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航》对中国古代小说“人仙恋”的发展

《裴航》一文是晚唐时期的裴铏在《传奇》中的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人仙恋”题材中的代表作。后人常以“蓝桥相会”四字来概括其内容。
本篇,开始道出落地秀才裴航“游于鄂渚”之情景。舟中遇一国色天香之人——樊夫人,寓情于诗,托夫人婢女袅烟以告,终得信于夫人,信中诗云“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航不解,此事遂终。后几日,裴航至蓝桥,因口渴求水,得见云英。慕其容,爱其貌,欲娶之。于是,裴航便展开了一系列的追求行动:京城寻玉臼,室中捣丸药。最终得佳配。航也成为仙人。
《裴航》一篇中,结构严谨,前后呼应,此见于两次遇樊夫人。全篇大体分三个部分,遇仙——追仙——成仙。就形式而言,并无太大新意。裴航托信一节与元稹《莺莺传》中张生托信一节极为相似,均是由女方作诗一首以达前意。诗中蕴含下文内容。两者所不同的是,《莺莺传》张生得知的明确,并且女方并没有发生变化;《裴航》中,主人公却是不解其意。再有,二人遇美时的心境也有所不同:张生是未取功名,踌躇满志,之后所载内容体现的则是张生多情与无情的一面;裴航则不同,在遇樊夫人前,便已金榜无名,于落魄无奈之际,选择了出游,宦海沉浮不可得,便转嫁对情的看重。后文所记述的则体现了裴航为追求爱情的矢志不渝、中守诚信的品格。《裴航》问世晚于《莺莺传》,这对于小说结构的建架,思想的表达,体现了一定得进步性。
在唐代,关于“人仙恋”题材的传奇作品,较著名的还有《柳毅传》。本篇记述了落地秀才柳毅,与返乡途中遇见洞庭龙女。得知龙女受其夫之辱。柳毅为助龙女,传信与龙王,就得龙女。龙女感恩,几经周折,终成眷属的故事。全篇塑造了柳毅、龙女、龙王、钱塘君四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突出表现了柳毅的重诚信的精神。
《裴航》与《柳毅传》相比,大致有三个相同点
1、 主人公遇仙心境
二人都是落地的秀才,都怀着未能入仕的无奈心情,裴航的借诗传意与柳毅的义助龙女,在其内心潜意识上都是一种排解心头不畅之情的心理。当然,这也体现了当时创作者对待某种奇遇的心态:科宦失意文人的满足自身虚荣心的方式与心态。
2、 主人公对待事物的态度
二人都被冠以“信诺重义”之人,都是以自身内在的优秀品质来打动仙人。
3、 结局
二人都以得佳配,列仙班为结局,并在结尾处都遇见了另一个凡人,并给与饰物,体现了由人入仙,但仍与凡尘有纠葛的情态。
两篇小说的不同点则是:
柳毅虽有意于龙女,但不愿落得“杀其婿而纳其妻”的名声,而龙女与柳毅的结合,带有命运安排之意;裴航得见云英后,便将心奉献于她,对爱情忠贞不移,为爱情而追求,不惜放弃功名利禄。再有,柳毅是得知龙女在先,裴航是得知云英为仙在后,是以更能突现裴航对待爱情的态度。
文学作品中关于“人仙恋”的故事还很多,它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仙恋”题材的由来,寻其根源则要到人们内心在本质上是相信神的存在的。西方学者费尔巴哈就关于宗教信仰方面曾说,人们一手创造了宗教,反过来却要臣服于自身的创造品。宗教是信仰的高级形式,它既然由人类一手创造,则其内部结构与外在表现上则不可避免出现人类自身形象的或人类社会的影子。所以,仙人在人们想象之中,还是一种人的形态,并有人的心态,人的行为与思维方式。只不过与凡尘远离,有着过于凡人的能力,过着凡人所不及的闲适生活罢了。所以,这就为人与仙的相遇,构建了一种心理层面的可能。这种可能再加之以创造着对环境的构造,内容的想象,思想的表达,人物的塑造就不可避免出现了人仙相恋之类的故事了。
关于这一题材,战国时的宋玉的《高唐赋》与《神女赋》就有体现。
前者写楚怀王与巫山神女相会的轶事。“妾在巫山之阳,高山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本赋表现了一个反礼教,自由奔放的女性形象,而《神女赋》则不同,本赋通过大量描写神女的体服饰,塑造了一位端庄典雅,举止有节的形象。二者表面上是矛盾的,其实有互通之处。二者不同形象的结合便是文人墨客或当时封建礼制下男性心目中最优秀女性的形象。赋体有别于小说,但宋玉的两片赋无疑对后世小说对仙女的塑造上产生了影响。
描写人仙相会的著名篇目还有班固的《汉武帝内传》,写汉武帝因崇尚道教,以诚心感动了天界。西王母与上元夫人便下凡与之相会,于是宴请仙班,留宿于朝。篇中描写了两位天人的容貌、仪态、服饰,端庄之中透露着威严,非常人所能近。全篇并无值得称赞之处,表现的是汉武帝虔诚信教,以求长生不老之心感动天人。王母下凡表其意,赞其行。其中文字不无相恋之意味。情感的透露较之宋玉的两篇赋略逊,但宋玉文章中流露的也并非真正的爱情,只是神女与人世天皇的相会,相会之中,楚怀王的欲念大于情感。
谈到与爱情接近的应属干宝《搜神记》中的《董永》一篇。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乃自卖为奴,以供丧失。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
