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的世界美在生活中到處都是絢麗的色彩

這本書是學校開券有益2014讀書活動中的一本,爲了那1000塊其實根本用不出去的書卷,當時速讀了10本書,寫了10篇讀後感,活動要求的書中的中文書籍大多都是小說,這本是散文,都是我不太感興趣的內容。西西集其實當時只讀了前面幾篇散文,散文怎麼理解都行,每句話可能都可以挖掘出你想要的含義,所以寫出來兩頁讀後感簡直是閉著眼睛也能干的事情。
今天又在書架上看到了這本書,才又細細讀了起來。
中華書局編輯部一定都是人才,《想幹散文典藏》的出版說明簡直是一篇精美絕倫的介紹文章。“散文,並非動輒百萬言的煌煌巨著,亦非歌頌時代風雷的史詩,而是個人對所見所聞的描繪,對身邊事物人情的感悟,相比起高屋建瓴的作品,散文也許只能算是文學中的小品。雖屬小品,散文卻自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寫散文,作者通常不會有文以載道,主題先行的心態,多屬抒懷遣興,觸景生情之作。唯其如此,在散文中往往更可見到作者的真性情真胸臆,通過他們的眼睛看到一個與我們自身經驗迥異的天地。” 其中還引用了布萊克 (William Blake)的名言“從一顆沙粒看一個世界”。
散文是需要詩一樣的情懷去理解,我做人格測試一直說我并不很適合藝術職業,可我一直想走這條路。“問答”這篇裏面有一句“你問我,愁字的筆劃是多少。我說,我們必須努力把這個字忘記。”…我數了好幾遍,愁字一共13劃。
“店鋪”裏面有一句“…古老的傳統在逐漸消失。是電梯的發明,使這些房子提早老去。”同樣是表達科技使古老文化的傳承出現危機,西西的表述方式獨具一格。
“狒狒”裏面關於讀音的說明,“非非”其實讀音並不一樣呢,平仄不同,是粵語裏面讀音相同么?我小時候也曾經管“狒狒”叫“拂拂”或者“佛佛”,後來才知道叫“沸沸”。
“羊吃草”這篇是標題選用的文章,不明白爲什麽選用這篇,是寓意西西的寫作具有羊吃草一樣堅韌不拔迎難而上的精神嗎?但我讀完至少知道了“烏魯木齊”的意思是“美麗的牧場”,維吾爾族語嗎?
“接異”這個故事提到換頭是“小說裏的一段誌異如此說”,那麼這段誌異是出自哪個小說呢?
下編裏面描寫了八個蘇州園林,我竟然一個都沒有去過,旅遊總是走馬觀花,去了就奔著拙政園、獅子林這樣的景點園林,又不能認真觀察每個亭台水榭設計的獨到之處和其歷史背景,感覺自己兩次去蘇州呆的數周都白呆了。而西西對於一個清暉園裏面的每一個建築都能用數段篇幅描述其樣貌特點並且類比引申,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澳門大學的設計約莫就是參照蘇州園林的虛實結合層次分明的理念設計的,可惜蘇州園林往往是因為空間狹小地方不夠,想要製作景深才這樣設計的,澳大地方那麼大,這種迂迴輾轉的設計方式只能是增加不便,讓許多新同學都要迷路個兩次,順便被各種臺階絆倒一次,增加對校園的“深刻印象”了。
西西稱大觀園為“單身宿舍”,不僅莞爾。她從來不會秀幽默,但有時不經意間流露出的俏皮,讓讀者更加歡喜。還有西西那篇考據古代文化的“從一幀劇照看《赤壁》的室內設計”,真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一幀劇照也能反映出人物性格與相應的古代文化,側面顯示了電影製作時的嚴謹,令我也想再去重溫這部電影了。
生活中的文學無處不在,區別只在是否有一雙發現的眼睛。西西把家裡的傢具都寫一遍,把房間的隔斷寫一遍,一面素墻勾勒一番,也是兩三篇高質量的散文。
今天又在書架上看到了這本書,才又細細讀了起來。
中華書局編輯部一定都是人才,《想幹散文典藏》的出版說明簡直是一篇精美絕倫的介紹文章。“散文,並非動輒百萬言的煌煌巨著,亦非歌頌時代風雷的史詩,而是個人對所見所聞的描繪,對身邊事物人情的感悟,相比起高屋建瓴的作品,散文也許只能算是文學中的小品。雖屬小品,散文卻自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寫散文,作者通常不會有文以載道,主題先行的心態,多屬抒懷遣興,觸景生情之作。唯其如此,在散文中往往更可見到作者的真性情真胸臆,通過他們的眼睛看到一個與我們自身經驗迥異的天地。” 其中還引用了布萊克 (William Blake)的名言“從一顆沙粒看一個世界”。
散文是需要詩一樣的情懷去理解,我做人格測試一直說我并不很適合藝術職業,可我一直想走這條路。“問答”這篇裏面有一句“你問我,愁字的筆劃是多少。我說,我們必須努力把這個字忘記。”…我數了好幾遍,愁字一共13劃。
“店鋪”裏面有一句“…古老的傳統在逐漸消失。是電梯的發明,使這些房子提早老去。”同樣是表達科技使古老文化的傳承出現危機,西西的表述方式獨具一格。
“狒狒”裏面關於讀音的說明,“非非”其實讀音並不一樣呢,平仄不同,是粵語裏面讀音相同么?我小時候也曾經管“狒狒”叫“拂拂”或者“佛佛”,後來才知道叫“沸沸”。
“羊吃草”這篇是標題選用的文章,不明白爲什麽選用這篇,是寓意西西的寫作具有羊吃草一樣堅韌不拔迎難而上的精神嗎?但我讀完至少知道了“烏魯木齊”的意思是“美麗的牧場”,維吾爾族語嗎?
“接異”這個故事提到換頭是“小說裏的一段誌異如此說”,那麼這段誌異是出自哪個小說呢?
下編裏面描寫了八個蘇州園林,我竟然一個都沒有去過,旅遊總是走馬觀花,去了就奔著拙政園、獅子林這樣的景點園林,又不能認真觀察每個亭台水榭設計的獨到之處和其歷史背景,感覺自己兩次去蘇州呆的數周都白呆了。而西西對於一個清暉園裏面的每一個建築都能用數段篇幅描述其樣貌特點並且類比引申,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澳門大學的設計約莫就是參照蘇州園林的虛實結合層次分明的理念設計的,可惜蘇州園林往往是因為空間狹小地方不夠,想要製作景深才這樣設計的,澳大地方那麼大,這種迂迴輾轉的設計方式只能是增加不便,讓許多新同學都要迷路個兩次,順便被各種臺階絆倒一次,增加對校園的“深刻印象”了。
西西稱大觀園為“單身宿舍”,不僅莞爾。她從來不會秀幽默,但有時不經意間流露出的俏皮,讓讀者更加歡喜。還有西西那篇考據古代文化的“從一幀劇照看《赤壁》的室內設計”,真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一幀劇照也能反映出人物性格與相應的古代文化,側面顯示了電影製作時的嚴謹,令我也想再去重溫這部電影了。
生活中的文學無處不在,區別只在是否有一雙發現的眼睛。西西把家裡的傢具都寫一遍,把房間的隔斷寫一遍,一面素墻勾勒一番,也是兩三篇高質量的散文。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