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读不下去,从第三章开始读

如果读不下去,坚持到第三章,绝对不虚此行
如果读不下去,坚持到第三章,绝对不虚此行
如果读不下去,坚持到第三章,绝对不虚此行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和许多伟大的小说一样,《消失的地平线》吃了开头故弄玄虚的亏。这貌似是十九至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很流行的一种写法:要讲个什么故事吧,偏不直接讲,非得借另外一个人的视角,从毫不相干的地方讲起,啰啰嗦嗦,不厌其烦,自得其乐,铺垫个万把字,直到把读者的所有兴趣和耐心消耗殆尽、确保读者绝对不会有兴趣继续读下去,这才心满意足、慢慢悠悠地开始说正式的故事——而上帝知道,那其实真是个好故事。
法国文学也是如此,开头必定是寒风雪夜,一架马车,孤村野店,围炉夜话——前面七八千字精雕细琢的十几个人全都没用,这时一个人拨着篝火,开始说:多少年以前,我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好,正主儿这才登场。
中国文学也不谋而合,深受其害。《红楼梦》一上来是贾雨村,是甄士隐,是和尚道士,就算写块大石头也不写林黛玉。当然这段是考据癖们的最爱,细细咂摸起滋味来也算是有道理。而后世《鹿鼎记》的开头就简直不可容忍,为什么要用整整N章来写河,写船,写茅十八!
你们都是商量好了的吗!
成心不想让读者看下去对吧!!
装逼未遂到底对你有什么好处啊!!!
——————吐槽完毕,言归正传——————
当大部分“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类作品都在千篇一律和不厌其烦地关注缠足、辫子和长衫的时候,詹姆斯·希尔顿,这个英国人,看到了中国的美——“这种纤弱的圆熟至美犹如花瓣飘零一般落入尘世。”书中的场景描写多是夜晚,幽幽柔和的灯影,淡淡朦胧的光晕——希氏真知人也。也就是他汉语不够好,要不然喇嘛庙的墙上一定挂着古诗。
希尔顿不抖机灵,不像列维·施特劳斯那种法国人(咦)一样刻薄、不满、骂骂咧咧,他心怀尊重。他看到美,看到美的脆弱,他愿意去小心翼翼地呵护。所以当然,希尔顿就是康韦,只有希尔顿才能是康韦——只有他与缓慢、优雅、从容、神性的山谷时间自然相应,只有他洞悉一切,情愿留下。我们知道,所有作者都会在故事里把自己YY成自带光环的主角,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希尔顿真不是一个好的故事讲述家,他为什么要逃出香格里拉呢?当然,如果不这样的话,就没有这个故事了呀。他就像自己讲了一个梦,然后不负责任地结尾了——梦就是这么做的,怪我咯?
我也无意再重复讨论“世外桃源”这一古今中外的母题;我也无意对角色对应的人类类型和情节深入分析;我也无意再去感叹,天堂煞费苦心地把你请了进来,你却一心拼命想逃回外面的地狱去。
但这本书带我走过的这趟旅程,的的确确是值回票价的。
以上。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