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批判走向建设,真的建设了吗?
看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感受基本与刘瑜写的跋相同。此书作者虽重考据,原稿、资料参考很丰富,然而年代久远,任人打扮的曾文正再一次被披上红妆,但细细品味,他的“素颜“逃不过人们的眼睛——一个儒家的终极理想——内圣外王。
如果说现如今代表封建礼教的儒家亡魂已灰飞烟灭,就算不死也在十八层地狱封印着,那我是不信的。电视剧、新闻媒体、书籍甚至教育领域,勾魂之作铺天盖地,招魂幡在悄无声息地召唤内圣外王这一不死亡灵,人们极力渲染、曲解或虚构细节只是为了让这一亡魂显得更加楚楚动人。对此,我十分警惕,因为在我成年后才觉察,儿时的教育和影视的影响早将内圣外王情结植入到我的灵魂。我掌控不了它,不认可,却又渴望着。它于我就像病毒,免疫系统正想将它清离体外,并带来持久而又剧烈的内心冲突。
“内圣外王”情结以一种隐蔽的方式绑架着人的原动力,它在一定上也是高级的精神鸦片,麻痹人们一颗发现真相的心。世人皆求永恒,人们为了摆脱死亡的恐惧和面对天地宇宙时光带来的虚无与孤独感,于是编织了各种各样的“信仰”来欺骗、麻木自己。信教、信天堂、信来世、信义气、信英雄主义、信内圣外王,而最后一种是极其隐蔽的一种方面妄图寻求“永恒的存在“,只有进行非常深入的觉察才会发现无论怎样克己复礼、格物致知,最终都只是在编织一具封闭觉知真相的思维笼子。克里希那穆提说道,”理想是虚构出来的,当下的真相却是真实的“,”就因为我们不想面对和了解当下的真相,所以才发明了各种逃避的方式,然后又美其名为理想或信仰“,”信仰又会对我们的心智产生影响“,因此没有一颗自由的心来发现真相。
迷信某种思想权威,并通过各种有利或不利证据不断加强思想权威对自己灵魂的统治,明显处说,曾公将发生在自已身上的好事或坏事来不断增强风水、天命等根本缺乏相关关系的迷信。而更隐蔽之处,是曾公信仰的整个儒学大统,都是自己在不断维护加强的一种迷信。反观现代身边人,这样的类似的做法还少吗?
世界真的需要圣人吗?圣人的思维固在追求一种终极意义,妄图以一己之功为世界发展的道德,他们的修身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只是给别人带来了另一种迷信,特别是给弱者提供了逃避不确定性的心理安慰,并给偷懒不愿思辨提供了充足的理由,人们在圣人面前愉快地放弃了思索的权利。
开篇柴静作序说,这代表着从批判走向建设的成熟过程,真的建设了吗?在更大尺度面前,比如全人类,曾公的局限性可见一般。就个人而言,在儒家哲学价值体系中,他是成功的,他完成了学而优则仕,后又因战功累累,尝到武装力量带给他的极大权力。把内圣外王作为个人的理想和终生追求,是会取得一定的世俗意义的成就,因为遵循孔孟之道的人总归会获得这一价值体系的认可。作者后又言明,曾公受历史文化的局限影响,他已经做到极致了。然而作为一个民族精英,他不敬畏生命,不关注人性,他不惜牺牲自己,也不惜牺牲别人,他一心想做一个圣人,民众依然麻木不仁,等待着圣人的恩赐。他所追求的信仰使思维无法突破思想的权威,为此他所作的一切努力不过是在维护旧世界。这也恰恰证明了儒学缺乏自我激励、突破、完善的机制,最可怕的是统治者采取独尊儒术的方式成就其统治之道。当它碰到其他价值体系创造的强大力量时,落后挨打的原因,就要归咎于它本身了,这也是清末民初人们痛苦的反省,并想摒弃传统价值体系的原因。后来国力强了,孔孟之道迂腐的部分也悄悄的回来了,但国之强大孔孟之道又贡献几何呢?
