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太阳与铁》
三岛作为日本传统美学的支持者,依然坚持用对句写作,音律优美节奏严谨。在他的少年时代,尚未察觉存在的真相,肉体恰恰是被语言所遮蔽的。三岛参过军,部队的生活要求他坚持锻炼,在肉体的锤炼中他惊觉自己“的确存在”。这之后,他的世界多了一种向死而生的美(“向死而生”“遮蔽”“去蔽”,是三岛在文章中反复用到的几个词)。在《太阳与铁》中,三岛很文学地解释了自己的死亡观:世界依然是悲剧的世界,它孕育着一切悲剧的引子而内涵着破灭,但“我”通过肉体的教养取得那里的通行证。“我之所以能够存在,是符合道理的。”
与胡塞尔的悬置以及海德格尔的分裂态度不同,如果主体、客体与语言是现象学的三个向度;对三岛来说,“我”就是“我的肉体”,而肉体就是三岛确定存在的唯一方式。三岛从高空坠落的时候,他所感受的只是由肉体传达的欣喜,天地山川的围绕下,“我”就像一枚缓缓飘落的樱花。三岛强调肉体的美,而非精神的自由,因此和萨特也不同。所谓自由,只是一种对不朽想象的陶醉,相伴而来的是语言的隐退。反而是肉体的衰老让三岛察觉,面临精神的“终了”才是一种由浪漫主义进入现实主义的标志。
三岛在《太阳与铁》开篇用到了康德的二律背反(据康德: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的矛盾冲突;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体,误把宇宙理念当做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用来说明自己在人生之初遭遇的语言与肉体的矛盾。后来他认为自己错在不该把肉体放在语言前提下来谈,若是如此,肉体的本质,与肉体的描述就永远不能达成统一。文章末尾三岛解释了“蛇环”,并视之为与宇宙规律。相反的东西——如蛇头与蛇尾、语言与肉体——它们在极致方面是相似的。肉体衰老时,精神重返;语言空白时,真在留存。三岛只对肉体与精神的边境(“终了”)感兴趣。
三岛在表达自己的现实主义转向时,除了浪漫主义语言的隐退,还提到了“共苦”的概念,类似于今天文艺鉴赏上的“分享艰难”现象。夜晚有深度,而肉体有高度。“共苦”也是现实主义在现实主义文艺中的标识,人只有体会共苦,才能达到个人所不能达到的肉体的高水位,三岛承认自己对自杀和集体死亡之路的向往。
加缪在他的《西西弗的神话》中写:“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评判生命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他援引尼采的话说:“哲学家想要使自己的哲学受到尊重,就必须以身作则。”不过加缪立刻注意到,“一个生存的理由同时也是死亡的充分理由”。无论在哪种情况下,献出生命都可能会是我们的选择。问题在于——生命必须具有存在的意义吗?出于对荒谬的考虑,他断定并非如此:“如果生命没有意义,我们反而会生活得更好。”
《太阳与铁》中三岛写到他与太阳的两次邂逅,一次是在他小时候,透过铁丝网看到的太阳。阳光就像一把把钢刀插进大地,仿佛有一种毁天灭地的力量。第二次是他在青年时,终于意识到深渊的肤浅与太阳的可贵。在太阳的照耀下做上升的思考,健身,举起铁块时肌肉传达的实感让他恍若新生。三岛称肉体是他第二个太阳。
尼采也写过太阳。若把尼采看做一位另类的存在主义者,他便是一个太阳般的存在。但是尼采从不考虑生活的荒谬性——意识到生活的荒谬会让一个人痛苦,而荒谬的意义,只有在人反感荒谬的时候才被赋予。尼采却反对这种痛苦,这种反对与现象学的人道主义本质格格不入;当尼采自诩为太阳时,反而给价值本身带来了危机。存在主义告诉我们,意义是可以自己创造的,这就是英雄主义:自我创造、自我赋予意义,将自己创造成完美,这样做就是意义,不这样做就是无意义。我们唯有向内逃逸,创造出意义来。三岛的创造,是把意义(美)赋予肉体,就这一点来说,三岛的美学就并不是倒错的,就连他的自杀也是一种人道主义实践!
