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象牙塔——话剧《阿卡迪亚》观感及个人解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一部关于算法、热力学、拿破仑战争、拜伦、启蒙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话剧。这是一部理科生看不懂内涵,文科生看不懂理科原理,而且也不一定看得懂内涵的话剧。这是一部关于死亡与生活、爱情与文学的话剧。这是一部搞笑得让人从头笑到尾,看到结尾却悲惨得让人痛彻心扉但又心中涌起暖意的话剧。
这是一部神剧。(我不敢说自己完全懂了这部剧,但作为科学史爱好者,多多少少能理解一些剧中涉及的专业概念,所以大致看明白了。笔者思维比较发散,这里的解析只是一家之言,不能视为剧作家的本意。)
这部话剧名叫《阿卡迪亚》,由英国剧作家汤姆·斯托帕德写于1993年,被誉为当代英语剧作家中最优秀的话剧。“阿卡迪亚”(Arcadia)原是古希腊地名,是希腊神话中自然之神——潘神——的故乡,因在中世纪的混乱中保持了恬静美好的田园风光而被西方世界视为他们文化中的桃花源和乌托邦。关于阿卡迪亚还有这样一句名言,即死神说“即使在阿卡迪亚也有我的存在”(et in arcadia ego),意味着即使这样的人间仙境亦酝酿着危机,这片乐土便被蒙上了悲剧色彩。西方众多文艺作品都将阿卡迪亚作为纯洁自然的代言人,而阿卡迪亚的陷落则象征了黑暗和混乱的降临。
《阿卡迪亚》的故事就发生在一座如世外桃源般的英国庄园里。1809年,庄园主人的女儿托马西娜正在家庭教师赛普特米斯的指导下学习数学。托马西娜思维敏捷,对一切知识都充满好奇,她向赛普特米斯提出假设,如果整个世界在某一刻静止下来,只留下一位数学家来计算出每一粒原子的运行轨道,那他就可以推算出整个世界未来的命运。他们的谈话被庄园里的其他人打断了——风流倜傥的赛普特米斯与来访的克雷特夫人的私情被发现,克雷特先生怒气冲冲地要求与他决斗,赛普特米斯百般恭维克雷特先生的诗歌天赋,平息了他的怒火。托马西娜的母亲克鲁姆夫人正计划全盘改造庄园的花园,园艺师提议将原本整洁有序的花园将变成哥特式的浪漫主义风格,其中将建一座“隐士居”。托马西娜对他的主意很感兴趣,在隐士居的概念图上随手画了个她理想中的隐士形象。
时间跳跃到近200年后,一群学者住进了这座庄园。为首的是作家汉娜,她发现了一张关于隐士居的画,其中画着一名理想的男性形象。汉娜认为画中的隐士象征着18世纪理性主义向19世纪浪漫主义的转变,她下定决心要查出这个隐士的身份。暗恋汉娜的数学博士生瓦伦丁希望推导出能涵盖自然规律的普遍公式,他正通过庄园的打猎记录研究如何用数学来概括松鸡的繁殖和死亡。英国文学学者伯纳德发现了几封1809年的信件,一封是克雷特先生要和某人决斗,一封是克雷特夫人和某人偷情,一封是某人去买了枪。他推断这个“某人”就是当时身在英国的诗人拜伦,因为克雷特先生在当年死去,拜伦则立刻去了葡萄牙——他推断拜伦的突然离开是因为拜伦因为诱惑克雷特夫人而在决斗中杀死了克雷特先生然后浪迹天涯,他坚信自己的判断将彻底改变人们对拜伦的看法。
显而易见,这些当代学者所研究的,正是1809年前后庄园里发生的事,尽管他们的理解总与事实有些偏差。接下去的话剧就在这两个时空中平行展开。汉娜发现隐士居里的那位神秘隐士穷尽一生都在做数学题,她认定那隐士一定是疯了。此后她发现了托马西娜的作业本,发现她所做的数学题正是那位隐士的雏形,而那位隐士的年龄刚巧与赛普特米斯一样。瓦伦丁用计算机重现了托马西娜的算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功能,明白了托马西娜和那隐士毕生求之不得的,正是用数学来测算未来世界这一目标。伯纳德关于拜伦的论文在名噪一时后很快就被汉娜批驳了,死去的克雷特先生与拜伦无关,而信件中的“某人”也不是拜伦,而是拜伦的好友赛普特米斯。
