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神话--《西西弗斯的神话》
这本书是在看了《陌生人》和《鼠疫》后一气呵成看下来的。虽然中间没有停顿,但是过程并不顺利。一开始以为和前两本一样是一个小说,就和往常一样找来英文版开始看。越看越艰难,用词都很简单,但是这些熟悉的词汇拼接在一起我就有点搞不定了。于是找来了汉语版的,但是不得不说,看完以后还是觉得英文版的更好懂。
在我眼中,西西弗斯上山的时候是快乐的,因为他的意识都被巨石占据。但在下山的路上,摆脱掉原先的束缚,他的意识也被释放了,意识到自己所做的都是徒劳,除了下一块巨石以外没有所谓的希望。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失望和希望的轮回里。它们俩就像是永不分开的好兄弟,见到一个之后过不了多久就会看到另一个。但是人总是怀揣着希望,害怕失望,这就是这个世界荒谬的原因之一。
意识和现实的交汇处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荒谬,有的人发现这样的荒谬无法承受,换句话说就是不理解生活,就会自杀。相当于以行动告诉别人自己觉得“不值得如此费力”的生活。诚然,生活从来都不容易。要不断接收生存发出的指令,并以某种姿态回应,回应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首要原因就是习惯。自愿结束生命意味着像下山的西西弗斯一样,你已经意识到这种习惯的荒谬性,意识到没有一个深刻的你又去生活,发现每天的忙忙碌碌毫无意义,遭受痛苦亦无益处。
在这里,自杀并不是对荒谬的不接受,反而是一种完全的接受。与之对立的是逃避,对死亡的躲闪。这种逃避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希望。是一种对自己应得的生活的希望,也是不是为生活本身而活的人们的自欺欺人。希望设置一种伟大的超过生活的目标,让生活得到升华,得到意义,然后背叛生活。每天都是时间带着我们走,但是也经常有那些时刻我们必须带着时间走。我们指着未来过活:“明天”“以后”“等毕业了”“等结婚了”“在你走出自己的路之后”。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赋予某个时间点意义,把自己和时间轴连接起来。人们往往愿意承认自己站在时间曲线上的某一个点,但是不愿意意识到这条曲线的尽头。每个人都属于时间,但是时间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正如每个人都期待所谓的“更好的明天”但是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应该是拒绝明天的。这种肉体的反抗就是另一个荒谬。
我们行走在这个世界里,可以察觉到周遭的一切都是“密实”的。在感叹一个石头的纹路多么的巧妙时,陌生感会伺机而入。在一切美的内心都有一些非人性的东西,那些山,那柔和的天空,那树木的轮廓在这一刻失去了我们拿来装点它们的虚幻的意义,从此它们变得比失乐园还遥远。可以感受到世界最初的敌意穿过几千年的光景来反对我们。转瞬间,我们不再理解这个世界。因为几个世纪以来我们明白的只是我们实现归于这个世界的想象与设计,因为自此以后,我们不再拥有这项技能。世界变回他本来的样子,从我们手中逃离。像是被习惯遮掩的舞台布景又恢复了原来的面貌,和我们保持距离。世界那种“密实”与“陌生”就是荒谬。
面对这种种的荒谬,我们开始尝试着用自己的大脑去判断。然而思想一旦开始自行,首先发现的就会是矛盾。面对这样的矛盾,加缪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话:“这些观点不攻自破,结果常常被人取笑。因为我们在肯定一切皆真实的同时也肯定了这种论点之反面的真实性,结果也就肯定了自己论题的谬误性(因为反面的论点是不承认它是真实的)。而如果有人说一切皆谬误,这一论点本身就是错的。倘若我们宣称只有我们论点的反面是错误的,或者只有我们的论点不是错误的,我们则是被迫承认了无数真实或错误的判断。因为一个人在表达一种真实论点时宣称它是真实的,同时也承认了以此类推的无限论点。”于是,一个恶性循环就这样开始了。大多数人选择了逃避,少数人任由思想滑到最终点,不可避免的得出生活本没有意义的结论。