世界一直在变,时至今日,新发现者号已经拜谒冥王星了,NASA发现地球的表哥了,微软也出win10了,facebook也造无人机了……再看看我们在干什么,新闻里整天放只不过政要弄权,明星撕逼,民俗争锋,鱼龙混杂表面上看一个风平浪静又自在热闹的天地,而科技方面仍在努力追赶,但从未超越过,看着似乎也不太可能会超越。只因圣人的理想在传染,天地要大同一致才好。
似乎我还是在幻想着,有一天有一个时代能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舸争流这样一般灿烂,人们破除思想的权威,破除天地同一的简单思维,抱着开放的态度,不断试错,不断从寻找差异化中发现前进的规律,由此阐述着建设的意义。
如果说现如今代表封建礼教的儒家亡魂已灰飞烟灭,就算不死也在十八层地狱封印着,那我是不信的。电视剧、新闻媒体、书籍甚至教育领域,勾魂之作铺天盖地,招魂幡在悄无声息地召唤内圣外王这一不死亡灵,人们极力渲染、曲解或虚构细节只是为了让这一亡魂显得更加楚楚动人。对此,我十分警惕,因为在我成年后才觉察,儿时的教育和影视的影响早将内圣外王情结植入到我的灵魂。我掌控不了它,不认可,却又渴望着。它于我就像病毒,免疫系统正想将它清离体外,并带来持久而又剧烈的内心冲突。
“内圣外王”情结以一种隐蔽的方式绑架着人的原动力,它在一定上也是高级的精神鸦片,麻痹人们一颗发现真相的心。世人皆求永恒,人们为了摆脱死亡的恐惧和面对天地宇宙时光带来的虚无与孤独感,于是编织了各种各样的“信仰”来欺骗、麻木自己。信教、信天堂、信来世、信义气、信英雄主义、信内圣外王,而最后一种是极其隐蔽的一种方面妄图寻求“永恒的存在“,只有进行非常深入的觉察才会发现无论怎样克己复礼、格物致知,最终都只是在编织一具封闭觉知真相的思维笼子。克里希那穆提说道,”理想是虚构出来的,当下的真相却是真实的“,”就因为我们不想面对和了解当下的真相,所以才发明了各种逃避的方式,然后又美其名为理想或信仰“,”信仰又会对我们的心智产生影响“,因此没有一颗自由的心来发现真相。
迷信某种思想权威,并通过各种有利或不利证据不断加强思想权威对自己灵魂的统治,明显处说,曾公将发生在自已身上的好事或坏事来不断增强风水、天命等根本缺乏相关关系的迷信。而更隐蔽之处,是曾公信仰的整个儒学大统,都是自己在不断维护加强的一种迷信。反观现代身边人,这样的类似的做法还少吗?
世界真的需要圣人吗?圣人的思维固在追求一种终极意义,妄图以一己之功为世界发展的道德,他们的修身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只是给别人带来了另一种迷信,特别是给弱者提供了逃避不确定性的心理安慰,并给偷懒不愿思辨提供了充足的理由,人们在圣人面前愉快地放弃了思索的权利。
开篇柴静作序说,这代表着从批判走向建设的成熟过程,真的建设了吗?在更大尺度面前,比如全人类,曾公的局限性可见一般。就个人而言,在儒家哲学价值体系中,他是成功的,他完成了学而优则仕,后又因战功累累,尝到武装力量带给他的极大权力。把内圣外王作为个人的理想和终生追求,是会取得一定的世俗意义的成就,因为遵循孔孟之道的人总归会获得这一价值体系的认可。作者后又言明,曾公受历史文化的局限影响,他已经做到极致了。然而作为一个民族精英,他不敬畏生命,不关注人性,他不惜牺牲自己,也不惜牺牲别人,他一心想做一个圣人,民众依然麻木不仁,等待着圣人的恩赐。他所追求的信仰使思维无法突破思想的权威,为此他所作的一切努力不过是在维护旧世界。这也恰恰证明了儒学缺乏自我激励、突破、完善的机制,最可怕的是统治者采取独尊儒术的方式成就其统治之道。当它碰到其他价值体系创造的强大力量时,落后挨打的原因,就要归咎于它本身了,这也是清末民初人们痛苦的反省,并想摒弃传统价值体系的原因。后来国力强了,孔孟之道迂腐的部分也悄悄的回来了,但国之强大孔孟之道又贡献几何呢?
世界一直在变,时至今日,新发现者号已经拜谒冥王星了,NASA发现地球的表哥了,微软也出win10了,facebook也造无人机了……再看看我们在干什么,新闻里整天放只不过政要弄权,明星撕逼,民俗争锋,鱼龙混杂表面上看一个风平浪静又自在热闹的天地,而科技方面仍在努力追赶,但从未超越过,看着似乎也不太可能会超越。只因圣人的理想在传染,天地要大同一致才好。
似乎我还是在幻想着,有一天有一个时代能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舸争流这样一般灿烂,人们破除思想的权威,破除天地同一的简单思维,抱着开放的态度,不断试错,不断从寻找差异化中发现前进的规律,由此阐述着建设的意义。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