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之后的人生是青春期的影子

假期时晚睡的读物,特地找出几部电影看了看。讲的是青春期叛逆男孩为了换取自由而答应每天陪老爸看三部电影要求的故事。从一开始的抵触到慢慢坚持中场不休息看完电影到最后能有独到见地,过程还穿插着失恋、再恋、抽烟、差点沾上毒品的生活细节。读时一面佩服着作者专业的电影思维一面佩服他出于父亲身份而做出的教育示范。
青春期的懵懂叛逆男孩身边都有,我弟弟就是个鲜活的例子。
我是在高二时发现朝夕相对的弟弟突然沉默寡言了,眼底裹着大雾,有时候发着呆,有时候对人不耐烦,蓄起长发,爱穿个性的服饰,并且打起了耳洞。突然之间感觉到这个男孩长大了,他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我可能完全不知道我也不懂如何与他交谈。那几年里他是个容易被引爆的炸弹,我躲之不及。每每看到他匆匆吃完饭转身进屋关门我感觉自己被隔绝被冷处理,可能由于我是长女,出于某种先天的本能我会对他说教摆出大人的样子指责,后来想起来简直是荒谬。我与他仅仅相隔五岁,我又能以什么资格和他谈人生,毕竟谁都没有权利指责别人的生活是不对的。可那时候我就是执拗的、甚至带着自负的成份,弟弟后来讲起来说姐姐你知道你那时候有多讨厌吗哈哈。当然在我过了二十之后我也明白了这道理,但是显然弟弟的性格已经形成,我想如果我以后有个儿子,大概我知道如何有分寸的交谈,而分寸是什么?当然是平等的关系。
因为对弟弟贸然辍学的失望,父亲一直耿耿于怀,所以每每讲起都免不了指责的,所以我思考过是不是中国式家长都是这个模式?导致我们一出生就按照固定的模式,像本来形状各异的石头被家长们手举刀锉打磨得又圆又亮。很多人讲为什么国内很少有创新人才,没有奇思妙想,我想与这关系也有一二吧。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什么呢?我想是兴趣。兴趣是头等大事,重中之重。我幼时痴迷于画画,文具店一去最爱买就是白纸和铅笔,画小像画花,下课画放学也画,于是父亲发现了。他的处理方式十分简单粗暴,将铅笔、白纸付之一炬,放下狠话再画再烧。我倒是真不画了,厌恶学堂厌恶世俗里的成功定义。如果一个人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还有什么意思。现在想想如果当年真是如愿画下去人生光景遇到的人估计得换一番。这事情对我打击不大不小像个瘤不痛不痒但只要逛文具店就想起和柜台平高梳着羊角辫买白纸的自己。
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多回忆和领悟都是看这本书时想到的,在我们青春期真的很需要一个这样的人不管角色是父亲还是母亲甚至兄长其他,他需要懂得我们的喜好、乐趣、性格,然后以一种平等独立的身姿与我们交谈、对答、解惑。他甚至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安静的倾听,保持平等不用说教、说服、显摆等等。
有一阵子痴迷于研究童年时期乃至整个青春期对人所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身边的朋友包括我自己后期的性格思维与青春期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内向和不自信所导致敏感缺乏安全感,因为腼腆和不信任所导致对自己所爱的人从不敢要求太多,这些都是青春期留给我的影响。终其一生,以后都必须与这些做斗争。
良师难寻,益友更不好得,而能与自己对话的父母更是万分之一。其实我很羡慕书中的男孩有这样一个周详的老爸,不会逼子女做任何决定尊重他们,只会在关键时候提点一二。懂得适时放手,懂得把握分寸,在这个平等对立的关系里互相成长。
再说说电影,书中的有几部电影我是看过的。但是读作者的分析时才发现自己看的多么肤浅,不会在意光影、人物表情、镜头感这些细节。在看过作者着重分析的片段后重新翻出来看看总算能领会一二了,做为同样对电影热爱的人这本书也是个入门级的影视学习资料了。作者著名影评人的身份更让我学习到如何看懂一部电影,而不仅仅是剧情而已。光和影的艺术,动与静的配合,黑与白的抗衡等等他在书中也有涉及到。