伴随着学者们的发现,我们也在平行的时间线上看到了200年前的真相:托马西娜和赛普特米斯读到了法国物理学家傅里叶的热力学研究,托马西娜认为能量传导过程中的不断流失(即后来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意味着一切过程在没有外界做功的情况下都不可逆,因此她觉得自己对于用数学预知未来的假设完全是可能的。她执意自己动手用数学来表述生活中的一切事物,赛普特米斯笑她的奇思怪想,但并不反对她的行为,两人的关系也在此过程中渐渐拉近。托马西娜的母亲决定让女儿在17岁出嫁,生日前夜,初入社交场合的托马西娜为第二天的舞会紧张不已,要求赛普特米斯教她跳华尔兹,两人在共舞时终于坦诚了对对方的爱意。
与此同时,被托马西娜和赛普特米斯的故事感动的汉娜也走出了自己封闭的心房,欣然答应与学生共舞,话剧便在这两对男女的共舞中落幕了——尽管,我们已经通过汉娜的研究知道,与赛普特米斯共舞的当晚,托马西娜拿着蜡烛回到自己房间(而且可能始终点着蜡烛等待赛普特米斯来与她幽会),不慎酿成火灾,托马西娜被当场烧死。悲痛欲绝的赛普特米斯独自住进了修好不久的隐士居,成了真正的隐士,为纪念早逝的爱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继续托马西娜的算法。但他没有活到取得成果的那一天,因为这算法太繁复了,只有用计算机才能做到,而赛普特米斯所有的,只是区区纸笔。
我想,看完这个故事,最显而易见的问题便是:为什么托马西娜、赛普特米斯和瓦伦丁执着于用数学来表达生活?这样做是否可能?这样做是否值得、有什么意义?要理解现实世界,到底是需要研究数字,还是需要研究人事,我想这也许是文科生和理科生之间旷日持久的一场争论。但《阿卡迪亚》似乎打破了这种对立的二元论,托马西娜探索的是生命的真谛,她的算法充满诗意,听上去好比一曲和谐工整的旋律;汉娜也并没有沉迷于她的隐士,而是兴致勃勃地听瓦伦丁描述数学原理,用作家的感性去欣赏托马西娜和赛普特米斯不为世人所理解的追求。因此,我们也很难辨清这剧中到底谁是理性主义,谁是浪漫主义——托马西娜用的是再理性不过的工具,但她的初衷却带着少女的天真幻想;赛普特米斯如同拜伦笔下不羁的唐璜,但却成了苦修的隐士将一生献给了数学;汉娜充满文艺情怀,但仍旧严谨地分析史料,思维敏捷缜密;瓦伦丁的举手投足简直是理工宅男的典型,但他的名字(Valentine)却有着“恋人”的含义,他对数学和生活的表述是我至今听过的最动人的戏剧独白。
其实,在现实世界中,任何二元论都经不起推敲,文科与理科、感性与理性之间从未有过明确的划分,但也许是为了图方便,也许是为了强调自己的立场,我们往往习惯于画出一道界限来,将自己和他人归入这个或那个阵营,从此水火不容。在《阿卡迪亚》中,文学教授伯纳德就和数学博士生瓦伦丁发生了这样的争论:瓦伦丁认为伯纳德只是在挖拜伦的八卦,因为拜伦几几年遇见了什么人去了哪里这些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拜伦写下的那些作品。伯纳德则反唇相讥怒斥科学研究的琐碎,因为太阳系到底有几颗行星是怎么转的这些问题,根本与人的生活无关,不会像诗歌那样触发他的感怀和自省。在许多领域里都有类似的例子,在我比较熟悉的历史领域,便有同样研究经济史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同样研究外交史的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自上而下的政治史学家和自下而上的社会史学家,等等。往往术业越是精专,越容易钻进自己的牛角尖里,对其他人满怀戒备。
在我眼里,《阿卡迪亚》是一部学术剧。它提示人们学者应该如何工作——学者想要谋个饭碗、想在自己的领域满足一下虚荣心,这几乎不可避免,但真正的学者应当是眺望着象牙塔之外的。他们钻研各自的领域,但自己的小小一方领地并不是学术生活的全部,他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研究的最终目的,应当是外面那个难以用学术涵盖但依旧值得探索的、广阔的世界。
