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洛维夫人》中他者性的接受与抗拒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导言中就提出了“在男性看来,女性本质上是有性别的、生殖的人。。。。。。女人相较男人而言,而不是男人相较女人而言确定下来并且区别开来;女人面对本质是非本质。即男人是主体,是绝对:女人是他者。”
简单地来说,此论述使用的是和种族歧视一样的逻辑,在白种人看来,有色人种是有颜色的、是低等的, 因此有色人种相较白种人显然是有分别的,这种比较不是说用有色人种作为对照组,而是反过来。 有色人种面对白种人是非本质, 即白种人是主体,是绝对:女人是他者。
从理论上,暂且撇开其他的因素,克拉丽莎抽离出来之后,作为一个女性,她虽然嫁给了理查德,但是在实际上她的存在是次级的,在这里的次级的意思是指理查德作为一个男性其代表的是一种当时社会存在的自由人,而作为嫁给了理查德的克拉丽莎只是一个相对于理查德的附属,是“理查德”这个自由存在的依附品,在《达洛维夫人》的孙梁、苏美译本中这样讲到“啊,理查德!她在内心呼唤,恍惚酣睡的人在夜半进行,在黑暗中伸出手来祈求援助。。。。。。理查德把我给撇下了,我永远是孤独的。”在个人看来,被陷在附属层的克拉丽莎此时不仅仅是对理查德这种潜意识下的行为的抗议,同样也表现出了对自我的他者性的一种抗拒。(Richard ,Richard! She cried, as a sleeper in the night stars and stretches a hand in the dark for help. Lunching with Lady Bruton, it came back to her. he has left me; I am alone for ever, she thought, folding her hands upon her knee.)
诚然,这种抗拒的表现不仅仅在克拉丽莎对理查德时,其更突出的表现在其对彼得的时候,在文中如此彼得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对克拉丽莎的要求(现在他明白)毫无道理,他要求的是无法办到的事。他还跟她大吵大闹。如果他不那么荒唐,也许她仍会接受他。”
For himself he was absurd. His demands upon Clarissa( he could see it now) were absurd. He asked impossible things. He made terrible scenes. She would have accepted him still, perhaps, if he had been less absurd.
当然这里的要求是什么呢,或许看到这一段,很多人将其归因于彼得的控制欲上,可是,文中有那么一段,在克拉丽莎嘲弄了萨利之后,彼得对此评价:“他并未由于她计较这一点而责怪她,因为在当年,像她那样成长起来的女孩子什么也不懂。但是她的姿态叫他生气:她胆怯而又严厉,傲慢而又拘泥。”或许更多人在理解这一段时候,可能是从价值观的正确与否来评论的,但是看到后半句“他本能地说了句‘灵魂死啦”——她的灵魂死了——从而给那个时刻一个特定的定义,这是他惯常的行为’。
He hadn’t blamed her for minding the fact, since in those days a girl brought up as she was, knew nothing , but it was her manner that annoyed him; timid; hard; something arrogant; unimaginative; prudish. “ the death of the soul.” He had said that instinctively, ticketing the moment as he used to do ——the death of her soul.
或许这是一种站在价值观立场上的评判,但是这实质上更主要的是彼得对克拉丽莎的一种限定,其“本能的”,“这是他惯常的行为”种种表明的,其实彼得从前文看已然是意识到了自己对克拉丽莎的限制和圈定,这种限制和圈定,粗浅的说就是在由于对象在违背了主体所认可的意识或者价值观的时候,主体向对象的审判有时候也包括审判的执行,诚然,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时这种主体和他者是时常存在的,但是从此处在彼得和克拉丽莎的两性关系上讲,彼得实际上是站在了主体的角度来审视已经被自己视为他者的克拉丽莎的,但是彼得认为不应该将这种歧视称为彼得的个人意识,因为彼得的个人意识其实是对这种歧视的反抗“他明白自己的对克拉丽莎的要求是毫无道理的。”但是他依旧会那样做,在本质上而言,这是一种个人无意识的体现,而这种个人无意识从实质上讲是植根于社会的集体无意识中的。
在本书中主要的几个关系脉络中,彼得和黛西、理查德和克拉丽莎、休和伊芙琳、赛普迪莫斯和蕾西亚,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主体和他者的对立存在:
首先彼得和黛西:彼得在形容黛西的时候说道:“从未见过她那样美的,一切都来得那么自然,比克拉丽莎自然多了。没有神经质的激动。毫无麻烦。既不疙瘩,也不烦躁。 一帆风顺。阳台上那可爱的标致的黑皮肤姑娘,她提高嗓音声称(他能听见她的声音):当然,当然,她会把一切献给他的。”Very charming, very dark; the best he had ever seen of her. it did come, after all so naturally; so much more naturally than Clarissa. No fuss. No bother. No finicking and fidgeting. All plain sailing. And the dark, adorably pretty girl on the verandah exclaimed(he could hear her).Of course, of course she would give him everything! She cried (she had no sense of discretion) everything he wanted.
