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乡愁——为帝国招魂

这本书是弗格森的成名作,读来却并不觉得怎样,更像通俗作品,观点多于史料。在今日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没有人敢公开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进行辩护,但在作者文中,却仍然可以感受到对帝国的幽幽乡愁以及时不时为帝国的辩护。毕竟,帝国的后代,今天仍在受益于帝国当年的扩张。作者为大英帝国辩护,认为大英帝国推崇自由贸易,促进全球化,在全球四分之一的土地上推进自由贸易、法制、投资者保护,并建立起相对不腐败的政府。帝国扩张中带来的文明和技术传播为殖民地带去了物质文明,以及大英帝国的良好治理,从而帝国对殖民地人民是有利的,大英帝国的统治不见得比本地统治者要坏。而且,相比其他帝国,大英帝国可能是更仁慈的帝国。作者的上述结论是建立在功利主义基础上的。美洲土著的基本被灭绝,奴隶贸易对非洲的破坏,征服过程中大量土著的被杀害,这些罪恶和非人道,没有人敢否定。但是忽视这些来谈帝国扩张带来的文明和技术的传播、生产力的改进、自由贸易的推动,并由此得出结论这些对殖民地人民有利,是多么荒谬和可笑啊。帝国的统治是建立在武力征服基础上的,什么是正义由征服者界定。将征服者的价值观作为判断标准,并以此来证明征服的善,无非是英国人的又一种伪善。
在作者看来,今天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大英帝国的产物,而美国是旧帝国的产物,是大英帝国的继承人。大英帝国治理的主要特点包括:1、英语;2、英国的土地法;3、银行体系;4、普通法;5、保护主义;6、团体体育;7、有限政府;8、代表制度;9、自由的理念。
尽管意识到今日西方以民主和人权为幌子对其他国家的干涉和维多利亚时代传教士狂热地输出文明有相似之处,作者还是鼓励美国勇于承担其帝国的责任,推动政治全球化。可见,作者保守主义的政治观、经济观和历史观是高度一致的。这一套理念必将支持新干预主义,推动没有帝国名称的帝国。
另: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但在英国似乎了解的人却不多。也难怪,这只是大英帝国海外扩张中诸多恶中的一个罢了。要了解鸦片战争,还是要放在更大的背景下才行。
第一章主要讲的是大英帝国的经济起源:帝国的成长是由海外贸易和消费驱动的。对糖的消费促成了加勒比海种植园的形成,对香料、茶和织物的需求则把英国人带到亚洲。在海外扩张上,大英帝国本来是后来者,但它通过robbed the Spaniards, copied the Dutch, beat the French, and plundered the Indians而后来居上。商业和武力征服是相伴而生的。这一章倒是帮我了解了英国和荷兰之间的渊源。不少研究在比较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之间的差异时,都指出英国对金融市场的改革使得其能够以较低成本为战争融资,从而使其最终战胜法国(英国还依赖于光荣革命后对王权的制约,以及议会代表制度使得征税合法化,从而加强了国家能力);而法国则一直未能改进其税收和金融体系,从而融资成本较高,违约不断,最终因征税问题还把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但我一直没注意到英国是从荷兰人那里学到了关于国债、中央银行、证券交易所、消费税的做法,特别是两国的东印度公司之间的渊源。而这之间的纽带,正是光荣革命的主角之一,来自荷兰奥林治的威廉。
