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任正非和华为推荐高管看《失去的胜利》?

本文原文及配图见作者微信公众号:学习体验设计庞涛(xuexitiyan)
2015年中国经济进一步放缓,然而,7月20日,华为披露的未经审计的上半年财报显示营业额同比增长30%,30%?同期曾经作为华为铁杆学习对象的IBM,二季度营业额却下滑了12.4%,中国国内传统行业除了医药和保健品外,可以说都是愁云密布,华为这一耀眼的业绩不可谓不浓墨重彩。
同时,2015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各类揭秘和回顾二战的图书一时热销,其中有三本德军元帅的回忆录,因为打上了华为和任正非推荐的烙印,显得十分另类和特别。
1.德军三书是什么样的图书?
其实就是德军被敌我公认的三大名将亲历和写就的关于德军二战全过程的高层运筹和作战实施反思录。
《闪击英雄》 德军“闪击战”之父,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著 目前缺货,只有淘宝上碰碰运气
《隆美尔战时文件》 由于隆美尔1944年10月被怀疑卷入行刺希特勒事件赐死,该书为英国著名军事战略专家李德哈特代笔撰写,目前缺货,只有淘宝上碰运气
《失去的胜利》德军东线集团军群指挥官曼施泰因元帅著,目前主流电商有货,我抢了一本。
2.华为为什么要力推这样三本图书?
这三本书是华为大学在面向中高层管理者“高级管理研讨班”上推荐的,目前没有看到公开的途径披露过华为的高层包括任正非为什么推荐这样三本军事史著作给高层看,但我们可以从任正非和华为的一贯行事风格以及内部发言中揣测一二。
1.【任正非本人军队系统出身,军事管理思想一直指导华为管理】 39岁才从基建工程兵科技人员任上转战深圳创立华为,在任正非主导下,华为内部文化和用语充满了军事概念,例如这两年听到特别多的“训战结合”“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呼唤炮火”
2.【从战争中学习竞争和管理之道符合华为狼性文化】 军事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最高竞争表现形式,狼群是除人类之外最懂得军事斗争的动物,任正非发表《华为的冬天》,他把狼性文化定义为偏执的危机感、拼命精神、平等、直言不讳、压强原则,从中可以看到对于军事斗争理念在企业中应用的推崇和强调
3.【互联网时代VUCA概念本身就源于军事】 互联网时代,我们面临的商业和社会格局越发呈现出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的特征,这四个字母的简称即为“VUCA”。VUCA本身就是军事学里的术语。最近几年,经过宝洁公司首席运营官罗伯特·麦克唐纳的诠释,VUCA现已得到广泛应用。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开始就具备这四大特点,所以从军事思想中去汲取在VUCA时代克敌制胜的启示顺理成章。
除了以上我自己的浅略剖析外,以下是华为长期合作的管理顾问黄卫伟在“高级管理研讨班”上对三本书的推荐原文摘录,
黄卫伟:任总对你们期望很高。能把事情的细节做好,同时又有宏观思维,这两方面结合才有可能成为将军。(后面略去若干字)
宏观思维建议看一点历史和哲学,我做高研班引导员时曾推荐看三本书。德国虽然在二战失败了,但有三位德军的著名将领/元帅留下的三本书,对德国二战战略有非常深入的思考。第一本: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对如何用新技术改变战争模式以及德国进攻苏联的战略有细致的思考和讨论;第二本:隆美尔的《战时日记》,这个日记是英国大战略家利德尔哈特亲手整理的,看这些内容才能琢磨出如何在运动中集中兵力,在点上突破进而取得全局胜利,以及领会当将军的真谛;第三本:曼施泰因的《失去的胜利》,要领悟他决战欧洲大陆的战略是怎么构想出来的,马其诺防线是怎么被废掉的,他构想这个战略所依据的战略原则是什么.)
3.对我们设计跨界学习项目有何启示?