《阿卡迪亚》里的每一个人都渴望用研究来解决某个问题。托马西娜和赛普特米斯只是业余学者,他们的目标比较模糊,只是希望探寻生命的真谛。汉娜、瓦伦丁和伯纳德这些专业学者则聚集于他们各自的领域,但实际上,他们亦是在从各自的角度(历史、文学、生物、数学)去补充人类知识的空白,尝试理解生活和社会的本质。
但生活和社会的本质是什么样的呢?剧中的类比很明显:热力学第二定律说一切都会归于混乱无序;拿破仑战争将普世的理性主义推向极致,却也催生了各民族的浪漫主义;情窦初开的托马西娜第二天便要死去,风度翩翩的赛普特米斯即将陷入疯狂,昔日热闹的庄园在两百年后早已破败。生活似乎注定是一场悲剧。
但全剧从头到尾并未被这种宿命论蒙上悲观的色彩。托马西娜对熵的理解并没有让她放弃生活,反而启发她设计出了自己的算法,她在计算时从未痛哭流涕,而是带着专注和成就感。赛普特米斯没有因为爱人的死而绝望殉情,也没有因为无力完成计算半途而废,而是坚持一张张纸写着,直到他离世的那天。几位当代学者们常常陷入自我怀疑,他们研究似乎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相,总有些史料已经永远遗失,总有些不合常理的例外扰乱了整齐的规律,但他们从未停止各自的钻研。汉娜告诉瓦伦丁,也许没有人能真正获得真理,他们的任何尝试最后都将归于失败,但倘若真有人能洞悉一切,那没有悬念的生活便不再有趣了。实际上,探索知识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得多。想要度过充实无悔的人生,便不能停步不前,而是要一点一点成长,尽可能多地去感受这个博大而又美好、神秘而又疯狂的世界,即使我们都是凡人,都有着各自的局限、无知和弱点。正像古希腊神话里尝试将巨石推向山顶的西西弗斯,巨石每一次都滚回原点,但西西弗斯仍然继续推着,一次又一次。
以学者为主角的《阿卡迪亚》也许正说明,要承担这项艰难但光荣的任务,学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者的本职工作便是探究世界的方方面面并创造出新的知识,无论是自然世界还是人类社会,乃至人的内心深处。毋庸置疑,千百年来无数人前赴后继地以学术为志业,意味着总有人相信并坚持着这一使命。但《阿卡迪亚》并不是一曲学者的颂歌,它提醒我们不要沾沾自喜、以为从自己的领域便可破解世界的奥秘。比如习惯量化分析的人也应该懂得现实中无处不在的“噪音”、也应明白数字无法概括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总爱把那些普世的抽象数字、模型和定律当靶子的人文学者也应时不时地跳出他们研究的个体和特例,看一看全局的景象。这并不是说需要摧毁专业学科的界限、要求每个人都成为什么都“略懂”的通才。相反,学者仍要钻透自己的领域,仍要捍卫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只是他们需要清楚自己的局限,乐意去倾听其他领域的声音。正像汉娜说的,孤立的一个个研究项目看上去总是琐碎无关的,但实际上它们殊途同归,对未来的好奇和对真理的渴望将它们连接了起来,而正是这样一个知识体系增强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正是这样的不懈探索昭示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
但即使所有学科都联合起来,它们仍然无法概括生活的全部。学者归纳的规律也许能帮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社会和人性,但光闷在书房或实验室里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学者还是其他任何人,若想接近生活的真谛,那方法极其简单:去好好生活,亲身去观察并感受这个世界。《阿卡迪亚》的灵魂人物托马西娜象征着学术和生活的完美平衡,她那意图概括生活全部的算法由花园里的一片树叶开始,来源于她对生活的无限惊奇和热爱,所以她从没有算得走火入魔,而是依旧像同龄姑娘一样奔跑嬉戏、欢笑恋爱。