加缪认为,"荒谬"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把握,荒谬不是理性的对立面而是"非理性的反面",可以说是理性的一种特殊形态,归根结蒂它产生于人的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之间的冲突。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他分析了很多例子来印证这一观点。全文从为什么自杀开始,讨论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分析了无处不在的荒谬,得出了意义是人类主观臆想出来的东西。这和我最近看的《传道书》异曲同工,日光之下,皆是虚空。处看这句话的时候,我以为是在说物质,现在觉得不只是物质,思想更是虚空。最好的状态应该是上山时候的西西弗斯,没有意识,活的简单。但是山总有一个顶,简单不可避免的会被某个点触及变的混浊。
在与荒谬相遇之前,芸芸众生活得有目标,他们关心未来,希望得到证明。人们掂量自己的机会,指望着“某一天”、退休后的生活,或是子孙的事业,仍然觉得自己可以控制生活中的某些事。实际上,即使所有事情都与自由相背,他还是表现得好像自己是自由的。然而荒谬之后,所有事情都被搅乱了:那种“我要”的想法、那种似乎一切皆有意义(即使我有时会说什么都没有意义)的行为方式——这一切都被一种可能性死亡的荒谬性以其令人眩晕的方式揭露无疑。思考未来,为自己设定目标,偏爱某物——所有这些都预先假定了一种自由的信念,即使人们有时确信自己没有感觉到自由。但在那一刻我很清楚,那种更高的自由、那种可单独作为真理基础的将来的自由并不存在。死亡是此时唯一的现实,而死亡之后才是关键时刻。
这世间只有一种奢侈品:人们之间的感情。在这个脆弱的世界,所有具有人性并只具有人性的东西都包含一种更生动的意义。紧绷的面孔,濒危的手足情,人们之间这种强烈而纯洁的友谊——这些都是真正的财富,因为它们转瞬即逝。
有的时候对于未来的希望反而会限制我们的现在,现在作为未来的根基是真真切切的在我们手中的。没有必要给这一切赋予过多的意义。喜欢就去做,想要就去得到。加缪的荒谬论启发了我:不存在未来,只有这样才为内心的自由提供了理由。
一切烦恼的根源都在意识。当一个每天粗衣粝食的人突然意识到自已为什么不每天山珍海味大鱼大肉的时候就是悲剧的根源。世界上有两种幸福的人,一种是与海搏斗不惜丧生海底的,另一种是看见大海后转身就走的。这个世界上不幸的人也有两种,一种是在海边徘徊不定空叹的,一种是因为见不到大海抱怨终身的。
返璞归真也好惊心动魄也好,都在于自己的选择。在这里我选择前者,我希望带上死刑犯带的眼罩,把荒谬隔绝在外。我知道他们的存在,我也有可以不去看他们的自由。听上去挺荒谬,但是这就是生活~
Keep calm and carry on。
在我眼中,西西弗斯上山的时候是快乐的,因为他的意识都被巨石占据。但在下山的路上,摆脱掉原先的束缚,他的意识也被释放了,意识到自己所做的都是徒劳,除了下一块巨石以外没有所谓的希望。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失望和希望的轮回里。它们俩就像是永不分开的好兄弟,见到一个之后过不了多久就会看到另一个。但是人总是怀揣着希望,害怕失望,这就是这个世界荒谬的原因之一。
意识和现实的交汇处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荒谬,有的人发现这样的荒谬无法承受,换句话说就是不理解生活,就会自杀。相当于以行动告诉别人自己觉得“不值得如此费力”的生活。诚然,生活从来都不容易。要不断接收生存发出的指令,并以某种姿态回应,回应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首要原因就是习惯。自愿结束生命意味着像下山的西西弗斯一样,你已经意识到这种习惯的荒谬性,意识到没有一个深刻的你又去生活,发现每天的忙忙碌碌毫无意义,遭受痛苦亦无益处。
在这里,自杀并不是对荒谬的不接受,反而是一种完全的接受。与之对立的是逃避,对死亡的躲闪。这种逃避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希望。是一种对自己应得的生活的希望,也是不是为生活本身而活的人们的自欺欺人。希望设置一种伟大的超过生活的目标,让生活得到升华,得到意义,然后背叛生活。每天都是时间带着我们走,但是也经常有那些时刻我们必须带着时间走。我们指着未来过活:“明天”“以后”“等毕业了”“等结婚了”“在你走出自己的路之后”。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赋予某个时间点意义,把自己和时间轴连接起来。人们往往愿意承认自己站在时间曲线上的某一个点,但是不愿意意识到这条曲线的尽头。每个人都属于时间,但是时间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正如每个人都期待所谓的“更好的明天”但是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应该是拒绝明天的。这种肉体的反抗就是另一个荒谬。