而领悟最深的回到主旨:成年以后的人生是青春期的影子,历经少年后的很多很多年里,我们重复这简单生活臣服于柴米油盐,而夜里我们都是幼年的那个影子。
青春期的懵懂叛逆男孩身边都有,我弟弟就是个鲜活的例子。
我是在高二时发现朝夕相对的弟弟突然沉默寡言了,眼底裹着大雾,有时候发着呆,有时候对人不耐烦,蓄起长发,爱穿个性的服饰,并且打起了耳洞。突然之间感觉到这个男孩长大了,他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我可能完全不知道我也不懂如何与他交谈。那几年里他是个容易被引爆的炸弹,我躲之不及。每每看到他匆匆吃完饭转身进屋关门我感觉自己被隔绝被冷处理,可能由于我是长女,出于某种先天的本能我会对他说教摆出大人的样子指责,后来想起来简直是荒谬。我与他仅仅相隔五岁,我又能以什么资格和他谈人生,毕竟谁都没有权利指责别人的生活是不对的。可那时候我就是执拗的、甚至带着自负的成份,弟弟后来讲起来说姐姐你知道你那时候有多讨厌吗哈哈。当然在我过了二十之后我也明白了这道理,但是显然弟弟的性格已经形成,我想如果我以后有个儿子,大概我知道如何有分寸的交谈,而分寸是什么?当然是平等的关系。
因为对弟弟贸然辍学的失望,父亲一直耿耿于怀,所以每每讲起都免不了指责的,所以我思考过是不是中国式家长都是这个模式?导致我们一出生就按照固定的模式,像本来形状各异的石头被家长们手举刀锉打磨得又圆又亮。很多人讲为什么国内很少有创新人才,没有奇思妙想,我想与这关系也有一二吧。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什么呢?我想是兴趣。兴趣是头等大事,重中之重。我幼时痴迷于画画,文具店一去最爱买就是白纸和铅笔,画小像画花,下课画放学也画,于是父亲发现了。他的处理方式十分简单粗暴,将铅笔、白纸付之一炬,放下狠话再画再烧。我倒是真不画了,厌恶学堂厌恶世俗里的成功定义。如果一个人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还有什么意思。现在想想如果当年真是如愿画下去人生光景遇到的人估计得换一番。这事情对我打击不大不小像个瘤不痛不痒但只要逛文具店就想起和柜台平高梳着羊角辫买白纸的自己。
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多回忆和领悟都是看这本书时想到的,在我们青春期真的很需要一个这样的人不管角色是父亲还是母亲甚至兄长其他,他需要懂得我们的喜好、乐趣、性格,然后以一种平等独立的身姿与我们交谈、对答、解惑。他甚至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安静的倾听,保持平等不用说教、说服、显摆等等。
有一阵子痴迷于研究童年时期乃至整个青春期对人所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身边的朋友包括我自己后期的性格思维与青春期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内向和不自信所导致敏感缺乏安全感,因为腼腆和不信任所导致对自己所爱的人从不敢要求太多,这些都是青春期留给我的影响。终其一生,以后都必须与这些做斗争。
良师难寻,益友更不好得,而能与自己对话的父母更是万分之一。其实我很羡慕书中的男孩有这样一个周详的老爸,不会逼子女做任何决定尊重他们,只会在关键时候提点一二。懂得适时放手,懂得把握分寸,在这个平等对立的关系里互相成长。
再说说电影,书中的有几部电影我是看过的。但是读作者的分析时才发现自己看的多么肤浅,不会在意光影、人物表情、镜头感这些细节。在看过作者着重分析的片段后重新翻出来看看总算能领会一二了,做为同样对电影热爱的人这本书也是个入门级的影视学习资料了。作者著名影评人的身份更让我学习到如何看懂一部电影,而不仅仅是剧情而已。光和影的艺术,动与静的配合,黑与白的抗衡等等他在书中也有涉及到。
而领悟最深的回到主旨:成年以后的人生是青春期的影子,历经少年后的很多很多年里,我们重复这简单生活臣服于柴米油盐,而夜里我们都是幼年的那个影子。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