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听到林达讲述自己的故事

作为读书人,经常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最喜欢的作家是谁?哪一本书对你的影响最大?在我见过的答案里,罗永浩的回答是比较嚣张的,他说怎么可能有哪个作家对他产生巨大影响呢。不过我觉得,不管你成不承认,总有一些作者和书籍,曾经在你的生命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比如说启蒙。对我来说,林达就是这样的作家,而且时至今日,她的视野和观点仍然对我有着巨大的启迪。
一
我看到林达的作品其实挺晚的。大学毕业以后,准备考研的我在图书馆办了一张卡,感觉那里有学习的气氛。然而最后,时间都给了课外书。在图书馆,我邂逅了旅美作家林达的一套“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丛书。第一本叫做《历史深处的忧虑》,书的内容彻底把我给震撼了,是那种彻底摧毁你的三观的震撼。
最初的震撼来自这本书讲述的一个案子,被美国人称作“世纪审判”的辛普森杀妻案。这案子我不陌生,高中的时候,曾经在电视上看过对这起案件的详细报道,然后还在一次班会上照葫芦画瓢地给同学们讲过。当时的题目我还记得,“从辛普森审判看美国”。我的观点就是美国的法律就是有钱人的法律,因为橄榄球明星辛普森有钱雇佣梦幻律师团,所以尽管证据确凿,他却能够逍遥法外,这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啊。其实当时有件事我还挺纳闷,这么个简单明了的案件怎么就成了世纪审判了呢?在林达的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辛普森审判。
辛普森案件里,最有力的证人是一个现场取证的白人警察。在法庭上,在辩护律师问他是否有种族主义倾向的时候,他信誓旦旦地说没有。然而神通广大的律师找到了一盘磁带,里面是这位警察的谈话录音,录音里他大肆辱骂黑人。因为这位警察当庭撒谎,所以他的所有证言都是伪证,起诉辛普森自然也就证据不足了。我们当然可以说,律师大大地狡猾,给白人警察设了个陷阱,但录音是真实的,白人警察撒谎也是真实的,所以陪审团以此判决是没有问题的。尽管绝大多数人都认定辛普森就是凶手,但基于合法程序得到的结果,必须被尊重和执行。
就在前些年,辛普森曾经计划出版一本书《假如我真的干了》,有人认为这是对美国司法制度的挑衅。如果辛普森承认当年杀妻,就意味着当年判错了,而如今美国司法也拿他无可奈何。因为在美国,保护被告的一个原则就是,被告不能因为同一个案件被起诉两次,这是被写进宪法修正案的。但让人惊讶的是,辛普森的举动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林达认为,美国人深知任何制度设计都不会是完美的,一定会有犯人逍遥法外,这是社会必须付出的代价。所以这种设计的理由是,宁可错放了坏人,也不冤枉无辜者。在这个案子里,我头一次理解了一个词——程序正义。
二
这几本书看下来,书里所描述的各种“人类群星闪耀时”,时常激动得我拿着书满地乱走,又或者坐在公交车上望着窗外流泪。如今想来,其实林达没有告诉我什么高深的道理,就是一些常识。但这动摇了我曾经的一些固有观念,这动摇的过程才是我震撼的原因。所以,尽管钱钟书一再告诫读者,鸡蛋吃美了,不必一定要认识下蛋的鸡,但我其实还是想知道,这林达到底是个什么人。林达很低调,尤其在两千年前后,网络信息还不像如今这么丰富。我最初只知道林达是一对夫妇的笔名。夫为丁鸿富,妻为李晓琳,而主要的执笔者,是李晓琳。
更多的信息,来自学者朱学勤的一篇文章。说起来,朱学勤是林达的伯乐,正是在他的帮助下,林达的作品才得以出版。据朱学勤讲,林达夫妇是九十年代初出国的,而且他们选择了一条和其他华人完全不同的道路,远离美国的华人社区,扎根于美国南方农村,那是真正的美国腹地。他们住在美国佐治亚州乡下,靠做手工艺品为生,半年劳作,半年写作。真是让人羡慕的生活方式啊,我想这就是小清新们津津乐道的所谓波西米亚式的生活吧。他们把自己对美国的认识和思考,以书信的方式跟国内的友人交流,积攒起来,就成了最初的那几本书。我猜想,当从写作中获得收入之后,他们估计就可以摆脱劳作了,起码,他们的足迹开始走得更远,在写了几本关于美国的书籍之后,林达出版了《带一本书去巴黎》,然后是厚厚的《西班牙旅行笔记》。前一本书反思了一直被我们所讴歌的法国大革命,而后一本书,则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独裁者弗朗哥。
