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景观

一个事业有成、家庭和睦的中年建筑师爱上了一只山羊并和“她”性交,亲友知晓此事而引发了一系列麻烦——从惊世骇俗的程度看,剧作《山羊》或许比不上它讲述的故事。我对这部剧的第一感觉是它很像早于它首演三年面世的两部电影《美国丽人》和《白痴》(1998,拉斯•冯•提尔)的合体,在我心里左右绕不开中产阶级的精神危机与社会伦理对个体的包容度这两个主题。不过说到底,即便这只是当代艺术的一类老生常谈,我们面对这样的作品时依然会久久肃立,凝视着聚光灯下富足世界身后的荒芜。
起先,《山羊》没有给我太多感触。我认同的价值观告诉我个人选择天经地义,马丁和西尔维娅恋爱以及他应当受无利害关系的大众尊重这回事没什么可议论的。后来细想,这种纯粹的书生之见大概too young too simple,仅适用于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条件下”,对纷繁的现实一言以蔽之未免笼统,人与外物交往不会如此简单。《山羊》中,表层的矛盾冲突并不在当事者与社会,而在家庭内部。马丁、斯蒂薇、比利、罗斯,四个人物彼此互为夫妻、父子、母子、挚友,考验恰恰发生于最亲密的人之间。在私人领域,关系的蛛网因稳固而脆弱,身份的一点游离就可能惹来灾难一场。好比罗斯背叛了马丁,假如他给斯蒂薇写信完全出于善意,但却也足以彻底毁灭相知四十年的友情。(要是罗斯如马丁所愿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事情多半不会发展到如此糟糕的地步)相比于公共空间,“自由”在这里更具危险性,不仅仅因为物我的界限远比前者模糊。彼此亲近的人们希望从他人那里得到宽容、理解、真诚的回应、爱,好像自身是棱角崎岖的残块,必须通过与他者小心翼翼地相互磨合才能达成圆满。然而,生命不也应当是完整的存在吗?马丁和西尔维娅相对时的情感又怎会不是人类精神另一种正当的渴求呢?只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矛盾犹如同一磁体的两极始终共存又相互排斥。萨特说“焦虑是自由这存在着的意识的存在方式”,意识不灭,自投悬崖的诱惑也始终在场。马丁跨出这一步,须要偿还的代价不只是难以治愈的自我否定。最后一幕,父子深谈时马丁在儿子面前不敢以“大人”自居,而比利则有勇气直言不讳:“你始终让我感到你对我成为同性恋的宽容要远远超过你的内心”……“为这,我要谢谢你”,两人之后的情绪释放是尾声前一抹暧昧的玫瑰色,可这片刻温情背后却是父权的难以为继。真相一经说破,伦理秩序轰然倒塌。
通观全剧,我们很难指责剧中人谁犯了什么错,相反,他们在一些力量的作用之下打破日常禁忌,反而显露出前所未有的坦率。归根结底,倘若不以纵欲为目的的兽交并非一种罪恶,所有人又究竟因何而遭受折磨呢?爱德华•阿尔比自述这部作品“表现了一个家庭如何被一桩无法想象的事件深深地动摇以及他们如何解决这困境。我希望人们对于自身价值观的合理走向予以崭新的思考”。从文本来看,剧作家本人似乎无意于价值判断,甚至在这个于高潮处戛然而止的故事里所谓“自身价值观的合理走向”是什么也不甚了了。借助“朋友”这一角色,批判终究离开清官难断的“家务事”,回到了人与社会的抽象对立中:
“罗斯:(挥手止住比利。对马丁)你知道他们怎么判这种刑吗?你知道有些州会判你死刑吗?你知道他们会怎么对付你?新闻媒体?所有的人?随后一切全完蛋——你的事业,你的生命……所有一切。(那么冷静,那么理性)就为操一只山羊。(悲哀地摇着头。比利无声地哭泣着)
“马丁:(停顿良久)关键就在这一点上,对吗?就是人们会知道!?就是人们会发现!?不然我什么都可以干,那才是关键!?就是人们会发现!?去他妈的……什么事情!?去他妈的什么意思!?就是人们会发现!?”
