到这个人生中极为特殊的难题。他的儿子马修在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老师的教导下,以极优异的成绩拿下博士学位,已经开始走向生物学界革命性的突破,突然之间,他决定放下这一切,放下他灿烂的家世(除了父亲之外,母亲是艺术家,舅舅是世界著名的探险家),到遥远的国度,披上袈裟,剃发为僧。
佛教……西藏……印度……尼泊尔……藏传佛法……金刚乘……喇嘛……我们可以想像二十多年前,这些名词对一位西方哲学家是多么的陌生而遥远。但是尚·方斯华必须面对,因为他儿子走了,去这些遥远的地方,迎接这些陌生的事情。
马修当年的决定,并不是因为他遭遇到什么不如意或困境。简而言之,他看到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一种充满意义,令他振奋的生活方式。
从小,因为他父母的关系,他有机会接触各种著名的思想家及艺术家,包括超现实大师布列东、音乐大师斯特拉文斯基、舞蹈大师贝夏特等,而他研究所的指导老师就是诺贝尔奖得主贾克柏。马修如果想在世俗中走完人生这一遭,成绩必定是可预期的优秀、灿烂。但马修却说: “我一直有很多机会接触许多极有魅力的人士。可是他们虽然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天才,但才华未必使他们在生活中达到人性的完美。具有那么多的才华,那么多的知识和艺术性的技巧,并不能让他们成为好的人。一位伟大的诗人可能是一个混蛋,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可能对自己很不满,一位艺术家可能充满着自恋的骄傲。各种可能,好的坏的,都存在。”(第一章)
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光阴里,这一对父子各自在选择的领域中努力。尚·方斯华编辑法国最具影响力的周刊、写书。他所撰写的知识性论述成为世界性的畅销书籍。评论现代民主体系的《没有马克思、没有耶稣》早已成为现代政治评论的经典之作。
而马修在同样的二十几年之后,交出了一份迥然不同的人生成绩单。闭关、修行,有十二年光阴,他朝夕跟在本世纪最伟大的藏传佛法老师之一:顶果·钦哲仁波切的身边,直到钦哲仁波切一九九一年圆寂为止。自己也出版了许多本佛法书籍的翻译本,而他与生俱来的艺术才华并没有浪费:多年来,马修用他的摄影镜头捕捉他周边经常令人不可思议的人与物,拍摄喜马拉雅山区以藏传佛法为中心的生活及祭典。记录他老师钦哲仁波切的摄影作品《证悟之旅》,前几年以精装本问世,颇受好评。
法国媒体一直对这对父子保持好奇而不解的眼光,无法了解尚·方斯华和他出家儿子之间的关系,甚至有报道传出父子之间二十多年来断绝了关系,未曾说过话的谣言。
于是出版家安排了一次父子对谈,让两人开怀畅谈,讨论当年马修离家的原因及心情、讨论他们定义中的生命意义、东西方哲学的异同、西藏的命运、人类的未来……这些对谈成了这本《僧侣与哲学家》,是一次极富感性的理性对谈,两位知识分子之间,一对父子之间。
至于为什么是我翻译这本书,简而言之,是马修指定的。这并不意味我把这次翻译工作视为一个好朋友拜托而做的事情,反而以极大的热诚拥抱任务,投入翻译工作。我和马修认识多年。虽然我没有马修的良好因缘,可以和钦哲仁波切朝夕相处十二年,但仁波切圆寂之后,有一次马修到台湾来,在我们家住了一段时间。几年前,当马修的摄影作品《证悟之旅》在美国出版,他曾邀请我帮忙出版中文版。可惜因为牵涉到摄影作品印刷问题,无法与原出版商谈妥合约事宜。
去年,《僧侣与哲学家》出版了,马修透过先觉出版社的同仁表示,希望我帮忙做翻译工作。虽然我曾任专业翻译,但佛法的翻译是另一种挑战,对错差距可能造成一位修行者在修行上的偏差,责任非常重大。
因为我有太太丁乃竺在身边,就不担心这方面的问题。事实上,没有她的帮忙,仔细校对,这本书的翻译是无法完成的。另外要感谢藏语顾问张惠娟女士,以及帮我整理稿子的戴若梅和仇冷。
翻译过程中,我和马修一直通电子邮件,有一次,我跟他说:“不知为什么,我感到你‘指定’我翻译这本书是非常有意义的,我感到这和我们跟钦哲仁波切的缘分有关。在他这一生中,你完成了你和他之间的缘,可惜,他在世时,我只是开始意识到我的缘。” 马修回复说:“是的,真奇妙,在一方面,钦哲仁波切一生中所织出的关系,到现在仍然持续的在开花!”
《僧侣与哲学家》法文版出版后,已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影响甚大。它像是一座搭在东、西思想落差之上的桥梁,用聆听的、容忍的、温和的方式疏通双方,让东、西方人各自照镜子,看看自己,看看我们这个世界,这个时代。
中文版出版前夕,我旅行到印度菩提伽耶,佛陀证悟之地,与马修相会,并参加一次研习会。从台北一路的飞机上,我仍忙着做最后的校阅。进德里机场,过海关时,在拥挤的队伍中,我吧旁边站了一位法国女士。我惊讶地发现,她手上的正是《僧侣与哲学家》法文版。想他招手,取出我包裹的英文版和中文译稿给她看。惊讶之余,我们互相会心的微笑,彷佛明了彼此从此书中所得到的深切收获。但愿中文版读者能够得到我在翻译过程中所得到跟感受到的一切。
当自己爱子养到二十几岁,拿到生物学博士学位,正要展开充满各种辉煌可能性的人生时,突然有一天,他告诉你,他要出家,而且要到遥远的喜马拉雅山,你会做何感想?
