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阿德勒哲学引发的关于儿童学习的思考
此书虽说是阿德勒哲学的衍生,读罢个中感受却比读阿德勒要更深刻。书中举的几个例子,都让我想起自己童年的困扰。
从小我的学习成绩都不错,初中有几年,门门功课都是年纪第一,父母也没少被邀请去学校分享育儿经验。在我看来,努力争上游得优秀是天经地义的事,学生的首要任务不就是学习吗。
后来有一次,我期中考试物理没考好,期末开家长会,班主任要我父母给我上补习班,以免一门功课拖后腿。我坚持不从,因为自信期末考试成绩不会差,只是那时成绩还未公布。无奈父母不相信,无法达成共识的结果就是我被狠狠修理一顿。过了两天成绩公布,我的确考了99分,但父母还是执意要我去上补习班,原因是,他们答应了班主任,反正我发挥也不稳定,就去巩固一下吧。
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自此,我对我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考第一产生了怀疑。之前很少质疑父母为我做好的安排,独独此刻充满不安。父母的颜面不能驳回,难道我的学习成绩只是他们炫耀的资本?是他们有个聪明的女儿还是他们训导有方?想到这里就令我兴味索然。
所以,读到青年和哲人的对话,说到关于要不要按照父母的意图行事,他不想继承家业遭到父母责备,我就想起了自己的经历,也开始思考今后对儿子的教育——我为了什么而学习?儿子将来为了什么而学习?我对他的学习持什么态度?
第一个问题,这些年我问了自己很多遍,也基本得出结论:为了充实自己,学以致用。事实上,毕业这么多年,我从未停止学习。从学习语言到学习乐器,学习文学到学习经管,学习科学常识,学习生活技巧,处处都是学习。只是我不为文凭、不为证书学习,不需要别人的认可和仰望,纯粹是自我修行。意外发现,这个观点和本书主旨是一致的。
第二个问题,我固然也希望儿子的学习目的和我一样。教育书籍中也多有提及,重要的是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不是强迫学习。但他还是必须经过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不可避免地要接触现行教育体制,要直面竞争压力,这个过程能否让他快乐、让他充满探索的兴趣就不得而知了。惟有在家庭教育中,尽可能以身作则,让他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第三个问题,在读此书之前我信心满满,认为以我先前了解的育儿知识,应该能够陪伴并引导他。即使他遇到某门功课的难题,我也完全有能力胜任全科家教的工作。在阿德勒的哲学里,子女的任何问题都是子女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亦即是说,父母是没有权利以“这样是为你好”为由,要求子女按照父母的思路做事。无论多大的孩子,都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父母不应该妄加干涉。这简直颠覆常理。
子女不是父母的附庸,他们也有独立人格,迟早也都要独立生活,自己做决定,不可能永远在父母庇荫之下。可是站在父母的立场上,很难全然信赖孩子的判断,希望利用自己的人生阅历让孩子少走弯路、少受挫折。
阿德勒倡导的是人人平等的价值观,成人和儿童是有认知和能力上的差别,但谁都不应该倚仗自己的优越感,居高临下。父母也好、心理咨询师也好,只能提出观点,是否做出改变是当事人的事。这和可以把马儿带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饮水是一个道理。
回想我的童年或者少年时代,之所以渴望成年、渴望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很大程度上都是父母干涉过多,在大部分事情上没有决断的权力。虽然还算在正轨上,却并非我想要的生活。阿德勒说,幸福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为我好”不等于最幸福的选择。父母步步紧逼,或许只会让子女想要逃避吧。
有很多父母对子女说,等你长大了就明白我们的苦心了。诚然若是,我也应尽力避免以这种借口去控制孩子的人生。因为我最看重的是孩子的幸福,是他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归属感,是他遇到问题能主动与我交流,而不是想让他成为多么伟大的人。为何不能早早让他享受自由享受幸福?
