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亿:读《民族主义》再谈谈民族主义

一
徐迅先生的《民族主义》是本欲言又止的书,至少,我不能从中看出那种置以与否的快意。当然,这类偏学术的著作,必须要秉持客观冷静的的态度。对于肤浅如我的读者,则要一个干脆的答案,民族主义到底好不好。
我小时候是听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长大的,每天晨读前总要唱国歌一遍,即便是滥竽充数,也算养成了将歌词烂熟于心的结果。我们小时候的教育,也是我们这个民族饱受压迫,尤其在近代的时候。那时候稍微读点历史,又发现,我们无时不在被压迫和反抗的过程中,比如早前的汉高祖被匈奴围在白马,南北朝的五胡乱华,后来杨家将抗辽,岳家军抗金,文天祥抗元,乃至袁崇焕抗满。以那时候的角度,太平天国分明就是民族革命。
后来,看到媒体引发的关于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的讨论。因为当年不共戴天的宋与金,今天是一家人,宋金的战斗也就成了内战,成了人民的内部矛盾。如果放入大历史中去看,这样的论述无疑又有些小家子气。古代的中国人其实没有国家概念,而是心怀天下,我即天下。这点书中也专门提到,说中国过去秉持的是一种世界主义,是以我便是世界的心态去看待分分合合。曾经中国的知识分子,可以坦然的看待亡国,所谓亡国,无非亡一姓而已。
知识分子心中的天下,则另有定义。所以新朝代建立,管他是草莽还是夷狄,是逆臣还是强寇,只要开科取士,提供工作岗位,便欣然争先恐后的竞聘上岗去了。这时候,有人举起双拳说我们汉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发出吼声吧。说真的,这样的人是有,但是不多,不是主流。人民安居乐业就好,就不管皇帝是不是扎着小辫子。民族主义在中国一直不大说的通。我后来也想,之所以说不通,便是一国之概念实在太小,装不下中国人的宏大格局。民族概念像一个小碗。过于物态化,所以在当时的乱世很容易被打碎。历史上,被灭族的民族确实多不胜数。唯独像中国这样的农耕文明,说农耕文明也就基本代表我们是个武力并不发达的民族。但我们依旧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生存了下来,在乱世中苟活。这还不是我们的胜利,我们的胜利是后来有那样广阔的国土,那么多的人民。成为这个世界中不可忽视的一极。说白了,这绝非民族主义的胜利。
东方文明遇见西方文明的时候,根本就是鸡同鸭讲的局面,冲撞不可避免。结果是西风压倒东风。中国所谓的近代化过程,也就是西方化的过程。西方化的结果,不尽人意。但民族主义这件东西,却有甚嚣尘上的味道。
二
书中的原话:“民族主义可以是一种情绪,是关于国家的政治原则,是建立民族政权的指导思想,是关于民族的一种理想,是一种历史运动,是个体归属感的需求。”当然,“每一种定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强调民族主义的某一特征,每一种理论都有其所观照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隐含着特定的目的,甚至有着非常强烈的价值立场。”
当中国人从不断的失败中总结陈词,总把事情引入特定的斗争逻辑当中,一切失败的民族,都会有此感知,便是从挫折当中开始激烈的愤怒。所谓自强,无非是要比他人强,所谓目标,无非雪耻。团结成了裹挟,众志成城成单一的强势意志。其实民族主义最典型的例子便如一战中失败的德意志民族。他们险些成功,但同样的模式引入中国。却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的效果。历史上不乏排外的情绪,但总是先向自己人动手。恨汉奸恨疑似汉奸都甚于恨侵略者。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排外运动无过于义和团。当是时的情景,无疑是一个群众的狂欢,巫术冠冕堂皇的大行其道,光天化日的杀戮肆无忌惮。目标也有,纲领也不缺,斗争目标也很明确。但却严重无组织性。整个局面是一场溃散和丧乱。国家很快被侵略者击溃。在这个国家的南方,一群拥兵自重的大臣们罕见的表示出与中央并不一条心的态度。后来我们评价为这些有为人物的清醒,但往深入想,意味深长。民族主义并非当时民众的共同诉求,几十年后,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也成了民族革命的对象。所谓除鞑虏,恢复中华
后来的抗日运动,既可以说可歌可泣,也可以说,一样有大量的不堪。比如数以百万计的伪军。侵华日军的头目冈村宁次讲,日本人的目标其实是振兴东亚,解放人类。那会所有沦陷区的宣传口号为:大东亚共荣。某种程度,与历史上中国人心态是合拍的,我们心怀是天下,日人紧赶慢赶,总算心怀天下的一角。日后冈村宁次总结失败原因,有许多条,有一条是步子大了,崴了脚。一条是他们国民道德的沦丧。他的潜台词是,如果不改初衷,吃准东亚,深耕已占领地区如满洲。不急功冒进。也不至于失败如此之惨烈。甚至,还有成功之可能。我感兴趣的问题是,如果区域的战斗不成为世界大战。那么亚洲局势的演变会成什么样的。中国人的心态又将如何。又比如汪精卫,他到底想的是什么?
