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杉本博司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为什么这本书叫做《直到长出青苔》?
本书的最后一章名为《直到长出青苔》,讲的是自镰仓时期到昭和时期的日本国事,中心主题是天皇怎样一步步失去权力,又进一步失去神格的。
杉本博司细数从镰仓到我痴迷不已的明治时期,又到大起大落的昭和时期的漫漫史事,冷静视角中带着很多隐隐悲戚。除去后后鸟羽院背后的那段大元朝与日本的战争之外,他谈论的时间都是我们所熟知的:黑船事变、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太平洋战争、中日战争。我不由得想起高三背了一整年的近代史,每一场战事至今仍可历历数,每场战争的“意义”、“影响”至今都能数出一二。
黑格尔有句话叫做:“一般来说,熟悉的东西之所以不是真正知道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悉的。”这烂在脑海中的意义和影响代表的也是一种僵化的历史观,我们对事情背后的故事不再有探知欲,对一黑一白,一个被打一个挨打的角色不再质疑,自然也不会问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所以,读到杉本的称述的时候我突然自责了起来,特别是读到明治天皇明治三十七年在对俄宣战的战前会议中咏诵的诗歌:“四海皆同胞 人世间 为何兴起波涛”时,心中有些地方开始动摇。突然想到罗马书中神的公义审判:“你这论断人的,无论你是谁,也无可推诿。你在什么事上论断人,就在什么事上定自己的罪。” 忽而感叹,历史的替罪羊易捉不易当。
教科书在讲述中国的近代史时,常带着一种祥林嫂般的寡妇论调,惨惨惨,怎样都是凄惨的,而看日本,实则战争的痛苦程度并不如中国来的要少。我终能看到日本视角下这同样古老的东方国家也有着自己的苦楚:“日本全体国民都强烈体认到日本无法战胜西方列强的现实。如果无法战胜,那究竟该如何才好?接下来的策略便是不能落于西方之后。因此,日本开始整备西洋式的军队,不断追随西方脚步,将屈辱和失望埋入心中,等待起死回生的一天。” 在这种类似“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论调里,国家军国主义会这样大的裹挟人心,想到根源,大致也是如此。
杉本博司向全世界的读者介绍这段历史在我看来并不是在为日本犯下的错误做什么开脱,而实际上更多的是悲叹亨利·休斯顿对古老日本走向现代化的预言:“我赞美这个国家质朴、不装腔作势的习俗,欣赏这个国家的土地丰饶,所到之处充满孩童笑声,没有任何悲惨景象。只是这副幸福的情景,将因西方人带来的重大恶行而走向完结。” 同样对质朴日本特质的叹惋也存于小泉八云之语:“我们引以为傲的西方进步是否和道德发展的方向一致。” 而杉本博司,这个于日本本土成长,长期居住在纽约的日本人,似乎是一个纠结于历史的史官,不眠不休地思考前两者的预言在这片土地上是怎样成真的。
杉本博司早年的作品如《透视画馆》系列或《剧场》系列、《海景》系列传递出的是一种对于普遍时间的思索,也是一种对于人类共同记忆的探索。作为一个幻想家,杉本博司更多沉浸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这样的纯哲学思考之中。但在末后的作品如《建筑》系列、《观念之形》系列、《佛海》系列甚至到10年的《雷电场》系列中杉本博司似乎已经开始思考时间之箭终点时期的影像形式。人类起源时的海仍然还在,但三十三间堂里千体佛已经仿若在无人之境迎接东方的阳光。
这种末世感仍然建立在杉本对于时间的思考之上,但这种思考已经有了一个特定的观察对象,那就是日本。杉本70年代离开仍在享受泡沫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进入完全与内在身份完全相反的西方社会,除却艺术家身份之外又成为一位艺术商,关注收藏日本古文物,借此更近一步接近幸运逃脱历史重碾的幸运儿从而贴近了自己的内在身份。在《异邦人之眼》中他自问自答“旅居国外久了,您有怎样的感触?”反而让我更理解日本了。”“那是怎样的理解?”“让我更想成为日本人。”
