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好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念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修行,主要是“修心于内而显于外”。心在内没人看得见,唯有借行于外的整齐以显示内在的清净。
长有人把“修行”误以为是出家人的专用名词,其实修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人应有的生活修养。“修”是修心养性,“行”是端正行为。
退让一步以成全别人,即是修养,即是修行。
修持菩萨道,须力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布施——“施比受更有福”,欲做菩萨,要不断付出而无所求,将心力、劳力、财力、物力等皆欢喜施舍,则人生自然幸福安乐。
爱语——柔声悦色,令人闻之欣慰、见之敬爱。诚恳的爱语,可扫除一切人我烦恼,解开心结郁闷,化干戈为玉帛,转暴戾为祥和。
利行——摄持身、口、意行善,利益众生,慈悲济世,即无上功德。
同事——菩萨所缘,缘苦众生。身处苦难娑婆,应先自我净化、以身作则,感化周遭共同生活、工作的每一个人,并鼓励众人一起力行菩萨道。
正信佛教的禅定叫“三昧”,意即“正定”,是靠日常生活中的磨练所成就,属修道的方法之一。
真正的禅,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起烦恼妄想,能集中精神、一心不乱,行兹在兹、念兹在兹,使心住于一境。
做事,一定要秉持“诚”与“正”的原则;而待人,则要用“宽”与“柔”的态度。要以宗教者超然的形态,宽大的心胸来容纳任何人。
真正的圣人,既强又柔。他的强是柔中带刚,刚中带柔;柔能调伏众生,刚能坚强己志。
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
一切的修行法门,如坐禅、念佛等,都是为了收摄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所增加一分真我。
戒是不起心动念,守住本分,戒掉一切名闻利养的贪念;“定”是遇到任何困境,都能守持志节、临危不乱;“慧”是能运心转境,于平静中突破重重困难。
听法后,能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谓之“受法”。
年轻佛子常耽于文字般若中,若能将所学得文字应用于实相般若,以声音呼出千眼,以行动引出千手,事理圆融,方是学佛的真谛。
能善意掩盖他人的不良习气,弘扬其良好德性,且不评论他人是非,这样的人一定可爱又可敬。
过去宿业所带来的业障,如能以欢喜心去接受,就可以重业轻报。
遭受别人批评时,先问自心是否无愧?无愧则心安。
若有人扯后腿,要心存感恩。没有人“扯”,就练不出腿劲。
佛教徒不怕做事,而且能积极投入人间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心灵不被环境所转,能勇敢突破万难,难行能行;做到别人不能忍而我能忍,别人不能舍而我能舍的地步,这才是“借事炼心”。
人若能蛮对现实,欢喜接受过去生中的善恶业缘,谓之“忍辱”。
忍是帮助你做好事、修好行的最大力量。能持忍者。没有什么事办不到。
人生如果不能忍辱,就无法成就事业、学业与道业。修行必定要能堪忍无量的苦,无忍决不会所有成就,是故“忍”为修学佛法的重心。
能将山河大地、太虚里的任何境界都包容于心,而心却不被境所转,此即出世的精神。
时时以清净解脱的爱心,秉承过去生所播下的远因,成就现在的近缘,更扩展长情于未来。
有句话说:“静时养气,动时练神。”静的时候练气,可以磨练我们的气质与品德;动的时候则要专一精神,将心念统摄为一。
长有人把“修行”误以为是出家人的专用名词,其实修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人应有的生活修养。“修”是修心养性,“行”是端正行为。
退让一步以成全别人,即是修养,即是修行。
修持菩萨道,须力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布施——“施比受更有福”,欲做菩萨,要不断付出而无所求,将心力、劳力、财力、物力等皆欢喜施舍,则人生自然幸福安乐。
爱语——柔声悦色,令人闻之欣慰、见之敬爱。诚恳的爱语,可扫除一切人我烦恼,解开心结郁闷,化干戈为玉帛,转暴戾为祥和。
利行——摄持身、口、意行善,利益众生,慈悲济世,即无上功德。
同事——菩萨所缘,缘苦众生。身处苦难娑婆,应先自我净化、以身作则,感化周遭共同生活、工作的每一个人,并鼓励众人一起力行菩萨道。
正信佛教的禅定叫“三昧”,意即“正定”,是靠日常生活中的磨练所成就,属修道的方法之一。
真正的禅,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起烦恼妄想,能集中精神、一心不乱,行兹在兹、念兹在兹,使心住于一境。
做事,一定要秉持“诚”与“正”的原则;而待人,则要用“宽”与“柔”的态度。要以宗教者超然的形态,宽大的心胸来容纳任何人。
真正的圣人,既强又柔。他的强是柔中带刚,刚中带柔;柔能调伏众生,刚能坚强己志。
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
一切的修行法门,如坐禅、念佛等,都是为了收摄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所增加一分真我。
戒是不起心动念,守住本分,戒掉一切名闻利养的贪念;“定”是遇到任何困境,都能守持志节、临危不乱;“慧”是能运心转境,于平静中突破重重困难。
听法后,能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谓之“受法”。
年轻佛子常耽于文字般若中,若能将所学得文字应用于实相般若,以声音呼出千眼,以行动引出千手,事理圆融,方是学佛的真谛。
能善意掩盖他人的不良习气,弘扬其良好德性,且不评论他人是非,这样的人一定可爱又可敬。
过去宿业所带来的业障,如能以欢喜心去接受,就可以重业轻报。
遭受别人批评时,先问自心是否无愧?无愧则心安。
若有人扯后腿,要心存感恩。没有人“扯”,就练不出腿劲。
佛教徒不怕做事,而且能积极投入人间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心灵不被环境所转,能勇敢突破万难,难行能行;做到别人不能忍而我能忍,别人不能舍而我能舍的地步,这才是“借事炼心”。
人若能蛮对现实,欢喜接受过去生中的善恶业缘,谓之“忍辱”。
忍是帮助你做好事、修好行的最大力量。能持忍者。没有什么事办不到。
人生如果不能忍辱,就无法成就事业、学业与道业。修行必定要能堪忍无量的苦,无忍决不会所有成就,是故“忍”为修学佛法的重心。
能将山河大地、太虚里的任何境界都包容于心,而心却不被境所转,此即出世的精神。
时时以清净解脱的爱心,秉承过去生所播下的远因,成就现在的近缘,更扩展长情于未来。
有句话说:“静时养气,动时练神。”静的时候练气,可以磨练我们的气质与品德;动的时候则要专一精神,将心念统摄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