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人心:为天下人谋利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商道人心:为天下人谋利 自古就有商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之说,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也有言:商人重利轻别离。在《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更是把”商“排在了最后,可见商之地位。《第一商会》则是一部为”商“正名的小说,秉承”人之初,性本善“的传统,将作者试图解读的“世道人心”加以诠释。这里的”商“有为人熟知的商人本色,但更多的是为善言商,世道变人心不变,商中永远需要正义,道德感和尊严。 为商初级,为自己谋利,而为商的终极,为天下人谋利。该书的主人公吴挺举就是作者理想中的商人形象,“他不是特定某个人的原型,而是民国商业精英群体的高度浓缩,我们可以从张謇、胡雪岩、盛宣怀、虞洽卿、朱葆三、严信厚等人身上看出些许痕迹。”他既有为商的天赋,还需心有天下的情怀。从他的出身和行事为人可见端倪。 与人为善。潜意识里,伍家传统对人即人人平等。在当时,唱戏出身的人多被人视为卑贱,不屑与之为伍。尤其是甫顺安到当铺应聘伙计的时候,周围人和鲁家小姐的态度即为当时真实写照,但是挺举却能及时挺身而出,为他解围,把甫顺安视为自己的朋友。他在升为执事掌柜之后,在天黑之时买下老人的米,收购粮食时候不伺机压价,尤其是在天使花园,心灵的震动,不辞辛苦的只做义工。这些都是通过寻常小事突出伍挺举作为一个商人所能够坚持的善的本质。 尊严与坚持。 伍家与鲁家源于一个赌局。为了尊严,伍家不受鲁家那一副世所罕见的真迹--镜湖双叟,不接受鲁家名为和解实为炫耀的万两银钱。在父亡家破、寄居于人下,还有参加科举的艰难境地,宁可借贷也不接受馈赠,这是读书人的尊严,这是一个家族脸面的坚持,凸显读书人的铮铮傲骨,为以后伍挺举收米之时的不压价不提价埋下伏笔。 知变通,放眼天下。伍家是书香门第,伍父在屡次不第之后干起了行医的行当,可见他此时已经知道此科举之路无望,但是因为脸面和尊严却无法放弃。无论何时出诊,皆不收诊金,意在说明此为善举。伍父是知变通之路却无法付诸实践的一个典型,有读书人的傲气,也有读书人的酸腐。伍挺举在科举无望之后,毅然从商,比其父要更务实。从商之后,收获人生第一桶金的时候,他看到的是未来的谷米市场,不为一时之利,从而赢得对手的信任与支持,十分难得。他看得到开阔的天下,心里装得下未来。 本书只是一个开头,在捞的人生第一桶金的时候,戛然而止。作者不厚道,赶快出续集,以解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