第二章主要讲人口的迁徙,这里既有被迫的迁徙(奴隶贸易,或者流放的罪犯),又有主动的移民(受商业和宗教热情的驱动,或者追求政治自由)。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大都带着老婆孩子,并且结婚较早、结婚率和生育率都较高。相比之下,移民拉美的西班牙、葡萄牙人中女性只占四分之一,很多人以当地土著或奴隶为伴侣。不同的人口结构最终对两个区域的文化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欧洲移民带来的病毒杀死了大部分的原住民。新大陆便宜的土地和宗教自由吸引了大量的移民。种植甘蔗、烟草、大米需要大量劳动力,奴隶贸易满足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事实上,1650-1780年间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欧洲移民都是以债务奴隶的方式支付了前往新大陆的费用,需要在新大陆工作四到五年之后才能偿清债务,开始自由人的生活。18世纪,英国从加勒比海地区的进口要远大于从美国的进口,而其进口的最主要产品则是糖。糖的贸易使得种植甘蔗的利润非常高,但加勒比海热带环境下死亡率很高,似乎只有黑奴才能适应这样的自然环境。在1662-1807年间,350万非洲人作为奴隶被英国船只运往新大陆,是这一时期白人移民数量的三倍。平均每七个奴隶中就有一个死于跨越大西洋的航行之中。由于奴隶数量高于白人(在牙买加数量比是10:1),这一体系只有靠暴力才能维系。死亡率是如此之高,到1750年大约有80万非洲人被运往加勒比海地区,但存量奴隶人口只有不到30万。这里,英国理论上对自由的崇尚和实践中对自由的践踏形成了矛盾。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一矛盾冲突居然首先发生在相对富裕和低税负的美国(其实并不矛盾,相对富裕、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期望也越高):当时新英格兰的人均收入和英国相似但财富分布更为平均,和旧大陆的英国相比,新英格兰人拥有的土地更多,家庭更大,受教育程度更高,并且税负也更低。按作者的解读,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的起因并不是因为英国增加了茶叶税,事实上税率由每磅1先令降到了3便士,而倾茶事件的主角则是原先靠走私发财的茶叶贩子,他们因为降税将失去市场。我无法考证这一解读的正确性,颇为怀疑作者是否又在另类解读历史来为大英帝国辩护。不过作者指出,问题不在税率高低,而在于征税的决定由英国议会决定,无需征求殖民地人民意见。亚当斯提出的“无代表不征税(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人民。在失去了美洲殖民地之后的几十年里,英国开始在其帝国范围内废除奴隶贸易乃至奴隶制度。失去美洲殖民地后,英国人开始寻找其他地方来放逐其罪犯。第一批囚犯经过8个月的海上航行,于1788年1月19日到达今天的悉尼港。从1787年到1853年,约12.3万名男人和2.5万名妇女因各种罪行被送到澳大利亚。令人困惑的是,以这种方式形成的澳大利亚反而对英国忠心耿耿。由于在劳改释放后可以获得土地,很多人选择被放逐到澳大利亚以开始新的生活。Durham对加拿大考察后提出,应当建立起一种本地人有代表权、能够实际控制的负责任的政府。Durham报告被认为拯救了帝国。如果在1770年代美国人对负责任政府的要求能够得到满足,也许独立战争就不会发生了。
第三章则主要讲福音派传教士在帝国文化扩张中的作用。这些传教团体是维多利亚时代的NGO。传教士相信他们知道什么是对土著好的,认为他们是在把文明带到了落后的大陆,认为土著应该放弃迷信、落后和异教信仰。Livingstone在非洲试图通过自由贸易的传播来消除迷信的影响,从而使人民接受基督教,并让自由贸易逐步取代奴隶贸易。这样,commerce, civilization和Christianity 就结合在了一起。但在本地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的印度,传教士将本土文化英国化的企图激起了19世纪对帝国统治的最剧烈的反叛。1857年印度叛乱之后,维多利亚女王修改了殖民地政策,不再去试图改变本地习俗。和Livingstone相比,Stanley更愿意考虑如何瓜分非洲,因此Livingstone的三个C还需要加上另一个C——conquest。