民族主义在中国,确实只是一种情绪。也显然无法上升到国策地步。以中国实用之精神,比如道家为里,儒家为用。民族主义其表,天下精神其态度。再以庸众眼光看天下精神,也无非去他妈的谁来做老大,过好自己的日子就成。对于此点,有识之士应该心知肚明。但还是以民族主义号召动员。凡事一旦成为集体的意志,便成不可阻挡之势,至于去向何方,管他呢。
三
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的差异何在,至少前者表现出自保,而后者更有攻击性。但实际看来,两者间殊途同归的东西太多。泰戈尔讲,民族主义是讲究实用和功利的,是一种追逐功利和浮躁的现代性心理。他讲讲究民族主义的社会是没有长远目标的,恰恰相反,其本身就是目的所在。短期内,民族主义确实能激发出较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但一旦激发生产力的效果减弱,为了维系下去,也必然显出攻击性。以此转移民众的目标。此类案列,实在太多,也无需举例。
民族主义最大的功效是形成和促进爱国主义。书中有专门的章节去议论其中的区分。这节,无论你叙述和思考的如何理智客观,都无法说服大部分所谓爱国的群众。当然,某种主义应当放入某种时代中去议论。比如我们曾经认为资本家与劳工的矛盾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更加激烈。但我们当时确实没有想到,我们人类的生产力可以发展到什么地步。事实上,这种矛盾已经有了相当充分的调和。当科技发展,世界的距离越来越小的时候,当我们觉得世界大同已成必然的趋势。但近些年的情况表明,事实上,美好永远是想象的动力,而现实绝非美好这么简单。就好比一个人所有 的物欲被满足的时候,只会产生更大的空虚。所以当各国间的分歧越来越明显的时候,经济衰退,也许将会给下一次的世界性动乱带来驱动力。对于前途一旦感到悲观,出于自保的本能,就必然要抓住同类中的大多数,所以民族主义有其存在的必然,甚至大行其道。人类彼此间越来越清晰的规矩和边界,给世界带来秩序的同时,也不同的人类圈定在更为坚固的组织当中。当然,科技助长这一趋势。我们理解的词汇叫做社群。他与民族这种因为血脉,身体特征等先天性因素的社会有着异曲同工的组织理由。但这不是这本书讨论的要点,也不是我想此文可以说清楚的东西。
民族主义是历史,社会的积累,是解决纠纷时候可以上溯的渊源,但应该不是未来。又联想到一点,便是与孙中山提出的“五族共和”的概念又有所提升,便是新中国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将分散的各个点面又全部纳入大一统中。以期达到和睦一家人的夙愿。但近观这几年事态之发展,最让人痛心和恐惧的还是族群离心的局面。这时候读到徐迅先生《民族主义》一书,应该说,极为及时。
当然读书不为求知,读书只为感触。散乱思考,不成文章,但自得其乐。
徐迅先生的《民族主义》是本欲言又止的书,至少,我不能从中看出那种置以与否的快意。当然,这类偏学术的著作,必须要秉持客观冷静的的态度。对于肤浅如我的读者,则要一个干脆的答案,民族主义到底好不好。
我小时候是听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长大的,每天晨读前总要唱国歌一遍,即便是滥竽充数,也算养成了将歌词烂熟于心的结果。我们小时候的教育,也是我们这个民族饱受压迫,尤其在近代的时候。那时候稍微读点历史,又发现,我们无时不在被压迫和反抗的过程中,比如早前的汉高祖被匈奴围在白马,南北朝的五胡乱华,后来杨家将抗辽,岳家军抗金,文天祥抗元,乃至袁崇焕抗满。以那时候的角度,太平天国分明就是民族革命。
后来,看到媒体引发的关于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的讨论。因为当年不共戴天的宋与金,今天是一家人,宋金的战斗也就成了内战,成了人民的内部矛盾。如果放入大历史中去看,这样的论述无疑又有些小家子气。古代的中国人其实没有国家概念,而是心怀天下,我即天下。这点书中也专门提到,说中国过去秉持的是一种世界主义,是以我便是世界的心态去看待分分合合。曾经中国的知识分子,可以坦然的看待亡国,所谓亡国,无非亡一姓而已。
