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出版业

近来读书增多,其一收获是提升了甑别好书坏书的能力,而这一本书属于不推荐之列。全书主体多由各种事例堆砌而成,若是作为一位学者的学术研究的论著而言,基本上属于只发现描述了现象,而没有解释。各种动作的描述,见之语言莫如直接观看图像,徒设了无谓的屏障。因此,如果作为娱乐性的节目观看,倒是值得的。“实用”可以作为本书为人称道的优点,而一旦打上“实用”的标签,多多少少缺了点思想的深度,就好像某个产品的使用手册,我们不能称它为一本书,我们也没有耐性去仔细阅读它的每一个条目。
不得不吐槽一下编辑和翻译的不长心。书籍内容的编排显示不出半点的逻辑性。有一些标题与内容的关系也实在令人丈二摸不着头脑。试举几例如下,并通过这种分析,揭示全书内容。
首先从目录上来看,并列的小标题体现不出任何层级性,对全书的逻辑结构没有提示。从作者的叙述中可以知道,第二节“说温和的话,放慢脚步”是前言。作者在本节中预告,本书的核心内容是:有哪些方法可以影响我们?我们如何影响他人?我们如何不受他人影响?
既然作者在开篇提出了研究问题,我们就来看看,到书结束,他是否成功地回答了这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重点,后两个问题是这些方法的运用。
第三节“家门口的推销”描述了日常生活中影响他人的现象。第四节“情感协调”就是施加影响最主要的方法,接着关于催眠的三节内容是其中一个情感协调的具体方法。“施加影响的手段”一节中列出的六大类,实际上是影响的性质和特点,引起影响成效大小不同的因素。“施加影响的手段”:相互性;“为什么我们容易上当受骗”:稳定性;“被社会接受还是一路坎坷”:社会认可度、好感度、权威性、稀缺性。通过研习这些因素,我们可以趋利避害,提高影响的成效。剩余几节便是方法的具体运用。
好吧,其实我也不知道本书的标题是如何与其内容联系起来的,何谓“思维的秘诀”?本书其实讲的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如何通过察言观色,识别对方意图,如何通过手段,施加影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事情是这样子的,当我慨叹,推销的女人嘴皮子真厉害时,旁人只说是我嘴太笨。我也时常感到说服别人的捉急。本来的本来,本书应该成为我学习的范本(嘴皮子厉不厉害,多半性格使然,即便我知道其中的方法也缺乏足够练习而无法实现,但对别人的说服提高警惕倒是值得学习),现在我却把自己演成了伪学术帝。
寄书给我的编辑这么久也没有催过我书评,难道是出版业太不景气,已阵亡?
不得不吐槽一下编辑和翻译的不长心。书籍内容的编排显示不出半点的逻辑性。有一些标题与内容的关系也实在令人丈二摸不着头脑。试举几例如下,并通过这种分析,揭示全书内容。
首先从目录上来看,并列的小标题体现不出任何层级性,对全书的逻辑结构没有提示。从作者的叙述中可以知道,第二节“说温和的话,放慢脚步”是前言。作者在本节中预告,本书的核心内容是:有哪些方法可以影响我们?我们如何影响他人?我们如何不受他人影响?
既然作者在开篇提出了研究问题,我们就来看看,到书结束,他是否成功地回答了这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重点,后两个问题是这些方法的运用。
第三节“家门口的推销”描述了日常生活中影响他人的现象。第四节“情感协调”就是施加影响最主要的方法,接着关于催眠的三节内容是其中一个情感协调的具体方法。“施加影响的手段”一节中列出的六大类,实际上是影响的性质和特点,引起影响成效大小不同的因素。“施加影响的手段”:相互性;“为什么我们容易上当受骗”:稳定性;“被社会接受还是一路坎坷”:社会认可度、好感度、权威性、稀缺性。通过研习这些因素,我们可以趋利避害,提高影响的成效。剩余几节便是方法的具体运用。
好吧,其实我也不知道本书的标题是如何与其内容联系起来的,何谓“思维的秘诀”?本书其实讲的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如何通过察言观色,识别对方意图,如何通过手段,施加影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事情是这样子的,当我慨叹,推销的女人嘴皮子真厉害时,旁人只说是我嘴太笨。我也时常感到说服别人的捉急。本来的本来,本书应该成为我学习的范本(嘴皮子厉不厉害,多半性格使然,即便我知道其中的方法也缺乏足够练习而无法实现,但对别人的说服提高警惕倒是值得学习),现在我却把自己演成了伪学术帝。
寄书给我的编辑这么久也没有催过我书评,难道是出版业太不景气,已阵亡?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