华为推荐其高管看二战军事史,那我们的企业是不是也要赶紧批量采购过来在企业推读书会?如果这样来做标杆学习未免太肤浅了,这三本书确实是经典之作,阅读和研讨得当确实会为企业产生效益,但我们更应该从中去体悟为什么华为推荐高管读这样看起来跟业务毫无关联的“闲书”?因为当局者迷、跨界者清。
跨界在领导力培训和创新、设计领域培训中至关重要,尤其对于行业领先或者成功的创业型企业,因为对这些企业而言,自己就代表本行业的顶尖水平,用原有的视角看自己怎么看都看不出什么问题和洞见来,另外,这个层次的学员都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储备,他们需要的是激荡和反思,新鲜的资讯沿着新颖的视角呈现和展开,将极大地刺激和调动他们自己的加工和建构,从而形成新的观念和模式。
要做到跨界,要能够从毫不相干的事物当中去寻找和定位隐秘的联系,抽象到一定程度会发现其实大道相通,譬如做学习项目的设计,有时你会发现因为谷哥、度娘冲击,而深感想要找到新鲜的观点和素材简直让人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但往往换个视角,从相邻或跨界的视角切入,顿时豁然开朗。
一次, 一个朋友咨询我,一家民企董事长要求要给公司高管做一个制度建设方面的1天培训,可是制度就是这帮高管参与建立起来的,现在反过去要给制度创设人谈制度建设感到十分为难,问说这样的培训该如何设计,我想了想,说就企业制度建设谈制度建设这培训肯定作死,为什么不从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美国制宪会议、东南亚拉美国家引入西方民主制度却并没有富强发达起来等视角选取素材,以引导式研讨的方式带领高管们自己换个视角回看自己亲手订造的企业制度如何与时俱进,如何沉淀最根本的东西而保持外壳的灵活多变呢,后来,我这个朋友把这个想法带回企业得到了老总支持,实施下来反响还不错。
在这个案例中,本体是企业,对象是企业的制度,我只不过将其放大到国家的层面上,探讨国家的制度,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其实,还可以找同级本体做类比,例如研究领先企业诸如华为的制度,这时可以邀请华为的人来现身说法,也可以跨越时空去做对比,例如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党纲和条例中去体悟两党战斗力和组织力的差别,发散的关键在于提炼实质、同类联想,收敛的关键则在于学习对象和学习目标,从而裁剪最合适的视角和素材。这时,有人也许会出来挑战,企业制度建设与国家制度建设哪是一个层面的东西,怎可相提并论,这不是胡闹吗?一点不胡闹,我们现在谈的是中高管培训或者创新、设计培训,要的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别样感悟,对这些高手,还继续官样文章、照本宣科,一点用没有,要相信有了合适的引导和设计,他们是能够跨越情境去主动建构和整合的。当然,如果对基层员工,您还是省省吧,他们最需要的是技术和方法,不是开眼界。所以,跨界学习对企业而言,将会极大程度上丰富学习的素材和资源,而对学员则因新颖、有趣、交叉而更容易引发激荡和深层感悟,其中体验式学习设计至关重要。
同样的,谁说我们不能从泡妞和搭讪当中学习销售(见《魔鬼搭讪学》),从软件开发当中体悟课程设计与开发(见《SAM课程设计与开发》),从世界级乐园和游轮体验设计中体悟课程设计(这正是我做的事情),大名鼎鼎的自媒体节目《罗辑思维》几乎每期都在做跨界学习示范,所以,还是那句老话“设计见能耐、功夫在诗外”。
2015年中国经济进一步放缓,然而,7月20日,华为披露的未经审计的上半年财报显示营业额同比增长30%,30%?同期曾经作为华为铁杆学习对象的IBM,二季度营业额却下滑了12.4%,中国国内传统行业除了医药和保健品外,可以说都是愁云密布,华为这一耀眼的业绩不可谓不浓墨重彩。
同时,2015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各类揭秘和回顾二战的图书一时热销,其中有三本德军元帅的回忆录,因为打上了华为和任正非推荐的烙印,显得十分另类和特别。
1.德军三书是什么样的图书?
其实就是德军被敌我公认的三大名将亲历和写就的关于德军二战全过程的高层运筹和作战实施反思录。
《闪击英雄》 德军“闪击战”之父,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著 目前缺货,只有淘宝上碰碰运气
《隆美尔战时文件》 由于隆美尔1944年10月被怀疑卷入行刺希特勒事件赐死,该书为英国著名军事战略专家李德哈特代笔撰写,目前缺货,只有淘宝上碰运气
《失去的胜利》德军东线集团军群指挥官曼施泰因元帅著,目前主流电商有货,我抢了一本。
2.华为为什么要力推这样三本图书?
