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不开的“劣根性”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都必须要和别人扯几句“中国人的劣根性”,这似乎成为划分自己与那些随地吐痰、大声喧哗、光着膀子走在大街上的低素质人群的重要标准。
前两天先生发我一个笑话。
『昨天我去买票,一个小伙子直接插队站在我前面。我问他:“你这个人怎么不排队啊?”他却说:“因为我没素质!”一句话令我无言以对。』
我们有时候自嘲,有时候反讽,可面对形形色色令人汗颜的一幕幕,更多的也是这种“无言以对”,似乎多说无益,还不如自己歇歇。
面对国人自己的抱怨,我们毫不在意,可是当外人(外国人甚至香港人或台湾人)开始“攻击”中国人素质低的时候,我们就有点儿“面儿上挂不住了”,绞尽脑汁要抢站在论战的鳌头。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末,美国人明恩溥就研究过了中国以及中国人。明恩溥是谁?他怎么就有资格评论中国人?明恩溥并不是多么高深的学者,只不过是基督教的传教士,但他在中国待了三十多年,接触了各个社会阶层的人,见过达官显贵的奢靡,也见过小农之家的不堪。他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付诸于文字,写下了多部研究中国国民性的经典著作,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资深“中国专家”。在他的建议和努力下,我们才有了医疗和教育的突破性发展——成立协和医院和清华大学。
在明恩溥的著作中,最为人广泛品读和评判的当属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Characteristic究竟应该怎么翻译?有的翻译成《中国人的性格》,有的翻译成《中国人的素质》,还有的翻译成《中国人的德性》似乎都讲得很明白,但又感觉少了点儿什么。最近版本的图书将它翻译成了《大国与小民》,一“大”一“小”,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了在广袤土地上中国人小情小调、小里小气的气质与生活。
似乎生活在泱泱大国的国民理应带一点儿开阔的胸襟、宽广的视野,可市井之中的日子却造就了截然不同的一面。
《大国与小民》中生动地列举出了27个“小民的品行”:做戏爱面子、节俭求便宜、万事忍为上、知足信天命、进庙就烧香……“小民”生活中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被明恩溥事无巨细地一一道来。书里的人和事看上去都像是“西洋镜”一样,可笑又惊奇。那种对晚清生活的朴实描绘的确是难得的研究资料。原来在外国人眼中,我们的国民不过是这样的“小民”!
也许当下的我们早已不是晚清的小民,不再睡木头枕头,不再目不识丁,可是我们却还是有着看热闹、缺信仰等问题。我们愿意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愿意当一掷千金的土豪,让外国人惊叹中国人怎么会这么有钱!似乎我们刷卡购物的举手投足间都宣扬着我们的国家都么牛气。可是看着国内游客散去后的一地垃圾,你还能自豪地说我们的“神*”又上天了吗?看着人情冷漠、道德失范的社会,你还能骄傲地说我们的GDP提高了百分之多少了吗?国在变大变强,民也要变杰变优,任何脱节的增长都会潜藏着致命的问题。
读《大国与小民》不只是看个晚清小民的热闹,更要看到今日国人身上没有改掉的“劣根性”。评历史,思前路,别再让别人在我们背后指指点点、品头论足。
PS. 《大国与小民》这一版本的精彩之处不仅仅在于生动地翻译了书名和章节名称,更在于编辑精心地将鲁迅、胡适、梁启超、麦高温、柏杨等人的相关著作附于每章之后作为延伸阅读。所费苦心,可见一斑。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