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禅修前行共法要点

本书介绍了“止”禅修中若干共同的实修方法,作为进一步修道(如“观”禅修)和上师灌顶之前的打基础。要点总结如下:
1. 正式禅修(抽出时间修):
A. 身体姿势:最好采用七支坐法(腿手肩脊头口眼),如果做不到(如双跏趺坐)可以适当调整,但至少能保持挺直脊椎。
B. 无所缘禅修:首先放下一切,放空大脑,将心安住在当下。不需要刻意观察念头,只需要感知其起起落落,如果分神则将思绪拉回即可。
C. 有所缘禅修:将心安住在对境。对境即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对外境的知觉(可以是具体物),顺其自然地专注于这些知觉(如触感、痛觉、色相、声音、气味、味道等);具体有效的方法有:观出入息(呼吸渐渐细微,观其无声)、持咒(可根据不同派别做选择);当心起伏不定时,善用念头和情绪,此时不是观察对境(如使你生气的人),而是观察念头和情绪本身及其变化,但不要阻止或责备。
D. 交替进行无所缘禅修和有所缘禅修,注意要:时间短、次数多。可以按照需要更替不同方法。禅修所达到的体验次第,先是像瀑布,再是像河流,后是像湖泊。渐渐能分辨出每个体验间的微小空隙,随着自心越来越平静,空隙会越来越长,这就是“止”的精髓。但这种体验不等于开悟,不要追求这种体验。
E. 菩提心:慈悲是明性的直接体现,也是最大的方便。慈悲的修炼要循序渐进、遵循次第:第一阶段是对自己和身边的人生起慈悲心,可以练习“自他交换”(换位思考);第二阶段是对所有众生生起无量慈悲心,可以练习“施受法”(观想和呼吸间的承受和净化);第三阶段是发菩提心,分为“愿”(结果)与“行”(方法)两个层面。在正式禅修时,可以在无所缘禅修之前发菩提心。
F. 功德回向:完结一段修持时,念诵回向偈(根据不同派别各异),将功德奉献给众生。
2. 非正式禅修(随时随地修):
日常生活中,通过类似无所缘禅修的方法,感知自己的一言一行,安住在当下体验中。可以采用的方便姿势:正襟危坐(双手扶膝,两腿分开同肩宽)、吉祥卧(朝右侧卧躺)、跪坐;所有姿势尽量保持脊椎挺直。非正式禅修要注意设定目标(如计次),并与正式禅修配合。
1. 正式禅修(抽出时间修):
A. 身体姿势:最好采用七支坐法(腿手肩脊头口眼),如果做不到(如双跏趺坐)可以适当调整,但至少能保持挺直脊椎。
B. 无所缘禅修:首先放下一切,放空大脑,将心安住在当下。不需要刻意观察念头,只需要感知其起起落落,如果分神则将思绪拉回即可。
C. 有所缘禅修:将心安住在对境。对境即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对外境的知觉(可以是具体物),顺其自然地专注于这些知觉(如触感、痛觉、色相、声音、气味、味道等);具体有效的方法有:观出入息(呼吸渐渐细微,观其无声)、持咒(可根据不同派别做选择);当心起伏不定时,善用念头和情绪,此时不是观察对境(如使你生气的人),而是观察念头和情绪本身及其变化,但不要阻止或责备。
D. 交替进行无所缘禅修和有所缘禅修,注意要:时间短、次数多。可以按照需要更替不同方法。禅修所达到的体验次第,先是像瀑布,再是像河流,后是像湖泊。渐渐能分辨出每个体验间的微小空隙,随着自心越来越平静,空隙会越来越长,这就是“止”的精髓。但这种体验不等于开悟,不要追求这种体验。
E. 菩提心:慈悲是明性的直接体现,也是最大的方便。慈悲的修炼要循序渐进、遵循次第:第一阶段是对自己和身边的人生起慈悲心,可以练习“自他交换”(换位思考);第二阶段是对所有众生生起无量慈悲心,可以练习“施受法”(观想和呼吸间的承受和净化);第三阶段是发菩提心,分为“愿”(结果)与“行”(方法)两个层面。在正式禅修时,可以在无所缘禅修之前发菩提心。
F. 功德回向:完结一段修持时,念诵回向偈(根据不同派别各异),将功德奉献给众生。
2. 非正式禅修(随时随地修):
日常生活中,通过类似无所缘禅修的方法,感知自己的一言一行,安住在当下体验中。可以采用的方便姿势:正襟危坐(双手扶膝,两腿分开同肩宽)、吉祥卧(朝右侧卧躺)、跪坐;所有姿势尽量保持脊椎挺直。非正式禅修要注意设定目标(如计次),并与正式禅修配合。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