除了说明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台词还揭示了当代人更为根本的内在道德缺失的病症。(“不然我什么都可以干”)不管怎样,我想阿尔比是在一个适当的场所进行教谕,让公共话语在公共领域产生意义;至于个体精神世界,对一位作者来说,只呈现不评价,不表明立场也许就是最好的立场。
译者胡开奇在《一个悲剧定义的注解》中阐述“阿尔比剧作中常有的哥特式深邃氛围,或超现实派的梦境及其一贯的神秘象征和刻意隐匿,使得评论界和观众都觉得此剧中的这只山羊只是一个象征,一种隐喻,剧中的兽交不过是剧作家对社会理念的文学性思考与探索。但《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中的语言如此生动感人,场景如此逼真写实,令观众无法回避阿尔比刻意的告诫:有时候山羊就是山羊。”其实,本剧最具隐喻义的与其说是“山羊”或“西尔维娅”,不如说是整个事件本身。我们应该注意到,剧本中多次明确规定了表演风格。从头至尾,舞台说明时不时提示演员做出跳脱事外的情态,如夸张、故作惊讶、装糊涂、异常的冷静等等,以此在角色与情节间制造陌生化效果,荒诞就在剧中人自己审视自己,主体脱离主体的过程中悄然入侵。直到最后,四个人物摆成静态造型,马丁那三句茫然的“对不起”掷入凝固的时间里恍若无物,观众和戏剧的距离在这一刻忽然显现出来,如当头喝棒。现实中的“建筑师”阿尔比创造出双重间离,向观众解剖并展示了一种异常现象。然而,这样的设计成就了舞台仪式,同时也在仪式和真实生活之间掘开了一道宽阔的隔离带。相比台上的虚构人物,观众经历的“精神出轨”既安全又得体。在不知不觉里我们和剧中人站到了同一阵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走出剧场之后,观众将继续拥有剧作所导引的认同和反观的想象基础。
读剧本的感觉很不同于看话剧。阅读时我享受反复咀嚼的快感,可同时总也忍不住脑补它出现在舞台上的面貌,就像我们会去幻想剧中的建筑师马丁要设计的那个“由美国电子科技投资二百亿美元建造的未来梦之城”伫立在麦田中将是一种怎样奇异的反讽。如果从这个细节延伸到终极,是否可以这样提问:在艺术的领地之外,人类智慧的造物还能帮助我们抵达自由自在的桃花源吗?
起先,《山羊》没有给我太多感触。我认同的价值观告诉我个人选择天经地义,马丁和西尔维娅恋爱以及他应当受无利害关系的大众尊重这回事没什么可议论的。后来细想,这种纯粹的书生之见大概too young too simple,仅适用于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条件下”,对纷繁的现实一言以蔽之未免笼统,人与外物交往不会如此简单。《山羊》中,表层的矛盾冲突并不在当事者与社会,而在家庭内部。马丁、斯蒂薇、比利、罗斯,四个人物彼此互为夫妻、父子、母子、挚友,考验恰恰发生于最亲密的人之间。在私人领域,关系的蛛网因稳固而脆弱,身份的一点游离就可能惹来灾难一场。好比罗斯背叛了马丁,假如他给斯蒂薇写信完全出于善意,但却也足以彻底毁灭相知四十年的友情。(要是罗斯如马丁所愿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事情多半不会发展到如此糟糕的地步)相比于公共空间,“自由”在这里更具危险性,不仅仅因为物我的界限远比前者模糊。彼此亲近的人们希望从他人那里得到宽容、理解、真诚的回应、爱,好像自身是棱角崎岖的残块,必须通过与他者小心翼翼地相互磨合才能达成圆满。然而,生命不也应当是完整的存在吗?马丁和西尔维娅相对时的情感又怎会不是人类精神另一种正当的渴求呢?只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矛盾犹如同一磁体的两极始终共存又相互排斥。萨特说“焦虑是自由这存在着的意识的存在方式”,意识不灭,自投悬崖的诱惑也始终在场。马丁跨出这一步,须要偿还的代价不只是难以治愈的自我否定。最后一幕,父子深谈时马丁在儿子面前不敢以“大人”自居,而比利则有勇气直言不讳:“你始终让我感到你对我成为同性恋的宽容要远远超过你的内心”……“为这,我要谢谢你”,两人之后的情绪释放是尾声前一抹暧昧的玫瑰色,可这片刻温情背后却是父权的难以为继。真相一经说破,伦理秩序轰然倒塌。