一个苹果!!对,一个苹果,一个被切开的苹果!!如果被遮蔽是存在的常态,那么在到达肉体的内核前,我们先要把肉体剖开——这种死亡观出奇地合乎逻辑。存在主义态度本来就是哲学上的自杀。三岛的存在主义是从感受性的缺失开始的,他试图为之寻找到意义终点的其他方法,对应他肉体毁灭的移情。
从“自然态度”上来讲,自杀需要两个因素:一,认识到生命无意义的荒谬;二,克服自己对生命的依恋(身体对毁灭的畏缩)。自杀通常有一个足够“致命的”理由去压倒自我保存——疾病、耻辱和绝望。三岛是个天然的自杀者,身处大战废墟与媚俗文化浪潮下的三岛由纪夫从肉体中找到了拯救日本与自己的新的途径,却由于形单影只,只能在流行文学与自我文学气质的矛盾中郁郁寡欢,最终不过是顺从了自己的内心,走向自杀。
这样看来,三岛的死是顺理成章的、自然的且存在主义的。比起太宰的“死得其所”,三岛由纪夫的死才是值得惦念的(对我来说)。 “自杀的反面是死囚”,衰老的自己与衰老的时代对三岛来说就像一座必须要逃离的牢狱。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群魔》中,工程师基里洛夫提倡“合逻辑的自杀”。——我想要自杀因为这是我的想法——这是一位高傲的自杀者的宣言。他的逻辑是:“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我就是上帝,成为上帝需要杀死我自己。”结束我们受不朽的奴役,意味着用“我的想法”代替它。出于对人的爱,他必须杀死自己,以向人展示“高贵之路”。
----------------------------------以上关于《太阳与铁》在存在主义语境中的粗陋阐述
----------------------------------以下关于:《我经历的时代》
上海译文版后半部分有《我经历的时代》,三岛追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文路还有心路,许多关于三岛,川端,太宰之间关系的噱头都来自其中。三岛觉得自己或许属于“战后派”,由于不追求时髦,对于文坛里的许多事他都态度温和。
节录:
少年期与青年期交界的自我陶醉,就是为了自己什么都可以利用。连世界的灭亡也可以利用,镜面越大越好。战争前后,我对自己做着种种的梦想,诸如自己是薄命的天才、日本美的传统的最后一个年轻人、颓废派中的颓废派、颓唐期的最后的皇帝、还有美的特工队……
记录:
1、造访川端,出版《中世》《香烟》
2、遇太宰治,觉得太宰太过甜腻,时代病太重。“犬儒主义一定与柔弱的肌肉或过剩的脂肪有关,英雄主义和强大的虚无主义与经过锻炼的肌肉有关。”(《太阳与铁》)《我经历的时代》似乎并没有直接说太宰缺乏锻炼?关于“文学刺客”的描写很有趣,发现三岛真的是一个幽默的人!
