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设计的必要之存在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少就是多“
毫无疑问,Mies Van der Rohe的这句名言至今仍然影响着设计界,无论对设计师或者设计使用者来说,他们已经习惯并相信了简约设计产品的美好:比如Iphone,比如百度。
至于简约设计为何能大行其道,从设计者和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答案也显而易见:设计使用者(也就是我们)已经越来越懒惰,懒惰到如果一个产品还需要我们去看说明书,或者多摆弄两下,我们的耐心就会炸裂。所以,我们使用的东西最好是超级简约,不看说明书也能捣鼓明白,而且操作步骤少之又少,更重要的是,它能一步到位解决我的问题。产品的设计者们非常明白这个道理,被这个目标驱动的他们自然也就向着简约设计这条路越走越远,更有甚者,认为简约设计就是简单设计。而Donald Arthur. Norman的这本书好就好在给设计师们提了个醒:对设计而言,简约不是简单,而是只在必要时候考虑它的复杂。
因为种种原因,本书中心论点看起来不是那么明显,甚至稍不留神,你会看不出作者对“设计只在必要时候考虑它的复杂“的有效论证,好在反复深究后,理解它并没有那么复杂:
心理学证明,人们更喜欢中等程度的复杂,太简单我们会感到厌烦,太复杂感到困惑。置换到设计上来说,即便是看起来极简的好设计,其背后也是设计师精心设计的中等程度复杂。
举例:
使用汽车,大多时候只需要把控好方向盘、油门和刹车,但庞杂的其他功能和提供参数仪器等也很重要,所以,汽车再简约,它们也会存在。
使用Iphone,大多时候只需要掌握好Home键和触、点,但为了维持其良好的体验,其令人叹为观止后盖,复杂、精美的电路板依旧存在。
与之相反的例子是滑雪板和吉他一类产品的设计,诚然,它们外观很简单,但是熟练使用它们需要经年的学习。这些本身缺少了的控制环节才是它们上去简单明了的原因,而这些环节最终都需要使用者自身去适应和学习,实际上整个产品反而更加复杂了。
瞧,真正的简单只存在于头脑中。“少即是多”固然真理,但认为这就意味着设计必须简单未免有失偏颇,不可排除的复杂性和高密度信息呈现是设计目标与其工作步骤所固有,好的设计总是逼迫着设计师需要做到是在繁简之间找到美观与功能的平衡,将所有的复杂性有效的进行整合。
正如 Donald Arthur. Norman所说: “你不可能把本身复杂的实物简单化,而如何将复杂性有效的整合,这就是设计师的工作。””当然,这也是本书存在的价值意义。
毫无疑问,Mies Van der Rohe的这句名言至今仍然影响着设计界,无论对设计师或者设计使用者来说,他们已经习惯并相信了简约设计产品的美好:比如Iphone,比如百度。
至于简约设计为何能大行其道,从设计者和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答案也显而易见:设计使用者(也就是我们)已经越来越懒惰,懒惰到如果一个产品还需要我们去看说明书,或者多摆弄两下,我们的耐心就会炸裂。所以,我们使用的东西最好是超级简约,不看说明书也能捣鼓明白,而且操作步骤少之又少,更重要的是,它能一步到位解决我的问题。产品的设计者们非常明白这个道理,被这个目标驱动的他们自然也就向着简约设计这条路越走越远,更有甚者,认为简约设计就是简单设计。而Donald Arthur. Norman的这本书好就好在给设计师们提了个醒:对设计而言,简约不是简单,而是只在必要时候考虑它的复杂。
因为种种原因,本书中心论点看起来不是那么明显,甚至稍不留神,你会看不出作者对“设计只在必要时候考虑它的复杂“的有效论证,好在反复深究后,理解它并没有那么复杂:
心理学证明,人们更喜欢中等程度的复杂,太简单我们会感到厌烦,太复杂感到困惑。置换到设计上来说,即便是看起来极简的好设计,其背后也是设计师精心设计的中等程度复杂。
举例:
使用汽车,大多时候只需要把控好方向盘、油门和刹车,但庞杂的其他功能和提供参数仪器等也很重要,所以,汽车再简约,它们也会存在。
使用Iphone,大多时候只需要掌握好Home键和触、点,但为了维持其良好的体验,其令人叹为观止后盖,复杂、精美的电路板依旧存在。
与之相反的例子是滑雪板和吉他一类产品的设计,诚然,它们外观很简单,但是熟练使用它们需要经年的学习。这些本身缺少了的控制环节才是它们上去简单明了的原因,而这些环节最终都需要使用者自身去适应和学习,实际上整个产品反而更加复杂了。
瞧,真正的简单只存在于头脑中。“少即是多”固然真理,但认为这就意味着设计必须简单未免有失偏颇,不可排除的复杂性和高密度信息呈现是设计目标与其工作步骤所固有,好的设计总是逼迫着设计师需要做到是在繁简之间找到美观与功能的平衡,将所有的复杂性有效的进行整合。
正如 Donald Arthur. Norman所说: “你不可能把本身复杂的实物简单化,而如何将复杂性有效的整合,这就是设计师的工作。””当然,这也是本书存在的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