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不容易

今天要加一个读书群,要推荐一本喜欢的书附带理由,而我这本书刚好还没有写书评,写了权且作为推荐。
其实这两年看的书不少,经典却不多,喜欢的不少,能拿出来推荐的却不多。也是从14年才开始稍微了解一些历史普及,从《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到《明朝那些事儿》到《万历十五年》,再到《李鸿章传》、《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以及《重说中国近代史》,包括重温了一遍《走向共和》,还有打算更系统的看明清历史。列这些书是想说,自己也只是读了一些普及型读物,并未去深究。觉得自己仅仅对一些史实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政治制度却一窍不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没有从中看出系统和规律;自然,若是能够将整个历史完整的啃下来,自己去从中追根溯源,找到那种规律的感觉应该更美妙。但对于普通的文史哲爱好者来说,先读前人的梳理和总结可以事半功倍的建立概念,并培养更浓厚的兴趣让自己去自己继续挖掘。当然更重要的是学会客观理性的去认识自己生存的国家、制度,了解自己。而钱穆老先生的这本演讲集就很好的起到了这个作用。
这本书从政府组织、考试、经济、兵役制度等方面对汉、唐、宋、明、清几个重要朝代的发展脉络做出了梳理,从中也可以发现一些规律,但更重要的是,从历史中学会更客观的自我评价和认知。首先,中央集权地方无权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其次,中国社会的平民化越来越明显,从最开始的爵位世袭到后来的名门望族直至最后谁都可以通过科考入仕,这一方面带来了平民化,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力量分散,所以近代革命才尤其困难。而辛亥革命以来的自我否定又矫枉过正,认为一切传统的便都是糟粕,一切革命前存在的东西便都是“封建专制”,而大家关于“封建”的认知又实在有失偏颇。
这最后一条告诫切勿“矫枉过正”是我真正喜欢和欣赏的,读书并不是为了记住某一具体的知识点,比如知道三公九卿分别是什么,抑或是“左右仆射”分别做什么,每项具体的田税制度是如何安排,这些重要,也自有很多学者去研究发现,但这些都不是我们读书的目的。
读书更重要的目的是让自己能够以更加多元的视角去审视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学会站在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评价当时的制度,而不是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去评价当时的制度,这样做便有失偏颇。“我们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这正如一个壮年人,不要睡摇篮,便认为睡摇篮是要不得的事。但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
这一点在我们评价别人的时候也同样有效,想起来《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的那句,“你在评论他人的时候,要记住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这样优越的条件。”最后这句其实夹带私货的,因为今天刚进一个读书群就发现了里面在大肆争论,甚至包含了一定程度的互相攻击。我以为读书便是能让人学会不武断,更温和的同他人交流。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不易,每个人也都有每个人的不易。
其实这两年看的书不少,经典却不多,喜欢的不少,能拿出来推荐的却不多。也是从14年才开始稍微了解一些历史普及,从《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到《明朝那些事儿》到《万历十五年》,再到《李鸿章传》、《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以及《重说中国近代史》,包括重温了一遍《走向共和》,还有打算更系统的看明清历史。列这些书是想说,自己也只是读了一些普及型读物,并未去深究。觉得自己仅仅对一些史实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政治制度却一窍不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没有从中看出系统和规律;自然,若是能够将整个历史完整的啃下来,自己去从中追根溯源,找到那种规律的感觉应该更美妙。但对于普通的文史哲爱好者来说,先读前人的梳理和总结可以事半功倍的建立概念,并培养更浓厚的兴趣让自己去自己继续挖掘。当然更重要的是学会客观理性的去认识自己生存的国家、制度,了解自己。而钱穆老先生的这本演讲集就很好的起到了这个作用。
这本书从政府组织、考试、经济、兵役制度等方面对汉、唐、宋、明、清几个重要朝代的发展脉络做出了梳理,从中也可以发现一些规律,但更重要的是,从历史中学会更客观的自我评价和认知。首先,中央集权地方无权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其次,中国社会的平民化越来越明显,从最开始的爵位世袭到后来的名门望族直至最后谁都可以通过科考入仕,这一方面带来了平民化,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力量分散,所以近代革命才尤其困难。而辛亥革命以来的自我否定又矫枉过正,认为一切传统的便都是糟粕,一切革命前存在的东西便都是“封建专制”,而大家关于“封建”的认知又实在有失偏颇。
这最后一条告诫切勿“矫枉过正”是我真正喜欢和欣赏的,读书并不是为了记住某一具体的知识点,比如知道三公九卿分别是什么,抑或是“左右仆射”分别做什么,每项具体的田税制度是如何安排,这些重要,也自有很多学者去研究发现,但这些都不是我们读书的目的。
读书更重要的目的是让自己能够以更加多元的视角去审视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学会站在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评价当时的制度,而不是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去评价当时的制度,这样做便有失偏颇。“我们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这正如一个壮年人,不要睡摇篮,便认为睡摇篮是要不得的事。但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
这一点在我们评价别人的时候也同样有效,想起来《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的那句,“你在评论他人的时候,要记住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这样优越的条件。”最后这句其实夹带私货的,因为今天刚进一个读书群就发现了里面在大肆争论,甚至包含了一定程度的互相攻击。我以为读书便是能让人学会不武断,更温和的同他人交流。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不易,每个人也都有每个人的不易。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