知识分子心中的天下,则另有定义。所以新朝代建立,管他是草莽还是夷狄,是逆臣还是强寇,只要开科取士,提供工作岗位,便欣然争先恐后的竞聘上岗去了。这时候,有人举起双拳说我们汉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发出吼声吧。说真的,这样的人是有,但是不多,不是主流。人民安居乐业就好,就不管皇帝是不是扎着小辫子。民族主义在中国一直不大说的通。我后来也想,之所以说不通,便是一国之概念实在太小,装不下中国人的宏大格局。民族概念像一个小碗。过于物态化,所以在当时的乱世很容易被打碎。历史上,被灭族的民族确实多不胜数。唯独像中国这样的农耕文明,说农耕文明也就基本代表我们是个武力并不发达的民族。但我们依旧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生存了下来,在乱世中苟活。这还不是我们的胜利,我们的胜利是后来有那样广阔的国土,那么多的人民。成为这个世界中不可忽视的一极。说白了,这绝非民族主义的胜利。
东方文明遇见西方文明的时候,根本就是鸡同鸭讲的局面,冲撞不可避免。结果是西风压倒东风。中国所谓的近代化过程,也就是西方化的过程。西方化的结果,不尽人意。但民族主义这件东西,却有甚嚣尘上的味道。
二
书中的原话:“民族主义可以是一种情绪,是关于国家的政治原则,是建立民族政权的指导思想,是关于民族的一种理想,是一种历史运动,是个体归属感的需求。”当然,“每一种定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强调民族主义的某一特征,每一种理论都有其所观照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隐含着特定的目的,甚至有着非常强烈的价值立场。”
当中国人从不断的失败中总结陈词,总把事情引入特定的斗争逻辑当中,一切失败的民族,都会有此感知,便是从挫折当中开始激烈的愤怒。所谓自强,无非是要比他人强,所谓目标,无非雪耻。团结成了裹挟,众志成城成单一的强势意志。其实民族主义最典型的例子便如一战中失败的德意志民族。他们险些成功,但同样的模式引入中国。却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的效果。历史上不乏排外的情绪,但总是先向自己人动手。恨汉奸恨疑似汉奸都甚于恨侵略者。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排外运动无过于义和团。当是时的情景,无疑是一个群众的狂欢,巫术冠冕堂皇的大行其道,光天化日的杀戮肆无忌惮。目标也有,纲领也不缺,斗争目标也很明确。但却严重无组织性。整个局面是一场溃散和丧乱。国家很快被侵略者击溃。在这个国家的南方,一群拥兵自重的大臣们罕见的表示出与中央并不一条心的态度。后来我们评价为这些有为人物的清醒,但往深入想,意味深长。民族主义并非当时民众的共同诉求,几十年后,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也成了民族革命的对象。所谓除鞑虏,恢复中华
后来的抗日运动,既可以说可歌可泣,也可以说,一样有大量的不堪。比如数以百万计的伪军。侵华日军的头目冈村宁次讲,日本人的目标其实是振兴东亚,解放人类。那会所有沦陷区的宣传口号为:大东亚共荣。某种程度,与历史上中国人心态是合拍的,我们心怀是天下,日人紧赶慢赶,总算心怀天下的一角。日后冈村宁次总结失败原因,有许多条,有一条是步子大了,崴了脚。一条是他们国民道德的沦丧。他的潜台词是,如果不改初衷,吃准东亚,深耕已占领地区如满洲。不急功冒进。也不至于失败如此之惨烈。甚至,还有成功之可能。我感兴趣的问题是,如果区域的战斗不成为世界大战。那么亚洲局势的演变会成什么样的。中国人的心态又将如何。又比如汪精卫,他到底想的是什么?
