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五千年

袁Sir终于又出新书了,还是一整个系列,还是我喜欢的历史,还是我喜欢的语言风格。不过,这一次一下子跳到了远古时期。从女娲补天、大禹治水说开去,一下子就被拉回到了过去。
想起当年读《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系列的时候,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作为一项严肃严谨的正史,还从未见过几个人用通俗移动甚至幽默好玩的语言流畅地表达出来,让远古的历史重新有了新的意义,让今人能够用可视化的画面去构思历史场景,去描绘当时的人和事,赋予历史新的生命和生机,也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国家历史,关注朝代的兴衰更替。
我曾经就假设过,像《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这样的大部头文言书籍,如果被袁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流畅地表达出来,会不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我们的历史?当然,一定会有所谓的专家学者站出来说,那怎么行?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语言文字,用文言写就的古书用白话文翻译过来简直就是对中国文言文文化的玷污!但是我要说,如果你不翻译,也许这些大部头书永远都只是作为象征作为摆设放在各大高校的图书馆里,放在书店的最顶上。当然一定会有学者去读,文科生去读。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大缩小了受众面。
如今信息更新的速度一日千里,早上的一条信息,要不了多久就会被淹没。更不用说那些比英文还要难懂的文言文。1919年倡导白话文的时候,一样受到了重重阻碍,各种骂各种攻击各种反对,但结果如何,白话文还不是大行其道?
如今80后90后早已成为社会主流,网络语言更是大行其道,各种卖萌、无节操,各种然间不拆、不明觉厉,如果跟不上语言进化的步伐,那些曾经被奉为经典的古籍相信要不了多久就会被这些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新人类所抛弃。
为什么易中天会火?他抓住了受众群体的心理,通过通俗的语言对历史进行再次演绎,让枯燥无味的历史瞬间鲜活,如同看电视剧一般,顿时觉得兴趣盎然。罗胖子的罗辑思维为什么会火?因为他对历史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和重新解读,让更多的人看到曾经被掩埋或被遗忘的历史的细枝末节,并在此基础上,搜集大量文献进行考证,提出有理有据的全新的解读,让那些早已被公认的历史有了全新的面貌,这让笃信正史的国人侧目,转而开始研究起罗辑思维,自媒体由此进入公众视野,成为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方向。
袁老师的戏说正史的语言风格自成一体,戏谑但不做作,幽默但不空洞,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真当不好这历史老师。
从上古春秋说到夏商周三朝,说道春秋时期,知识点繁杂但有趣,故事层出不穷但不重复,每一篇都能让回味很久。我曾假设,如果有导演按照袁老师的文字去拍上古春秋,都不用请编剧了,直接拿来用就可以,每段故事,每个人的人物性格及对话都被袁老师的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人物形象呼之欲出,简直就是活生生的历史场面的再现。
袁老师就像金庸大侠的武林江湖一般,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让一个个远古的人物活灵活现,仿佛就在眼前,不应该是袁老师,应该尊称一声袁博士。
想起当年读《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系列的时候,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作为一项严肃严谨的正史,还从未见过几个人用通俗移动甚至幽默好玩的语言流畅地表达出来,让远古的历史重新有了新的意义,让今人能够用可视化的画面去构思历史场景,去描绘当时的人和事,赋予历史新的生命和生机,也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国家历史,关注朝代的兴衰更替。
我曾经就假设过,像《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这样的大部头文言书籍,如果被袁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流畅地表达出来,会不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我们的历史?当然,一定会有所谓的专家学者站出来说,那怎么行?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语言文字,用文言写就的古书用白话文翻译过来简直就是对中国文言文文化的玷污!但是我要说,如果你不翻译,也许这些大部头书永远都只是作为象征作为摆设放在各大高校的图书馆里,放在书店的最顶上。当然一定会有学者去读,文科生去读。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大缩小了受众面。
如今信息更新的速度一日千里,早上的一条信息,要不了多久就会被淹没。更不用说那些比英文还要难懂的文言文。1919年倡导白话文的时候,一样受到了重重阻碍,各种骂各种攻击各种反对,但结果如何,白话文还不是大行其道?
如今80后90后早已成为社会主流,网络语言更是大行其道,各种卖萌、无节操,各种然间不拆、不明觉厉,如果跟不上语言进化的步伐,那些曾经被奉为经典的古籍相信要不了多久就会被这些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新人类所抛弃。
为什么易中天会火?他抓住了受众群体的心理,通过通俗的语言对历史进行再次演绎,让枯燥无味的历史瞬间鲜活,如同看电视剧一般,顿时觉得兴趣盎然。罗胖子的罗辑思维为什么会火?因为他对历史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和重新解读,让更多的人看到曾经被掩埋或被遗忘的历史的细枝末节,并在此基础上,搜集大量文献进行考证,提出有理有据的全新的解读,让那些早已被公认的历史有了全新的面貌,这让笃信正史的国人侧目,转而开始研究起罗辑思维,自媒体由此进入公众视野,成为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方向。
袁老师的戏说正史的语言风格自成一体,戏谑但不做作,幽默但不空洞,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真当不好这历史老师。
从上古春秋说到夏商周三朝,说道春秋时期,知识点繁杂但有趣,故事层出不穷但不重复,每一篇都能让回味很久。我曾假设,如果有导演按照袁老师的文字去拍上古春秋,都不用请编剧了,直接拿来用就可以,每段故事,每个人的人物性格及对话都被袁老师的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人物形象呼之欲出,简直就是活生生的历史场面的再现。
袁老师就像金庸大侠的武林江湖一般,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让一个个远古的人物活灵活现,仿佛就在眼前,不应该是袁老师,应该尊称一声袁博士。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