与她遥相呼应的是那个总小心翼翼地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的汉娜,当托马西娜的故事在她的研究下真相大白,她终于在剧末换下干练的长裤,穿上优雅的裙装,略显笨拙地第一次与人共舞。诚然,我们这些个体的生活经历总是片面、不尽相同的,几乎没什么规律可循,即使是最重视个人体验的学者、最先进的处理庞大数据的机器,想必都对这些浩如烟海的人生历程无能为力。但日常生活本来就是繁杂无序、充满偶然的。想要从中摸索出什么规律,当然可以帮助我们看清一些难以用直觉发现的东西,但这无法取代我们在象牙塔之外的、最真实的人生。这部主旨严肃、结局悲哀的话剧最后就定格在两位相隔200年的女主角与男伴轻松欢快的共舞中,因为重要的并不是结局如何,而是当下的每一个瞬间。也许人注定要死去、世界注定要毁灭、真理注定遥不可及,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往昔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向往,不影响我们当下的追求和奋斗,更不影响那些快乐、幸福、充实的时刻。
观剧时我一直在猜想,剧名里的“阿卡迪亚”指的到底是什么:是托马西娜家那风景如画的庄园?是对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的年代的追忆?是托马西娜丰富的内心世界?还是学者们希冀用理论概括的理想世界?但我想斗胆提出一个假想:剧中的“阿卡迪亚”也许并不是一个幻境,而是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世界。正像神话里那座乌托邦一样,这里有死神的阴影,混乱和危机已不是暗流涌动而是家常便饭,但仍有人坚信世界的奇妙,满怀好奇,用各自的方法孜孜以求尝试理解周遭的一切。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每一个人依旧在生活,不是无奈地苟活,而是在拼搏奋斗,在偷懒耍赖,在感受喜悦,在经历痛苦,在互相关怀,在争执不休……这才是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它常常让我们困惑、失望、焦躁, 但它的每时每刻依旧是何其美好。
这是一部神剧。(我不敢说自己完全懂了这部剧,但作为科学史爱好者,多多少少能理解一些剧中涉及的专业概念,所以大致看明白了。笔者思维比较发散,这里的解析只是一家之言,不能视为剧作家的本意。)
这部话剧名叫《阿卡迪亚》,由英国剧作家汤姆·斯托帕德写于1993年,被誉为当代英语剧作家中最优秀的话剧。“阿卡迪亚”(Arcadia)原是古希腊地名,是希腊神话中自然之神——潘神——的故乡,因在中世纪的混乱中保持了恬静美好的田园风光而被西方世界视为他们文化中的桃花源和乌托邦。关于阿卡迪亚还有这样一句名言,即死神说“即使在阿卡迪亚也有我的存在”(et in arcadia ego),意味着即使这样的人间仙境亦酝酿着危机,这片乐土便被蒙上了悲剧色彩。西方众多文艺作品都将阿卡迪亚作为纯洁自然的代言人,而阿卡迪亚的陷落则象征了黑暗和混乱的降临。
《阿卡迪亚》的故事就发生在一座如世外桃源般的英国庄园里。1809年,庄园主人的女儿托马西娜正在家庭教师赛普特米斯的指导下学习数学。托马西娜思维敏捷,对一切知识都充满好奇,她向赛普特米斯提出假设,如果整个世界在某一刻静止下来,只留下一位数学家来计算出每一粒原子的运行轨道,那他就可以推算出整个世界未来的命运。他们的谈话被庄园里的其他人打断了——风流倜傥的赛普特米斯与来访的克雷特夫人的私情被发现,克雷特先生怒气冲冲地要求与他决斗,赛普特米斯百般恭维克雷特先生的诗歌天赋,平息了他的怒火。托马西娜的母亲克鲁姆夫人正计划全盘改造庄园的花园,园艺师提议将原本整洁有序的花园将变成哥特式的浪漫主义风格,其中将建一座“隐士居”。托马西娜对他的主意很感兴趣,在隐士居的概念图上随手画了个她理想中的隐士形象。
