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奎说的是对的
张发奎曾经说过:“三次所谓长沙大捷同所谓粤北大捷相似。敌军志不在长沙,犹如他们志不在韶关,他们只不过是佯攻而已。我的观点是基于一个简单的理由:我感觉敌人能攻占任何他们想要的目标;倘若他们没有占领某地,那是因为他们不想要。在整个抗战期间我思路一贯都是这样。一切都是时间问题。”【《张发奎口述自传》,P267】
作为昔日的北伐名将,张发奎的这一判断无疑是切中肯綮的,所不同的只是“大捷”在宣传上的重要意义,以及在作战中对于日军的打击程度。
按照中日军队实力对比,从军事上而言,三次长沙会战乃是一平(国军伤亡4万,日军伤亡1万)、一负(国军伤亡6万,日军伤亡1万)、一胜(国军伤亡3万,日军伤亡1万),只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都在宣传中取得了胜利。双方伤亡结果为本人细致研究、分析所得,还算比较靠谱吧。
薛岳之所以为薛岳,并不仅仅在于他确保了长沙的安全(1944年以前日军也不是很想占据长沙,若是志在必得,则势必加大兵力以确保占领),主要的正在于他使用苦心孤诣的“天炉战法”重创了日军,严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国人的志气以及抗战必胜的信心。
作为昔日的北伐名将,张发奎的这一判断无疑是切中肯綮的,所不同的只是“大捷”在宣传上的重要意义,以及在作战中对于日军的打击程度。
按照中日军队实力对比,从军事上而言,三次长沙会战乃是一平(国军伤亡4万,日军伤亡1万)、一负(国军伤亡6万,日军伤亡1万)、一胜(国军伤亡3万,日军伤亡1万),只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都在宣传中取得了胜利。双方伤亡结果为本人细致研究、分析所得,还算比较靠谱吧。
薛岳之所以为薛岳,并不仅仅在于他确保了长沙的安全(1944年以前日军也不是很想占据长沙,若是志在必得,则势必加大兵力以确保占领),主要的正在于他使用苦心孤诣的“天炉战法”重创了日军,严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国人的志气以及抗战必胜的信心。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