第四章则以印度的官僚体系为例,讲英国统治下的有限政府,以及由于这一体系依赖本土精英,从而最终不可持续。英国在海外的统治离不开其基于工业革命基础上的强大海军。在海外执行禁止奴隶贸易政策的是海军,强迫清朝打开国门接受鸦片贸易的也是海军。作者认为这是维多利亚道德体系具有讽刺意味的地方,我不这么认为:奴隶贸易已不再有利可图,因此可以由于理念和信仰而予以禁止;而鸦片则占了印度出口的40%,因此不能因其不道德而予以禁止,反而成了神圣自由贸易的标志。1841年的英国报纸将鸦片战争描述为向另一个愚昧无知的东方暴君灌输自由贸易好处的圣战。图的是利益,讲的却是理念,这正是英国人一贯的虚伪。鸦片战争和废奴战争之间的共同点在于:英国人是规则的制定者,什么是正义由他们说了算,而这一切的背后则是占优势的武力(真理是由枪炮制定的)。1857年印度叛乱后,维多利亚女王给印度臣民的两个保证是:一不干预本地宗教文化,二在任用上同等对待欧洲人和本地人(任用本地精英担任官员)。由于在殖民者在人数上占少数,统治像印度这样大的地区必须依赖本地精英,英国人在印度的官僚体系中引入了严格的考试制度,以吸引和培养一批英国化了的本地精英加入统治。在如何对待印度本地人的问题上,伦敦和殖民地白人的态度是不同的:远离殖民地的帝国决策者倾向于进步论的自由主义,而殖民地白人出于其自身利益却往往敌视本地人。出于实际的权宜,帝国在政策选择上最后对殖民地白人做出了妥协,但这却激起了印度本地人的民族自觉。由于疏远了英国化了的本地精英,英国实际上给自己创造了一个难以对付的敌人。
第五章讲武力在帝国建立中的作用,金融全球化以及欧洲列强军备竞争之间的互动。这一时期产生了真正全球性的债券市场,军事工业混合体以及大众传媒。帝国的扩张很多时候是由像罗德(著名的罗德奖学金的创立者,非洲矿业大亨,无情的殖民主义者)这样的怀着帝国梦想的私人企业家推动的。罗德和马克西姆机枪的故事说明帝国的扩张是建立在武力和征服之上的。正如一首军歌中唱的“Prayer books in your pocket, rifles in your hands. Take the glorious tidings where trade can be done. Spread the peaceful gospel – with a Maximum gun...And if to your teaching they will not succumb, Give them another sermon with the Maximum gun.”。最终,非洲的地图要由欧洲来划分,欧洲的均势和利益交换决定了非洲势力范围的划分。1909年的时候,大英帝国统治了地球四分之一的陆地和人口。它还建立了全球货币体系的标准——金本位。马克西姆机枪的威力让人得出结论:要战胜英国必须要有同等的火力。为了控制好望角,英国人在非洲还征服了另一个白人民族——布尔人,和别的征服不同的是布尔人也有武装。为了对付布尔人,英国人采取了焦土政策,把布尔人留在农场的妇女和儿童送入了集中营。总共有2万8千名布尔妇女和儿童死于集中营,占当时全部布尔人口的14.5%。这是大英帝国虚伪道德上一个污点。对战争行为的厌恶也使得英国政治气氛在1900年代开始向左转。大英帝国在海外的战争和投资只是使少数英国人受益。在这里,金融资本家,如罗斯柴尔德家族,和英国的主要政治家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为后者提供投资建议。有些政治家的海外政策看起来像是在护卫其私人海外投资。
第六章则讲帝国在20世纪的崩溃:帝国并非毁于民族主义的反叛,而是其它更无情的帝国的竞争。作者对比大英帝国和比利时的刚果,裕仁天皇的大东亚共荣圈,希特勒的千年帝国以及墨索里尼的新罗马,认为相比之下大英帝国还是很仁慈的了。一战中,德国鼓动奥斯曼土耳其对大英帝国发动穆斯林圣战,英国的劳伦斯则策反阿拉伯人起来推翻土耳其的统治。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海外殖民地与母国一起与德国作战。作者认为德国在一战中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德国试图发动全球战争,但德国并非如英国那样是一个全球性大国。与同是历史学家的保罗•肯尼迪相比,弗格森对战争的这个解释颇为业余。一战后,英国无力继续维持战前的全球化进程:自由贸易和金本位相继沦陷。作者认为20年代英国工会运动推动的实际工资上涨带来了大量失业,导致1932年大萧条顶峰时300万英国人,即约25%的劳动力,没有工作。这种工资上涨带来失业和大萧条的解释颇为可笑,但倒是符合作者一贯的保守主义立场(信心满满地跨界对经济问题进行评论是作者的另一个特点,也给他招来不少批评,尽管未表现在这本书中)。