时间跳跃到近200年后,一群学者住进了这座庄园。为首的是作家汉娜,她发现了一张关于隐士居的画,其中画着一名理想的男性形象。汉娜认为画中的隐士象征着18世纪理性主义向19世纪浪漫主义的转变,她下定决心要查出这个隐士的身份。暗恋汉娜的数学博士生瓦伦丁希望推导出能涵盖自然规律的普遍公式,他正通过庄园的打猎记录研究如何用数学来概括松鸡的繁殖和死亡。英国文学学者伯纳德发现了几封1809年的信件,一封是克雷特先生要和某人决斗,一封是克雷特夫人和某人偷情,一封是某人去买了枪。他推断这个“某人”就是当时身在英国的诗人拜伦,因为克雷特先生在当年死去,拜伦则立刻去了葡萄牙——他推断拜伦的突然离开是因为拜伦因为诱惑克雷特夫人而在决斗中杀死了克雷特先生然后浪迹天涯,他坚信自己的判断将彻底改变人们对拜伦的看法。
显而易见,这些当代学者所研究的,正是1809年前后庄园里发生的事,尽管他们的理解总与事实有些偏差。接下去的话剧就在这两个时空中平行展开。汉娜发现隐士居里的那位神秘隐士穷尽一生都在做数学题,她认定那隐士一定是疯了。此后她发现了托马西娜的作业本,发现她所做的数学题正是那位隐士的雏形,而那位隐士的年龄刚巧与赛普特米斯一样。瓦伦丁用计算机重现了托马西娜的算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功能,明白了托马西娜和那隐士毕生求之不得的,正是用数学来测算未来世界这一目标。伯纳德关于拜伦的论文在名噪一时后很快就被汉娜批驳了,死去的克雷特先生与拜伦无关,而信件中的“某人”也不是拜伦,而是拜伦的好友赛普特米斯。
伴随着学者们的发现,我们也在平行的时间线上看到了200年前的真相:托马西娜和赛普特米斯读到了法国物理学家傅里叶的热力学研究,托马西娜认为能量传导过程中的不断流失(即后来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意味着一切过程在没有外界做功的情况下都不可逆,因此她觉得自己对于用数学预知未来的假设完全是可能的。她执意自己动手用数学来表述生活中的一切事物,赛普特米斯笑她的奇思怪想,但并不反对她的行为,两人的关系也在此过程中渐渐拉近。托马西娜的母亲决定让女儿在17岁出嫁,生日前夜,初入社交场合的托马西娜为第二天的舞会紧张不已,要求赛普特米斯教她跳华尔兹,两人在共舞时终于坦诚了对对方的爱意。
与此同时,被托马西娜和赛普特米斯的故事感动的汉娜也走出了自己封闭的心房,欣然答应与学生共舞,话剧便在这两对男女的共舞中落幕了——尽管,我们已经通过汉娜的研究知道,与赛普特米斯共舞的当晚,托马西娜拿着蜡烛回到自己房间(而且可能始终点着蜡烛等待赛普特米斯来与她幽会),不慎酿成火灾,托马西娜被当场烧死。悲痛欲绝的赛普特米斯独自住进了修好不久的隐士居,成了真正的隐士,为纪念早逝的爱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继续托马西娜的算法。但他没有活到取得成果的那一天,因为这算法太繁复了,只有用计算机才能做到,而赛普特米斯所有的,只是区区纸笔。
我想,看完这个故事,最显而易见的问题便是:为什么托马西娜、赛普特米斯和瓦伦丁执着于用数学来表达生活?这样做是否可能?这样做是否值得、有什么意义?要理解现实世界,到底是需要研究数字,还是需要研究人事,我想这也许是文科生和理科生之间旷日持久的一场争论。但《阿卡迪亚》似乎打破了这种对立的二元论,托马西娜探索的是生命的真谛,她的算法充满诗意,听上去好比一曲和谐工整的旋律;汉娜也并没有沉迷于她的隐士,而是兴致勃勃地听瓦伦丁描述数学原理,用作家的感性去欣赏托马西娜和赛普特米斯不为世人所理解的追求。因此,我们也很难辨清这剧中到底谁是理性主义,谁是浪漫主义——托马西娜用的是再理性不过的工具,但她的初衷却带着少女的天真幻想;赛普特米斯如同拜伦笔下不羁的唐璜,但却成了苦修的隐士将一生献给了数学;汉娜充满文艺情怀,但仍旧严谨地分析史料,思维敏捷缜密;瓦伦丁的举手投足简直是理工宅男的典型,但他的名字(Valentine)却有着“恋人”的含义,他对数学和生活的表述是我至今听过的最动人的戏剧独白。
