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熟了 无人来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品发表于1939年,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 三十年的药才能解三十年的毒。这话虽然没什么道理,听起来却有些意味,简直让我不能再赞同了。 印象中也是有过几次突击式看书的,有几次甚至是一天翻完了二百页左右的书,我知道一天二百页的翻书量算不上什么,可是看书就不同了。欲速则不达,看书求的不是快,我的目的不是看完一本书,而是如流水般的静静的从书中流过,我要的是那一段时光。全书五百页,总共看了四天,前两天每天一百多页,第三天七十页左右,第四天二百多页。其实是不快的,可又觉得太快了,没来的思考便过去了,想必是我太不认真了。 我喜欢这样的书,这样的情节,这样的作者,真实的无处可躲,接地气。上流社会的名与利实在让人心生厌倦,而普通民众的疾苦又少有人问津,作家难道是为了记录上层的流言蜚语而生?难道广大的读者会在乎某某将军今天怎样怎样,某某公爵今天又和谁有绯闻,某某今天怎样怎样?难道我的思考仅限于此?所以我们可以想一点别的,在最卑微处,看到世界的光。“你如果遇到困难或者受了委屈,你就找穷人去,除了穷人,谁也帮不了你的忙。” 当乔德一家离开家乡,驶上去往加利福尼亚的公路时他们脑海中抱有的是过于理想式的情怀,然而一路上的听闻并没有打消他们的念头,即使到了加州,他们也并未被残酷的现实打到,他们仍在艰难的世道中找寻出路。在驶往加州的公路上,他们遇到威尔逊 一家,埋葬了爷爷,送走了奶奶,诺亚选择过自己的生活,顺着河流走了。到了加州,到了不是朝思梦想的富饶国度而是胡佛村,凯西被捕,没有食物,没有钱,更甚者凯西被杀,汤姆接着杀了警察被迫逃难,又遭遇暴雨侵袭,失去所有,一家人再也看不到生的希望。读到结尾处我总在质疑是不是作者草草收笔而待续篇?可是想想还有什么必要写下去呢?难道要告诉我们他们全都死光,连个挖墓人都不剩下?他们终究是要死的,加州的冬天,没有食物,没有房子,没有工作,一无所有。他们终于绝望了吧! 人物的刻画比起同类题材的小说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和智慧。尤其是乔德太太,也许在我们读者眼中,乔德太太没有文化,只是典型的农家主妇,可是我们看到的却又不仅是一个只懂得照顾家人饮食起居的村妇形象,在家庭面临选择前,她以一己之力捍卫了家庭的完整性,甚至不惜武力也要保全自己的家庭,或许很多人在这一点上会觉得她有些不可理喻甚至是愚蠢,但我个人相当欣赏。在收容所面临去留时也是乔德太太扛起了家庭的大梁,带着家人走了出去,在采摘园时也是她选择了另觅他处。虽然,我们都知道他们只是一步一步离死亡更近了,可是对于大多数未经历那种岁月的我们,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我们了解吗?除了一步一步的走向绝望他们还有别的办法吗?或许他们不够聪明,不懂的灵活变通,但他们已经尽力而为,尽了一切努力了,他们真的再没有活路了。我无权对他们评价,更无权指责什么,只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对社会的控诉。假如一个人为钱犯罪,那么这个人是有罪的;假如一个人为了面包犯罪,那么没人够资格审判他。在不幸的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整个社会的麻木不仁,是冷漠,是人性的自私。我们口口声声的说着仁义道德,原来都是假话,都是骗人的把戏。说到底我们不过是些假仁假义的玩意。社会是有罪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罪的,社会和我们都是原罪。我们的罪无可救赎,只是尽力在艰难世间找一条能够勉强容身的路,一路走下去,但求问心无愧。 书中的凯西和汤姆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凯西放弃了牧师的理想献身于,献身于理想,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解决民众的生存而不是传统的布道,然而他斗不过现实,被无情的警察以赤党为由杀死了。汤姆听了凯西的讲述,在凯西被杀后杀死了警察最终追随凯西的脚步向现实抗争。作者没有讲述他的下文,因为不必多讲,知道凯西的就够了。幸福从来都不是偶然得来的,她需要我们一步一步的抗争,一分的幸福需要一分的泪水,十分的幸福需要十升的鲜血,我们早该知道的。 比起愤怒的葡萄,我们更应该愤怒的;比起美国的经济萧条,我们更应该愤怒的。他们是经济上的失误和政府的不作为惨死了无数的农户,为我们呢?纯粹的政治和政府的作为使得数以百万乃至千万的人死于无辜。我们注定是不幸的,若有侥幸,必定叫那百万冤魂枉死。不敢正视历史的人是懦夫,那么篡改历史的人叫什么?再黑暗的历史也有见光的那一天。然而时光总是向前流淌,我们面对历史不是为了向谁讨债,我们正视历史时一种诉求,是为了偿还我们的罪。历史是不记仇的,上一代的恩怨应该在上一辈就了结,我们还是新的,我们只做自己。有时想想总觉得自己是个懦夫,毫无作为,不敢为。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