其实很明显地看出,这里的分界是清晰的,其中外前半段较为明显,其乃是站在一个评价者的角度来将克拉丽莎和黛西进行对比,简单地来说,就好像是在对比两件不同款式的衣物。黛西对彼得来说就是他者,而在某种程度上,从侧面来讲黛西通过对他者的自我认定从而确立了自我:“她会把一切献给他的。”而在这一点上,克拉丽莎在与彼得就是由于此才产生了矛盾,彼得将克拉丽莎当做他者,而克拉丽莎则希望自己希望保持主体性,她不想通过承认自己的他者性来实现自我。可是她必须确定确立自我。在这里波伏娃从生物学解释道:“她(女性)以‘男性的抗议’做出反应;要么她寻求变得男性化,要么她以女性的武器同男人做斗争。”也就是说,在此处克拉丽莎的出路除了“男性化”就是“女性化”,而这里的女性化,就是一种当时代社会性的女性的意识,也就是作为男性的从属,而去女性化而呈男性化的在小说中提到的一个较为鲜明的代表大体上就是伊丽莎白的老师基尔曼小姐。
然而基尔曼小姐虽然有自己的独立性然而却是像异类一样存在在这个社会的,因而作为社会性上,克拉丽莎是蔑视和同情基尔曼小姐,可是在女性的角度,克拉丽莎崇敬甚至嫉妒这种独立主体性的自我,而在某种程度上,其和基尔曼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相同的(在克拉丽莎自己来看,她对他者性也存在的抗拒的),她佩服基尔曼独立的勇气,但是在社会形式下她必须牺牲这种主体性来实现自我。这便是她选择在社会层面上接受他者性的一个重大的原因。
当然,谈到他者性的接受,克拉丽莎和理查德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彼得和克拉丽莎的关系中,克拉丽莎没有选择屈从彼得以主体身份强加在克拉丽莎身上他者性,但是她却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了理查德,但是为什么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因为这种自我他者性的附加是社会性的,而并非情感性的。从感情上,克拉丽莎并没有实现自身的实现和确认,而个人也以为正是因为这一点,克拉丽莎的神情时常低落,这正是她在渴望彼得的爱情的同时却抗拒着彼得对其他者性的强加而导致的一种矛盾。
而对于理查德,她却是完全接受了其所附加的他者性,“她说,这些名流体现了一种勇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佩服这种勇气了。当然其中不少是达洛维先生的观点,诸如热心公益、大英帝国、关税改革、统治阶级的精神,等等,所有这些对她潜移默化,熏陶颇深。。。。她却不得不用她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这是婚姻的悲剧之一,虽然她自己也有头脑,却老是引用理查德的话。。。。。。比如说举办这些宴会都是为了他,或者可以说, 为了她理想中的他。她把家里的客厅变成了一种聚会场所。”这一切种种依然表明了克拉丽莎在婚姻的缔结下坦然接受了自己作为达洛维夫人这个极具他者性的身份,(“她已经是达洛维夫人”,不再是克拉丽莎了,在正常社会中,她已然作为一个自由人的附属,来辅助身为自由人的男性,也就他者对应的主题理查德),而这种接受在社交层面上带给她的愉悦也令她相对满足, 相比情感来说,这在后文中提到“诚然,她生活的很幸福。她天生就喜欢生活的乐趣(虽然,天晓得,她善于掩饰内心;尽管与她相处多年,他仍经常感到,自己对她的了解还相当肤浅。)”其实在这里就暗示了克拉丽莎自我在社交层面上的满足和情感世界上的失落。
回过来说到彼得,其在评价自己时表现的其实是一种个人意识(他明白自己对克拉丽莎的要求是不合理的)这种个人意识显然是反对其个人的无意识,这实际上是对自己个人无意识(彼得在无意识中对克拉丽莎生活的限制和界定)的觉醒,而这种这个人无意识在本质上则是架构在集体无意识上(基于整个社会结构下的女性地位和男性主体所导致)。