成为一个日本人意味着什么?对于杉本博司来说是直视历史的荒谬之处。他又回到明治时代,判下明治维新并不算是社会革命,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宗教革命。日本文化深根于神祗信仰(神道)、佛教(大唐文化),而近代化的代价就是要彻头彻尾抛弃掉促成日本的宗教根底,继而又狂热地投入新思想中。而在历史大浪淘洗日本文明之时,却是拥有异国血统的洋人们动手制止这种自宫式的文化自杀行为。也许西方人在经历了工业革命与科学革命之后,背离迦南蜜与奶之地与神决裂后面对这又要重蹈覆辙的文明时有种时光倒流的眩晕之感,力挽狂澜之举,可敬可佩之余,同样也可以理解人类对于远古飘渺之物的敬畏。
然而已经是日本人的杉本博司要做的又是什么呢?根植于日本土地上的他不能够仅仅满足于像洋人收藏家那般“即使不懂文字也能体察出书法中的凛然之美”,成为日本人对于杉本博司来讲可能是一件更加痛苦的历史负担,他在书中追逐的时间是超越美存在的荒谬又不可拒绝的神的见证,因此他不得不关注天皇世家神格衰落的来龙去脉。
日本意味着什么?杉本博司最后是这样回答的:“我现在渐渐认为,若我们将日本整个历史视为一个时代,这个时代远远凌驾了时间的尺度。世界之始就是王朝之始,在此神话中的时间,不可思议地和我们所生存的当下持续连结。远古日本大地所涌出的灵气,现在我们仍在继续享用着。”原来,金阁寺上那“渡过时间大海驶来的美丽之船”的金凤凰只是一个隐喻,这隐喻背后真正穿越时间的,是神所眷顾下的日本。
杉本博司被称为“最后的现代主义者”并不是噱头,他将对时间的纯概念性认识转化为对国家、民族、历史的客观性认识,而摄影术,只是他凿向过去或未来的一把鹤嘴钳。终于,我在读完《直到长出青苔》后才晓得杉本博司这个人真正的身份并不是“摄影师”,而极有可能是“日本人”。
本书的最后一章名为《直到长出青苔》,讲的是自镰仓时期到昭和时期的日本国事,中心主题是天皇怎样一步步失去权力,又进一步失去神格的。
杉本博司细数从镰仓到我痴迷不已的明治时期,又到大起大落的昭和时期的漫漫史事,冷静视角中带着很多隐隐悲戚。除去后后鸟羽院背后的那段大元朝与日本的战争之外,他谈论的时间都是我们所熟知的:黑船事变、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太平洋战争、中日战争。我不由得想起高三背了一整年的近代史,每一场战事至今仍可历历数,每场战争的“意义”、“影响”至今都能数出一二。
黑格尔有句话叫做:“一般来说,熟悉的东西之所以不是真正知道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悉的。”这烂在脑海中的意义和影响代表的也是一种僵化的历史观,我们对事情背后的故事不再有探知欲,对一黑一白,一个被打一个挨打的角色不再质疑,自然也不会问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所以,读到杉本的称述的时候我突然自责了起来,特别是读到明治天皇明治三十七年在对俄宣战的战前会议中咏诵的诗歌:“四海皆同胞 人世间 为何兴起波涛”时,心中有些地方开始动摇。突然想到罗马书中神的公义审判:“你这论断人的,无论你是谁,也无可推诿。你在什么事上论断人,就在什么事上定自己的罪。” 忽而感叹,历史的替罪羊易捉不易当。
教科书在讲述中国的近代史时,常带着一种祥林嫂般的寡妇论调,惨惨惨,怎样都是凄惨的,而看日本,实则战争的痛苦程度并不如中国来的要少。我终能看到日本视角下这同样古老的东方国家也有着自己的苦楚:“日本全体国民都强烈体认到日本无法战胜西方列强的现实。如果无法战胜,那究竟该如何才好?接下来的策略便是不能落于西方之后。因此,日本开始整备西洋式的军队,不断追随西方脚步,将屈辱和失望埋入心中,等待起死回生的一天。” 在这种类似“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论调里,国家军国主义会这样大的裹挟人心,想到根源,大致也是如此。
