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一扯鬼

鬼故事恐怖电影看的不多,却惟独对民俗中流传的鬼怪钟爱。日本文化中的鬼算得上是最丰富了。欧美来去只有丧尸死神吸血鬼和幽灵,木乃伊来自于埃及,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恐怖电影也是仿效日本。中国无非也只是来自各个年代的僵尸和一些其他脱离不了死后又复活套路的种类七七八八的鬼。看百鬼夜行图,真是千奇百怪,不同死法的,不同种类怨气的,不同环境不同天气出现的,死之后形成的,活着的时候就变鬼的了,从小孩到动物,不管你在哪里做什么,总能找出一种可能出现在你身边的鬼。
青面獠牙、外表与人类大不相同的鬼不可怕,甚至呆萌一点还可能被当做ET,可怕的是与人类外表相近甚至相同的鬼。记得小时候听过的一个鬼故事,深夜下班,一个医生和护士,医生对护士说,晚上尽量不要再医院停留,最近总有尸体不见,区别的方法是看他们手上有没有绑一个红绳。护士笑了笑,抬起手臂上的红绳,问医生,是这样的吗?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的原因是当时听了着实被惊吓到了,在之后很久的时间里都战战兢兢的怀疑身边最亲近的人是不是正常。
有着凶残或者血腥场面的生物也不可怕,通常这种生物都是没有任何思想和情感,美剧里成片成片的丧失,即使血肉模糊大口啃人也不觉得有啥。反而在深夜里看着无尽的黑暗想起的是咒怨里的那个小孩和女鬼爬下楼梯时那怨恨的眼神,至于被它们(姑且用“它们”)下手的人被残害时的血腥场景倒记不大得。还有一类是只有思想或者情感,但是没有出现鬼的场景,甚至你会以为其实这个故事并不存在鬼,但就是让人心生恐惧。小时候翻到日本的一本故事集子,《暗水幽灵》。死于楼顶水箱的失踪的小女孩通过各种方式让活着的人知道了她的死亡,被残害而扔进海里的女人在凶手被翻掉的船困住时默默飘来堵住了唯一的出口。这样的情节若不归为鬼故事,该是多恐怖的存在。
扯了这么多,总之,日本文化里的鬼大部分都属于最可怕的几种,看的背部发凉却又说不出个到底在害怕什么,并且记忆及其深刻,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每每遇到相似的场景便不自觉的想起当时脊背发凉的感觉。
想来写这篇东西是因为看到第肆夜中提到了能剧。能剧是最让我害怕的东西之一,害怕程度甚于中世纪长长的鞋子。这种害怕起源于黑泽明电影《梦》的第一篇。小男孩在太阳雨时跑到森林中偷看狐狸娶亲,那个镜头一出,一身冷汗,这哪里是娶亲,分明是通向冥间的送葬队伍。点点的鼓声在静谧的森林中像是鬼故事广播里的配乐,两列穿着日式传统服装的狐狸面色惨白毫无表情,伴随着鼓声一步步向前,走几步,突然向左回头,再走几步,突然向右回头。故事的结局便是孩子在狐狸某一次回头时被队伍看到,由于看到了禁忌的东西而被狐狸抓走。那之后的好多年时间里不敢再触碰这个电影,后来慢慢的知道,这种慢动作配鼓声的手法来源于能剧。比起这个电影镜头,能剧更让我害怕的一个原因是它的面具。不论是在犬夜叉里看到的被供奉的面具,甚至是千与千寻里的无脸男,都是一样的风格,初见总有渗心的寒。能剧的面具分很多种,青年女子,老人,当然,还有鬼。虽然在我看来通通都像是代表鬼怪…表现青年女子面具的恐怖更甚于恶魔。第肆夜中所提到的般若面具,便是长角獠牙的恶魔面具。
写鬼的故事分两种,一种是鬼故事,一种是这本书一样为有关鬼的故事。一方面,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会让人产生恐惧,甚至在一些普通的情况下,神作的巧合或者事实与自己莫名而来的预感出奇的吻合时都会让人觉得害怕,唯物主义把这个解释为生产力尚未发展到可以解释一切的阶段。而另一方面,人对某种事情或事物的恐惧却是鬼怪或者不可常理解释现象发生的根源。鬼故事大都是第一种路线,而有关鬼的故事更多的是后一种。
扯了这么多,百鬼夜行系列的其他一本都还没有读过,这本里的情节果然看的各种凌乱,但鬼的故事带来的触动已然足够,待读完系列再回来细细解谜。
附一段桥姬的故事。“原本的桥姬传说中,桥姬是个善妒的女性,她向神祈求,请神让她活着变成鬼来杀死她怨恨的女性。神可怜她,说如果她能改变样子并浸在宇治川二十一天就能如愿,于是桥姬头戴铁环,环上插了三根火炬,嘴上又含着两端有火的火炬,半夜走到宇治川里。最后终于如愿成为鬼。能剧则将桥姬改为被抢走丈夫而愤怒不已的女性,她头戴铁环,插上火炬,夜半丑时将钉子插入草人中,欲诅咒丈夫与他的继室。此即日本传统咒术「丑时参拜」的由来”。