其实,在现实世界中,任何二元论都经不起推敲,文科与理科、感性与理性之间从未有过明确的划分,但也许是为了图方便,也许是为了强调自己的立场,我们往往习惯于画出一道界限来,将自己和他人归入这个或那个阵营,从此水火不容。在《阿卡迪亚》中,文学教授伯纳德就和数学博士生瓦伦丁发生了这样的争论:瓦伦丁认为伯纳德只是在挖拜伦的八卦,因为拜伦几几年遇见了什么人去了哪里这些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拜伦写下的那些作品。伯纳德则反唇相讥怒斥科学研究的琐碎,因为太阳系到底有几颗行星是怎么转的这些问题,根本与人的生活无关,不会像诗歌那样触发他的感怀和自省。在许多领域里都有类似的例子,在我比较熟悉的历史领域,便有同样研究经济史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同样研究外交史的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自上而下的政治史学家和自下而上的社会史学家,等等。往往术业越是精专,越容易钻进自己的牛角尖里,对其他人满怀戒备。
在我眼里,《阿卡迪亚》是一部学术剧。它提示人们学者应该如何工作——学者想要谋个饭碗、想在自己的领域满足一下虚荣心,这几乎不可避免,但真正的学者应当是眺望着象牙塔之外的。他们钻研各自的领域,但自己的小小一方领地并不是学术生活的全部,他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研究的最终目的,应当是外面那个难以用学术涵盖但依旧值得探索的、广阔的世界。
《阿卡迪亚》里的每一个人都渴望用研究来解决某个问题。托马西娜和赛普特米斯只是业余学者,他们的目标比较模糊,只是希望探寻生命的真谛。汉娜、瓦伦丁和伯纳德这些专业学者则聚集于他们各自的领域,但实际上,他们亦是在从各自的角度(历史、文学、生物、数学)去补充人类知识的空白,尝试理解生活和社会的本质。
但生活和社会的本质是什么样的呢?剧中的类比很明显:热力学第二定律说一切都会归于混乱无序;拿破仑战争将普世的理性主义推向极致,却也催生了各民族的浪漫主义;情窦初开的托马西娜第二天便要死去,风度翩翩的赛普特米斯即将陷入疯狂,昔日热闹的庄园在两百年后早已破败。生活似乎注定是一场悲剧。
但全剧从头到尾并未被这种宿命论蒙上悲观的色彩。托马西娜对熵的理解并没有让她放弃生活,反而启发她设计出了自己的算法,她在计算时从未痛哭流涕,而是带着专注和成就感。赛普特米斯没有因为爱人的死而绝望殉情,也没有因为无力完成计算半途而废,而是坚持一张张纸写着,直到他离世的那天。几位当代学者们常常陷入自我怀疑,他们研究似乎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相,总有些史料已经永远遗失,总有些不合常理的例外扰乱了整齐的规律,但他们从未停止各自的钻研。汉娜告诉瓦伦丁,也许没有人能真正获得真理,他们的任何尝试最后都将归于失败,但倘若真有人能洞悉一切,那没有悬念的生活便不再有趣了。实际上,探索知识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得多。想要度过充实无悔的人生,便不能停步不前,而是要一点一点成长,尽可能多地去感受这个博大而又美好、神秘而又疯狂的世界,即使我们都是凡人,都有着各自的局限、无知和弱点。正像古希腊神话里尝试将巨石推向山顶的西西弗斯,巨石每一次都滚回原点,但西西弗斯仍然继续推着,一次又一次。
以学者为主角的《阿卡迪亚》也许正说明,要承担这项艰难但光荣的任务,学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者的本职工作便是探究世界的方方面面并创造出新的知识,无论是自然世界还是人类社会,乃至人的内心深处。毋庸置疑,千百年来无数人前赴后继地以学术为志业,意味着总有人相信并坚持着这一使命。但《阿卡迪亚》并不是一曲学者的颂歌,它提醒我们不要沾沾自喜、以为从自己的领域便可破解世界的奥秘。比如习惯量化分析的人也应该懂得现实中无处不在的“噪音”、也应明白数字无法概括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总爱把那些普世的抽象数字、模型和定律当靶子的人文学者也应时不时地跳出他们研究的个体和特例,看一看全局的景象。