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与温柔

《抚顺故事集》,小开本,硬壳精装,手感良好。
它大概有十几个故事,你可以从任何一个故事开始看起,事实上我就从来没遵循过书的顺序,有一回我看到一个故事的结尾才发现,我以前看过这个故事。
这是本适合一个人吃饭的时候带到餐馆去读的书。带本书出去吃饭是件挺朴素的事情,现在的人们很少做。但这本书就是能让你想起好些挺朴素又不时髦的事。比如说像朗读课文一样朗读其中的故事。书里的句子很适合朗读,可能是因为句子都较短,语调也平稳,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气氛。这本书还适合练字,能让你心安理得地随意找些句子抄在纸上。我确实抄了个开头,我上一次练字,还是在读初中时在抄《论雷峰塔是怎么倒掉的》。
书里有一群人,和一个地方——辽宁抚顺,以及一个可能是从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末期的时间段。因为从来没有到过抚顺,合上这本书之后,我觉得那儿的天气可能晴冽,空气里有煤烟味,白杨树的叶子一掉光,整个天空就暗沉沉的。书里有一群角色各异的人,诗人,师傅,赵工,或者姥爷,奶奶,妹妹,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但如果仔细比较,却也没有那么不同。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他们只可能在小说里出现一次,如果不是赵松,一定不会有人再把他们写进故事里了。
“因为这些充气橡胶坝,在水不多的时候,你几乎看不出河是在流动的,那些灰亮的水面是在太过平滑了。”这是赵松在写浑河,但也像在写十几或者二十几年间的抚顺。日子只有在顺着回忆的甬道看过去的时候,才能察觉其中的变化。有一些尽力把自己活成一个故事的人,比如特别想做诗人的诗人,或者特别想做浪子的萧叔,也有从来没想过要成为故事的人,比如奶奶,或者老赵。但在书里,大家都用掉了一辈子的时间来成为自己的故事。这是一种十分老派的时间观,在这里它还在意一天中太阳阴影的位移,在意一生中无所事事的孤独。
在各种各样的故事里,我最喜欢的是一类家族故事。书里的老人们,他们经历过饥荒、战乱、迁徙、家庭失和,甚至吊诡的血缘关系。他们对于过去的说法扑朔迷离又波澜不惊,在《爷爷》这个故事里,爷爷一开始是抗战英雄,后来据说只是个小摊贩,从老一辈儿那里继承来了几套军衣和几枚弹壳。他和奶奶的关系在亲戚的口中也莫衷一是,几经离别,但最后随着他的去世,一切都归于平静。历史感沉积在普通人日复一日与时间对峙中,渐渐让人失去耐心,它们显得陌生,无足轻重,与现实毫无关系。但对那些耐心打捞的人来说,世界仍然是统一的,从未断裂的合集,尽管你很难弄明白事实究竟是什么。
在相似的语调下,十几个故事中的人物经常相互串场,而抚顺就存在与这样来来回回的空间感里。在故事与故事之间,书里插入了关于抚顺地理景物描写的小片段。这些片段像是寥寥几笔的绘画背景,也像是把故事固定在某个时空的图标。片段大多写的疏阔,浑河、北山、八大烟囱,仿佛恒定与此,但读完之后你会发现,相比而言,那些凝固在故事里的人才是抚顺不变的部分,而景物与山河,都只是关于某一种幼年记忆的描绘,就像它们的名字一样,属于一个旧的时代。
故事里的每个人物都和作者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当一个写作者越过记忆的层层暗影找到另一个时空里的小男孩,或者少年的时候,你的确不能要求他向听故事的人保证什么。陆超,金姐,萧叔,师傅,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有时候像是在写作者的笔下度过一生,有时候又仅仅像是保存在记忆里的一瞬。在《抚顺故事集》中,每个主人公都自带一种恒常的性格或者命运,而那个从来没有成为主人公的自我却时常变化。最终自我来到记忆的末端,混合着气息、影像、茂密的树冠和寒冷玻璃上的窗花,潜入与每个人的对话之中,而这是否涉及虚构已经不太重要了,它成为了小说家独有的特权。
书里的文字自始至终冷静而朴素,有着自我审视般的克制,又有克制之后的自如。你经常能碰上一个冷峻的开头,例如,“经过耐火厂西侧的铁道口,往北走,二十几分钟后,就能看到几块稻田间的那一片水。”或者,“他光着头,待在那里,凝固在那个黑色的木制镜框里,表情有些肃穆,嘴角略微下垂。”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面临一个艰难的故事,因为接下来,在种种细腻的诉诸感官的描述中,你将被带入一种身临其境的缓慢与温柔。事实上,克制与温柔是书中文字的两种力量,它们奇妙的相互作用。而自始至终,这些都没能掩盖住写作者对于讲故事这件事本身的热情。有时候,文字会带你走向一种意识漫游,当你就快要被放大的细节所淹没的时候,写作者讲述故事的节奏便又适时浮上水面。这更像是一种在经过长期训练之后,与故事本身达成的某种自由的关系。它们在书中发生的自然而然。
每个真正热爱讲故事与听故事的人,都像是口袋里有了几枚叮当响的硬币,就满心欢喜的流浪汉。如今我们假装热爱一切,因为愿意耐心讲个好故事的人越来越少。而《抚顺故事集》这本书,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用一种朴素的耐心与愿望,满足我们这种口袋见底的人。
