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民族主义之黑洞

徐迅的《民族主义》最大贡献应在于,它让更多的普通读者了解了民族主义无往不胜之利与骇人听闻之弊。如果说诗人可以冲动成天使或魔鬼,“爱国者”可以摇变为英雄或灾难,学者的本质第一就是冷静,显然,徐迅做到了这一点,在对民族主义尽可能做详尽解读的过程中,他的态度极其客观---当然,这不是说他没有原则。
很多人眼中,“民族主义”应该是个高尚的词汇,我就曾兴致勃勃地编织过中华民族英雄列表,从苏武、岳飞、文天祥,一直数到孙中山、毛泽东,情绪高涨,乐此不疲。而足球场上球迷的滚滚泪珠,不止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民族自豪感或悲催感的血脉贲张。民族主义的强大,毋庸赘言。一直到今天,当打开徐迅的这本书,以赛亚柏林的话给了我当头一棒:
“那些没有预见到这一运动的人则为此付出了代价,失去了他们的自由,事实上是丧失了自己的生命。这个运动就是民族主义。”
这分明是一个恶魔的姿态!
事实上,对稍具历史常识的人来说,民族主义的确如梦中的悬崖一样时不时地让我们陡然一惊,比如,我们的旧梦中也许都残留着当年“北拳”的“雄姿”。于是,在我们的理解中,政府对民族主义的态度,应该更多的是警惕和防范。何况,这有事实为例:正是在民粹---狭隘民族主义的掣肘之下,中国政府大多时候的对外援助宣传非常低调,有些意义重大的外援项目几乎是“悄悄进行”的,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这些外援的效果。然而,徐迅会告诉你,这是一种对民族主义更大的误解,其谬误之甚,甚至还超过我们对民族英雄的简单崇拜。本书告诉我们,在近现代的国家政体中,民族主义几乎跟政府乃至国家二字划上了等号!
是的,徐迅很快就会让我们明白,民族主义既不是英雄,也不是恶魔,它是一种几乎混沌的存在,所有人都会非常轻易地被包裹进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主义像一个看不清楚但却真实存在的黑洞,这才是它的本质。那么,既然是黑洞般的存在,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正视它无与伦比的巨大吸引力呢?
基于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什么才是民族主义。事实上,同样的问题,已困扰全世界有志于追寻真理和独自思考的人民数百年之久。尤其在种族主义明抑暗扬的今天,民族的矛盾、冲突与分化愈演愈烈之际,这样的一本书,实在是太及时不过了。有必要指出的是,在中国,从来不缺乏民族主义者(姑且不论他们是否真的“知行合一”)写的书,且这些书往往都是畅销书,《中国不高兴》、《中国可以说不》曾经红极一时,分别卖了50万册和300万册,其巨大名利效益更让跟风者蜂拥而至,甚至,当年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和邹容的《革命军》,也无不在地上地下广为流传。“民族正义感”太容易在中国人心中讨巧,名和利太易到手,让民族主义想不流行都不难。但时至今天,谁能说清到底什么才是民族主义?
没错,在徐迅的研究中,“民族主义”本是一个近乎中性的词汇,但其从诞生之日起,即迅速被太多的人误解,为本民族谋取更大利益成为民族主义的不二之义。对一名有识之士来说,这种追求至少应该是极不全面的,虽然,同样是从诞生之日起,维护民族的整体利益的确就成为民族主义的目标。但现在的基本状况是:大多数人对此坚信不疑。
弄清了这个基本问题,才能在接下来搞清楚是谁导致了民众对民族主义的大规模误解,换言之,谁在利用民族主义?在很多人的心中,似乎都曾有过这样的怀疑,但因为缺乏理论的指导,这样的念头总是一闪即逝,无法予以深思。而对民族主义的困惑衍生出来的问题远不只此。即使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就曾有过长久的思考,作为民族这个“臆想共同体”中的确凿无疑的一份子,我在为谁而活?
无论是为弄清生存的价值,还是想不被民族主义所左右,必须先弄懂什么是民族主义。徐迅要做的正是这个。从民族主义的历史发端,直到民族主义转型为权力的骨髓,一路分析而来,透过泛日耳曼主义的恐怖、泛斯拉夫主义的迷惘、泛伊斯兰主义的激进,徐迅揭开了民族主义的真面目。
一言以蔽之:民族主义具有同样强大的两面,此面为英雄,彼面为魔鬼,而将其自由转换的推手,就是各民族的精英代表!