说到集体无意识,从荣格所言“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当然对于这种对女性的歧视能否代代相处,个人依旧保留怀疑态度,但是从小说背景的角度来讲,这种集体性的无意识地对女性合理地位的否认依旧广泛的存在,这并非是一对夫妇或者是愿意承认自己他者性的克拉丽莎或者黛西的“功劳”,其是整个社会的结构。而以上说的克拉丽莎和理查德相处时对他者性的接受,以及黛西和彼得相处时对他者性的接受,还有之后将会提到的蕾西亚、伊芙琳以及威廉布雷德肖爵士的夫人等人对他者性的接受,作为整个社会结构的缩影呈现出了历史发展中社会结构形成的社会意识。对后三者,不是本节所讲的重点,所以个人将简要地提一下。
伊芙琳:“她是那种不起眼、胆小如鼠的女人,一位崇拜强有力的男子汉。她几乎被人忽视”。而从她本身就是作为一个贵族的象征被休捕获的,(对,就是捕获的),休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自由个体在真正意义上娶了伊芙琳,而是作为一种奋斗的奖励将其捕获的。休将伊芙琳作为自己的他者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就仿佛女孩子们竞相装饰自己的洋娃娃以及赛车手们竞相组装自己的赛车。这一点在休进商店为伊芙琳买项链的时候就被理查德厌恶至极,“眼下只见那串项链掉在休的优雅的手指间。假使他真的要买首饰,那就让他送给一个姑娘吧——随便什么姑娘,哪怕街头的女郎。理查德打心眼里痛恨这种生活之无聊——给伊芙琳买项链。”很显然,理查德隐晦地指出了休利用女性作为他者实现自我的一种病态,然而他没有意识到的是,这种病态即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意识。
布雷德肖夫人:在宴会上,克拉丽莎就尖锐地讽刺她,文中这样提到:“她必须到布雷德肖太太跟前去,周旋一番(那位夫人穿着银灰色衣裳,活像一头海狮,在水池边摇摆着,力求平衡,一面吼叫着;正如她渴望得到邀请,会晤公爵夫人;真是个飞黄腾达的男人的妻子);克拉丽莎必须去和她会晤”此处不用多说,克拉丽莎在讽刺她的时候其实讽刺的也是自己的,同样作为上流社会男人的附属,对方在她自己眼里不过是一个飞黄腾达的男人的妻子,而并非是一个独立的飞黄腾达的女人。而更为可笑的是,克拉丽莎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也是其中一员。
蕾西亚:她算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因为她承载的是一个副主角妻子的角色,(为什么是副主角,其实整本书中个人认为赛普迪莫斯就是主角克拉丽莎的另一个自我,因而是另一个主角,可以说是主角的影子,然而在小说中又不是同一人物,因而区别于配角,便称其为副主角,在此节中个人不加细谈)。在文中蕾西亚是接受他者性的,然而赛普迪莫斯的主体性的不强烈导致了蕾西亚身上他者性的不鲜明,但是蕾西亚的他者性可以说是相对强烈的,“她说,一定要有一个像赛普迪莫斯的儿子。其实没有人能与赛普迪莫斯相比:他那么温存,那么庄重,又那么聪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她为什么不说一定要有一个像自己的女儿呢?为什么会说一定要有一个像赛普迪莫斯的儿子,这就好比三国曹操所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足以说明了男子的主体性,侧面则反衬出了蕾西亚对他者性的接受。当然说抗拒,蕾西亚在文中也有表现,文中这样说道:“为什么我就该无依无靠呢?为什么不让我留在米兰?为什么我要忍受折磨?为什么?。。。。。。她举目无亲,被冷漠世界中的参天大树和团团乌云所包围,毫无荫庇,备受折磨;然而,究竟为什么她该受苦呢?为什么?”这里虽然没有直接体现出了她对于他者性的接受,但是却从侧面体现出了其对自我身份的一种认同的迷失,自己想抗拒他者性又不可得,因为在英国社会,她的身份是赛普迪莫斯的妻子,而当她想要接受这种他者性时,她又无依无靠,没有人代表她,没有人引领她,她的主体依然处在颓废状态,因而她作为一个他者也呈现出了一种无依无靠的状态。