它大概有十几个故事,你可以从任何一个故事开始看起,事实上我就从来没遵循过书的顺序,有一回我看到一个故事的结尾才发现,我以前看过这个故事。
这是本适合一个人吃饭的时候带到餐馆去读的书。带本书出去吃饭是件挺朴素的事情,现在的人们很少做。但这本书就是能让你想起好些挺朴素又不时髦的事。比如说像朗读课文一样朗读其中的故事。书里的句子很适合朗读,可能是因为句子都较短,语调也平稳,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气氛。这本书还适合练字,能让你心安理得地随意找些句子抄在纸上。我确实抄了个开头,我上一次练字,还是在读初中时在抄《论雷峰塔是怎么倒掉的》。
书里有一群人,和一个地方——辽宁抚顺,以及一个可能是从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末期的时间段。因为从来没有到过抚顺,合上这本书之后,我觉得那儿的天气可能晴冽,空气里有煤烟味,白杨树的叶子一掉光,整个天空就暗沉沉的。书里有一群角色各异的人,诗人,师傅,赵工,或者姥爷,奶奶,妹妹,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但如果仔细比较,却也没有那么不同。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他们只可能在小说里出现一次,如果不是赵松,一定不会有人再把他们写进故事里了。
“因为这些充气橡胶坝,在水不多的时候,你几乎看不出河是在流动的,那些灰亮的水面是在太过平滑了。”这是赵松在写浑河,但也像在写十几或者二十几年间的抚顺。日子只有在顺着回忆的甬道看过去的时候,才能察觉其中的变化。有一些尽力把自己活成一个故事的人,比如特别想做诗人的诗人,或者特别想做浪子的萧叔,也有从来没想过要成为故事的人,比如奶奶,或者老赵。但在书里,大家都用掉了一辈子的时间来成为自己的故事。这是一种十分老派的时间观,在这里它还在意一天中太阳阴影的位移,在意一生中无所事事的孤独。
在各种各样的故事里,我最喜欢的是一类家族故事。书里的老人们,他们经历过饥荒、战乱、迁徙、家庭失和,甚至吊诡的血缘关系。他们对于过去的说法扑朔迷离又波澜不惊,在《爷爷》这个故事里,爷爷一开始是抗战英雄,后来据说只是个小摊贩,从老一辈儿那里继承来了几套军衣和几枚弹壳。他和奶奶的关系在亲戚的口中也莫衷一是,几经离别,但最后随着他的去世,一切都归于平静。历史感沉积在普通人日复一日与时间对峙中,渐渐让人失去耐心,它们显得陌生,无足轻重,与现实毫无关系。但对那些耐心打捞的人来说,世界仍然是统一的,从未断裂的合集,尽管你很难弄明白事实究竟是什么。
在相似的语调下,十几个故事中的人物经常相互串场,而抚顺就存在与这样来来回回的空间感里。在故事与故事之间,书里插入了关于抚顺地理景物描写的小片段。这些片段像是寥寥几笔的绘画背景,也像是把故事固定在某个时空的图标。片段大多写的疏阔,浑河、北山、八大烟囱,仿佛恒定与此,但读完之后你会发现,相比而言,那些凝固在故事里的人才是抚顺不变的部分,而景物与山河,都只是关于某一种幼年记忆的描绘,就像它们的名字一样,属于一个旧的时代。
故事里的每个人物都和作者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当一个写作者越过记忆的层层暗影找到另一个时空里的小男孩,或者少年的时候,你的确不能要求他向听故事的人保证什么。陆超,金姐,萧叔,师傅,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有时候像是在写作者的笔下度过一生,有时候又仅仅像是保存在记忆里的一瞬。在《抚顺故事集》中,每个主人公都自带一种恒常的性格或者命运,而那个从来没有成为主人公的自我却时常变化。最终自我来到记忆的末端,混合着气息、影像、茂密的树冠和寒冷玻璃上的窗花,潜入与每个人的对话之中,而这是否涉及虚构已经不太重要了,它成为了小说家独有的特权。
书里的文字自始至终冷静而朴素,有着自我审视般的克制,又有克制之后的自如。你经常能碰上一个冷峻的开头,例如,“经过耐火厂西侧的铁道口,往北走,二十几分钟后,就能看到几块稻田间的那一片水。”或者,“他光着头,待在那里,凝固在那个黑色的木制镜框里,表情有些肃穆,嘴角略微下垂。”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面临一个艰难的故事,因为接下来,在种种细腻的诉诸感官的描述中,你将被带入一种身临其境的缓慢与温柔。事实上,克制与温柔是书中文字的两种力量,它们奇妙的相互作用。而自始至终,这些都没能掩盖住写作者对于讲故事这件事本身的热情。有时候,文字会带你走向一种意识漫游,当你就快要被放大的细节所淹没的时候,写作者讲述故事的节奏便又适时浮上水面。这更像是一种在经过长期训练之后,与故事本身达成的某种自由的关系。它们在书中发生的自然而然。
每个真正热爱讲故事与听故事的人,都像是口袋里有了几枚叮当响的硬币,就满心欢喜的流浪汉。如今我们假装热爱一切,因为愿意耐心讲个好故事的人越来越少。而《抚顺故事集》这本书,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用一种朴素的耐心与愿望,满足我们这种口袋见底的人。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