这并不是说需要摧毁专业学科的界限、要求每个人都成为什么都“略懂”的通才。相反,学者仍要钻透自己的领域,仍要捍卫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只是他们需要清楚自己的局限,乐意去倾听其他领域的声音。正像汉娜说的,孤立的一个个研究项目看上去总是琐碎无关的,但实际上它们殊途同归,对未来的好奇和对真理的渴望将它们连接了起来,而正是这样一个知识体系增强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正是这样的不懈探索昭示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
但即使所有学科都联合起来,它们仍然无法概括生活的全部。学者归纳的规律也许能帮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社会和人性,但光闷在书房或实验室里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学者还是其他任何人,若想接近生活的真谛,那方法极其简单:去好好生活,亲身去观察并感受这个世界。《阿卡迪亚》的灵魂人物托马西娜象征着学术和生活的完美平衡,她那意图概括生活全部的算法由花园里的一片树叶开始,来源于她对生活的无限惊奇和热爱,所以她从没有算得走火入魔,而是依旧像同龄姑娘一样奔跑嬉戏、欢笑恋爱。与她遥相呼应的是那个总小心翼翼地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的汉娜,当托马西娜的故事在她的研究下真相大白,她终于在剧末换下干练的长裤,穿上优雅的裙装,略显笨拙地第一次与人共舞。诚然,我们这些个体的生活经历总是片面、不尽相同的,几乎没什么规律可循,即使是最重视个人体验的学者、最先进的处理庞大数据的机器,想必都对这些浩如烟海的人生历程无能为力。但日常生活本来就是繁杂无序、充满偶然的。想要从中摸索出什么规律,当然可以帮助我们看清一些难以用直觉发现的东西,但这无法取代我们在象牙塔之外的、最真实的人生。这部主旨严肃、结局悲哀的话剧最后就定格在两位相隔200年的女主角与男伴轻松欢快的共舞中,因为重要的并不是结局如何,而是当下的每一个瞬间。也许人注定要死去、世界注定要毁灭、真理注定遥不可及,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往昔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向往,不影响我们当下的追求和奋斗,更不影响那些快乐、幸福、充实的时刻。
观剧时我一直在猜想,剧名里的“阿卡迪亚”指的到底是什么:是托马西娜家那风景如画的庄园?是对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的年代的追忆?是托马西娜丰富的内心世界?还是学者们希冀用理论概括的理想世界?但我想斗胆提出一个假想:剧中的“阿卡迪亚”也许并不是一个幻境,而是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世界。正像神话里那座乌托邦一样,这里有死神的阴影,混乱和危机已不是暗流涌动而是家常便饭,但仍有人坚信世界的奇妙,满怀好奇,用各自的方法孜孜以求尝试理解周遭的一切。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每一个人依旧在生活,不是无奈地苟活,而是在拼搏奋斗,在偷懒耍赖,在感受喜悦,在经历痛苦,在互相关怀,在争执不休……这才是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它常常让我们困惑、失望、焦躁, 但它的每时每刻依旧是何其美好。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辛维木Sophi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