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的江湖
早年,如我一样的出版社编辑热衷于翻报刊,希望从中发现新作者,继而约书稿。后来报刊式微,绝大多数新作者转战网络,就又追着五颜六色的屏幕找,论坛、博客、微博……如今早已离开出版社,但这习惯留下了,看到网上有好作者冒头,还是很兴奋。比如二〇一一年七月的某一天,看到“老树画画”在新浪微博贴出第一幅画,内容是为那场震惊中外的动车事故罹难者祈祷。两天后,他贴出另一幅画,并附题诗“自我检查”,首句这么说的:“每天对镜看看,是否已经成猪。”从那以后就一直盯着他。
一盯四年。至二〇一五年七月,老树已凭微博上的千幅画作,成了千万读者心中“性情中人”这个词的代言人,还是他们心底“在家拈针绣花,出门提刀杀人”的大侠。月底,承蒙老树相邀,去为他新著《在江湖》发布会站台,现场人多到完全插不进足,空调形同虚设,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溽暑特有的馊味。因为此书的出版,网上一时更是:何人不识君,满屏是老树。在一条被转最多的文章里,压题配图上的题诗是一首五言打油:“江湖正大乱,不想变成猪,山中刨一坑,蹲着翻闲书。”至此,一场为期四年的小轮回首尾相衔。
四年来,我读老树的画,读他的打油诗,以及画上的书法,对他的经历、师承、性格、审美等等,有种种猜测,可惜他在微博上只贴作品,从不闲言,我也只好仅停留在猜测层面。此番《在江湖》面世,内有近十万字的详尽自述,是他从二〇〇八年写起,陆续写至二〇一四年完成。读来不时会心一笑,我的种种猜测一一坐实。我很喜欢这十万字,如果纯凭个人喜好,我甚至想说,老树文字第一,书法第二,画排其三。不过这类总揽全局一言以蔽之的话,向来形式大于内容,故作惊人语可以,经不起细究的。老树的文、书、画三合一,是个太难拆分的整体。
倒也不妨当成三个角度,来解读老树。先从画说起。
老树的画,很多人议论像丰子恺,像金农,像这像那。这么说的人,可能“像”与“被像”的作品都看得少,了解得浮皮潦草,盲人摸象。不能因为画中人也穿条民国式长衫,就说像丰子恺;也不能因为金农画一池荷,老树画一池铜钱草,就说仿了金农,要这么论,全天下只有两幅画好了,一幅写意,一幅工笔。
读老树这十万字,就知道他“走红”以前,在画上花了多大工夫,做过多少临摹作业(偏偏没临过丰子恺和金农),对古往今来绘画的研究有多深入独到。这些是水面下的冰山主体,也是厚积薄发的那个“厚”,人家花大半辈子琢磨出来的,您一分钟就能瞅个底儿掉?别当剃头挑子了。
我看老树之画,题材内容之新颖还在其次,他的线条笔法、用墨布局,这些绘画本体元素,看似轻松随意,实则有破有立,内涵丰富。来历挺杂,忽古忽今,但他不知道使了股什么巧劲儿,居然就融会贯通变成了他自己。不盲目自大,也绝不妄自菲薄,找了个不偏不倚的奇巧位置,就那么真率地直抒胸臆了。
仿金农?他明说了不喜欢扬州八怪。铜钱草仿荷花之论,令我想到老树在书里说到,一个水墨画者,有乡村、山水间的生活很有必要。他觉得,中国传统绘画总体说还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所以题材基本就是乡村题材,山水,人物,花卉,走兽等等,于没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而言,画这些就是“写生”,而对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画的“其实已经不是那些花草和山水人物,你画的是你自己设身处地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你甚至只要沉入到回忆当中就足够了”。你看,其实根子在这里。
像丰子恺?他说,就是想表达一种他“想象当中的民国趣味,雅致、简静、平淡,有世俗的热闹,但又不太喧嚣”。如果只说到这儿,就是个常见的民国风情爱好者,大俗汉;可老树接着说,“民国有没有这样一种趣味,那得从民国时代过来的人才说得上来,我不知道。我就是想象着民国时代是这个样子”。这一补,看得出,他醒着。