我们行走在这个世界里,可以察觉到周遭的一切都是“密实”的。在感叹一个石头的纹路多么的巧妙时,陌生感会伺机而入。在一切美的内心都有一些非人性的东西,那些山,那柔和的天空,那树木的轮廓在这一刻失去了我们拿来装点它们的虚幻的意义,从此它们变得比失乐园还遥远。可以感受到世界最初的敌意穿过几千年的光景来反对我们。转瞬间,我们不再理解这个世界。因为几个世纪以来我们明白的只是我们实现归于这个世界的想象与设计,因为自此以后,我们不再拥有这项技能。世界变回他本来的样子,从我们手中逃离。像是被习惯遮掩的舞台布景又恢复了原来的面貌,和我们保持距离。世界那种“密实”与“陌生”就是荒谬。
面对这种种的荒谬,我们开始尝试着用自己的大脑去判断。然而思想一旦开始自行,首先发现的就会是矛盾。面对这样的矛盾,加缪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话:“这些观点不攻自破,结果常常被人取笑。因为我们在肯定一切皆真实的同时也肯定了这种论点之反面的真实性,结果也就肯定了自己论题的谬误性(因为反面的论点是不承认它是真实的)。而如果有人说一切皆谬误,这一论点本身就是错的。倘若我们宣称只有我们论点的反面是错误的,或者只有我们的论点不是错误的,我们则是被迫承认了无数真实或错误的判断。因为一个人在表达一种真实论点时宣称它是真实的,同时也承认了以此类推的无限论点。”于是,一个恶性循环就这样开始了。大多数人选择了逃避,少数人任由思想滑到最终点,不可避免的得出生活本没有意义的结论。
加缪认为,"荒谬"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把握,荒谬不是理性的对立面而是"非理性的反面",可以说是理性的一种特殊形态,归根结蒂它产生于人的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之间的冲突。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他分析了很多例子来印证这一观点。全文从为什么自杀开始,讨论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分析了无处不在的荒谬,得出了意义是人类主观臆想出来的东西。这和我最近看的《传道书》异曲同工,日光之下,皆是虚空。处看这句话的时候,我以为是在说物质,现在觉得不只是物质,思想更是虚空。最好的状态应该是上山时候的西西弗斯,没有意识,活的简单。但是山总有一个顶,简单不可避免的会被某个点触及变的混浊。
在与荒谬相遇之前,芸芸众生活得有目标,他们关心未来,希望得到证明。人们掂量自己的机会,指望着“某一天”、退休后的生活,或是子孙的事业,仍然觉得自己可以控制生活中的某些事。实际上,即使所有事情都与自由相背,他还是表现得好像自己是自由的。然而荒谬之后,所有事情都被搅乱了:那种“我要”的想法、那种似乎一切皆有意义(即使我有时会说什么都没有意义)的行为方式——这一切都被一种可能性死亡的荒谬性以其令人眩晕的方式揭露无疑。思考未来,为自己设定目标,偏爱某物——所有这些都预先假定了一种自由的信念,即使人们有时确信自己没有感觉到自由。但在那一刻我很清楚,那种更高的自由、那种可单独作为真理基础的将来的自由并不存在。死亡是此时唯一的现实,而死亡之后才是关键时刻。
这世间只有一种奢侈品:人们之间的感情。在这个脆弱的世界,所有具有人性并只具有人性的东西都包含一种更生动的意义。紧绷的面孔,濒危的手足情,人们之间这种强烈而纯洁的友谊——这些都是真正的财富,因为它们转瞬即逝。
有的时候对于未来的希望反而会限制我们的现在,现在作为未来的根基是真真切切的在我们手中的。没有必要给这一切赋予过多的意义。喜欢就去做,想要就去得到。加缪的荒谬论启发了我:不存在未来,只有这样才为内心的自由提供了理由。
一切烦恼的根源都在意识。当一个每天粗衣粝食的人突然意识到自已为什么不每天山珍海味大鱼大肉的时候就是悲剧的根源。世界上有两种幸福的人,一种是与海搏斗不惜丧生海底的,另一种是看见大海后转身就走的。这个世界上不幸的人也有两种,一种是在海边徘徊不定空叹的,一种是因为见不到大海抱怨终身的。
返璞归真也好惊心动魄也好,都在于自己的选择。在这里我选择前者,我希望带上死刑犯带的眼罩,把荒谬隔绝在外。我知道他们的存在,我也有可以不去看他们的自由。听上去挺荒谬,但是这就是生活~
Keep calm and carry on。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