“丑时参”也是鬼之一,是因爱生恨最后胸中充满怒火的女子所化成的怨灵。胸前挂镜,头顶蜡烛,脚踩木屐,一手拿着锤子,一手拿着钉子,常于丑时出现在神社附近的山林,找一颗大树,将痛恨的人做成草人钉在树上,念咒做法。你瞧,鬼都自己把蜡烛顶在头上走来走去了,试图用火或者光亮击退恶鬼的办法要捉急了。
青面獠牙、外表与人类大不相同的鬼不可怕,甚至呆萌一点还可能被当做ET,可怕的是与人类外表相近甚至相同的鬼。记得小时候听过的一个鬼故事,深夜下班,一个医生和护士,医生对护士说,晚上尽量不要再医院停留,最近总有尸体不见,区别的方法是看他们手上有没有绑一个红绳。护士笑了笑,抬起手臂上的红绳,问医生,是这样的吗?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的原因是当时听了着实被惊吓到了,在之后很久的时间里都战战兢兢的怀疑身边最亲近的人是不是正常。
有着凶残或者血腥场面的生物也不可怕,通常这种生物都是没有任何思想和情感,美剧里成片成片的丧失,即使血肉模糊大口啃人也不觉得有啥。反而在深夜里看着无尽的黑暗想起的是咒怨里的那个小孩和女鬼爬下楼梯时那怨恨的眼神,至于被它们(姑且用“它们”)下手的人被残害时的血腥场景倒记不大得。还有一类是只有思想或者情感,但是没有出现鬼的场景,甚至你会以为其实这个故事并不存在鬼,但就是让人心生恐惧。小时候翻到日本的一本故事集子,《暗水幽灵》。死于楼顶水箱的失踪的小女孩通过各种方式让活着的人知道了她的死亡,被残害而扔进海里的女人在凶手被翻掉的船困住时默默飘来堵住了唯一的出口。这样的情节若不归为鬼故事,该是多恐怖的存在。
扯了这么多,总之,日本文化里的鬼大部分都属于最可怕的几种,看的背部发凉却又说不出个到底在害怕什么,并且记忆及其深刻,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每每遇到相似的场景便不自觉的想起当时脊背发凉的感觉。
想来写这篇东西是因为看到第肆夜中提到了能剧。能剧是最让我害怕的东西之一,害怕程度甚于中世纪长长的鞋子。这种害怕起源于黑泽明电影《梦》的第一篇。小男孩在太阳雨时跑到森林中偷看狐狸娶亲,那个镜头一出,一身冷汗,这哪里是娶亲,分明是通向冥间的送葬队伍。点点的鼓声在静谧的森林中像是鬼故事广播里的配乐,两列穿着日式传统服装的狐狸面色惨白毫无表情,伴随着鼓声一步步向前,走几步,突然向左回头,再走几步,突然向右回头。故事的结局便是孩子在狐狸某一次回头时被队伍看到,由于看到了禁忌的东西而被狐狸抓走。那之后的好多年时间里不敢再触碰这个电影,后来慢慢的知道,这种慢动作配鼓声的手法来源于能剧。比起这个电影镜头,能剧更让我害怕的一个原因是它的面具。不论是在犬夜叉里看到的被供奉的面具,甚至是千与千寻里的无脸男,都是一样的风格,初见总有渗心的寒。能剧的面具分很多种,青年女子,老人,当然,还有鬼。虽然在我看来通通都像是代表鬼怪…表现青年女子面具的恐怖更甚于恶魔。第肆夜中所提到的般若面具,便是长角獠牙的恶魔面具。
写鬼的故事分两种,一种是鬼故事,一种是这本书一样为有关鬼的故事。一方面,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会让人产生恐惧,甚至在一些普通的情况下,神作的巧合或者事实与自己莫名而来的预感出奇的吻合时都会让人觉得害怕,唯物主义把这个解释为生产力尚未发展到可以解释一切的阶段。而另一方面,人对某种事情或事物的恐惧却是鬼怪或者不可常理解释现象发生的根源。鬼故事大都是第一种路线,而有关鬼的故事更多的是后一种。
扯了这么多,百鬼夜行系列的其他一本都还没有读过,这本里的情节果然看的各种凌乱,但鬼的故事带来的触动已然足够,待读完系列再回来细细解谜。
附一段桥姬的故事。“原本的桥姬传说中,桥姬是个善妒的女性,她向神祈求,请神让她活着变成鬼来杀死她怨恨的女性。神可怜她,说如果她能改变样子并浸在宇治川二十一天就能如愿,于是桥姬头戴铁环,环上插了三根火炬,嘴上又含着两端有火的火炬,半夜走到宇治川里。最后终于如愿成为鬼。能剧则将桥姬改为被抢走丈夫而愤怒不已的女性,她头戴铁环,插上火炬,夜半丑时将钉子插入草人中,欲诅咒丈夫与他的继室。此即日本传统咒术「丑时参拜」的由来”。
“丑时参”也是鬼之一,是因爱生恨最后胸中充满怒火的女子所化成的怨灵。胸前挂镜,头顶蜡烛,脚踩木屐,一手拿着锤子,一手拿着钉子,常于丑时出现在神社附近的山林,找一颗大树,将痛恨的人做成草人钉在树上,念咒做法。你瞧,鬼都自己把蜡烛顶在头上走来走去了,试图用火或者光亮击退恶鬼的办法要捉急了。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