爱尔兰分离主义的胜利为大英帝国海外殖民地传递了一个信号。1919年4月13日,Dyer对印度抗议民众的屠杀先是获得了强硬派舆论的支持,但舆论很快逆转为对Dyer野蛮行为的一边倒的批评。过去几个世纪,公众曾经对于动用武力杀死上万的本地反叛者毫不动容,但很显然他们现在已经变了。希特勒对此的判断是:英国最终将失去印度,或者由于其统治机器无法应对族群分裂,或者是她被一个强有力的敌人的剑征服。作者进一步自夸英国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没有接受德国以英国退出欧洲和德国攫取东欧为条件的和平建议。丘吉尔在1940年6月4日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其结尾部分最为关键:“即便英国沦陷,帝国在海外的部分,在英国海军的护卫下,仍将继续战斗,直到新大陆加入战争,来拯救和解放旧世界”。欧洲沦陷了,但帝国仍然存在。作者提到了日本在南京大屠杀中的野蛮,但其目的只是为了衬托出相比之下大英帝国统治的仁慈。日本征服东南亚使得不少英国人成了日本人的俘虏,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英国人曾经使用亚洲苦力来建设帝国范围内的众多铁路,但现在6万名英国、澳大利亚战俘,荷兰囚徒和印度劳力被日本人驱使去修建桂河铁路,这说明世界秩序变了。帝国曾经骄傲地认为,英国人永远不会成为奴隶,但这正是修建桂河铁路的战俘的命运。总共9000名英国战俘死于日本人手中,约占全部战俘的四分之一。英国军队从来没有遭受过这样令人震惊的待遇(大英帝国显然是不会为殖民地人民的悲惨遭遇所震惊,马克西姆机枪在5个小时内杀死1万多名非洲土著虽然令人反感,但那不过是杀死一些野蛮人罢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拯救帝国的却是最早将英国人赶走的美国。但是,美国支持民族自决,明确地表示,其参战并不是为了维护大英帝国。罗斯福指出殖民体系意味着战争,他曾向丘吉尔建议归还香港给中国,并且鲁莽地和他讨论印度问题。这激怒了丘吉尔,反驳道应该派一个国际调查团去往美国南部。英国的政治精英们很难接受胜利要以放弃大英帝国作为代价。但是一个因战争而削弱了的英国又能做什么呢?凯恩斯去华盛顿时,说他就好像是一个被征服民族的代表去商谈战败赔款一样。战后英国的外债高达400亿美元。帝国的基础是经济,但战争开支却吞噬了帝国的经济基础。帝国破产了,只能变卖帝国资产。在英国人看来,取代大英帝国的是非正式的美式经济帝国,在这一体系下,各国名义上政治独立,但在经济上却屈服于美国。在1954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美国决定不支持英、法两国,因为美国不愿意为了英国而放弃整个阿拉伯世界。当时的英国正面临英镑危机,只是在英国答应撤出埃及之后,艾森豪威尔才通过IMF和进出口银行对英国安排了十亿美元的救助计划。大英帝国快速崩塌,英国人一旦决定退出,他们说走就走,毫不考虑对前殖民地的影响。印度、巴勒斯坦,英国人都在身后留下了很多的问题。但只是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之后,多米诺骨牌才真正开始倒下。经济上,英国已经无力维持帝国:19世纪的英国通过海外投资收益来为巨额的贸易赤字融资,但现在却有大量的外债,并且财政还要负担不菲的医疗、交通、工业支出。通过三个世纪建立起来的大英帝国在30年内就崩塌了。
大英帝国的遗产包括:自由资本主义,议会民主,英语等。尽管大英帝国并非没有瑕疵,但它确实推动了自由贸易、自由资本流动,以及伴随奴隶制的废除而来的劳动力自由流动。相比之下,如果德国或日本建立起帝国,一定会比大英帝国更为糟糕。作者还是认为大英帝国为殖民地带来了好处,因为英国为殖民地带去了投资,而相比之下,今天的跨国投资则主要还是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作者不得不承认,相对那些被征服的已经较为发达的社会(印度vs.美洲),殖民带来的负面作用更大,因为殖民者更倾向于掠夺而非构建制度。
