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自我修养

10分制下的7分
————————————————————————————————
初读《憩园》,我是喜欢的,这是一部可以一下子从头读到尾的小说,粗览之下,这部双线并进的小说并不显得杂乱无章获释叙述不清,反而是不慌不忙地把这些内容妥帖地安置在不算大的容量中。
当我试图去理清故事的脉络线索时发觉,作者的叙事野心并不小,整理出他在故事中谈及的问题,发现比单纯阅读时给我留下印象的要多得多。故事以“我”即“黎先生”作为第一视角,以“憩园”为中心,涉及到园子的新旧主人姚、杨两家的前史近况,又辐射到战时封建家庭的走向,这条最简单的概括线大致展示了这部作品中作者的中心关注点:小家(即家庭中的夫妻、父子关系)和大家(即整个家族)。可以看出,这与他之前的作品《家》的关注点出奇地一致。
但也还是不一样的,虽然巴金自己对本书是这样定义的:“《憩园》……让《家》的读者更清楚地看到中国封建地主家庭怎样走向没落和灭亡。”这是巴金1978年在《憩园》法文译本序中的说法,我倒是希望他这话不完全出自真心切没有故意拔高,因为其中的政治色彩稍显浓烈,而把作品中涉及到的一些其他的有趣的问题掩盖住了。
最为惹眼的是书中第一人称的“我”。在一部文学作品中,第一人称叙事和无人称叙事带给读者的阅读感受时有很大差别的。因为采用第一人称时,“我”是在故事中的,是这段时间的参与者,与事件的起承转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故事中。若是没有“我”的存在,故事的走向绝对会是另一个模样。其中最妙的在于因“我”对杨家小孩的怜爱而自然地引出杨家这条线,而“我”与姚太太的交往又将故事的另一个支线牵出。除此之外,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对作者也是一种考验,因为稍有不慎,便容易将情感自我代入。巴金是习惯把身边的人和事经过再创造写入作品中的,他自己也说:“拿我这样的作家来说,对着范本描绘毕竟比凭空创造容易些。”在这本书的写作中,他更多地代入了自己在生活中不曾显现过的温柔,而他称自己为“这样的作家”也是一种诚实。
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曾经这样评价过巴金:“巴金对文学的轻蔑和不逊,他一直讲文学当作发汇愁苦、宣扬理念的工具,缺乏创作的虔诚、锤炼的耐心;因而局限了他的文学成就。”虽然后来司马长风在评价《憩园》时给了这本书“晶莹浑圆、远超诸人、卓然独立、出类拔萃”这样高得让人害怕的评价,但我对憩园依旧维持原判。
就《憩园》来说,巴金讲好了故事,整部书舒缓而不零碎。只是它的高潮及结尾在与作者的叙事野心相比之下稍显绵软,故事在我认为应当最有爆发力的地方戛然而止,就像是把一个要到嘴边的大喷嚏硬生生地憋了回去。我是十分希望故事能继续写下去的,我迫切地想要知道杨家小孩若是知道父亲死了,他的表现会如何呢?小虎死后,姚诵诗以及赵家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还有万昭华,她还会继续是那只关在笼子里的鸟吗?这是若是好好处理,我相信时会相当有艺术感染力的。
这种绵软或许如巴金所说是要“给人间多一点温暖,揩干每只流泪的眼睛,让每个人欢笑”,若是这样说来,作者是以仁慈之心结束这个故事的。但以我最大的恶意来猜测,这或许是巴金在艺术上的又一次逃避,因为这几个问题也的确不易处理,与其鞋一个虚浮的结尾由人指摘,倒不如主动留白,把重担推给读者由他们自己想象。
我并不十分认同巴金企图“给人间多一点温暖”的艺术创想,因为对于旁人的灾祸或是苦难的同情,是一种有限的消极的平凡感情,而人生是苦难的,不幸降临是作为我们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果,无法逃避,我们是全心全意投入苦难中的,有自我辩护的理由,更多的是自己导致的罪过。我只能将此归为眼界的问题,这或许是巴金难以企及更高文学成就的原因之一,因为若是真的需要从文学作品中寻找人世间的温暖,我们还有更广阔的选择——“心灵鸡汤”。再用一个比喻吧,我需要的不是能使我一天清醒不睡的“咖啡”,而是彻底治疗麻木病症的“药”!
