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谎言、帝国愚行与现代中东的形成

本书叙述劳伦斯和他的小伙伴们的精彩一生的过程中,抽丝剥茧,从中东战场的一隅揭开一战的真相,还原了当年那段历史并一一拆解讲述了它对中东甚至当今世界格局所产生的影响。
第四章这段触目惊心的话比任何历史教材上的平铺直叙都更让人立刻对一战及其影响唏嘘不已,勾起我对那段历史的强烈好奇心:
1914年夏天,"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群众为战争欣喜若狂,很多人聚集在广场上,为宣战的消息欢呼雀跃。大多数人都预测,这将是一场非常短暂的战争。....苏格兰高地步兵...法国胸甲骑兵和奥地利长枪骑兵...在军号和战鼓的伴奏下,欢欣鼓舞地开赴战场,却完全不曾意识到,他们的欧洲即将化为一个屠场,在随后的四年中,将有约1000万军人和约600万平民被驱赶着奔向死亡。...在这场战争中,德国处于服役年龄的男性人口将损失13%,...法国男性的预期年龄将从50岁锐减到27岁。...最初的狂喜会让位于震惊,震惊变成了恐惧,然后随着残杀满无止境地一天天持续下去,人们最终会陷入麻木的绝望。...在这场保卫和扩张帝国、蚕食其他帝国的大规模混战中,欧洲的6个帝国主义国家中的4个将彻底灭亡,而另外两个---英国法国---将会大伤元气,永远无法恢复。填补缺口的是两种互相争斗不休的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以及一个新的帝国主义国家---美国。"
而在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中,劳伦斯和他的小伙伴们登上这个极复杂黑暗的血腥舞台,为我们呈现了理想主义战士用生命刻下的奋斗足迹,闪耀着熠熠光辉。
他们不是英雄,也没有改变世界政治军事经济格局,但是的确在用自己的信仰和奋斗,影响着最终结果的形成,他们因为生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又因为偶然和必然的因素成为了那样特殊的角色--中东情报人员或活跃分子--而拥有了异彩纷呈又痛苦不堪的人生。
他们是:英国驻中东的考古人员后成为英国与阿拉伯半岛各势力的关键情报联络员的劳伦斯,奥斯曼帝国三巨头之一的杰马勒帕夏、汉志的贝都因起义者埃米尔侯赛因之子费萨尔、英国的业余政客从男爵赛克斯、德国由失意文官转变而来的职业间谍普吕弗、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农学家兼带路党人亚伦森、盟友法国的上校布雷蒙,乃至破产的富二代、标准石油公司雇员耶鲁(没错,耶鲁大学的那个耶鲁家族的后代)。
光是看看这些光怪陆离的背景就够让人晕头转向,那么再来看看活跃在中东的各势力:犹太复国主义,哈希姆家族、沙特家族、青年土耳其党、奥斯曼政府、英法帝国主义和一心想乘渔翁之利的美帝石油公司。再从宗教的角度窥一下中东:伊斯兰教,犹太教,天主教(中世纪十字军东征的残留)。
这些人物、势力、宗教交汇于中东一战期间,产生了互相矛盾的各国各族各势力协定,以英法秘密瓜分阿拉伯半岛的《赛克斯-皮科协定》为首,麦克马洪-侯赛因独立阿拉伯国构想和对犹太民族家园允诺的《贝尔福宣言》为辅,暴露了帝国主义愚行和谎言的真面目。
劳伦斯和他的小伙伴们依着各自的个人信仰,奋不顾身地以一己之力,试图改变或促成这些利益阴谋。其中劳伦斯必然是那颗最亮的星,他肩负着英国安抚甚至欺骗阿拉伯起义军的使命,却与他的阿拉伯盟友们并肩作战,真心为他们的独立自由、为劳伦斯自己的理想而战,在这当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考古得来的中世纪军事历史知识、外交手段,调动协调各方势力,甚至充分利用了自己近乎自虐的对艰苦环境的隐忍力和克欲,为自由和理想贡献着。Technically他失败了,但从获得阿拉伯人的拥戴获得才能认可的方面,他无疑是成功的,在那样影响深远的世界级事件中,抹上浓浓的一笔,名垂青史。
在那部史诗级的电影中,无疑是以第二种解读刻画他的,有两句台词很有力量:“Nothing is written(没有什么是注定的)”. 记者问他:为什么爱这片沙漠?“因为它很干净”。
当战幕终于落下,巴黎和会结束,他改名换姓,大隐于市,说,“树叶从树上落下的感觉就是我现在这样吧”。使命完成后的落莫,理想未达圆满的无奈,光怪陆离的精彩过尽,失去自己所依赖的理想和执念,就是这样吧。
--------------------------------------------------------------------------------------------
2014是一战爆发一百周年,以下摘录自纽约时报的特辑,从中也可一窥一战的意义和影响:
刺杀者普林西普是一个解放者,还是奉行无政府主义的杀人犯,或是受宗教和民族仇恨驱使的恐怖分子,所有这些观点都被1990年代那场战争之后深度分化的波斯尼亚所接受。
这场战争摧毁了国王、皇帝、沙皇和苏丹;瓦解了帝国;引入了化学武器、坦克和空投炸弹;它让数百万计的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加速了她们获得合法投票权的步伐。它让乌克兰、波兰等国和波罗的海国家获得了独立,在中东建立了一些边界划分随意的新国家;它带来了重大的文化变革,比如让人们对战争心理学,对“炮弹休克”(shell shock)和创伤后障碍有了新的了解。美国也在一战期间,迈出了它作为全球性大国的第一步。