所以从以上几人来讲,其表现是社会意识在克拉丽莎这个朋友圈下缩影,也就是荣格所说的承载起彼得的“个人无意识”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最后还值得一提就是萨利,虽然她是女性,但是在与彼得的交往当中,她实际上是脱离了他者性的约束的,当然很显然,个人只是说她在与彼得的交往中而非在所有交往中脱离了他者性的约束。
女性受到他者性的约束通常是在恋爱关系当中,在此文中,萨利和休,以及萨利和她的丈夫关系中,诚然也是存在这种他者性的约束的。首先是萨利和休,休因为萨利的蛮横以至于要惩罚她(亲她),显然其从本质上讲,这和彼得对克拉丽莎的约束也是相同的(当然在存在潜在或正常情欲关系的两性关系都会存在主体和他者的对立关系)。而萨利和她丈夫之间,她所受到的他者性则是社会给她加上的,实际上就是达洛维夫人,她将萨利当做是她丈夫的妻子,文中说“一个矿工的儿子”,而萨利则是一个矿工儿子的妻子。可见此处的附属是十分明显的。
在彼得和萨利的相互关系当中,少有存在恋爱关系,至少在当时代,恋爱的主动方没有以这种姿态来看待两人关系,以至于两人都成了社会的自由个体,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人的交往通常显得舒适而顺畅。
简单地来说,此论述使用的是和种族歧视一样的逻辑,在白种人看来,有色人种是有颜色的、是低等的, 因此有色人种相较白种人显然是有分别的,这种比较不是说用有色人种作为对照组,而是反过来。 有色人种面对白种人是非本质, 即白种人是主体,是绝对:女人是他者。
从理论上,暂且撇开其他的因素,克拉丽莎抽离出来之后,作为一个女性,她虽然嫁给了理查德,但是在实际上她的存在是次级的,在这里的次级的意思是指理查德作为一个男性其代表的是一种当时社会存在的自由人,而作为嫁给了理查德的克拉丽莎只是一个相对于理查德的附属,是“理查德”这个自由存在的依附品,在《达洛维夫人》的孙梁、苏美译本中这样讲到“啊,理查德!她在内心呼唤,恍惚酣睡的人在夜半进行,在黑暗中伸出手来祈求援助。。。。。。理查德把我给撇下了,我永远是孤独的。”在个人看来,被陷在附属层的克拉丽莎此时不仅仅是对理查德这种潜意识下的行为的抗议,同样也表现出了对自我的他者性的一种抗拒。(Richard ,Richard! She cried, as a sleeper in the night stars and stretches a hand in the dark for help. Lunching with Lady Bruton, it came back to her. he has left me; I am alone for ever, she thought, folding her hands upon her knee.)
诚然,这种抗拒的表现不仅仅在克拉丽莎对理查德时,其更突出的表现在其对彼得的时候,在文中如此彼得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对克拉丽莎的要求(现在他明白)毫无道理,他要求的是无法办到的事。他还跟她大吵大闹。如果他不那么荒唐,也许她仍会接受他。”
For himself he was absurd. His demands upon Clarissa( he could see it now) were absurd. He asked impossible things. He made terrible scenes. She would have accepted him still, perhaps, if he had been less absurd.