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
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
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 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本篇了了数语,但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就原文而言,仙女只是为助董永而成其妻,并无爱情可言。这与当时文人士大夫对待人世间男女爱情观是有所反应的。但后世就此文,将其拓展,加入了爱情的元素,使得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千古。
在《董永》这篇小说上,可以窥视出魏晋时期人们对于仙界的理解。人们相信仙界的存在,知道无法达到那片神秘之地,于是便心游万仞,游仙界也就成为当时文人的相思止渴剂。面对仙界的诱惑,人们将其赋之于笔。所写随充满向往,但与向往之中又透露着某种不信任感,仍旧流连于凡界之物。步入仙界只是一个向往,因此人们表现也并非积极。《张道陵》中言:“凡入道之人先要断除七情……喜、怒、忧、惧、爱、恶、欲。”人仙恋中的描写大多游离于爱情的边沿,最终主人公并未成仙,这大概就是原因吧。
这一类题材的小说,发展道《裴航》一篇时,无疑实现了质的突破。裴航为了心中所爱之人不惜放弃当时文人最为看重的科举一事。此时,爱情价值观的内在透露,已不再呈游离状态了,真正为爱而付出的行为,开始受到关注,并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裴航》一篇也存在着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唐宋传奇说微》一书中说该片是反对礼教婚姻的,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不能把凡人与仙人的结合,就看成反对当时礼教制度的行为。就本文而言,篇末得知裴航是“清冷裴真人子孙,业当出世。”这一点说明裴航的身份是与云英相配的,符合当时的婚姻要求。
《裴航》一出,为世人树立了真正的爱情观,将这种观念与科举并提,甚至高于科举,这无疑对当时热衷功名利禄,积极寻求入仕的万千文人以深刻的警示。真爱是值得一生追求的。后世“人仙恋”题材的作品,便有了更为宽阔的思路。
本篇,开始道出落地秀才裴航“游于鄂渚”之情景。舟中遇一国色天香之人——樊夫人,寓情于诗,托夫人婢女袅烟以告,终得信于夫人,信中诗云“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航不解,此事遂终。后几日,裴航至蓝桥,因口渴求水,得见云英。慕其容,爱其貌,欲娶之。于是,裴航便展开了一系列的追求行动:京城寻玉臼,室中捣丸药。最终得佳配。航也成为仙人。
《裴航》一篇中,结构严谨,前后呼应,此见于两次遇樊夫人。全篇大体分三个部分,遇仙——追仙——成仙。就形式而言,并无太大新意。裴航托信一节与元稹《莺莺传》中张生托信一节极为相似,均是由女方作诗一首以达前意。诗中蕴含下文内容。两者所不同的是,《莺莺传》张生得知的明确,并且女方并没有发生变化;《裴航》中,主人公却是不解其意。再有,二人遇美时的心境也有所不同:张生是未取功名,踌躇满志,之后所载内容体现的则是张生多情与无情的一面;裴航则不同,在遇樊夫人前,便已金榜无名,于落魄无奈之际,选择了出游,宦海沉浮不可得,便转嫁对情的看重。后文所记述的则体现了裴航为追求爱情的矢志不渝、中守诚信的品格。《裴航》问世晚于《莺莺传》,这对于小说结构的建架,思想的表达,体现了一定得进步性。
在唐代,关于“人仙恋”题材的传奇作品,较著名的还有《柳毅传》。本篇记述了落地秀才柳毅,与返乡途中遇见洞庭龙女。得知龙女受其夫之辱。柳毅为助龙女,传信与龙王,就得龙女。龙女感恩,几经周折,终成眷属的故事。全篇塑造了柳毅、龙女、龙王、钱塘君四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突出表现了柳毅的重诚信的精神。
《裴航》与《柳毅传》相比,大致有三个相同点
1、 主人公遇仙心境
二人都是落地的秀才,都怀着未能入仕的无奈心情,裴航的借诗传意与柳毅的义助龙女,在其内心潜意识上都是一种排解心头不畅之情的心理。当然,这也体现了当时创作者对待某种奇遇的心态:科宦失意文人的满足自身虚荣心的方式与心态。
2、 主人公对待事物的态度
二人都被冠以“信诺重义”之人,都是以自身内在的优秀品质来打动仙人。
3、 结局
二人都以得佳配,列仙班为结局,并在结尾处都遇见了另一个凡人,并给与饰物,体现了由人入仙,但仍与凡尘有纠葛的情态。
两篇小说的不同点则是:
柳毅虽有意于龙女,但不愿落得“杀其婿而纳其妻”的名声,而龙女与柳毅的结合,带有命运安排之意;裴航得见云英后,便将心奉献于她,对爱情忠贞不移,为爱情而追求,不惜放弃功名利禄。再有,柳毅是得知龙女在先,裴航是得知云英为仙在后,是以更能突现裴航对待爱情的态度。
文学作品中关于“人仙恋”的故事还很多,它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仙恋”题材的由来,寻其根源则要到人们内心在本质上是相信神的存在的。西方学者费尔巴哈就关于宗教信仰方面曾说,人们一手创造了宗教,反过来却要臣服于自身的创造品。宗教是信仰的高级形式,它既然由人类一手创造,则其内部结构与外在表现上则不可避免出现人类自身形象的或人类社会的影子。所以,仙人在人们想象之中,还是一种人的形态,并有人的心态,人的行为与思维方式。只不过与凡尘远离,有着过于凡人的能力,过着凡人所不及的闲适生活罢了。所以,这就为人与仙的相遇,构建了一种心理层面的可能。这种可能再加之以创造着对环境的构造,内容的想象,思想的表达,人物的塑造就不可避免出现了人仙相恋之类的故事了。
关于这一题材,战国时的宋玉的《高唐赋》与《神女赋》就有体现。
前者写楚怀王与巫山神女相会的轶事。“妾在巫山之阳,高山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本赋表现了一个反礼教,自由奔放的女性形象,而《神女赋》则不同,本赋通过大量描写神女的体服饰,塑造了一位端庄典雅,举止有节的形象。二者表面上是矛盾的,其实有互通之处。二者不同形象的结合便是文人墨客或当时封建礼制下男性心目中最优秀女性的形象。赋体有别于小说,但宋玉的两片赋无疑对后世小说对仙女的塑造上产生了影响。
描写人仙相会的著名篇目还有班固的《汉武帝内传》,写汉武帝因崇尚道教,以诚心感动了天界。西王母与上元夫人便下凡与之相会,于是宴请仙班,留宿于朝。篇中描写了两位天人的容貌、仪态、服饰,端庄之中透露着威严,非常人所能近。全篇并无值得称赞之处,表现的是汉武帝虔诚信教,以求长生不老之心感动天人。王母下凡表其意,赞其行。其中文字不无相恋之意味。情感的透露较之宋玉的两篇赋略逊,但宋玉文章中流露的也并非真正的爱情,只是神女与人世天皇的相会,相会之中,楚怀王的欲念大于情感。
谈到与爱情接近的应属干宝《搜神记》中的《董永》一篇。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乃自卖为奴,以供丧失。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
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
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
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 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本篇了了数语,但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就原文而言,仙女只是为助董永而成其妻,并无爱情可言。这与当时文人士大夫对待人世间男女爱情观是有所反应的。但后世就此文,将其拓展,加入了爱情的元素,使得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千古。
在《董永》这篇小说上,可以窥视出魏晋时期人们对于仙界的理解。人们相信仙界的存在,知道无法达到那片神秘之地,于是便心游万仞,游仙界也就成为当时文人的相思止渴剂。面对仙界的诱惑,人们将其赋之于笔。所写随充满向往,但与向往之中又透露着某种不信任感,仍旧流连于凡界之物。步入仙界只是一个向往,因此人们表现也并非积极。《张道陵》中言:“凡入道之人先要断除七情……喜、怒、忧、惧、爱、恶、欲。”人仙恋中的描写大多游离于爱情的边沿,最终主人公并未成仙,这大概就是原因吧。
这一类题材的小说,发展道《裴航》一篇时,无疑实现了质的突破。裴航为了心中所爱之人不惜放弃当时文人最为看重的科举一事。此时,爱情价值观的内在透露,已不再呈游离状态了,真正为爱而付出的行为,开始受到关注,并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裴航》一篇也存在着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唐宋传奇说微》一书中说该片是反对礼教婚姻的,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不能把凡人与仙人的结合,就看成反对当时礼教制度的行为。就本文而言,篇末得知裴航是“清冷裴真人子孙,业当出世。”这一点说明裴航的身份是与云英相配的,符合当时的婚姻要求。
《裴航》一出,为世人树立了真正的爱情观,将这种观念与科举并提,甚至高于科举,这无疑对当时热衷功名利禄,积极寻求入仕的万千文人以深刻的警示。真爱是值得一生追求的。后世“人仙恋”题材的作品,便有了更为宽阔的思路。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