3、被邀参加共产党。共产党这么时髦的东西三岛当然是拒绝的。遇到太宰的忠仆田中英光。田中热衷文学和政治,看上去一副“菲罗苯中毒的模样”,“酗酒”、“伤感,且颓废”。
4、文学立场:虽坚持传统和“旧文学”,但依然认为太宰的殉情很美。
5、时代立场:怀念过去。今天是一个可怕的庸俗化的时代。
6、假面的告白:青春文学,强行把青年人的“独一无二”感觉写出来,他其实是讨厌的。但是这是凭借时代的力量与思索写出来的唯一一部小说。“写这样的小说我感觉很轻松,且兴高采烈。”
7、成为职业作家:写戏剧难于写小说,人物对白尤其不好写,既然小说是写实为主,不必要的就不要要了嘛。顺带膜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对白和心理分析。
8、出国旅行:受到朋友的鼓励(如川端),觉得自己不是那种能埋头做研究的人,缺乏感受性,作家的工作其实是非常劳累的。
9、【时代的终结:早已不相信曾拥有那样深沉的热情的古典主义了,或许那是个假的东西。】
与胡塞尔的悬置以及海德格尔的分裂态度不同,如果主体、客体与语言是现象学的三个向度;对三岛来说,“我”就是“我的肉体”,而肉体就是三岛确定存在的唯一方式。三岛从高空坠落的时候,他所感受的只是由肉体传达的欣喜,天地山川的围绕下,“我”就像一枚缓缓飘落的樱花。三岛强调肉体的美,而非精神的自由,因此和萨特也不同。所谓自由,只是一种对不朽想象的陶醉,相伴而来的是语言的隐退。反而是肉体的衰老让三岛察觉,面临精神的“终了”才是一种由浪漫主义进入现实主义的标志。
三岛在《太阳与铁》开篇用到了康德的二律背反(据康德: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的矛盾冲突;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体,误把宇宙理念当做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用来说明自己在人生之初遭遇的语言与肉体的矛盾。后来他认为自己错在不该把肉体放在语言前提下来谈,若是如此,肉体的本质,与肉体的描述就永远不能达成统一。文章末尾三岛解释了“蛇环”,并视之为与宇宙规律。相反的东西——如蛇头与蛇尾、语言与肉体——它们在极致方面是相似的。肉体衰老时,精神重返;语言空白时,真在留存。三岛只对肉体与精神的边境(“终了”)感兴趣。
三岛在表达自己的现实主义转向时,除了浪漫主义语言的隐退,还提到了“共苦”的概念,类似于今天文艺鉴赏上的“分享艰难”现象。夜晚有深度,而肉体有高度。“共苦”也是现实主义在现实主义文艺中的标识,人只有体会共苦,才能达到个人所不能达到的肉体的高水位,三岛承认自己对自杀和集体死亡之路的向往。
加缪在他的《西西弗的神话》中写:“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评判生命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他援引尼采的话说:“哲学家想要使自己的哲学受到尊重,就必须以身作则。”不过加缪立刻注意到,“一个生存的理由同时也是死亡的充分理由”。无论在哪种情况下,献出生命都可能会是我们的选择。问题在于——生命必须具有存在的意义吗?出于对荒谬的考虑,他断定并非如此:“如果生命没有意义,我们反而会生活得更好。”
《太阳与铁》中三岛写到他与太阳的两次邂逅,一次是在他小时候,透过铁丝网看到的太阳。阳光就像一把把钢刀插进大地,仿佛有一种毁天灭地的力量。第二次是他在青年时,终于意识到深渊的肤浅与太阳的可贵。在太阳的照耀下做上升的思考,健身,举起铁块时肌肉传达的实感让他恍若新生。三岛称肉体是他第二个太阳。
尼采也写过太阳。若把尼采看做一位另类的存在主义者,他便是一个太阳般的存在。但是尼采从不考虑生活的荒谬性——意识到生活的荒谬会让一个人痛苦,而荒谬的意义,只有在人反感荒谬的时候才被赋予。尼采却反对这种痛苦,这种反对与现象学的人道主义本质格格不入;当尼采自诩为太阳时,反而给价值本身带来了危机。存在主义告诉我们,意义是可以自己创造的,这就是英雄主义:自我创造、自我赋予意义,将自己创造成完美,这样做就是意义,不这样做就是无意义。我们唯有向内逃逸,创造出意义来。三岛的创造,是把意义(美)赋予肉体,就这一点来说,三岛的美学就并不是倒错的,就连他的自杀也是一种人道主义实践!