通观全剧,我们很难指责剧中人谁犯了什么错,相反,他们在一些力量的作用之下打破日常禁忌,反而显露出前所未有的坦率。归根结底,倘若不以纵欲为目的的兽交并非一种罪恶,所有人又究竟因何而遭受折磨呢?爱德华•阿尔比自述这部作品“表现了一个家庭如何被一桩无法想象的事件深深地动摇以及他们如何解决这困境。我希望人们对于自身价值观的合理走向予以崭新的思考”。从文本来看,剧作家本人似乎无意于价值判断,甚至在这个于高潮处戛然而止的故事里所谓“自身价值观的合理走向”是什么也不甚了了。借助“朋友”这一角色,批判终究离开清官难断的“家务事”,回到了人与社会的抽象对立中:
“罗斯:(挥手止住比利。对马丁)你知道他们怎么判这种刑吗?你知道有些州会判你死刑吗?你知道他们会怎么对付你?新闻媒体?所有的人?随后一切全完蛋——你的事业,你的生命……所有一切。(那么冷静,那么理性)就为操一只山羊。(悲哀地摇着头。比利无声地哭泣着)
“马丁:(停顿良久)关键就在这一点上,对吗?就是人们会知道!?就是人们会发现!?不然我什么都可以干,那才是关键!?就是人们会发现!?去他妈的……什么事情!?去他妈的什么意思!?就是人们会发现!?”
除了说明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台词还揭示了当代人更为根本的内在道德缺失的病症。(“不然我什么都可以干”)不管怎样,我想阿尔比是在一个适当的场所进行教谕,让公共话语在公共领域产生意义;至于个体精神世界,对一位作者来说,只呈现不评价,不表明立场也许就是最好的立场。
译者胡开奇在《一个悲剧定义的注解》中阐述“阿尔比剧作中常有的哥特式深邃氛围,或超现实派的梦境及其一贯的神秘象征和刻意隐匿,使得评论界和观众都觉得此剧中的这只山羊只是一个象征,一种隐喻,剧中的兽交不过是剧作家对社会理念的文学性思考与探索。但《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中的语言如此生动感人,场景如此逼真写实,令观众无法回避阿尔比刻意的告诫:有时候山羊就是山羊。”其实,本剧最具隐喻义的与其说是“山羊”或“西尔维娅”,不如说是整个事件本身。我们应该注意到,剧本中多次明确规定了表演风格。从头至尾,舞台说明时不时提示演员做出跳脱事外的情态,如夸张、故作惊讶、装糊涂、异常的冷静等等,以此在角色与情节间制造陌生化效果,荒诞就在剧中人自己审视自己,主体脱离主体的过程中悄然入侵。直到最后,四个人物摆成静态造型,马丁那三句茫然的“对不起”掷入凝固的时间里恍若无物,观众和戏剧的距离在这一刻忽然显现出来,如当头喝棒。现实中的“建筑师”阿尔比创造出双重间离,向观众解剖并展示了一种异常现象。然而,这样的设计成就了舞台仪式,同时也在仪式和真实生活之间掘开了一道宽阔的隔离带。相比台上的虚构人物,观众经历的“精神出轨”既安全又得体。在不知不觉里我们和剧中人站到了同一阵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走出剧场之后,观众将继续拥有剧作所导引的认同和反观的想象基础。
读剧本的感觉很不同于看话剧。阅读时我享受反复咀嚼的快感,可同时总也忍不住脑补它出现在舞台上的面貌,就像我们会去幻想剧中的建筑师马丁要设计的那个“由美国电子科技投资二百亿美元建造的未来梦之城”伫立在麦田中将是一种怎样奇异的反讽。如果从这个细节延伸到终极,是否可以这样提问:在艺术的领地之外,人类智慧的造物还能帮助我们抵达自由自在的桃花源吗?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