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诀》里最大的那场悲剧

金庸的小说,唯有《连城诀》看过五次以上,不仅因为单线脉络,轻简易读,更重要的是每次翻读,都必然彻底心凉,黯然神伤,最适合这酷热的夏。
据说《连城诀》最初名为《素心剑》,素心是佛教名词,金庸对佛学研究至深,并引用至广已不烦累述,于是后来将书名改为《连城诀》,总不免让人深思其中更深的道理:
连城,作为一个词语,总和“价值”连在一起出现,而世间之事,如何论其价值?爱名的,自视声誉最重;好利的,则簇财富为首;大丈夫胸头义气深重,小儿女心中却是“情长”更甚……只是,大家忙着去做有价值的事,争有价值的人或物,辗转反复,兜兜转转,难免舍弃根本,忘记初衷。
初衷总是简单的,就像主人公的外号“空心菜”,指哪打哪,口直对心,对旁人实诚,对自己认真,无事不可对人言,坦荡荡如明月,这样的人好像也只能在书中出现,无论书里的其他人,还是读书人,都忍不住笑他傻,跟着又无法相信、无法释然,所有人在他明晃晃的映衬下,总像是凭空短了一截的,即便没有他师妹的陪伴,也不能容忍他碍事碍眼的存在。
这样一个本该在十岁前便死掉(另一个空心菜都懂得使眼色了)、或是在真空环境下生存的人,居然到了现实里,遭遇磨难也就在所难免,主人公狄云从开始的愤愤不解,到后来眼见着这世界谁都不相信谁的怪诞情形,终于敢慢慢地相信自己是在规则之外,而作者描述水笙这一与狄云相照应的人物,也更是神来之笔,虽然这有些缺德,但不得不说,也只有“未经人事”,养在名门的天真少女,才能真心感受到狄云的善和真,也只有单纯的心经历了非人的谩骂和污蔑,才能彻底体会到那种委屈和伤感。
说到底,《连城诀》讲的是一个“信”字丧失的悲哀。个人无信义,双方无信任,团体无信用,这些听上去彻底荒唐的事,在人和人的交往中完全变成了法则,袒露真心的反而成了欲盖弥彰,心无旁骛的也成了腹黑歹人,从名门的鄙夷和排挤,到真小人的以为同类,再到古寺中众人彻底的疯狂……狄云的心理也从叫冤、仇恨,到茫然不解,厌恶侧目,最终演变成了彻底心死,这时的狄云,在文章的最后,再次遇到以“天下总还有他一个人”为心灵支撑的水笙,故事看似终于明亮,实则却成了最后的黑暗:
这次,他的心里真的什么都没了,还能给她什么?一个空若无物的陪伴?一个貌有实无的慰藉?而只有身边一个敢信又能信的人,他们能做什么?这茫茫然的世界,连雪山都落不得一个清静,他们又能去哪里?
故事如此戛然而止,彻底结束,终于成就了一场悲剧。
据说《连城诀》最初名为《素心剑》,素心是佛教名词,金庸对佛学研究至深,并引用至广已不烦累述,于是后来将书名改为《连城诀》,总不免让人深思其中更深的道理:
连城,作为一个词语,总和“价值”连在一起出现,而世间之事,如何论其价值?爱名的,自视声誉最重;好利的,则簇财富为首;大丈夫胸头义气深重,小儿女心中却是“情长”更甚……只是,大家忙着去做有价值的事,争有价值的人或物,辗转反复,兜兜转转,难免舍弃根本,忘记初衷。
初衷总是简单的,就像主人公的外号“空心菜”,指哪打哪,口直对心,对旁人实诚,对自己认真,无事不可对人言,坦荡荡如明月,这样的人好像也只能在书中出现,无论书里的其他人,还是读书人,都忍不住笑他傻,跟着又无法相信、无法释然,所有人在他明晃晃的映衬下,总像是凭空短了一截的,即便没有他师妹的陪伴,也不能容忍他碍事碍眼的存在。
这样一个本该在十岁前便死掉(另一个空心菜都懂得使眼色了)、或是在真空环境下生存的人,居然到了现实里,遭遇磨难也就在所难免,主人公狄云从开始的愤愤不解,到后来眼见着这世界谁都不相信谁的怪诞情形,终于敢慢慢地相信自己是在规则之外,而作者描述水笙这一与狄云相照应的人物,也更是神来之笔,虽然这有些缺德,但不得不说,也只有“未经人事”,养在名门的天真少女,才能真心感受到狄云的善和真,也只有单纯的心经历了非人的谩骂和污蔑,才能彻底体会到那种委屈和伤感。
说到底,《连城诀》讲的是一个“信”字丧失的悲哀。个人无信义,双方无信任,团体无信用,这些听上去彻底荒唐的事,在人和人的交往中完全变成了法则,袒露真心的反而成了欲盖弥彰,心无旁骛的也成了腹黑歹人,从名门的鄙夷和排挤,到真小人的以为同类,再到古寺中众人彻底的疯狂……狄云的心理也从叫冤、仇恨,到茫然不解,厌恶侧目,最终演变成了彻底心死,这时的狄云,在文章的最后,再次遇到以“天下总还有他一个人”为心灵支撑的水笙,故事看似终于明亮,实则却成了最后的黑暗:
这次,他的心里真的什么都没了,还能给她什么?一个空若无物的陪伴?一个貌有实无的慰藉?而只有身边一个敢信又能信的人,他们能做什么?这茫茫然的世界,连雪山都落不得一个清静,他们又能去哪里?
故事如此戛然而止,彻底结束,终于成就了一场悲剧。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