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新探》有感
11月8日
算起来,杨奎松先生的《西安事变新探》,我已经读三次了。每次都会尝试着写点读后感受。这次自然也不能免。大概还是这本书常读常新,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的原因吧。
这次读后的感受有:
一、中央红军会在陕北落脚,看似偶然,因为刚好得知刘志丹有支军队在那里。其实也是必然。因为北上是毛一贯主张的政策,而只要坚持北上,是不难发现和知道陕北的这支红军的。这支军队,从来的特点就是打到某一处,就四处搜寻报纸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利用的信息。既然有这样的特点,发现刘志丹这支军队,就毫不奇怪了。
二、毛坚持北上,是对的。因为他和斯大林想一块去了。当然,毛主要是从红军生存的角度出发,要获得飞机大炮,打回来。斯大林是基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当然,也有要保存红军的目的。张国焘不敢过分靠近苏联,这也没错,因为苏联最怕的就是引起日本的不满,导致苏日战争。苏联只希望把战争的祸水引向中国。客观点说,张国焘和中央红军的草地分裂,救了中央红军。因为张国焘的第四方面军是大股,好几万人,打四川去了,蒋的注意力便被他所吸引住了,把毛这股人,只有六千余人的中央红军,丢给张学良去处理。这样,就为中央红军和张学良搭上了关系。若是两股红军一直没有分裂,中央军也一定一直尾随,那么,中共和张学良的统战很可能就不会发生,就算会发生,它的紧密关系,也是可想而知的。单单看胡宗南和王以哲齐头并进后,王以哲的尴尬和无奈,就一目了然。
三、许多地方实力派会主动和中共联系,看中的并不是中共这点人马,而是它背后的苏联。蒋介石要大一统,地方实力派基于自身利益,自然不愿意被蒋吞并,试图反抗蒋的蚕食。但依靠自己的力量,并不足以跟蒋对抗,蒋毕竟有“中央政府”这个名器,那么,他们只好搞纵横之策,或者借助他人力量,达到自己占有地盘的目的。既然如此,他们的选择苏联,就再自然不过了。一方面是他们不敢依靠日本,因为都知道和日本迟早有一战,如果借助日本,那自己就成了汉奸。民族大义面前,谁都不敢马虎。另一方面,苏联和日本是宿敌,借助苏联的力量,师出有名,苏联应该也愿意帮助中国抵抗日本。这才是这些地方实力派愿意和中共发生联系的原因。蒋介石也同样看到了这点,也在试图和苏联搞好关系,希望借助苏联的力量,一是帮助把中共问题解决掉,一是希望签订军事同盟,在中国对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苏联能够出兵或者大力在物质上支持中国参战。
四、张学良同样看中的是中共背后的力量。因为他太清楚,依靠蒋的力量,要帮助他打回东北去,那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蒋自己尚在国内自顾不暇。日本日甚一日地吞食中国,但中国没有足够的力量能够起来反抗,只能忍辱负重地签订条约,以和平来换取准备的空间。蒋对东北,和张对东北,态度和想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蒋看来,从实际出发,能够保证其余地方不被日本吞食,牺牲东北,是可以的。但东北是张学良的命根子,打回东北去,是他可以维系自己对东北军统治的唯一法宝。而照蒋的战略,东北是要被放置到最后解决的。这样,张学良自然会对蒋产生失望,进而把目光投向了苏联。苏联和东北接壤,苏联一向觊觎东北,苏联曾在东北败于日本,这几条因素,让张学良觉得自己大有希望。
在红军尚未到陕北时,张学良已经数次尝试和苏联发生联系了,但因为历史原因,都没有结果。苏联并不信任张学良。现在,中共来了。张学良一方面因为和中共交战失利,损失了两个半师,产生了保存实力的念头,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中共的介绍,和苏联尽快搭上关系,借助苏联的力量,打回东北去。他在这点上,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他不想呆在他人的地盘上,他也不想被蒋介石逐渐消耗掉自己的力量。
中共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同时出于生存的需求,和张学良打得火热。也恰恰是张学良这种想依靠中共的想法,让中共得以暂时在陕北落下脚来。不仅如此,还因为和东北军的统战关系,让兵力不足的他们得以从容地东征,打过山西去,获取了大批物资,和扩红八千余人。除此之外,张学良通过提供军用物质、钱财、医药和不封锁贸易,让中共渡过了诸多难关。