作者比较了西方今日的干预主义和旧日的帝国主义,两者实在没有什么差异:“干预和推翻坏政府,支持好政府,把民主和自由带到全世界”,这和维多利亚时代向全世界输出“文明”是多么相似。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认为推翻流氓政权是文明进程完全合法的一个部分,维多利亚时代的传教士自信将基督教和商业带给全世界的人们是他们的职责。托尼布莱尔将民主和自由带给全世界的想法和他们一模一样。甚至对塔利班对待妇女的做法的指责都让我们想起当时英国统治者对印度杀女婴和寡妇自焚殉夫习俗的攻击。
作者在最后,鼓吹政治全球化,并试图唤醒美帝国,让其承担起更多责任,而非自我否定。认为美国应该对落后地区输出其资本、人口和文化。
在作者看来,今天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大英帝国的产物,而美国是旧帝国的产物,是大英帝国的继承人。大英帝国治理的主要特点包括:1、英语;2、英国的土地法;3、银行体系;4、普通法;5、保护主义;6、团体体育;7、有限政府;8、代表制度;9、自由的理念。
尽管意识到今日西方以民主和人权为幌子对其他国家的干涉和维多利亚时代传教士狂热地输出文明有相似之处,作者还是鼓励美国勇于承担其帝国的责任,推动政治全球化。可见,作者保守主义的政治观、经济观和历史观是高度一致的。这一套理念必将支持新干预主义,推动没有帝国名称的帝国。
另: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但在英国似乎了解的人却不多。也难怪,这只是大英帝国海外扩张中诸多恶中的一个罢了。要了解鸦片战争,还是要放在更大的背景下才行。
第一章主要讲的是大英帝国的经济起源:帝国的成长是由海外贸易和消费驱动的。对糖的消费促成了加勒比海种植园的形成,对香料、茶和织物的需求则把英国人带到亚洲。在海外扩张上,大英帝国本来是后来者,但它通过robbed the Spaniards, copied the Dutch, beat the French, and plundered the Indians而后来居上。商业和武力征服是相伴而生的。这一章倒是帮我了解了英国和荷兰之间的渊源。不少研究在比较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之间的差异时,都指出英国对金融市场的改革使得其能够以较低成本为战争融资,从而使其最终战胜法国(英国还依赖于光荣革命后对王权的制约,以及议会代表制度使得征税合法化,从而加强了国家能力);而法国则一直未能改进其税收和金融体系,从而融资成本较高,违约不断,最终因征税问题还把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但我一直没注意到英国是从荷兰人那里学到了关于国债、中央银行、证券交易所、消费税的做法,特别是两国的东印度公司之间的渊源。而这之间的纽带,正是光荣革命的主角之一,来自荷兰奥林治的威廉。
第二章主要讲人口的迁徙,这里既有被迫的迁徙(奴隶贸易,或者流放的罪犯),又有主动的移民(受商业和宗教热情的驱动,或者追求政治自由)。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大都带着老婆孩子,并且结婚较早、结婚率和生育率都较高。相比之下,移民拉美的西班牙、葡萄牙人中女性只占四分之一,很多人以当地土著或奴隶为伴侣。不同的人口结构最终对两个区域的文化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欧洲移民带来的病毒杀死了大部分的原住民。新大陆便宜的土地和宗教自由吸引了大量的移民。种植甘蔗、烟草、大米需要大量劳动力,奴隶贸易满足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事实上,1650-1780年间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欧洲移民都是以债务奴隶的方式支付了前往新大陆的费用,需要在新大陆工作四到五年之后才能偿清债务,开始自由人的生活。18世纪,英国从加勒比海地区的进口要远大于从美国的进口,而其进口的最主要产品则是糖。糖的贸易使得种植甘蔗的利润非常高,但加勒比海热带环境下死亡率很高,似乎只有黑奴才能适应这样的自然环境。在1662-1807年间,350万非洲人作为奴隶被英国船只运往新大陆,是这一时期白人移民数量的三倍。