当然,阿德勒式的教育下,父母并非不作为。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学习氛围是父母的责任,至于他的选择是否如我所愿就不是我能强迫的。放下执着,于我于他都是更放松更幸福的事,他能做出更好的选择也未可知。
从小我的学习成绩都不错,初中有几年,门门功课都是年纪第一,父母也没少被邀请去学校分享育儿经验。在我看来,努力争上游得优秀是天经地义的事,学生的首要任务不就是学习吗。
后来有一次,我期中考试物理没考好,期末开家长会,班主任要我父母给我上补习班,以免一门功课拖后腿。我坚持不从,因为自信期末考试成绩不会差,只是那时成绩还未公布。无奈父母不相信,无法达成共识的结果就是我被狠狠修理一顿。过了两天成绩公布,我的确考了99分,但父母还是执意要我去上补习班,原因是,他们答应了班主任,反正我发挥也不稳定,就去巩固一下吧。
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自此,我对我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考第一产生了怀疑。之前很少质疑父母为我做好的安排,独独此刻充满不安。父母的颜面不能驳回,难道我的学习成绩只是他们炫耀的资本?是他们有个聪明的女儿还是他们训导有方?想到这里就令我兴味索然。
所以,读到青年和哲人的对话,说到关于要不要按照父母的意图行事,他不想继承家业遭到父母责备,我就想起了自己的经历,也开始思考今后对儿子的教育——我为了什么而学习?儿子将来为了什么而学习?我对他的学习持什么态度?
第一个问题,这些年我问了自己很多遍,也基本得出结论:为了充实自己,学以致用。事实上,毕业这么多年,我从未停止学习。从学习语言到学习乐器,学习文学到学习经管,学习科学常识,学习生活技巧,处处都是学习。只是我不为文凭、不为证书学习,不需要别人的认可和仰望,纯粹是自我修行。意外发现,这个观点和本书主旨是一致的。
第二个问题,我固然也希望儿子的学习目的和我一样。教育书籍中也多有提及,重要的是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不是强迫学习。但他还是必须经过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不可避免地要接触现行教育体制,要直面竞争压力,这个过程能否让他快乐、让他充满探索的兴趣就不得而知了。惟有在家庭教育中,尽可能以身作则,让他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第三个问题,在读此书之前我信心满满,认为以我先前了解的育儿知识,应该能够陪伴并引导他。即使他遇到某门功课的难题,我也完全有能力胜任全科家教的工作。在阿德勒的哲学里,子女的任何问题都是子女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亦即是说,父母是没有权利以“这样是为你好”为由,要求子女按照父母的思路做事。无论多大的孩子,都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父母不应该妄加干涉。这简直颠覆常理。
子女不是父母的附庸,他们也有独立人格,迟早也都要独立生活,自己做决定,不可能永远在父母庇荫之下。可是站在父母的立场上,很难全然信赖孩子的判断,希望利用自己的人生阅历让孩子少走弯路、少受挫折。
阿德勒倡导的是人人平等的价值观,成人和儿童是有认知和能力上的差别,但谁都不应该倚仗自己的优越感,居高临下。父母也好、心理咨询师也好,只能提出观点,是否做出改变是当事人的事。这和可以把马儿带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饮水是一个道理。
回想我的童年或者少年时代,之所以渴望成年、渴望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很大程度上都是父母干涉过多,在大部分事情上没有决断的权力。虽然还算在正轨上,却并非我想要的生活。阿德勒说,幸福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为我好”不等于最幸福的选择。父母步步紧逼,或许只会让子女想要逃避吧。
有很多父母对子女说,等你长大了就明白我们的苦心了。诚然若是,我也应尽力避免以这种借口去控制孩子的人生。因为我最看重的是孩子的幸福,是他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归属感,是他遇到问题能主动与我交流,而不是想让他成为多么伟大的人。为何不能早早让他享受自由享受幸福?
当然,阿德勒式的教育下,父母并非不作为。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学习氛围是父母的责任,至于他的选择是否如我所愿就不是我能强迫的。放下执着,于我于他都是更放松更幸福的事,他能做出更好的选择也未可知。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