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的古典哲学
大致看了下黑格尔的小逻辑,完全无法体会,此书原本是黑格尔给学生上课的讲义,加上他去世后学生们的笔记作为附释。传说中代表黑格尔成熟哲学思想的大作读起来像是不同的世界。学习哲学有时候真的很费劲,费尔巴哈当时上了三遍黑格尔的逻辑学课程依然不能赞同或者说完全支持;鲍威尔给马克思讲了政治哲学之后作为回报马克思给他讲什么东西忘了但是鲍威尔也完全理解错了。当代思想家极其匮乏根本达不到当时人家随便一个讲师都有自己的理论(直接交互的沟通思想),还有,在漫长时间里对几个世纪以前的哲学有很多不同立场的人作了不同的诠释,每种都是不兼容的。更何况现在亲授的老师也是经过多重过滤加上本人经历才输出的,原本哲人要表达的意思早已变味了。
其实不只是哲学,就连生活中也是这样。输出到输入思想总是拐了几个弯,人们甚至不记得自己说了什么而只记得感觉,沟通是有困难的。
那些历经世纪洗涤的不一定都是精品,还有沉淀下来的各种误解与纠结,毕竟逝去的人不能爬出来反驳。只有当下的交互的经历相同的方可深层次的领会,达到一种奇妙的默契。这种默契不只适用于哲学,扩大化之后就是圈内朋友对于同一事物的见解,心灵的归属感和满足感。所以,问题来了。不要每天死命学那些前人的经验不同情况下自己的选择还是根据个人思维来走的。只有慢慢找到自己的思维不要乱来才好啊。
哲学里面的“悟”不是一瞬间的领会支持,而是长时间由经历经验积攒而来的潜意识。就像是水到渠成,每个人有不同的Input,某一天看到某个理论恍然大悟自己就是这个学派的观念与思维,看起来像是顿悟实际上是有漫长的形成过程的。
所以啦,我们都只是在文字中找自己而已。
综上所述,期中论文选择《小逻辑》进行分析是愚蠢的,妄想直接通过此书领会黑格尔也是愚蠢的。
那么问题来了,期中论文到底写什么?
其实不只是哲学,就连生活中也是这样。输出到输入思想总是拐了几个弯,人们甚至不记得自己说了什么而只记得感觉,沟通是有困难的。
那些历经世纪洗涤的不一定都是精品,还有沉淀下来的各种误解与纠结,毕竟逝去的人不能爬出来反驳。只有当下的交互的经历相同的方可深层次的领会,达到一种奇妙的默契。这种默契不只适用于哲学,扩大化之后就是圈内朋友对于同一事物的见解,心灵的归属感和满足感。所以,问题来了。不要每天死命学那些前人的经验不同情况下自己的选择还是根据个人思维来走的。只有慢慢找到自己的思维不要乱来才好啊。
哲学里面的“悟”不是一瞬间的领会支持,而是长时间由经历经验积攒而来的潜意识。就像是水到渠成,每个人有不同的Input,某一天看到某个理论恍然大悟自己就是这个学派的观念与思维,看起来像是顿悟实际上是有漫长的形成过程的。
所以啦,我们都只是在文字中找自己而已。
综上所述,期中论文选择《小逻辑》进行分析是愚蠢的,妄想直接通过此书领会黑格尔也是愚蠢的。
那么问题来了,期中论文到底写什么?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