对,老树画画一大特点是:不仅是在画花鸟鱼虫这些客体,还随时在画自己的内心,所以可以清晰感觉到,他醒着,他的目光一直是内外并看的。书中讲到“直面现实”,他说,“我们经验中的人事,六根感受到的物体是我们最容易明白,也是我们最常说及的现实……但现实还有很多的层面,有些是我们看不到的,比如极其微小的微观世界……这些且不去细说,单就跟人的生命活动直接有关的现实当中,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层面,那就是人的内心现实……”我个人觉得这段话,可以说明老树之画何以虽是小品却有大气象,也可以带读者去看海平面下老树这座冰山的主体。
再来说老树文字,包括我喜欢的这十万字,以及所有画上的题诗。
老树文字有股特殊的稳,并非四平八稳那种寡淡之稳,亦非精巧设计那种做作之稳,更非所谓风清云淡的鸡汤之稳;他是左冲右突,纵横捭阖,却又胸中有丘壑,可点百万兵的动态之稳。快人快语,口无遮拦,得意处长篇大论,愤怒时脱口骂娘,论人事也常有论据不足便下大结论之嫌……按说这么个写法非常危险,容易跌入莽撞汉子夸夸其谈的恶境,但是没有,得力于几点——力量、心智、修养。
这三个词,是老树谈及何谓“雅致”时,掏出的三把尺子,意思是说,力量不够,心智不够,修养不够,只能是媚雅,其实是个俗。老树文字恰恰因此三条,确实有了股冲破雅俗的浑圆之感。想想不奇怪,他在文学、摄影、设计、绘画、教书等多个领域扑腾三十年(扑腾的艰辛,书中时有提及),现在回头想,要感谢老天爷,始终没让他在任何一个门道大红大紫,所以他能稳扎稳打,以这三把尺子打磨自己,到如今这样全面熟透了的年纪,想不从容想不浑圆,那是底子太差。
更往深说一层,其实还是被说烂了的那个词——真诚。老树说,最重要的还是“心中有没有话要说,其次是你把想说的话是不是清楚而且充分地说出来了,至于怎么说不重要”;他还说,“画什么不重要,怎么画、用什么材料画和技法来画也都不重要,重要的还是你的表达是否诚恳和有内涵,最终形成的作品是否能够动人心魄”。对此,他还援引罗兰•巴特的话,说罗氏在一本书中讨论摄影之本质,说对一张照片的判断,标准就是“感动”。这些话是在聊画画,用来说老树的文字同样正中要害。
讨论老树的文字,万不可忽略那些题画诗。诗比文难,格律诗更难,把打油诗写到不俗,难上加难。在我个人狭窄的阅读经验中,近百年来打油诗,聂绀弩是个奇葩,读到老树,又是眼前一亮。他的题画诗,风格非常多变,有诗经古风体,有谐谑串联体,有流行歌曲体,有纯打油体……还有很多,篇篇水到渠成,不乏打油打到浑然天成之气概。
最后来说老树的书法。
从未见过老树独立的书法作品,书法在他笔下,老是个低眉顺眼的小媳妇,不吭不哈洒扫庭除,生火做饭,兢兢业业地甘为文、画二者的联结媒介。可我自己近年迷书法,所以看他画中题诗的书法,感触颇多,但其实这条最难说。
难说在于,他显然有诸多临帖功底,但最后呈现出来的,又完全化这些训练于无形,无汉无魏无唐,无碑无简无帖,只有貌似孩童般稚拙的字形,内里却又有间架有结构,有笔画有浓淡;等细品时,又化作飘渺云团。
我在书里找到一段话,兴许可以来解这种无形之美——老树掷笔多年,后来父亲罹患癌症,因为苦闷,他重拾画笔,“索性什么都不去管了,什么用笔用墨,什么造型要如何如何,都不再去细想,想怎样画就怎样画。这样画画让我感受到过去画画时没有过的那种放松自如,让我重新享受到画画的快乐,让我从一种焦虑当中出来了”,“我只是想借着画画让自己放松下来快活起来”。还是在说画,也能解释他的书法,其实诀窍就是:全身心松下来。
“松”之一诀,说起来无比容易,真做到彻底松,登天之难。因为要一直放弃,弃到无所弃。一般人在最后一根稻草也要放弃的时候,必会遭遇无比巨大的恐惧,有体会的人自会明白。老树一直醒着,又有力量,奋力一跃,他弃掉了。再写再画,全是快活。