以写作为生,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媒体人彭远文曾说他很羡慕美国作家何伟,就是《寻路中国》的作者,羡慕他有大把的时间自由写作。彭远文把原因归结到钱上,他认为,美国媒体的稿酬能够支撑作家做这样的深入写作。彭远文是我的偶像,但他这个观点我不大赞同。因为媒体并不会一开始就支付作者足够的稿酬。和林达的半耕半读一样,何伟一开始也扎根于四川涪陵,做教师,做志愿者。这也让他深入中国腹地,了解到了大多数美国人所不了解的中国,于是就有了那本《江城》。林达夫妇和何伟很像,他们有才华,又耐得住寂寞,或者说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专注于此,然后把所见所想表达出来,对他们而言,金钱和名望更像是生活的副产品。成就他们生活方式的,是他们的初心。
三
林达的第一本书《历史深处的忧虑》,出版过程很曲折。1996年的时候,林达把书稿带回国寻求出版。这书稿最初在一群学者手里转了几圈,比如郑也夫、周孝正、梁平、史铁生夫妇……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细节。说是一个总编辑刚开始看,就立刻否定了出版的可能,但却不肯马上归还书稿,说是自己喜欢,一定要看完了再还。就这样辗转了很多家出版社,都不敢出这本书,因为关于美国政治制度的话题,在那时候还是挺敏感的。
然后这本书就到了朱学勤的手里,朱学勤最初接手只是受郑也夫所托的客气,但是等他看完书稿之后客气就变成了热情。可能所有林达的读者都应该感激朱学勤,他不仅帮助这本书顺利出版,而且这书还成为了他课堂上的推荐阅读书目。最终,这本书被推荐给了三联书店。出版的过程中,三联书店换了领导,但书还是顺利出版了,唯一的要求是,这本书不要宣传。同时,书名也改成了更为含蓄的《历史深处的忧虑》。1997年5月,书顺利出版了,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这本书的诞生记,说明了两件事,一个是中国出版人的担当,一个是社会的进步。用林达的话说:“出版界在这一言论层次上的困扰也在无形中消失。大家又往前走了一步。走在前面的是三联书店。”
这套没有宣传的书就像是清泉静静流入江河,涟漪在读者中荡漾了出去。缓慢,但毫不停歇。也许可以这样说,只要你是个读书人,早早晚晚,你终究会邂逅林达。你很难讲林达作品的走红是一个现象,因为他们从来也没有大红大紫过。但他们也绝不像很多现象级作者那样如流星般一闪而逝,他们的作品坚强而有力地再版着,影响着一代代读者。这书,也成了三联书店的招牌,只要你去三联的专柜,一定会看到林达的作品整齐地码在那里,很少缺席。
四
林达有一阵子没出新书了,所以最新出的那本《历史在你我身边》让我如获至宝。还是一样的配方,还是一样的味道。里面尤其精彩的篇章,是关于圣雄甘地和希特勒的讲述。不过我最喜欢的,却是林达终于开始在书里讲述自己的故事了。比如我们前面所说的书籍出版过程,就是林达在这本书的前言里告诉我们的。而这之前,林达一直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探访异国他乡的历史、文化、政治。而现在,他们开始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我们的历史了。其实我们可以想到这种转变的缘由,在过去,林达是有所顾虑的,就像当年出版社所顾虑的一样:这样的话题是不是敏感,可不可以说。那么现在,林达相信讲述自己的故事没有任何问题了。