一个苹果!!对,一个苹果,一个被切开的苹果!!如果被遮蔽是存在的常态,那么在到达肉体的内核前,我们先要把肉体剖开——这种死亡观出奇地合乎逻辑。存在主义态度本来就是哲学上的自杀。三岛的存在主义是从感受性的缺失开始的,他试图为之寻找到意义终点的其他方法,对应他肉体毁灭的移情。
从“自然态度”上来讲,自杀需要两个因素:一,认识到生命无意义的荒谬;二,克服自己对生命的依恋(身体对毁灭的畏缩)。自杀通常有一个足够“致命的”理由去压倒自我保存——疾病、耻辱和绝望。三岛是个天然的自杀者,身处大战废墟与媚俗文化浪潮下的三岛由纪夫从肉体中找到了拯救日本与自己的新的途径,却由于形单影只,只能在流行文学与自我文学气质的矛盾中郁郁寡欢,最终不过是顺从了自己的内心,走向自杀。
这样看来,三岛的死是顺理成章的、自然的且存在主义的。比起太宰的“死得其所”,三岛由纪夫的死才是值得惦念的(对我来说)。 “自杀的反面是死囚”,衰老的自己与衰老的时代对三岛来说就像一座必须要逃离的牢狱。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群魔》中,工程师基里洛夫提倡“合逻辑的自杀”。——我想要自杀因为这是我的想法——这是一位高傲的自杀者的宣言。他的逻辑是:“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我就是上帝,成为上帝需要杀死我自己。”结束我们受不朽的奴役,意味着用“我的想法”代替它。出于对人的爱,他必须杀死自己,以向人展示“高贵之路”。
----------------------------------以上关于《太阳与铁》在存在主义语境中的粗陋阐述
----------------------------------以下关于:《我经历的时代》
上海译文版后半部分有《我经历的时代》,三岛追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文路还有心路,许多关于三岛,川端,太宰之间关系的噱头都来自其中。三岛觉得自己或许属于“战后派”,由于不追求时髦,对于文坛里的许多事他都态度温和。
节录:
少年期与青年期交界的自我陶醉,就是为了自己什么都可以利用。连世界的灭亡也可以利用,镜面越大越好。战争前后,我对自己做着种种的梦想,诸如自己是薄命的天才、日本美的传统的最后一个年轻人、颓废派中的颓废派、颓唐期的最后的皇帝、还有美的特工队……
记录:
1、造访川端,出版《中世》《香烟》
2、遇太宰治,觉得太宰太过甜腻,时代病太重。“犬儒主义一定与柔弱的肌肉或过剩的脂肪有关,英雄主义和强大的虚无主义与经过锻炼的肌肉有关。”(《太阳与铁》)《我经历的时代》似乎并没有直接说太宰缺乏锻炼?关于“文学刺客”的描写很有趣,发现三岛真的是一个幽默的人!
3、被邀参加共产党。共产党这么时髦的东西三岛当然是拒绝的。遇到太宰的忠仆田中英光。田中热衷文学和政治,看上去一副“菲罗苯中毒的模样”,“酗酒”、“伤感,且颓废”。
4、文学立场:虽坚持传统和“旧文学”,但依然认为太宰的殉情很美。
5、时代立场:怀念过去。今天是一个可怕的庸俗化的时代。
6、假面的告白:青春文学,强行把青年人的“独一无二”感觉写出来,他其实是讨厌的。但是这是凭借时代的力量与思索写出来的唯一一部小说。“写这样的小说我感觉很轻松,且兴高采烈。”
7、成为职业作家:写戏剧难于写小说,人物对白尤其不好写,既然小说是写实为主,不必要的就不要要了嘛。顺带膜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对白和心理分析。
8、出国旅行:受到朋友的鼓励(如川端),觉得自己不是那种能埋头做研究的人,缺乏感受性,作家的工作其实是非常劳累的。
9、【时代的终结:早已不相信曾拥有那样深沉的热情的古典主义了,或许那是个假的东西。】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