第四章这段触目惊心的话比任何历史教材上的平铺直叙都更让人立刻对一战及其影响唏嘘不已,勾起我对那段历史的强烈好奇心:
1914年夏天,"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群众为战争欣喜若狂,很多人聚集在广场上,为宣战的消息欢呼雀跃。大多数人都预测,这将是一场非常短暂的战争。....苏格兰高地步兵...法国胸甲骑兵和奥地利长枪骑兵...在军号和战鼓的伴奏下,欢欣鼓舞地开赴战场,却完全不曾意识到,他们的欧洲即将化为一个屠场,在随后的四年中,将有约1000万军人和约600万平民被驱赶着奔向死亡。...在这场战争中,德国处于服役年龄的男性人口将损失13%,...法国男性的预期年龄将从50岁锐减到27岁。...最初的狂喜会让位于震惊,震惊变成了恐惧,然后随着残杀满无止境地一天天持续下去,人们最终会陷入麻木的绝望。...在这场保卫和扩张帝国、蚕食其他帝国的大规模混战中,欧洲的6个帝国主义国家中的4个将彻底灭亡,而另外两个---英国法国---将会大伤元气,永远无法恢复。填补缺口的是两种互相争斗不休的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以及一个新的帝国主义国家---美国。"
而在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中,劳伦斯和他的小伙伴们登上这个极复杂黑暗的血腥舞台,为我们呈现了理想主义战士用生命刻下的奋斗足迹,闪耀着熠熠光辉。
他们不是英雄,也没有改变世界政治军事经济格局,但是的确在用自己的信仰和奋斗,影响着最终结果的形成,他们因为生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又因为偶然和必然的因素成为了那样特殊的角色--中东情报人员或活跃分子--而拥有了异彩纷呈又痛苦不堪的人生。
他们是:英国驻中东的考古人员后成为英国与阿拉伯半岛各势力的关键情报联络员的劳伦斯,奥斯曼帝国三巨头之一的杰马勒帕夏、汉志的贝都因起义者埃米尔侯赛因之子费萨尔、英国的业余政客从男爵赛克斯、德国由失意文官转变而来的职业间谍普吕弗、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农学家兼带路党人亚伦森、盟友法国的上校布雷蒙,乃至破产的富二代、标准石油公司雇员耶鲁(没错,耶鲁大学的那个耶鲁家族的后代)。
光是看看这些光怪陆离的背景就够让人晕头转向,那么再来看看活跃在中东的各势力:犹太复国主义,哈希姆家族、沙特家族、青年土耳其党、奥斯曼政府、英法帝国主义和一心想乘渔翁之利的美帝石油公司。再从宗教的角度窥一下中东:伊斯兰教,犹太教,天主教(中世纪十字军东征的残留)。
这些人物、势力、宗教交汇于中东一战期间,产生了互相矛盾的各国各族各势力协定,以英法秘密瓜分阿拉伯半岛的《赛克斯-皮科协定》为首,麦克马洪-侯赛因独立阿拉伯国构想和对犹太民族家园允诺的《贝尔福宣言》为辅,暴露了帝国主义愚行和谎言的真面目。
劳伦斯和他的小伙伴们依着各自的个人信仰,奋不顾身地以一己之力,试图改变或促成这些利益阴谋。其中劳伦斯必然是那颗最亮的星,他肩负着英国安抚甚至欺骗阿拉伯起义军的使命,却与他的阿拉伯盟友们并肩作战,真心为他们的独立自由、为劳伦斯自己的理想而战,在这当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考古得来的中世纪军事历史知识、外交手段,调动协调各方势力,甚至充分利用了自己近乎自虐的对艰苦环境的隐忍力和克欲,为自由和理想贡献着。Technically他失败了,但从获得阿拉伯人的拥戴获得才能认可的方面,他无疑是成功的,在那样影响深远的世界级事件中,抹上浓浓的一笔,名垂青史。
在那部史诗级的电影中,无疑是以第二种解读刻画他的,有两句台词很有力量:“Nothing is written(没有什么是注定的)”. 记者问他:为什么爱这片沙漠?“因为它很干净”。
当战幕终于落下,巴黎和会结束,他改名换姓,大隐于市,说,“树叶从树上落下的感觉就是我现在这样吧”。使命完成后的落莫,理想未达圆满的无奈,光怪陆离的精彩过尽,失去自己所依赖的理想和执念,就是这样吧。
--------------------------------------------------------------------------------------------
2014是一战爆发一百周年,以下摘录自纽约时报的特辑,从中也可一窥一战的意义和影响:
刺杀者普林西普是一个解放者,还是奉行无政府主义的杀人犯,或是受宗教和民族仇恨驱使的恐怖分子,所有这些观点都被1990年代那场战争之后深度分化的波斯尼亚所接受。
这场战争摧毁了国王、皇帝、沙皇和苏丹;瓦解了帝国;引入了化学武器、坦克和空投炸弹;它让数百万计的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加速了她们获得合法投票权的步伐。它让乌克兰、波兰等国和波罗的海国家获得了独立,在中东建立了一些边界划分随意的新国家;它带来了重大的文化变革,比如让人们对战争心理学,对“炮弹休克”(shell shock)和创伤后障碍有了新的了解。美国也在一战期间,迈出了它作为全球性大国的第一步。
有关键情节透露
正在看这个,当电视剧看,一次看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