在反抗民族压迫的过程中,民族主义催生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诞生出一个个英雄;在谋求民族利益最大化的进程中,民族主义萌发出你死我活的囚徒思维,导致扩张加剧、战乱频仍甚至生灵涂炭,孵化出一个个魔鬼;真正要害之处在于,无论是在解放过程中还是在扩张之路上,民族主义最终的结果无一例外,政治精英从此占据了权力的顶峰!
民族主义的两面,正在于它具有政治符号和文化符号的双重意义。徐迅认为,“民族主义的历史创造是由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发动的。精英和知识分子是民族主义的创造者、解说者、操纵者。”众所周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历史是由精英主导的,这同样毋庸置疑。在民族主义诞生和壮大的过程中,应验了这句话的普适性:政治意志的形成是一个民族集体肯定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通过精英政治实现的。掌握更多种族知识的精英们,文化资本成为他们当然的权力,从文化的收集、整理与弘扬入手,逐渐形成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在广泛的社会动员之后,将文化复兴转变为政治诉求,向现有的政治权力挑战,最终实现政治权力。
精英主导着民族主义的走向,民众难道不应该具备自己的思想吗?推翻既有的旧观念,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从此具备了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被新的思维桎梏起来,我们依然是悲剧中的主角。人人都有一颗爱国心,几个深知如何爱国?人人都能大谈《红楼梦》,几个能闲聊“相对论”?识字易,理解难。在填履历表或任何身份证明的时候,谁不曾在“民族”一栏匆匆写下自己的“属地”,谁又曾认真思考过这里面的历史玄机?这正是民族主义者的书籍浩如烟海,而写“民族主义”的书极其少见的缘故。
无论如何,“以人为本”才是真正的终极关怀,除此,一切口号和思潮都是噱头,无论是我们的祖先为存活而活,还是今天的我们为中国梦而活,首先,我们应该是为自己能够来到世间而活。当全球范围内的民族主义都正在被权力所驱使时,我们应记住柏克先生的一句话,“我们愿意爱国,但国家必须可爱。”但愿,对大多数人来说,宁可被自己的脑袋出卖,不要被一腔热血所出卖!
这并非危言耸听。纵观今日之全球,安倍的民族主义扩张之心不死,伊朗核谈判与朝核六方会谈步履维艰,种族主义大旗下的白色恐怖阴云密布,巴以冲突无复断绝,任何人都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洞悉民族主义的真正内涵。而在当下中国全面深改之际,锻造中华民族的风采,无疑是每名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新疆暴恐案接二连三、达赖的“中间道路”甚嚣尘上,国人对民族主义的劣根性如何警惕都不为过,但无论如何,矫枉过正的结果,必然是用别人的子弹击中自己的胸膛,民族主义的双刃剑特性警示我们,虽然“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但无限夸大民族冲突与仇恨,将发展的目的确定为民族主义者眼中的“统治全球”,必然导致我们从经济建设中分出更多的精力,并导致我们丧失生命中真正有趣的价值,最严重的后果,则是掉进“修昔底德的陷阱”---新兴强国和老牌强国直接发生正面冲突!这应该是除了部分野心家之外,大多数人所不愿看到的。打开电视,泛滥成灾的抗日剧,难道不是民族主义爆棚的鲜明象征吗?即使民族主义者不承认权力的精英化,例如国内著名的的某位民族主义者说过,“精英并不代表中国”,我们仍有理由怀疑,是谁在主导这一切?
当固有的社会价值观发生了动摇,民族主义立刻上升为新时期的意识形态,这正扣中徐迅所说的民族主义题中应有之意:“民族主义有各种形态,最基本的历史形态是政治权力、社会政治运动、意识形态。”此时,基于“民族主义最强大的力量在于它的社会动员能力”,而民众情绪恰是政治动员的兴趣所在,以民族和国家前途这类崇高的号召进行社会动员,早已被证明,正是大规模历史建构的有效手段。此时此刻,还会有哪个政府或执政党,会对民族主义继续加以表面上的警惕、防范乃至仇视呢?
