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寻常英雄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间谍小说,秉承美国畅销作家的精髓,本书个人英雄主义突出,情节推进很快,各国各方各种势力轮番登场,每个人为了各自的诉求心怀鬼胎。
本书发生的时间是在二战即将结束之时,主人公里昂在伊斯坦布尔以商人名义做一些情报工作。他和其他人一样,都面临着回国等方面的问题,但他有一位常年躺在病房中的无意识的妻子。在一次任务中他接了一名叫亚雷榭的神秘人士,但无意射杀了人,安顿好亚雷榭后他试图调查清楚这一切的来龙去脉,但身边的人又接二连三的离奇死去,里昂在不知不觉中卷入了一场未曾预料的逃亡中。
在伊斯坦布尔,每个人都身处异乡,为着各自的国亦或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忙碌奔波。人人都被战争打上了印记,有人偷渡犹太人发了战争财,有人受贿行贿,有人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交换着情报和利益,有人经历了战争身体和心都伤横累累。唯独是里昂,没有什么目标,没有什么目的。他静静地守候着妻子,不痛不痒的干些不着边际的活儿。卷入这场未曾预料的风波之中,非他所愿却无可奈何。曲曲折折的情节过后,自然是阴谋的破败,英雄的崛起。但值得注意的是,里昂并不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英雄,他出于自卫射杀了朋友,他有一位卧床的妻子但仍与大使夫人擦出了火花,他冒着生命危险救起了几乎一无所知的亚雷榭又在最后他的恳求之下杀死了他。里昂是个矛盾的人,他身上汇聚着战争的悲剧性,他有着自成体系的良知,但又不可避免的受人性的弱点所累。
作者花了许多笔墨来描绘他与大使夫人的这一段露水情缘,他们似乎被一种类似爱情的东西吸引,但其实这何尝不是寂寥生活中的一个插曲罢了。她离开之前,说:“你叫她的名字。你眼睁睁的看着我,却在叫她。”最后曲终人散,该走的人走了,和战争曾经来过又走了一样。兜兜转转之后,还是老妻,无意识也好,没回应也罢,战争改变了那么多,有些事情却什么也没改变。
最后,不得不说,不知道是翻译的关系还是什么原因,这部小说看得我很累,尤其是前半部分。在一百页前面所有人物都已出场,但作者的笔触并不刻意的介绍他们,几乎通篇的对话,让人物的职业、性格、各自的关系变得颇难辨别。甚至有时几页书都以他或她代表人名,大段不署名的对话有时候连出自谁口都让人费些脑筋。但正是这种冷峻简单的风格下,战争的残酷和情报工作的复杂性跃然纸上。在曾经看过的几部间谍电影如《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谍影重重》等也有这种人物指向不明确的特点。对喜爱快节奏间谍小说,喜爱烧脑的模糊指向的阅读文本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
本书发生的时间是在二战即将结束之时,主人公里昂在伊斯坦布尔以商人名义做一些情报工作。他和其他人一样,都面临着回国等方面的问题,但他有一位常年躺在病房中的无意识的妻子。在一次任务中他接了一名叫亚雷榭的神秘人士,但无意射杀了人,安顿好亚雷榭后他试图调查清楚这一切的来龙去脉,但身边的人又接二连三的离奇死去,里昂在不知不觉中卷入了一场未曾预料的逃亡中。
在伊斯坦布尔,每个人都身处异乡,为着各自的国亦或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忙碌奔波。人人都被战争打上了印记,有人偷渡犹太人发了战争财,有人受贿行贿,有人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交换着情报和利益,有人经历了战争身体和心都伤横累累。唯独是里昂,没有什么目标,没有什么目的。他静静地守候着妻子,不痛不痒的干些不着边际的活儿。卷入这场未曾预料的风波之中,非他所愿却无可奈何。曲曲折折的情节过后,自然是阴谋的破败,英雄的崛起。但值得注意的是,里昂并不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英雄,他出于自卫射杀了朋友,他有一位卧床的妻子但仍与大使夫人擦出了火花,他冒着生命危险救起了几乎一无所知的亚雷榭又在最后他的恳求之下杀死了他。里昂是个矛盾的人,他身上汇聚着战争的悲剧性,他有着自成体系的良知,但又不可避免的受人性的弱点所累。
作者花了许多笔墨来描绘他与大使夫人的这一段露水情缘,他们似乎被一种类似爱情的东西吸引,但其实这何尝不是寂寥生活中的一个插曲罢了。她离开之前,说:“你叫她的名字。你眼睁睁的看着我,却在叫她。”最后曲终人散,该走的人走了,和战争曾经来过又走了一样。兜兜转转之后,还是老妻,无意识也好,没回应也罢,战争改变了那么多,有些事情却什么也没改变。
最后,不得不说,不知道是翻译的关系还是什么原因,这部小说看得我很累,尤其是前半部分。在一百页前面所有人物都已出场,但作者的笔触并不刻意的介绍他们,几乎通篇的对话,让人物的职业、性格、各自的关系变得颇难辨别。甚至有时几页书都以他或她代表人名,大段不署名的对话有时候连出自谁口都让人费些脑筋。但正是这种冷峻简单的风格下,战争的残酷和情报工作的复杂性跃然纸上。在曾经看过的几部间谍电影如《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谍影重重》等也有这种人物指向不明确的特点。对喜爱快节奏间谍小说,喜爱烧脑的模糊指向的阅读文本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
有关键情节透露