这三本书是华为大学在面向中高层管理者“高级管理研讨班”上推荐的,目前没有看到公开的途径披露过华为的高层包括任正非为什么推荐这样三本军事史著作给高层看,但我们可以从任正非和华为的一贯行事风格以及内部发言中揣测一二。
1.【任正非本人军队系统出身,军事管理思想一直指导华为管理】 39岁才从基建工程兵科技人员任上转战深圳创立华为,在任正非主导下,华为内部文化和用语充满了军事概念,例如这两年听到特别多的“训战结合”“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呼唤炮火”
2.【从战争中学习竞争和管理之道符合华为狼性文化】 军事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最高竞争表现形式,狼群是除人类之外最懂得军事斗争的动物,任正非发表《华为的冬天》,他把狼性文化定义为偏执的危机感、拼命精神、平等、直言不讳、压强原则,从中可以看到对于军事斗争理念在企业中应用的推崇和强调
3.【互联网时代VUCA概念本身就源于军事】 互联网时代,我们面临的商业和社会格局越发呈现出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的特征,这四个字母的简称即为“VUCA”。VUCA本身就是军事学里的术语。最近几年,经过宝洁公司首席运营官罗伯特·麦克唐纳的诠释,VUCA现已得到广泛应用。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开始就具备这四大特点,所以从军事思想中去汲取在VUCA时代克敌制胜的启示顺理成章。
除了以上我自己的浅略剖析外,以下是华为长期合作的管理顾问黄卫伟在“高级管理研讨班”上对三本书的推荐原文摘录,
黄卫伟:任总对你们期望很高。能把事情的细节做好,同时又有宏观思维,这两方面结合才有可能成为将军。(后面略去若干字)
宏观思维建议看一点历史和哲学,我做高研班引导员时曾推荐看三本书。德国虽然在二战失败了,但有三位德军的著名将领/元帅留下的三本书,对德国二战战略有非常深入的思考。第一本: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对如何用新技术改变战争模式以及德国进攻苏联的战略有细致的思考和讨论;第二本:隆美尔的《战时日记》,这个日记是英国大战略家利德尔哈特亲手整理的,看这些内容才能琢磨出如何在运动中集中兵力,在点上突破进而取得全局胜利,以及领会当将军的真谛;第三本:曼施泰因的《失去的胜利》,要领悟他决战欧洲大陆的战略是怎么构想出来的,马其诺防线是怎么被废掉的,他构想这个战略所依据的战略原则是什么.)
3.对我们设计跨界学习项目有何启示?
华为推荐其高管看二战军事史,那我们的企业是不是也要赶紧批量采购过来在企业推读书会?如果这样来做标杆学习未免太肤浅了,这三本书确实是经典之作,阅读和研讨得当确实会为企业产生效益,但我们更应该从中去体悟为什么华为推荐高管读这样看起来跟业务毫无关联的“闲书”?因为当局者迷、跨界者清。
跨界在领导力培训和创新、设计领域培训中至关重要,尤其对于行业领先或者成功的创业型企业,因为对这些企业而言,自己就代表本行业的顶尖水平,用原有的视角看自己怎么看都看不出什么问题和洞见来,另外,这个层次的学员都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储备,他们需要的是激荡和反思,新鲜的资讯沿着新颖的视角呈现和展开,将极大地刺激和调动他们自己的加工和建构,从而形成新的观念和模式。
要做到跨界,要能够从毫不相干的事物当中去寻找和定位隐秘的联系,抽象到一定程度会发现其实大道相通,譬如做学习项目的设计,有时你会发现因为谷哥、度娘冲击,而深感想要找到新鲜的观点和素材简直让人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但往往换个视角,从相邻或跨界的视角切入,顿时豁然开朗。
一次, 一个朋友咨询我,一家民企董事长要求要给公司高管做一个制度建设方面的1天培训,可是制度就是这帮高管参与建立起来的,现在反过去要给制度创设人谈制度建设感到十分为难,问说这样的培训该如何设计,我想了想,说就企业制度建设谈制度建设这培训肯定作死,为什么不从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美国制宪会议、东南亚拉美国家引入西方民主制度却并没有富强发达起来等视角选取素材,以引导式研讨的方式带领高管们自己换个视角回看自己亲手订造的企业制度如何与时俱进,如何沉淀最根本的东西而保持外壳的灵活多变呢,后来,我这个朋友把这个想法带回企业得到了老总支持,实施下来反响还不错。
在这个案例中,本体是企业,对象是企业的制度,我只不过将其放大到国家的层面上,探讨国家的制度,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其实,还可以找同级本体做类比,例如研究领先企业诸如华为的制度,这时可以邀请华为的人来现身说法,也可以跨越时空去做对比,例如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党纲和条例中去体悟两党战斗力和组织力的差别,发散的关键在于提炼实质、同类联想,收敛的关键则在于学习对象和学习目标,从而裁剪最合适的视角和素材。这时,有人也许会出来挑战,企业制度建设与国家制度建设哪是一个层面的东西,怎可相提并论,这不是胡闹吗?一点不胡闹,我们现在谈的是中高管培训或者创新、设计培训,要的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别样感悟,对这些高手,还继续官样文章、照本宣科,一点用没有,要相信有了合适的引导和设计,他们是能够跨越情境去主动建构和整合的。当然,如果对基层员工,您还是省省吧,他们最需要的是技术和方法,不是开眼界。所以,跨界学习对企业而言,将会极大程度上丰富学习的素材和资源,而对学员则因新颖、有趣、交叉而更容易引发激荡和深层感悟,其中体验式学习设计至关重要。
同样的,谁说我们不能从泡妞和搭讪当中学习销售(见《魔鬼搭讪学》),从软件开发当中体悟课程设计与开发(见《SAM课程设计与开发》),从世界级乐园和游轮体验设计中体悟课程设计(这正是我做的事情),大名鼎鼎的自媒体节目《罗辑思维》几乎每期都在做跨界学习示范,所以,还是那句老话“设计见能耐、功夫在诗外”。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