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ttgenstein《哲学研究(1953)》小摘要

【按语:通读了一遍,但基本上只对前60页有感:后面很多内容是维氏零乱的思考,虽然可以理解为对作为生活形式的语言现象的具体分析,但仍缺乏像前面部分那样的聚焦的主题或者回答前面的论点所导致的某些亟待回答的问题(当然,也或许是我没太搞懂。)
《哲学研究》可看做是对《逻辑哲学论》的颠覆性继承:继承之处在于仍旧讨论语言的问题,接续了《逻辑哲学论》中从事实向命题的等价迁移;颠覆性在于,《哲学研究》放弃了早期的逻辑理想语言,转向粗糙的、(源自)经验的自然语言:因此维特根斯坦批评语言-事物对应的图像论、提出了语言游戏说、语言作为生活形式、语言的家族类似、语言用途论等观念。总而言之,将语言还原为日常生活及其形式,而所有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尽是误入歧途之病,这哲学就是要让人回到日常生活。让我最遗憾的是:维特根斯坦似乎并未回答逻辑与经验的关系问题,虽然否弃先验逻辑似乎可以说是维特根斯坦可以合理的结论。但由于维特根斯坦并未有回答逻辑和心理现象在其语言游戏中的位置问题,后半部分的具体探讨似乎仍然未完全摆脱传统的逻辑-心理论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类似的语言游戏说与尼采、德里达等人的反形而上学观念具有类似的概念原型,因此符合普遍的后现代潮流。就我个人而言,并不是很喜欢维特根斯坦:他对语言的透彻洞察或许是语言哲学的源泉,但在早期《逻辑哲学论》中所做出的从事实向语言的等价迁移,在我的理解中似乎是一种有欠解释的逃离或放逐:逃离形而上学、逃离诗意和历史、逃离传统和神圣。虽然维特根斯坦做到了真诚,但这是一个没有故乡、关锁在语言之中的世界——固然这一切能得到经验论和技术化精神的支持,甚至是后者的宿命。】
一开始,维特根斯坦引述了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一段话作为语言的图像论的代表。(1)这种图像论比较原始,连Augustine自己也不完全局限其上。(2-3)这种图像论可算是指物定义(ostensive definition)。(6)
而维特根斯坦则说语言的使用可称为“语言游戏”。【 Wittgenstein《哲学研究(1953)》,陈嘉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页7,下同】相似的语词有不同的功能,“我们的语言可以被看作是一座老城。…想象一种语言就叫做想象一种生活方式。”【10】句子的意思在于其使用,其种类无数,与使用相应;语言游戏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15】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可谓是对自己早期《逻辑哲学论》中的图像论的自我批评。【16】 指物定义仅仅是一种特定的语言游戏。【17】那种名称-物的图像论是一种有关命名的偶像崇拜活动。维特根斯坦将这种图像论追溯到了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中的苏格拉底的观念:名称标示基本元素,“语言的本质是名称的编织。”【26】因此,维特根斯坦的攻击是相当深远的。但事实上,接下来,很大部分是对语言(语词、句子、意谓)的繁琐考察:“从近处考察这些事情。”【31】
将经典的“X存在”解释为:“它就不是关于X的命题,而是关于我们的语言使用的命题。”【34】如“我们真正想要的只是把‘红色存在’看做‘{红色}一词具有含义’这样一个命题。”【34】攻击了名称的实在。
那么语言游戏或语言的本质何在呢?语言的不同方式“具有亲缘关系。”【37】构成相似的网络,“各种‘游戏’构成了一个家族。”【38】游戏是边缘模糊的、非封闭的。撇弃理想语言。【45】
一个重要问题,那Logic的位置如何呢?向来logic是经验的基础,是世界的先验秩序。但我没读出维特根斯坦对这个问题的详细解释,似乎他倾向于否定掉逻辑的先验位置,但不直接or形式地讨论之。维特根斯坦将目标对准图像论,并否弃了理想,“我们需要摩擦。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54】语言不具有形式的统一性,“而是或多或少具有亲缘的家族。”【54】
而“哲学是针对借助我们的语言来蛊惑我们的智性所做的斗争。”【55】图像论囚禁我们;曲解语言的形式产生的问题在深处搅扰我们,因此,“我们把语词从形而上学的用法重新带回到日常用法。”【56】要摧毁那些形而上学的纸房子。【57】揭示那些撞上语言的界限撞出的肿块。哲学的用途“只能描述语言的用法。”【58】(传统的)“哲学问题应当完全消失。”【60】哲学是一种治疗法。【60,106】
由此有含义的两种标准:图像和用法。维特根斯坦接下来分析了诸多语言使用现象,辩护后者(用法论或语言的工具论)。如reading(阅读)这一家族。遵循规则也是一种实践。一个重点是批评私人语言或私人感觉:语言要有很多的系统准备,才使得单纯的命名具有意义,需要语言游戏。对象不是语言游戏的一部分。【117】语言的用法也不单一。私人讲话的标准是公共话语:“一个人对自己讲话,这事的标准是他对我们所说的东西以及他的其他行为。”【128】我们不是分析现象,而是分析概念,分析语词的应用。【138】“语言是一种工具,它的各种概念是一些工具。”【179】