杉本博司向全世界的读者介绍这段历史在我看来并不是在为日本犯下的错误做什么开脱,而实际上更多的是悲叹亨利·休斯顿对古老日本走向现代化的预言:“我赞美这个国家质朴、不装腔作势的习俗,欣赏这个国家的土地丰饶,所到之处充满孩童笑声,没有任何悲惨景象。只是这副幸福的情景,将因西方人带来的重大恶行而走向完结。” 同样对质朴日本特质的叹惋也存于小泉八云之语:“我们引以为傲的西方进步是否和道德发展的方向一致。” 而杉本博司,这个于日本本土成长,长期居住在纽约的日本人,似乎是一个纠结于历史的史官,不眠不休地思考前两者的预言在这片土地上是怎样成真的。
杉本博司早年的作品如《透视画馆》系列或《剧场》系列、《海景》系列传递出的是一种对于普遍时间的思索,也是一种对于人类共同记忆的探索。作为一个幻想家,杉本博司更多沉浸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这样的纯哲学思考之中。但在末后的作品如《建筑》系列、《观念之形》系列、《佛海》系列甚至到10年的《雷电场》系列中杉本博司似乎已经开始思考时间之箭终点时期的影像形式。人类起源时的海仍然还在,但三十三间堂里千体佛已经仿若在无人之境迎接东方的阳光。
这种末世感仍然建立在杉本对于时间的思考之上,但这种思考已经有了一个特定的观察对象,那就是日本。杉本70年代离开仍在享受泡沫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进入完全与内在身份完全相反的西方社会,除却艺术家身份之外又成为一位艺术商,关注收藏日本古文物,借此更近一步接近幸运逃脱历史重碾的幸运儿从而贴近了自己的内在身份。在《异邦人之眼》中他自问自答“旅居国外久了,您有怎样的感触?”反而让我更理解日本了。”“那是怎样的理解?”“让我更想成为日本人。”
成为一个日本人意味着什么?对于杉本博司来说是直视历史的荒谬之处。他又回到明治时代,判下明治维新并不算是社会革命,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宗教革命。日本文化深根于神祗信仰(神道)、佛教(大唐文化),而近代化的代价就是要彻头彻尾抛弃掉促成日本的宗教根底,继而又狂热地投入新思想中。而在历史大浪淘洗日本文明之时,却是拥有异国血统的洋人们动手制止这种自宫式的文化自杀行为。也许西方人在经历了工业革命与科学革命之后,背离迦南蜜与奶之地与神决裂后面对这又要重蹈覆辙的文明时有种时光倒流的眩晕之感,力挽狂澜之举,可敬可佩之余,同样也可以理解人类对于远古飘渺之物的敬畏。
然而已经是日本人的杉本博司要做的又是什么呢?根植于日本土地上的他不能够仅仅满足于像洋人收藏家那般“即使不懂文字也能体察出书法中的凛然之美”,成为日本人对于杉本博司来讲可能是一件更加痛苦的历史负担,他在书中追逐的时间是超越美存在的荒谬又不可拒绝的神的见证,因此他不得不关注天皇世家神格衰落的来龙去脉。
日本意味着什么?杉本博司最后是这样回答的:“我现在渐渐认为,若我们将日本整个历史视为一个时代,这个时代远远凌驾了时间的尺度。世界之始就是王朝之始,在此神话中的时间,不可思议地和我们所生存的当下持续连结。远古日本大地所涌出的灵气,现在我们仍在继续享用着。”原来,金阁寺上那“渡过时间大海驶来的美丽之船”的金凤凰只是一个隐喻,这隐喻背后真正穿越时间的,是神所眷顾下的日本。
杉本博司被称为“最后的现代主义者”并不是噱头,他将对时间的纯概念性认识转化为对国家、民族、历史的客观性认识,而摄影术,只是他凿向过去或未来的一把鹤嘴钳。终于,我在读完《直到长出青苔》后才晓得杉本博司这个人真正的身份并不是“摄影师”,而极有可能是“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