平均每七个奴隶中就有一个死于跨越大西洋的航行之中。由于奴隶数量高于白人(在牙买加数量比是10:1),这一体系只有靠暴力才能维系。死亡率是如此之高,到1750年大约有80万非洲人被运往加勒比海地区,但存量奴隶人口只有不到30万。这里,英国理论上对自由的崇尚和实践中对自由的践踏形成了矛盾。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一矛盾冲突居然首先发生在相对富裕和低税负的美国(其实并不矛盾,相对富裕、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期望也越高):当时新英格兰的人均收入和英国相似但财富分布更为平均,和旧大陆的英国相比,新英格兰人拥有的土地更多,家庭更大,受教育程度更高,并且税负也更低。按作者的解读,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的起因并不是因为英国增加了茶叶税,事实上税率由每磅1先令降到了3便士,而倾茶事件的主角则是原先靠走私发财的茶叶贩子,他们因为降税将失去市场。我无法考证这一解读的正确性,颇为怀疑作者是否又在另类解读历史来为大英帝国辩护。不过作者指出,问题不在税率高低,而在于征税的决定由英国议会决定,无需征求殖民地人民意见。亚当斯提出的“无代表不征税(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人民。在失去了美洲殖民地之后的几十年里,英国开始在其帝国范围内废除奴隶贸易乃至奴隶制度。失去美洲殖民地后,英国人开始寻找其他地方来放逐其罪犯。第一批囚犯经过8个月的海上航行,于1788年1月19日到达今天的悉尼港。从1787年到1853年,约12.3万名男人和2.5万名妇女因各种罪行被送到澳大利亚。令人困惑的是,以这种方式形成的澳大利亚反而对英国忠心耿耿。由于在劳改释放后可以获得土地,很多人选择被放逐到澳大利亚以开始新的生活。Durham对加拿大考察后提出,应当建立起一种本地人有代表权、能够实际控制的负责任的政府。Durham报告被认为拯救了帝国。如果在1770年代美国人对负责任政府的要求能够得到满足,也许独立战争就不会发生了。
第三章则主要讲福音派传教士在帝国文化扩张中的作用。这些传教团体是维多利亚时代的NGO。传教士相信他们知道什么是对土著好的,认为他们是在把文明带到了落后的大陆,认为土著应该放弃迷信、落后和异教信仰。Livingstone在非洲试图通过自由贸易的传播来消除迷信的影响,从而使人民接受基督教,并让自由贸易逐步取代奴隶贸易。这样,commerce, civilization和Christianity 就结合在了一起。但在本地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的印度,传教士将本土文化英国化的企图激起了19世纪对帝国统治的最剧烈的反叛。1857年印度叛乱之后,维多利亚女王修改了殖民地政策,不再去试图改变本地习俗。和Livingstone相比,Stanley更愿意考虑如何瓜分非洲,因此Livingstone的三个C还需要加上另一个C——conquest。
第四章则以印度的官僚体系为例,讲英国统治下的有限政府,以及由于这一体系依赖本土精英,从而最终不可持续。英国在海外的统治离不开其基于工业革命基础上的强大海军。在海外执行禁止奴隶贸易政策的是海军,强迫清朝打开国门接受鸦片贸易的也是海军。作者认为这是维多利亚道德体系具有讽刺意味的地方,我不这么认为:奴隶贸易已不再有利可图,因此可以由于理念和信仰而予以禁止;而鸦片则占了印度出口的40%,因此不能因其不道德而予以禁止,反而成了神圣自由贸易的标志。1841年的英国报纸将鸦片战争描述为向另一个愚昧无知的东方暴君灌输自由贸易好处的圣战。图的是利益,讲的却是理念,这正是英国人一贯的虚伪。鸦片战争和废奴战争之间的共同点在于:英国人是规则的制定者,什么是正义由他们说了算,而这一切的背后则是占优势的武力(真理是由枪炮制定的)。1857年印度叛乱后,维多利亚女王给印度臣民的两个保证是:一不干预本地宗教文化,二在任用上同等对待欧洲人和本地人(任用本地精英担任官员)。由于在殖民者在人数上占少数,统治像印度这样大的地区必须依赖本地精英,英国人在印度的官僚体系中引入了严格的考试制度,以吸引和培养一批英国化了的本地精英加入统治。在如何对待印度本地人的问题上,伦敦和殖民地白人的态度是不同的:远离殖民地的帝国决策者倾向于进步论的自由主义,而殖民地白人出于其自身利益却往往敌视本地人。出于实际的权宜,帝国在政策选择上最后对殖民地白人做出了妥协,但这却激起了印度本地人的民族自觉。由于疏远了英国化了的本地精英,英国实际上给自己创造了一个难以对付的敌人。