当然这里的要求是什么呢,或许看到这一段,很多人将其归因于彼得的控制欲上,可是,文中有那么一段,在克拉丽莎嘲弄了萨利之后,彼得对此评价:“他并未由于她计较这一点而责怪她,因为在当年,像她那样成长起来的女孩子什么也不懂。但是她的姿态叫他生气:她胆怯而又严厉,傲慢而又拘泥。”或许更多人在理解这一段时候,可能是从价值观的正确与否来评论的,但是看到后半句“他本能地说了句‘灵魂死啦”——她的灵魂死了——从而给那个时刻一个特定的定义,这是他惯常的行为’。
He hadn’t blamed her for minding the fact, since in those days a girl brought up as she was, knew nothing , but it was her manner that annoyed him; timid; hard; something arrogant; unimaginative; prudish. “ the death of the soul.” He had said that instinctively, ticketing the moment as he used to do ——the death of her soul.
或许这是一种站在价值观立场上的评判,但是这实质上更主要的是彼得对克拉丽莎的一种限定,其“本能的”,“这是他惯常的行为”种种表明的,其实彼得从前文看已然是意识到了自己对克拉丽莎的限制和圈定,这种限制和圈定,粗浅的说就是在由于对象在违背了主体所认可的意识或者价值观的时候,主体向对象的审判有时候也包括审判的执行,诚然,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时这种主体和他者是时常存在的,但是从此处在彼得和克拉丽莎的两性关系上讲,彼得实际上是站在了主体的角度来审视已经被自己视为他者的克拉丽莎的,但是彼得认为不应该将这种歧视称为彼得的个人意识,因为彼得的个人意识其实是对这种歧视的反抗“他明白自己的对克拉丽莎的要求是毫无道理的。”但是他依旧会那样做,在本质上而言,这是一种个人无意识的体现,而这种个人无意识从实质上讲是植根于社会的集体无意识中的。
在本书中主要的几个关系脉络中,彼得和黛西、理查德和克拉丽莎、休和伊芙琳、赛普迪莫斯和蕾西亚,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主体和他者的对立存在:
首先彼得和黛西:彼得在形容黛西的时候说道:“从未见过她那样美的,一切都来得那么自然,比克拉丽莎自然多了。没有神经质的激动。毫无麻烦。既不疙瘩,也不烦躁。 一帆风顺。阳台上那可爱的标致的黑皮肤姑娘,她提高嗓音声称(他能听见她的声音):当然,当然,她会把一切献给他的。”Very charming, very dark; the best he had ever seen of her. it did come, after all so naturally; so much more naturally than Clarissa. No fuss. No bother. No finicking and fidgeting. All plain sailing. And the dark, adorably pretty girl on the verandah exclaimed(he could hear her).Of course, of course she would give him everything! She cried (she had no sense of discretion) everything he wanted.
其实很明显地看出,这里的分界是清晰的,其中外前半段较为明显,其乃是站在一个评价者的角度来将克拉丽莎和黛西进行对比,简单地来说,就好像是在对比两件不同款式的衣物。黛西对彼得来说就是他者,而在某种程度上,从侧面来讲黛西通过对他者的自我认定从而确立了自我:“她会把一切献给他的。”而在这一点上,克拉丽莎在与彼得就是由于此才产生了矛盾,彼得将克拉丽莎当做他者,而克拉丽莎则希望自己希望保持主体性,她不想通过承认自己的他者性来实现自我。可是她必须确定确立自我。在这里波伏娃从生物学解释道:“她(女性)以‘男性的抗议’做出反应;要么她寻求变得男性化,要么她以女性的武器同男人做斗争。”也就是说,在此处克拉丽莎的出路除了“男性化”就是“女性化”,而这里的女性化,就是一种当时代社会性的女性的意识,也就是作为男性的从属,而去女性化而呈男性化的在小说中提到的一个较为鲜明的代表大体上就是伊丽莎白的老师基尔曼小姐。