《在江湖》里,老树提到他小时候很崇敬本村一位画匠,专画忆苦思甜和大批判展览画的,画得真是好。说有一次看画匠在大队部会议室的大案子上挥毫泼墨,“能看出来,他一个人猫在这间大屋子里画得很享受,而且也不用到地里去干农活儿……”我读完这本《在江湖》,觉得老树和这位画匠一样,身处纷繁杂乱的现实社会,画画是他们无可奈何地用以冲抵乱世的工具。所谓“在江湖”,说起来挺豪迈,其实一把辛酸泪。
一盯四年。至二〇一五年七月,老树已凭微博上的千幅画作,成了千万读者心中“性情中人”这个词的代言人,还是他们心底“在家拈针绣花,出门提刀杀人”的大侠。月底,承蒙老树相邀,去为他新著《在江湖》发布会站台,现场人多到完全插不进足,空调形同虚设,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溽暑特有的馊味。因为此书的出版,网上一时更是:何人不识君,满屏是老树。在一条被转最多的文章里,压题配图上的题诗是一首五言打油:“江湖正大乱,不想变成猪,山中刨一坑,蹲着翻闲书。”至此,一场为期四年的小轮回首尾相衔。
四年来,我读老树的画,读他的打油诗,以及画上的书法,对他的经历、师承、性格、审美等等,有种种猜测,可惜他在微博上只贴作品,从不闲言,我也只好仅停留在猜测层面。此番《在江湖》面世,内有近十万字的详尽自述,是他从二〇〇八年写起,陆续写至二〇一四年完成。读来不时会心一笑,我的种种猜测一一坐实。我很喜欢这十万字,如果纯凭个人喜好,我甚至想说,老树文字第一,书法第二,画排其三。不过这类总揽全局一言以蔽之的话,向来形式大于内容,故作惊人语可以,经不起细究的。老树的文、书、画三合一,是个太难拆分的整体。
倒也不妨当成三个角度,来解读老树。先从画说起。
老树的画,很多人议论像丰子恺,像金农,像这像那。这么说的人,可能“像”与“被像”的作品都看得少,了解得浮皮潦草,盲人摸象。不能因为画中人也穿条民国式长衫,就说像丰子恺;也不能因为金农画一池荷,老树画一池铜钱草,就说仿了金农,要这么论,全天下只有两幅画好了,一幅写意,一幅工笔。
读老树这十万字,就知道他“走红”以前,在画上花了多大工夫,做过多少临摹作业(偏偏没临过丰子恺和金农),对古往今来绘画的研究有多深入独到。这些是水面下的冰山主体,也是厚积薄发的那个“厚”,人家花大半辈子琢磨出来的,您一分钟就能瞅个底儿掉?别当剃头挑子了。
我看老树之画,题材内容之新颖还在其次,他的线条笔法、用墨布局,这些绘画本体元素,看似轻松随意,实则有破有立,内涵丰富。来历挺杂,忽古忽今,但他不知道使了股什么巧劲儿,居然就融会贯通变成了他自己。不盲目自大,也绝不妄自菲薄,找了个不偏不倚的奇巧位置,就那么真率地直抒胸臆了。
仿金农?他明说了不喜欢扬州八怪。铜钱草仿荷花之论,令我想到老树在书里说到,一个水墨画者,有乡村、山水间的生活很有必要。他觉得,中国传统绘画总体说还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所以题材基本就是乡村题材,山水,人物,花卉,走兽等等,于没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而言,画这些就是“写生”,而对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画的“其实已经不是那些花草和山水人物,你画的是你自己设身处地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你甚至只要沉入到回忆当中就足够了”。你看,其实根子在这里。
像丰子恺?他说,就是想表达一种他“想象当中的民国趣味,雅致、简静、平淡,有世俗的热闹,但又不太喧嚣”。如果只说到这儿,就是个常见的民国风情爱好者,大俗汉;可老树接着说,“民国有没有这样一种趣味,那得从民国时代过来的人才说得上来,我不知道。我就是想象着民国时代是这个样子”。这一补,看得出,他醒着。