准确地说,书里林达的故事就是李晓琳的故事。为了读起来方便,我们还是继续用林达这个笔名吧。在书里,林达讲述了她的青少年时光,根据书中的描述算一算,她已经60岁出头了。可想而知,她的青少年时光是在怎样的一个年代度过的。那个年代,由于政策的变幻莫测,人的命运也变得十分离奇,或者说荒诞。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林达是上海人,上初中的时候,作为知青离开家去了黑龙江插队,而她的同学小青,则去了吉林。林达在书中没交代,但看得出她的出身不错,根红苗正,家里没有被各种运动冲击。而小青家就不一样了,妥妥的黑五类,哥哥还被打成反革命判了刑。到了1975年,有了新政策,下乡知青中的“独苗”、“独留”可以回城。所谓“独苗”自然就是独生子女,“独留”的意思是,如果家里的孩子都去了外地,那么现在就可以招一个回来照顾父母。这个政策一出台,林达的母亲就像疯了一样四处奔走,最后费尽力气把林达弄了回来。小青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她家的申请被拒绝了,因为理论上她还有个留在上海的哥哥,问题是她哥哥在监狱里啊?那不管,只要是在上海,就算是符合政策。这就是历史开的黑色幽默,置身其中的人,完全无能为力。
五
不仅仅是普通人受到命运的摆布。书中有一篇文章讲述了诗人聂绀弩的遭遇。聂绀弩当年是因为朋友的告密才被送进监狱的,而告密的那些人,也是为了自保才这样做的。其实聂绀弩本人,为了自保也曾揭发过他人。就这样,你揭发我,我揭发他,他再揭发你……这样的循环形成了一种氛围,置身其中人人自危。社会上为什么会形成告密的风气?人们往往归咎于道德的缺失。的确,告密者自然是被告密者的亲朋,否则如何得知对方的秘密?但这种行为会把对方送入受惩罚的状态,这是人之常情所不能接受的。据说两德统一的时候,东德档案公布也一度使告密者的身份被公开,涉及面之广到了摧毁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地步。于是德国不得不暂停公众对一些档案的查阅,或是隐去告密者的姓名。
林达并不认为这是简单的道德问题,她认为问题的核心在于法制的缺失:“大家在讨论的时候,有一个概念时常是含混的。这里所说的‘告密’,并不是说某人犯下刑事重罪,被亲近的人正当举报;而是指某人并没有触犯任何刑法,却被告发而带来惩罚。这就是说,关键不在于告发,而是‘无罪惩罚’。换句话说,换在一个法治社会,哪怕被告发,也根本不会带来惩罚,因为这些言论行为本来就是‘合法的’。”
回望那个年代和人的选择问题,如果我们看不到那些告密者的挣扎和迫不得已,只是一味地使用道德的大棒去殴打他们,这或许也有些简单粗暴了。德国人最终暂停了档案解密,我想也是为了防止时过境迁之后对人际关系再来一个二次伤害。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林达说:“今天回顾历史,应该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公平善意的社会。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法治社会的建立,对犯罪的明确界限,铲除告密者生长的土壤;同时,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理当不简化看待历史,不草率对待他人。否则,在我们批判着那个时代的同时,却还是不能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上,和那个时代切割清楚。”
六
好了,最后再说几句。推荐这本书,我多少有些惶恐。这就好像一贯伶牙俐齿的人在碰到心仪的姑娘时突然变得笨嘴拙舌了。因为生怕哪一句说错了引起对方的不高兴。我也担心我拙劣的文字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使他们与这样一套好书失之交臂。当然,不会每一个读者都像我一样热爱林达的作品。但我以为,读过了不喜欢要远远好于没有读到。甚至如果读者诸君以为林达所讲述的道理都是老生常谈、不过如此的话,那简直就是天大的好事。因为这意味着林达所讲述的道理都已经成为了常识。不过就我个人而言,却始终心存感激。也许很多读书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从小到大一路读来,每个阶段都会有作家和作品让你激动万分,他们替你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你也将他们奉为偶像。而当你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回过头来,你会意识到当年的偶像们身上的局限,甚至是错误。但我想我们还是应该感谢这为我们打开大门的人。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