然而基尔曼小姐虽然有自己的独立性然而却是像异类一样存在在这个社会的,因而作为社会性上,克拉丽莎是蔑视和同情基尔曼小姐,可是在女性的角度,克拉丽莎崇敬甚至嫉妒这种独立主体性的自我,而在某种程度上,其和基尔曼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相同的(在克拉丽莎自己来看,她对他者性也存在的抗拒的),她佩服基尔曼独立的勇气,但是在社会形式下她必须牺牲这种主体性来实现自我。这便是她选择在社会层面上接受他者性的一个重大的原因。
当然,谈到他者性的接受,克拉丽莎和理查德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彼得和克拉丽莎的关系中,克拉丽莎没有选择屈从彼得以主体身份强加在克拉丽莎身上他者性,但是她却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了理查德,但是为什么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因为这种自我他者性的附加是社会性的,而并非情感性的。从感情上,克拉丽莎并没有实现自身的实现和确认,而个人也以为正是因为这一点,克拉丽莎的神情时常低落,这正是她在渴望彼得的爱情的同时却抗拒着彼得对其他者性的强加而导致的一种矛盾。
而对于理查德,她却是完全接受了其所附加的他者性,“她说,这些名流体现了一种勇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佩服这种勇气了。当然其中不少是达洛维先生的观点,诸如热心公益、大英帝国、关税改革、统治阶级的精神,等等,所有这些对她潜移默化,熏陶颇深。。。。她却不得不用她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这是婚姻的悲剧之一,虽然她自己也有头脑,却老是引用理查德的话。。。。。。比如说举办这些宴会都是为了他,或者可以说, 为了她理想中的他。她把家里的客厅变成了一种聚会场所。”这一切种种依然表明了克拉丽莎在婚姻的缔结下坦然接受了自己作为达洛维夫人这个极具他者性的身份,(“她已经是达洛维夫人”,不再是克拉丽莎了,在正常社会中,她已然作为一个自由人的附属,来辅助身为自由人的男性,也就他者对应的主题理查德),而这种接受在社交层面上带给她的愉悦也令她相对满足, 相比情感来说,这在后文中提到“诚然,她生活的很幸福。她天生就喜欢生活的乐趣(虽然,天晓得,她善于掩饰内心;尽管与她相处多年,他仍经常感到,自己对她的了解还相当肤浅。)”其实在这里就暗示了克拉丽莎自我在社交层面上的满足和情感世界上的失落。
回过来说到彼得,其在评价自己时表现的其实是一种个人意识(他明白自己对克拉丽莎的要求是不合理的)这种个人意识显然是反对其个人的无意识,这实际上是对自己个人无意识(彼得在无意识中对克拉丽莎生活的限制和界定)的觉醒,而这种这个人无意识在本质上则是架构在集体无意识上(基于整个社会结构下的女性地位和男性主体所导致)。
说到集体无意识,从荣格所言“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当然对于这种对女性的歧视能否代代相处,个人依旧保留怀疑态度,但是从小说背景的角度来讲,这种集体性的无意识地对女性合理地位的否认依旧广泛的存在,这并非是一对夫妇或者是愿意承认自己他者性的克拉丽莎或者黛西的“功劳”,其是整个社会的结构。而以上说的克拉丽莎和理查德相处时对他者性的接受,以及黛西和彼得相处时对他者性的接受,还有之后将会提到的蕾西亚、伊芙琳以及威廉布雷德肖爵士的夫人等人对他者性的接受,作为整个社会结构的缩影呈现出了历史发展中社会结构形成的社会意识。对后三者,不是本节所讲的重点,所以个人将简要地提一下。