第五章讲武力在帝国建立中的作用,金融全球化以及欧洲列强军备竞争之间的互动。这一时期产生了真正全球性的债券市场,军事工业混合体以及大众传媒。帝国的扩张很多时候是由像罗德(著名的罗德奖学金的创立者,非洲矿业大亨,无情的殖民主义者)这样的怀着帝国梦想的私人企业家推动的。罗德和马克西姆机枪的故事说明帝国的扩张是建立在武力和征服之上的。正如一首军歌中唱的“Prayer books in your pocket, rifles in your hands. Take the glorious tidings where trade can be done. Spread the peaceful gospel – with a Maximum gun...And if to your teaching they will not succumb, Give them another sermon with the Maximum gun.”。最终,非洲的地图要由欧洲来划分,欧洲的均势和利益交换决定了非洲势力范围的划分。1909年的时候,大英帝国统治了地球四分之一的陆地和人口。它还建立了全球货币体系的标准——金本位。马克西姆机枪的威力让人得出结论:要战胜英国必须要有同等的火力。为了控制好望角,英国人在非洲还征服了另一个白人民族——布尔人,和别的征服不同的是布尔人也有武装。为了对付布尔人,英国人采取了焦土政策,把布尔人留在农场的妇女和儿童送入了集中营。总共有2万8千名布尔妇女和儿童死于集中营,占当时全部布尔人口的14.5%。这是大英帝国虚伪道德上一个污点。对战争行为的厌恶也使得英国政治气氛在1900年代开始向左转。大英帝国在海外的战争和投资只是使少数英国人受益。在这里,金融资本家,如罗斯柴尔德家族,和英国的主要政治家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为后者提供投资建议。有些政治家的海外政策看起来像是在护卫其私人海外投资。
第六章则讲帝国在20世纪的崩溃:帝国并非毁于民族主义的反叛,而是其它更无情的帝国的竞争。作者对比大英帝国和比利时的刚果,裕仁天皇的大东亚共荣圈,希特勒的千年帝国以及墨索里尼的新罗马,认为相比之下大英帝国还是很仁慈的了。一战中,德国鼓动奥斯曼土耳其对大英帝国发动穆斯林圣战,英国的劳伦斯则策反阿拉伯人起来推翻土耳其的统治。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海外殖民地与母国一起与德国作战。作者认为德国在一战中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德国试图发动全球战争,但德国并非如英国那样是一个全球性大国。与同是历史学家的保罗•肯尼迪相比,弗格森对战争的这个解释颇为业余。一战后,英国无力继续维持战前的全球化进程:自由贸易和金本位相继沦陷。作者认为20年代英国工会运动推动的实际工资上涨带来了大量失业,导致1932年大萧条顶峰时300万英国人,即约25%的劳动力,没有工作。这种工资上涨带来失业和大萧条的解释颇为可笑,但倒是符合作者一贯的保守主义立场(信心满满地跨界对经济问题进行评论是作者的另一个特点,也给他招来不少批评,尽管未表现在这本书中)。爱尔兰分离主义的胜利为大英帝国海外殖民地传递了一个信号。1919年4月13日,Dyer对印度抗议民众的屠杀先是获得了强硬派舆论的支持,但舆论很快逆转为对Dyer野蛮行为的一边倒的批评。过去几个世纪,公众曾经对于动用武力杀死上万的本地反叛者毫不动容,但很显然他们现在已经变了。希特勒对此的判断是:英国最终将失去印度,或者由于其统治机器无法应对族群分裂,或者是她被一个强有力的敌人的剑征服。作者进一步自夸英国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没有接受德国以英国退出欧洲和德国攫取东欧为条件的和平建议。丘吉尔在1940年6月4日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其结尾部分最为关键:“即便英国沦陷,帝国在海外的部分,在英国海军的护卫下,仍将继续战斗,直到新大陆加入战争,来拯救和解放旧世界”。