第二部分仍在继续具体的语言分析。譬如hope的诸多现象是在复杂的生活形式中产生的。【209】
江绪林 2015年3月13日星期五
《哲学研究》可看做是对《逻辑哲学论》的颠覆性继承:继承之处在于仍旧讨论语言的问题,接续了《逻辑哲学论》中从事实向命题的等价迁移;颠覆性在于,《哲学研究》放弃了早期的逻辑理想语言,转向粗糙的、(源自)经验的自然语言:因此维特根斯坦批评语言-事物对应的图像论、提出了语言游戏说、语言作为生活形式、语言的家族类似、语言用途论等观念。总而言之,将语言还原为日常生活及其形式,而所有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尽是误入歧途之病,这哲学就是要让人回到日常生活。让我最遗憾的是:维特根斯坦似乎并未回答逻辑与经验的关系问题,虽然否弃先验逻辑似乎可以说是维特根斯坦可以合理的结论。但由于维特根斯坦并未有回答逻辑和心理现象在其语言游戏中的位置问题,后半部分的具体探讨似乎仍然未完全摆脱传统的逻辑-心理论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类似的语言游戏说与尼采、德里达等人的反形而上学观念具有类似的概念原型,因此符合普遍的后现代潮流。就我个人而言,并不是很喜欢维特根斯坦:他对语言的透彻洞察或许是语言哲学的源泉,但在早期《逻辑哲学论》中所做出的从事实向语言的等价迁移,在我的理解中似乎是一种有欠解释的逃离或放逐:逃离形而上学、逃离诗意和历史、逃离传统和神圣。虽然维特根斯坦做到了真诚,但这是一个没有故乡、关锁在语言之中的世界——固然这一切能得到经验论和技术化精神的支持,甚至是后者的宿命。】
一开始,维特根斯坦引述了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一段话作为语言的图像论的代表。(1)这种图像论比较原始,连Augustine自己也不完全局限其上。(2-3)这种图像论可算是指物定义(ostensive definition)。(6)
而维特根斯坦则说语言的使用可称为“语言游戏”。【 Wittgenstein《哲学研究(1953)》,陈嘉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页7,下同】相似的语词有不同的功能,“我们的语言可以被看作是一座老城。…想象一种语言就叫做想象一种生活方式。”【10】句子的意思在于其使用,其种类无数,与使用相应;语言游戏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15】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可谓是对自己早期《逻辑哲学论》中的图像论的自我批评。【16】 指物定义仅仅是一种特定的语言游戏。【17】那种名称-物的图像论是一种有关命名的偶像崇拜活动。维特根斯坦将这种图像论追溯到了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中的苏格拉底的观念:名称标示基本元素,“语言的本质是名称的编织。”【26】因此,维特根斯坦的攻击是相当深远的。但事实上,接下来,很大部分是对语言(语词、句子、意谓)的繁琐考察:“从近处考察这些事情。”【31】
将经典的“X存在”解释为:“它就不是关于X的命题,而是关于我们的语言使用的命题。”【34】如“我们真正想要的只是把‘红色存在’看做‘{红色}一词具有含义’这样一个命题。”【34】攻击了名称的实在。
那么语言游戏或语言的本质何在呢?语言的不同方式“具有亲缘关系。”【37】构成相似的网络,“各种‘游戏’构成了一个家族。”【38】游戏是边缘模糊的、非封闭的。撇弃理想语言。【45】
一个重要问题,那Logic的位置如何呢?向来logic是经验的基础,是世界的先验秩序。但我没读出维特根斯坦对这个问题的详细解释,似乎他倾向于否定掉逻辑的先验位置,但不直接or形式地讨论之。维特根斯坦将目标对准图像论,并否弃了理想,“我们需要摩擦。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54】语言不具有形式的统一性,“而是或多或少具有亲缘的家族。”【54】
而“哲学是针对借助我们的语言来蛊惑我们的智性所做的斗争。”【55】图像论囚禁我们;曲解语言的形式产生的问题在深处搅扰我们,因此,“我们把语词从形而上学的用法重新带回到日常用法。”【56】要摧毁那些形而上学的纸房子。【57】揭示那些撞上语言的界限撞出的肿块。哲学的用途“只能描述语言的用法。”【58】(传统的)“哲学问题应当完全消失。”【60】哲学是一种治疗法。【60,106】
由此有含义的两种标准:图像和用法。维特根斯坦接下来分析了诸多语言使用现象,辩护后者(用法论或语言的工具论)。如reading(阅读)这一家族。遵循规则也是一种实践。一个重点是批评私人语言或私人感觉:语言要有很多的系统准备,才使得单纯的命名具有意义,需要语言游戏。对象不是语言游戏的一部分。【117】语言的用法也不单一。私人讲话的标准是公共话语:“一个人对自己讲话,这事的标准是他对我们所说的东西以及他的其他行为。”【128】我们不是分析现象,而是分析概念,分析语词的应用。【138】“语言是一种工具,它的各种概念是一些工具。”【179】
第二部分仍在继续具体的语言分析。譬如hope的诸多现象是在复杂的生活形式中产生的。【209】
江绪林 2015年3月13日星期五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