五、毛出于实力原则,用“西北大联合”,以张为主对张学良进行笼络,同时,又用苏联援助作为诱饵,吸引张学良,这样,红军就得以在陕北落下脚跟来。但苏联并不信任张学良。同时,苏联还看出,如果没有蒋领导的全面抗战,那么,中国将很快垮掉。苏联只有支持中国在蒋领导之下进行抗日,才最符合自己的国家利益。如此,它也绝不可能支持张学良意在分裂的“大西北联合”的行为。出于这样的考虑,它明确对中共中央提出,不要吸收张学良入党,不要相信张学良,要和蒋记国民党联合。但在国民党并没有放弃军事胁迫的情况下,中共务实地运用自己的统战,一方面与南京方面继续谈判,一方面继续联络“各派反蒋军阀”,以“双管齐下”的方法,来“逼蒋抗日”,如此,张与杨虎城等不仅成为中共与南京谈判的筹码,也就成了“逼蒋抗日”的追随者(蒋永敬语)。
六、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似乎已成必然。一方面,蒋并没有放弃消灭中共的念头,同时,蒋已经有换马的意图,准备要中央军和东北军换防,蒋带了一大堆中央军的高级将领到西安去,意图已经很明显。虽然蒋仍然没有下最后的决心,甚至希望通过透露消息的方式,警告张学良——毕竟,换防的话,是很复杂的。如果换防,不难想象,东北军和中共的统战关系,势必会被蒋发现,蒋虽然早知道这点,但他仍然相信张学良没有参与其间,但是,如果全面换防,张学良的暴露,是迟早的事。若是蒋发现了张和中共的紧密关系,那么,他将会对张施以什么措施,将会对东北军做出怎样的一种防范?
除此之外,一旦换防,东北军被调离,它和中共所建立的一切关系,势必将发生中断,而双方过去几个月内一直尝试发动的“西北大联合”,将不再可能实现。东北军想依靠靠近苏联的地理优势,获取苏援,联合红军,打回东北去的这个想法,将彻底失去了希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只有孤注一掷,武力抓蒋,希望通过胁迫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这样,西安事变发生了。
算起来,杨奎松先生的《西安事变新探》,我已经读三次了。每次都会尝试着写点读后感受。这次自然也不能免。大概还是这本书常读常新,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的原因吧。
这次读后的感受有:
一、中央红军会在陕北落脚,看似偶然,因为刚好得知刘志丹有支军队在那里。其实也是必然。因为北上是毛一贯主张的政策,而只要坚持北上,是不难发现和知道陕北的这支红军的。这支军队,从来的特点就是打到某一处,就四处搜寻报纸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利用的信息。既然有这样的特点,发现刘志丹这支军队,就毫不奇怪了。
二、毛坚持北上,是对的。因为他和斯大林想一块去了。当然,毛主要是从红军生存的角度出发,要获得飞机大炮,打回来。斯大林是基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当然,也有要保存红军的目的。张国焘不敢过分靠近苏联,这也没错,因为苏联最怕的就是引起日本的不满,导致苏日战争。苏联只希望把战争的祸水引向中国。客观点说,张国焘和中央红军的草地分裂,救了中央红军。因为张国焘的第四方面军是大股,好几万人,打四川去了,蒋的注意力便被他所吸引住了,把毛这股人,只有六千余人的中央红军,丢给张学良去处理。这样,就为中央红军和张学良搭上了关系。若是两股红军一直没有分裂,中央军也一定一直尾随,那么,中共和张学良的统战很可能就不会发生,就算会发生,它的紧密关系,也是可想而知的。单单看胡宗南和王以哲齐头并进后,王以哲的尴尬和无奈,就一目了然。
三、许多地方实力派会主动和中共联系,看中的并不是中共这点人马,而是它背后的苏联。蒋介石要大一统,地方实力派基于自身利益,自然不愿意被蒋吞并,试图反抗蒋的蚕食。但依靠自己的力量,并不足以跟蒋对抗,蒋毕竟有“中央政府”这个名器,那么,他们只好搞纵横之策,或者借助他人力量,达到自己占有地盘的目的。既然如此,他们的选择苏联,就再自然不过了。一方面是他们不敢依靠日本,因为都知道和日本迟早有一战,如果借助日本,那自己就成了汉奸。民族大义面前,谁都不敢马虎。另一方面,苏联和日本是宿敌,借助苏联的力量,师出有名,苏联应该也愿意帮助中国抵抗日本。这才是这些地方实力派愿意和中共发生联系的原因。蒋介石也同样看到了这点,也在试图和苏联搞好关系,希望借助苏联的力量,一是帮助把中共问题解决掉,一是希望签订军事同盟,在中国对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苏联能够出兵或者大力在物质上支持中国参战。