千万不能放弃治疗!
————————————————————————————————
初读《憩园》,我是喜欢的,这是一部可以一下子从头读到尾的小说,粗览之下,这部双线并进的小说并不显得杂乱无章获释叙述不清,反而是不慌不忙地把这些内容妥帖地安置在不算大的容量中。
当我试图去理清故事的脉络线索时发觉,作者的叙事野心并不小,整理出他在故事中谈及的问题,发现比单纯阅读时给我留下印象的要多得多。故事以“我”即“黎先生”作为第一视角,以“憩园”为中心,涉及到园子的新旧主人姚、杨两家的前史近况,又辐射到战时封建家庭的走向,这条最简单的概括线大致展示了这部作品中作者的中心关注点:小家(即家庭中的夫妻、父子关系)和大家(即整个家族)。可以看出,这与他之前的作品《家》的关注点出奇地一致。
但也还是不一样的,虽然巴金自己对本书是这样定义的:“《憩园》……让《家》的读者更清楚地看到中国封建地主家庭怎样走向没落和灭亡。”这是巴金1978年在《憩园》法文译本序中的说法,我倒是希望他这话不完全出自真心切没有故意拔高,因为其中的政治色彩稍显浓烈,而把作品中涉及到的一些其他的有趣的问题掩盖住了。
最为惹眼的是书中第一人称的“我”。在一部文学作品中,第一人称叙事和无人称叙事带给读者的阅读感受时有很大差别的。因为采用第一人称时,“我”是在故事中的,是这段时间的参与者,与事件的起承转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故事中。若是没有“我”的存在,故事的走向绝对会是另一个模样。其中最妙的在于因“我”对杨家小孩的怜爱而自然地引出杨家这条线,而“我”与姚太太的交往又将故事的另一个支线牵出。除此之外,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对作者也是一种考验,因为稍有不慎,便容易将情感自我代入。巴金是习惯把身边的人和事经过再创造写入作品中的,他自己也说:“拿我这样的作家来说,对着范本描绘毕竟比凭空创造容易些。”在这本书的写作中,他更多地代入了自己在生活中不曾显现过的温柔,而他称自己为“这样的作家”也是一种诚实。
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曾经这样评价过巴金:“巴金对文学的轻蔑和不逊,他一直讲文学当作发汇愁苦、宣扬理念的工具,缺乏创作的虔诚、锤炼的耐心;因而局限了他的文学成就。”虽然后来司马长风在评价《憩园》时给了这本书“晶莹浑圆、远超诸人、卓然独立、出类拔萃”这样高得让人害怕的评价,但我对憩园依旧维持原判。
就《憩园》来说,巴金讲好了故事,整部书舒缓而不零碎。只是它的高潮及结尾在与作者的叙事野心相比之下稍显绵软,故事在我认为应当最有爆发力的地方戛然而止,就像是把一个要到嘴边的大喷嚏硬生生地憋了回去。我是十分希望故事能继续写下去的,我迫切地想要知道杨家小孩若是知道父亲死了,他的表现会如何呢?小虎死后,姚诵诗以及赵家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还有万昭华,她还会继续是那只关在笼子里的鸟吗?这是若是好好处理,我相信时会相当有艺术感染力的。
这种绵软或许如巴金所说是要“给人间多一点温暖,揩干每只流泪的眼睛,让每个人欢笑”,若是这样说来,作者是以仁慈之心结束这个故事的。但以我最大的恶意来猜测,这或许是巴金在艺术上的又一次逃避,因为这几个问题也的确不易处理,与其鞋一个虚浮的结尾由人指摘,倒不如主动留白,把重担推给读者由他们自己想象。
我并不十分认同巴金企图“给人间多一点温暖”的艺术创想,因为对于旁人的灾祸或是苦难的同情,是一种有限的消极的平凡感情,而人生是苦难的,不幸降临是作为我们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果,无法逃避,我们是全心全意投入苦难中的,有自我辩护的理由,更多的是自己导致的罪过。我只能将此归为眼界的问题,这或许是巴金难以企及更高文学成就的原因之一,因为若是真的需要从文学作品中寻找人世间的温暖,我们还有更广阔的选择——“心灵鸡汤”。再用一个比喻吧,我需要的不是能使我一天清醒不睡的“咖啡”,而是彻底治疗麻木病症的“药”!
千万不能放弃治疗!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