对,老树画画一大特点是:不仅是在画花鸟鱼虫这些客体,还随时在画自己的内心,所以可以清晰感觉到,他醒着,他的目光一直是内外并看的。书中讲到“直面现实”,他说,“我们经验中的人事,六根感受到的物体是我们最容易明白,也是我们最常说及的现实……但现实还有很多的层面,有些是我们看不到的,比如极其微小的微观世界……这些且不去细说,单就跟人的生命活动直接有关的现实当中,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层面,那就是人的内心现实……”我个人觉得这段话,可以说明老树之画何以虽是小品却有大气象,也可以带读者去看海平面下老树这座冰山的主体。
再来说老树文字,包括我喜欢的这十万字,以及所有画上的题诗。
老树文字有股特殊的稳,并非四平八稳那种寡淡之稳,亦非精巧设计那种做作之稳,更非所谓风清云淡的鸡汤之稳;他是左冲右突,纵横捭阖,却又胸中有丘壑,可点百万兵的动态之稳。快人快语,口无遮拦,得意处长篇大论,愤怒时脱口骂娘,论人事也常有论据不足便下大结论之嫌……按说这么个写法非常危险,容易跌入莽撞汉子夸夸其谈的恶境,但是没有,得力于几点——力量、心智、修养。
这三个词,是老树谈及何谓“雅致”时,掏出的三把尺子,意思是说,力量不够,心智不够,修养不够,只能是媚雅,其实是个俗。老树文字恰恰因此三条,确实有了股冲破雅俗的浑圆之感。想想不奇怪,他在文学、摄影、设计、绘画、教书等多个领域扑腾三十年(扑腾的艰辛,书中时有提及),现在回头想,要感谢老天爷,始终没让他在任何一个门道大红大紫,所以他能稳扎稳打,以这三把尺子打磨自己,到如今这样全面熟透了的年纪,想不从容想不浑圆,那是底子太差。
更往深说一层,其实还是被说烂了的那个词——真诚。老树说,最重要的还是“心中有没有话要说,其次是你把想说的话是不是清楚而且充分地说出来了,至于怎么说不重要”;他还说,“画什么不重要,怎么画、用什么材料画和技法来画也都不重要,重要的还是你的表达是否诚恳和有内涵,最终形成的作品是否能够动人心魄”。对此,他还援引罗兰•巴特的话,说罗氏在一本书中讨论摄影之本质,说对一张照片的判断,标准就是“感动”。这些话是在聊画画,用来说老树的文字同样正中要害。
讨论老树的文字,万不可忽略那些题画诗。诗比文难,格律诗更难,把打油诗写到不俗,难上加难。在我个人狭窄的阅读经验中,近百年来打油诗,聂绀弩是个奇葩,读到老树,又是眼前一亮。他的题画诗,风格非常多变,有诗经古风体,有谐谑串联体,有流行歌曲体,有纯打油体……还有很多,篇篇水到渠成,不乏打油打到浑然天成之气概。
最后来说老树的书法。
从未见过老树独立的书法作品,书法在他笔下,老是个低眉顺眼的小媳妇,不吭不哈洒扫庭除,生火做饭,兢兢业业地甘为文、画二者的联结媒介。可我自己近年迷书法,所以看他画中题诗的书法,感触颇多,但其实这条最难说。
难说在于,他显然有诸多临帖功底,但最后呈现出来的,又完全化这些训练于无形,无汉无魏无唐,无碑无简无帖,只有貌似孩童般稚拙的字形,内里却又有间架有结构,有笔画有浓淡;等细品时,又化作飘渺云团。
我在书里找到一段话,兴许可以来解这种无形之美——老树掷笔多年,后来父亲罹患癌症,因为苦闷,他重拾画笔,“索性什么都不去管了,什么用笔用墨,什么造型要如何如何,都不再去细想,想怎样画就怎样画。这样画画让我感受到过去画画时没有过的那种放松自如,让我重新享受到画画的快乐,让我从一种焦虑当中出来了”,“我只是想借着画画让自己放松下来快活起来”。还是在说画,也能解释他的书法,其实诀窍就是:全身心松下来。
“松”之一诀,说起来无比容易,真做到彻底松,登天之难。因为要一直放弃,弃到无所弃。一般人在最后一根稻草也要放弃的时候,必会遭遇无比巨大的恐惧,有体会的人自会明白。老树一直醒着,又有力量,奋力一跃,他弃掉了。再写再画,全是快活。
《在江湖》里,老树提到他小时候很崇敬本村一位画匠,专画忆苦思甜和大批判展览画的,画得真是好。说有一次看画匠在大队部会议室的大案子上挥毫泼墨,“能看出来,他一个人猫在这间大屋子里画得很享受,而且也不用到地里去干农活儿……”我读完这本《在江湖》,觉得老树和这位画匠一样,身处纷繁杂乱的现实社会,画画是他们无可奈何地用以冲抵乱世的工具。所谓“在江湖”,说起来挺豪迈,其实一把辛酸泪。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