法国著名哲学家及政治评论家,法兰西学院院士尚·方斯华·何维尔,就碰到这个人生中极为特殊的难题。他的儿子马修在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老师的教导下,以极优异的成绩拿下博士学位,已经开始走向生物学界革命性的突破,突然之间,他决定放下这一切,放下他灿烂的家世(除了父亲之外,母亲是艺术家,舅舅是世界著名的探险家),到遥远的国度,披上袈裟,剃发为僧。
佛教……西藏……印度……尼泊尔……藏传佛法……金刚乘……喇嘛……我们可以想像二十多年前,这些名词对一位西方哲学家是多么的陌生而遥远。但是尚·方斯华必须面对,因为他儿子走了,去这些遥远的地方,迎接这些陌生的事情。
马修当年的决定,并不是因为他遭遇到什么不如意或困境。简而言之,他看到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一种充满意义,令他振奋的生活方式。
从小,因为他父母的关系,他有机会接触各种著名的思想家及艺术家,包括超现实大师布列东、音乐大师斯特拉文斯基、舞蹈大师贝夏特等,而他研究所的指导老师就是诺贝尔奖得主贾克柏。马修如果想在世俗中走完人生这一遭,成绩必定是可预期的优秀、灿烂。但马修却说: “我一直有很多机会接触许多极有魅力的人士。可是他们虽然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天才,但才华未必使他们在生活中达到人性的完美。具有那么多的才华,那么多的知识和艺术性的技巧,并不能让他们成为好的人。一位伟大的诗人可能是一个混蛋,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可能对自己很不满,一位艺术家可能充满着自恋的骄傲。各种可能,好的坏的,都存在。”(第一章)
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光阴里,这一对父子各自在选择的领域中努力。尚·方斯华编辑法国最具影响力的周刊、写书。他所撰写的知识性论述成为世界性的畅销书籍。评论现代民主体系的《没有马克思、没有耶稣》早已成为现代政治评论的经典之作。
而马修在同样的二十几年之后,交出了一份迥然不同的人生成绩单。闭关、修行,有十二年光阴,他朝夕跟在本世纪最伟大的藏传佛法老师之一:顶果·钦哲仁波切的身边,直到钦哲仁波切一九九一年圆寂为止。自己也出版了许多本佛法书籍的翻译本,而他与生俱来的艺术才华并没有浪费:多年来,马修用他的摄影镜头捕捉他周边经常令人不可思议的人与物,拍摄喜马拉雅山区以藏传佛法为中心的生活及祭典。记录他老师钦哲仁波切的摄影作品《证悟之旅》,前几年以精装本问世,颇受好评。
法国媒体一直对这对父子保持好奇而不解的眼光,无法了解尚·方斯华和他出家儿子之间的关系,甚至有报道传出父子之间二十多年来断绝了关系,未曾说过话的谣言。
于是出版家安排了一次父子对谈,让两人开怀畅谈,讨论当年马修离家的原因及心情、讨论他们定义中的生命意义、东西方哲学的异同、西藏的命运、人类的未来……这些对谈成了这本《僧侣与哲学家》,是一次极富感性的理性对谈,两位知识分子之间,一对父子之间。
至于为什么是我翻译这本书,简而言之,是马修指定的。这并不意味我把这次翻译工作视为一个好朋友拜托而做的事情,反而以极大的热诚拥抱任务,投入翻译工作。我和马修认识多年。虽然我没有马修的良好因缘,可以和钦哲仁波切朝夕相处十二年,但仁波切圆寂之后,有一次马修到台湾来,在我们家住了一段时间。几年前,当马修的摄影作品《证悟之旅》在美国出版,他曾邀请我帮忙出版中文版。可惜因为牵涉到摄影作品印刷问题,无法与原出版商谈妥合约事宜。
去年,《僧侣与哲学家》出版了,马修透过先觉出版社的同仁表示,希望我帮忙做翻译工作。虽然我曾任专业翻译,但佛法的翻译是另一种挑战,对错差距可能造成一位修行者在修行上的偏差,责任非常重大。
因为我有太太丁乃竺在身边,就不担心这方面的问题。事实上,没有她的帮忙,仔细校对,这本书的翻译是无法完成的。另外要感谢藏语顾问张惠娟女士,以及帮我整理稿子的戴若梅和仇冷。
翻译过程中,我和马修一直通电子邮件,有一次,我跟他说:“不知为什么,我感到你‘指定’我翻译这本书是非常有意义的,我感到这和我们跟钦哲仁波切的缘分有关。在他这一生中,你完成了你和他之间的缘,可惜,他在世时,我只是开始意识到我的缘。” 马修回复说:“是的,真奇妙,在一方面,钦哲仁波切一生中所织出的关系,到现在仍然持续的在开花!”
《僧侣与哲学家》法文版出版后,已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影响甚大。它像是一座搭在东、西思想落差之上的桥梁,用聆听的、容忍的、温和的方式疏通双方,让东、西方人各自照镜子,看看自己,看看我们这个世界,这个时代。
中文版出版前夕,我旅行到印度菩提伽耶,佛陀证悟之地,与马修相会,并参加一次研习会。从台北一路的飞机上,我仍忙着做最后的校阅。进德里机场,过海关时,在拥挤的队伍中,我吧旁边站了一位法国女士。我惊讶地发现,她手上的正是《僧侣与哲学家》法文版。想他招手,取出我包裹的英文版和中文译稿给她看。惊讶之余,我们互相会心的微笑,彷佛明了彼此从此书中所得到的深切收获。但愿中文版读者能够得到我在翻译过程中所得到跟感受到的一切。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