推荐这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将居功至伟的好书,原因正在于我终于明白,任何人身上都充满了民族主义,只不过,在我曾经的理念中,民族主义是一种英雄的文化;在球迷的血液中,民族主义是一种昂扬的情绪;在国家的身上,民族主义是一种再好用不过的凝聚力;而对精英们来说,民族主义就是权力的代名词。
很多人眼中,“民族主义”应该是个高尚的词汇,我就曾兴致勃勃地编织过中华民族英雄列表,从苏武、岳飞、文天祥,一直数到孙中山、毛泽东,情绪高涨,乐此不疲。而足球场上球迷的滚滚泪珠,不止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民族自豪感或悲催感的血脉贲张。民族主义的强大,毋庸赘言。一直到今天,当打开徐迅的这本书,以赛亚柏林的话给了我当头一棒:
“那些没有预见到这一运动的人则为此付出了代价,失去了他们的自由,事实上是丧失了自己的生命。这个运动就是民族主义。”
这分明是一个恶魔的姿态!
事实上,对稍具历史常识的人来说,民族主义的确如梦中的悬崖一样时不时地让我们陡然一惊,比如,我们的旧梦中也许都残留着当年“北拳”的“雄姿”。于是,在我们的理解中,政府对民族主义的态度,应该更多的是警惕和防范。何况,这有事实为例:正是在民粹---狭隘民族主义的掣肘之下,中国政府大多时候的对外援助宣传非常低调,有些意义重大的外援项目几乎是“悄悄进行”的,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这些外援的效果。然而,徐迅会告诉你,这是一种对民族主义更大的误解,其谬误之甚,甚至还超过我们对民族英雄的简单崇拜。本书告诉我们,在近现代的国家政体中,民族主义几乎跟政府乃至国家二字划上了等号!
是的,徐迅很快就会让我们明白,民族主义既不是英雄,也不是恶魔,它是一种几乎混沌的存在,所有人都会非常轻易地被包裹进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主义像一个看不清楚但却真实存在的黑洞,这才是它的本质。那么,既然是黑洞般的存在,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正视它无与伦比的巨大吸引力呢?
基于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什么才是民族主义。事实上,同样的问题,已困扰全世界有志于追寻真理和独自思考的人民数百年之久。尤其在种族主义明抑暗扬的今天,民族的矛盾、冲突与分化愈演愈烈之际,这样的一本书,实在是太及时不过了。有必要指出的是,在中国,从来不缺乏民族主义者(姑且不论他们是否真的“知行合一”)写的书,且这些书往往都是畅销书,《中国不高兴》、《中国可以说不》曾经红极一时,分别卖了50万册和300万册,其巨大名利效益更让跟风者蜂拥而至,甚至,当年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和邹容的《革命军》,也无不在地上地下广为流传。“民族正义感”太容易在中国人心中讨巧,名和利太易到手,让民族主义想不流行都不难。但时至今天,谁能说清到底什么才是民族主义?
没错,在徐迅的研究中,“民族主义”本是一个近乎中性的词汇,但其从诞生之日起,即迅速被太多的人误解,为本民族谋取更大利益成为民族主义的不二之义。对一名有识之士来说,这种追求至少应该是极不全面的,虽然,同样是从诞生之日起,维护民族的整体利益的确就成为民族主义的目标。但现在的基本状况是:大多数人对此坚信不疑。
弄清了这个基本问题,才能在接下来搞清楚是谁导致了民众对民族主义的大规模误解,换言之,谁在利用民族主义?在很多人的心中,似乎都曾有过这样的怀疑,但因为缺乏理论的指导,这样的念头总是一闪即逝,无法予以深思。而对民族主义的困惑衍生出来的问题远不只此。即使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就曾有过长久的思考,作为民族这个“臆想共同体”中的确凿无疑的一份子,我在为谁而活?
无论是为弄清生存的价值,还是想不被民族主义所左右,必须先弄懂什么是民族主义。徐迅要做的正是这个。从民族主义的历史发端,直到民族主义转型为权力的骨髓,一路分析而来,透过泛日耳曼主义的恐怖、泛斯拉夫主义的迷惘、泛伊斯兰主义的激进,徐迅揭开了民族主义的真面目。
一言以蔽之:民族主义具有同样强大的两面,此面为英雄,彼面为魔鬼,而将其自由转换的推手,就是各民族的精英代表!