欧洲沦陷了,但帝国仍然存在。作者提到了日本在南京大屠杀中的野蛮,但其目的只是为了衬托出相比之下大英帝国统治的仁慈。日本征服东南亚使得不少英国人成了日本人的俘虏,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英国人曾经使用亚洲苦力来建设帝国范围内的众多铁路,但现在6万名英国、澳大利亚战俘,荷兰囚徒和印度劳力被日本人驱使去修建桂河铁路,这说明世界秩序变了。帝国曾经骄傲地认为,英国人永远不会成为奴隶,但这正是修建桂河铁路的战俘的命运。总共9000名英国战俘死于日本人手中,约占全部战俘的四分之一。英国军队从来没有遭受过这样令人震惊的待遇(大英帝国显然是不会为殖民地人民的悲惨遭遇所震惊,马克西姆机枪在5个小时内杀死1万多名非洲土著虽然令人反感,但那不过是杀死一些野蛮人罢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拯救帝国的却是最早将英国人赶走的美国。但是,美国支持民族自决,明确地表示,其参战并不是为了维护大英帝国。罗斯福指出殖民体系意味着战争,他曾向丘吉尔建议归还香港给中国,并且鲁莽地和他讨论印度问题。这激怒了丘吉尔,反驳道应该派一个国际调查团去往美国南部。英国的政治精英们很难接受胜利要以放弃大英帝国作为代价。但是一个因战争而削弱了的英国又能做什么呢?凯恩斯去华盛顿时,说他就好像是一个被征服民族的代表去商谈战败赔款一样。战后英国的外债高达400亿美元。帝国的基础是经济,但战争开支却吞噬了帝国的经济基础。帝国破产了,只能变卖帝国资产。在英国人看来,取代大英帝国的是非正式的美式经济帝国,在这一体系下,各国名义上政治独立,但在经济上却屈服于美国。在1954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美国决定不支持英、法两国,因为美国不愿意为了英国而放弃整个阿拉伯世界。当时的英国正面临英镑危机,只是在英国答应撤出埃及之后,艾森豪威尔才通过IMF和进出口银行对英国安排了十亿美元的救助计划。大英帝国快速崩塌,英国人一旦决定退出,他们说走就走,毫不考虑对前殖民地的影响。印度、巴勒斯坦,英国人都在身后留下了很多的问题。但只是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之后,多米诺骨牌才真正开始倒下。经济上,英国已经无力维持帝国:19世纪的英国通过海外投资收益来为巨额的贸易赤字融资,但现在却有大量的外债,并且财政还要负担不菲的医疗、交通、工业支出。通过三个世纪建立起来的大英帝国在30年内就崩塌了。
大英帝国的遗产包括:自由资本主义,议会民主,英语等。尽管大英帝国并非没有瑕疵,但它确实推动了自由贸易、自由资本流动,以及伴随奴隶制的废除而来的劳动力自由流动。相比之下,如果德国或日本建立起帝国,一定会比大英帝国更为糟糕。作者还是认为大英帝国为殖民地带来了好处,因为英国为殖民地带去了投资,而相比之下,今天的跨国投资则主要还是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作者不得不承认,相对那些被征服的已经较为发达的社会(印度vs.美洲),殖民带来的负面作用更大,因为殖民者更倾向于掠夺而非构建制度。
作者比较了西方今日的干预主义和旧日的帝国主义,两者实在没有什么差异:“干预和推翻坏政府,支持好政府,把民主和自由带到全世界”,这和维多利亚时代向全世界输出“文明”是多么相似。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认为推翻流氓政权是文明进程完全合法的一个部分,维多利亚时代的传教士自信将基督教和商业带给全世界的人们是他们的职责。托尼布莱尔将民主和自由带给全世界的想法和他们一模一样。甚至对塔利班对待妇女的做法的指责都让我们想起当时英国统治者对印度杀女婴和寡妇自焚殉夫习俗的攻击。
作者在最后,鼓吹政治全球化,并试图唤醒美帝国,让其承担起更多责任,而非自我否定。认为美国应该对落后地区输出其资本、人口和文化。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目送飞鸿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