四、张学良同样看中的是中共背后的力量。因为他太清楚,依靠蒋的力量,要帮助他打回东北去,那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蒋自己尚在国内自顾不暇。日本日甚一日地吞食中国,但中国没有足够的力量能够起来反抗,只能忍辱负重地签订条约,以和平来换取准备的空间。蒋对东北,和张对东北,态度和想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蒋看来,从实际出发,能够保证其余地方不被日本吞食,牺牲东北,是可以的。但东北是张学良的命根子,打回东北去,是他可以维系自己对东北军统治的唯一法宝。而照蒋的战略,东北是要被放置到最后解决的。这样,张学良自然会对蒋产生失望,进而把目光投向了苏联。苏联和东北接壤,苏联一向觊觎东北,苏联曾在东北败于日本,这几条因素,让张学良觉得自己大有希望。
在红军尚未到陕北时,张学良已经数次尝试和苏联发生联系了,但因为历史原因,都没有结果。苏联并不信任张学良。现在,中共来了。张学良一方面因为和中共交战失利,损失了两个半师,产生了保存实力的念头,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中共的介绍,和苏联尽快搭上关系,借助苏联的力量,打回东北去。他在这点上,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他不想呆在他人的地盘上,他也不想被蒋介石逐渐消耗掉自己的力量。
中共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同时出于生存的需求,和张学良打得火热。也恰恰是张学良这种想依靠中共的想法,让中共得以暂时在陕北落下脚来。不仅如此,还因为和东北军的统战关系,让兵力不足的他们得以从容地东征,打过山西去,获取了大批物资,和扩红八千余人。除此之外,张学良通过提供军用物质、钱财、医药和不封锁贸易,让中共渡过了诸多难关。
五、毛出于实力原则,用“西北大联合”,以张为主对张学良进行笼络,同时,又用苏联援助作为诱饵,吸引张学良,这样,红军就得以在陕北落下脚跟来。但苏联并不信任张学良。同时,苏联还看出,如果没有蒋领导的全面抗战,那么,中国将很快垮掉。苏联只有支持中国在蒋领导之下进行抗日,才最符合自己的国家利益。如此,它也绝不可能支持张学良意在分裂的“大西北联合”的行为。出于这样的考虑,它明确对中共中央提出,不要吸收张学良入党,不要相信张学良,要和蒋记国民党联合。但在国民党并没有放弃军事胁迫的情况下,中共务实地运用自己的统战,一方面与南京方面继续谈判,一方面继续联络“各派反蒋军阀”,以“双管齐下”的方法,来“逼蒋抗日”,如此,张与杨虎城等不仅成为中共与南京谈判的筹码,也就成了“逼蒋抗日”的追随者(蒋永敬语)。
六、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似乎已成必然。一方面,蒋并没有放弃消灭中共的念头,同时,蒋已经有换马的意图,准备要中央军和东北军换防,蒋带了一大堆中央军的高级将领到西安去,意图已经很明显。虽然蒋仍然没有下最后的决心,甚至希望通过透露消息的方式,警告张学良——毕竟,换防的话,是很复杂的。如果换防,不难想象,东北军和中共的统战关系,势必会被蒋发现,蒋虽然早知道这点,但他仍然相信张学良没有参与其间,但是,如果全面换防,张学良的暴露,是迟早的事。若是蒋发现了张和中共的紧密关系,那么,他将会对张施以什么措施,将会对东北军做出怎样的一种防范?
除此之外,一旦换防,东北军被调离,它和中共所建立的一切关系,势必将发生中断,而双方过去几个月内一直尝试发动的“西北大联合”,将不再可能实现。东北军想依靠靠近苏联的地理优势,获取苏援,联合红军,打回东北去的这个想法,将彻底失去了希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只有孤注一掷,武力抓蒋,希望通过胁迫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这样,西安事变发生了。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