民族主义在中国,确实只是一种情绪。也显然无法上升到国策地步。以中国实用之精神,比如道家为里,儒家为用。民族主义其表,天下精神其态度。再以庸众眼光看天下精神,也无非去他妈的谁来做老大,过好自己的日子就成。对于此点,有识之士应该心知肚明。但还是以民族主义号召动员。凡事一旦成为集体的意志,便成不可阻挡之势,至于去向何方,管他呢。
三
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的差异何在,至少前者表现出自保,而后者更有攻击性。但实际看来,两者间殊途同归的东西太多。泰戈尔讲,民族主义是讲究实用和功利的,是一种追逐功利和浮躁的现代性心理。他讲讲究民族主义的社会是没有长远目标的,恰恰相反,其本身就是目的所在。短期内,民族主义确实能激发出较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但一旦激发生产力的效果减弱,为了维系下去,也必然显出攻击性。以此转移民众的目标。此类案列,实在太多,也无需举例。
民族主义最大的功效是形成和促进爱国主义。书中有专门的章节去议论其中的区分。这节,无论你叙述和思考的如何理智客观,都无法说服大部分所谓爱国的群众。当然,某种主义应当放入某种时代中去议论。比如我们曾经认为资本家与劳工的矛盾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更加激烈。但我们当时确实没有想到,我们人类的生产力可以发展到什么地步。事实上,这种矛盾已经有了相当充分的调和。当科技发展,世界的距离越来越小的时候,当我们觉得世界大同已成必然的趋势。但近些年的情况表明,事实上,美好永远是想象的动力,而现实绝非美好这么简单。就好比一个人所有 的物欲被满足的时候,只会产生更大的空虚。所以当各国间的分歧越来越明显的时候,经济衰退,也许将会给下一次的世界性动乱带来驱动力。对于前途一旦感到悲观,出于自保的本能,就必然要抓住同类中的大多数,所以民族主义有其存在的必然,甚至大行其道。人类彼此间越来越清晰的规矩和边界,给世界带来秩序的同时,也不同的人类圈定在更为坚固的组织当中。当然,科技助长这一趋势。我们理解的词汇叫做社群。他与民族这种因为血脉,身体特征等先天性因素的社会有着异曲同工的组织理由。但这不是这本书讨论的要点,也不是我想此文可以说清楚的东西。
民族主义是历史,社会的积累,是解决纠纷时候可以上溯的渊源,但应该不是未来。又联想到一点,便是与孙中山提出的“五族共和”的概念又有所提升,便是新中国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将分散的各个点面又全部纳入大一统中。以期达到和睦一家人的夙愿。但近观这几年事态之发展,最让人痛心和恐惧的还是族群离心的局面。这时候读到徐迅先生《民族主义》一书,应该说,极为及时。
当然读书不为求知,读书只为感触。散乱思考,不成文章,但自得其乐。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