在反抗民族压迫的过程中,民族主义催生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诞生出一个个英雄;在谋求民族利益最大化的进程中,民族主义萌发出你死我活的囚徒思维,导致扩张加剧、战乱频仍甚至生灵涂炭,孵化出一个个魔鬼;真正要害之处在于,无论是在解放过程中还是在扩张之路上,民族主义最终的结果无一例外,政治精英从此占据了权力的顶峰!
民族主义的两面,正在于它具有政治符号和文化符号的双重意义。徐迅认为,“民族主义的历史创造是由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发动的。精英和知识分子是民族主义的创造者、解说者、操纵者。”众所周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历史是由精英主导的,这同样毋庸置疑。在民族主义诞生和壮大的过程中,应验了这句话的普适性:政治意志的形成是一个民族集体肯定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通过精英政治实现的。掌握更多种族知识的精英们,文化资本成为他们当然的权力,从文化的收集、整理与弘扬入手,逐渐形成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在广泛的社会动员之后,将文化复兴转变为政治诉求,向现有的政治权力挑战,最终实现政治权力。
精英主导着民族主义的走向,民众难道不应该具备自己的思想吗?推翻既有的旧观念,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从此具备了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被新的思维桎梏起来,我们依然是悲剧中的主角。人人都有一颗爱国心,几个深知如何爱国?人人都能大谈《红楼梦》,几个能闲聊“相对论”?识字易,理解难。在填履历表或任何身份证明的时候,谁不曾在“民族”一栏匆匆写下自己的“属地”,谁又曾认真思考过这里面的历史玄机?这正是民族主义者的书籍浩如烟海,而写“民族主义”的书极其少见的缘故。
无论如何,“以人为本”才是真正的终极关怀,除此,一切口号和思潮都是噱头,无论是我们的祖先为存活而活,还是今天的我们为中国梦而活,首先,我们应该是为自己能够来到世间而活。当全球范围内的民族主义都正在被权力所驱使时,我们应记住柏克先生的一句话,“我们愿意爱国,但国家必须可爱。”但愿,对大多数人来说,宁可被自己的脑袋出卖,不要被一腔热血所出卖!
这并非危言耸听。纵观今日之全球,安倍的民族主义扩张之心不死,伊朗核谈判与朝核六方会谈步履维艰,种族主义大旗下的白色恐怖阴云密布,巴以冲突无复断绝,任何人都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洞悉民族主义的真正内涵。而在当下中国全面深改之际,锻造中华民族的风采,无疑是每名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新疆暴恐案接二连三、达赖的“中间道路”甚嚣尘上,国人对民族主义的劣根性如何警惕都不为过,但无论如何,矫枉过正的结果,必然是用别人的子弹击中自己的胸膛,民族主义的双刃剑特性警示我们,虽然“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但无限夸大民族冲突与仇恨,将发展的目的确定为民族主义者眼中的“统治全球”,必然导致我们从经济建设中分出更多的精力,并导致我们丧失生命中真正有趣的价值,最严重的后果,则是掉进“修昔底德的陷阱”---新兴强国和老牌强国直接发生正面冲突!这应该是除了部分野心家之外,大多数人所不愿看到的。打开电视,泛滥成灾的抗日剧,难道不是民族主义爆棚的鲜明象征吗?即使民族主义者不承认权力的精英化,例如国内著名的的某位民族主义者说过,“精英并不代表中国”,我们仍有理由怀疑,是谁在主导这一切?
当固有的社会价值观发生了动摇,民族主义立刻上升为新时期的意识形态,这正扣中徐迅所说的民族主义题中应有之意:“民族主义有各种形态,最基本的历史形态是政治权力、社会政治运动、意识形态。”此时,基于“民族主义最强大的力量在于它的社会动员能力”,而民众情绪恰是政治动员的兴趣所在,以民族和国家前途这类崇高的号召进行社会动员,早已被证明,正是大规模历史建构的有效手段。此时此刻,还会有哪个政府或执政党,会对民族主义继续加以表面上的警惕、防范乃至仇视呢?
推荐这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将居功至伟的好书,原因正在于我终于明白,任何人身上都充满了民族主义,只不过,在我曾经的理念中,民族主义是一种英雄的文化;在球迷的血液中,民族主义是一种昂扬的情绪;在国家的身上,民族主义是一种再好用不过的凝聚力;而对精英们来说,民族主义就是权力的代名词。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