伊芙琳:“她是那种不起眼、胆小如鼠的女人,一位崇拜强有力的男子汉。她几乎被人忽视”。而从她本身就是作为一个贵族的象征被休捕获的,(对,就是捕获的),休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自由个体在真正意义上娶了伊芙琳,而是作为一种奋斗的奖励将其捕获的。休将伊芙琳作为自己的他者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就仿佛女孩子们竞相装饰自己的洋娃娃以及赛车手们竞相组装自己的赛车。这一点在休进商店为伊芙琳买项链的时候就被理查德厌恶至极,“眼下只见那串项链掉在休的优雅的手指间。假使他真的要买首饰,那就让他送给一个姑娘吧——随便什么姑娘,哪怕街头的女郎。理查德打心眼里痛恨这种生活之无聊——给伊芙琳买项链。”很显然,理查德隐晦地指出了休利用女性作为他者实现自我的一种病态,然而他没有意识到的是,这种病态即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意识。
布雷德肖夫人:在宴会上,克拉丽莎就尖锐地讽刺她,文中这样提到:“她必须到布雷德肖太太跟前去,周旋一番(那位夫人穿着银灰色衣裳,活像一头海狮,在水池边摇摆着,力求平衡,一面吼叫着;正如她渴望得到邀请,会晤公爵夫人;真是个飞黄腾达的男人的妻子);克拉丽莎必须去和她会晤”此处不用多说,克拉丽莎在讽刺她的时候其实讽刺的也是自己的,同样作为上流社会男人的附属,对方在她自己眼里不过是一个飞黄腾达的男人的妻子,而并非是一个独立的飞黄腾达的女人。而更为可笑的是,克拉丽莎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也是其中一员。
蕾西亚:她算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因为她承载的是一个副主角妻子的角色,(为什么是副主角,其实整本书中个人认为赛普迪莫斯就是主角克拉丽莎的另一个自我,因而是另一个主角,可以说是主角的影子,然而在小说中又不是同一人物,因而区别于配角,便称其为副主角,在此节中个人不加细谈)。在文中蕾西亚是接受他者性的,然而赛普迪莫斯的主体性的不强烈导致了蕾西亚身上他者性的不鲜明,但是蕾西亚的他者性可以说是相对强烈的,“她说,一定要有一个像赛普迪莫斯的儿子。其实没有人能与赛普迪莫斯相比:他那么温存,那么庄重,又那么聪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她为什么不说一定要有一个像自己的女儿呢?为什么会说一定要有一个像赛普迪莫斯的儿子,这就好比三国曹操所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足以说明了男子的主体性,侧面则反衬出了蕾西亚对他者性的接受。当然说抗拒,蕾西亚在文中也有表现,文中这样说道:“为什么我就该无依无靠呢?为什么不让我留在米兰?为什么我要忍受折磨?为什么?。。。。。。她举目无亲,被冷漠世界中的参天大树和团团乌云所包围,毫无荫庇,备受折磨;然而,究竟为什么她该受苦呢?为什么?”这里虽然没有直接体现出了她对于他者性的接受,但是却从侧面体现出了其对自我身份的一种认同的迷失,自己想抗拒他者性又不可得,因为在英国社会,她的身份是赛普迪莫斯的妻子,而当她想要接受这种他者性时,她又无依无靠,没有人代表她,没有人引领她,她的主体依然处在颓废状态,因而她作为一个他者也呈现出了一种无依无靠的状态。
所以从以上几人来讲,其表现是社会意识在克拉丽莎这个朋友圈下缩影,也就是荣格所说的承载起彼得的“个人无意识”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最后还值得一提就是萨利,虽然她是女性,但是在与彼得的交往当中,她实际上是脱离了他者性的约束的,当然很显然,个人只是说她在与彼得的交往中而非在所有交往中脱离了他者性的约束。
女性受到他者性的约束通常是在恋爱关系当中,在此文中,萨利和休,以及萨利和她的丈夫关系中,诚然也是存在这种他者性的约束的。首先是萨利和休,休因为萨利的蛮横以至于要惩罚她(亲她),显然其从本质上讲,这和彼得对克拉丽莎的约束也是相同的(当然在存在潜在或正常情欲关系的两性关系都会存在主体和他者的对立关系)。而萨利和她丈夫之间,她所受到的他者性则是社会给她加上的,实际上就是达洛维夫人,她将萨利当做是她丈夫的妻子,文中说“一个矿工的儿子”,而萨利则是一个矿工儿子的妻子。可见此处的附属是十分明显的。
在彼得和萨利的相互关系当中,少有存在恋爱关系,至少在当时代,恋爱的主动方没有以这种姿态来看待两人关系,以至于两人都成了社会的自由个体,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人的交往通常显得舒适而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